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和发展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20世纪20至30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被称为国乐主义思潮的发展时期。
国乐主义思潮是指一种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以国粹为主题,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思潮。
在这个时期,中国音乐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更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本文将对20世纪20至30年代国乐主义思潮的音乐发展进行浅谈。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直接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面对如何将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融合,如何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舞台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探索。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国乐主义思潮得以充分发展和壮大。
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在音乐形式上,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开始从单纯的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发展成为交响乐、器乐曲以及歌剧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的创新使得中国音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表达和传播。
在音乐内容上,国乐主义思潮音乐开始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表达,大量的交响诗曲、器乐曲、合唱曲等作品涌现出来,这些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使得中国音乐史上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风貌。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的音乐家们也开始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理论和技巧,使得中国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音乐家们开始以西方的音乐形式来创作中国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音乐的形式,而是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融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此期间,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聂耳等人以他们的杰出作品奠定了中国音乐的地位,他们的作品《黄河大合唱》《茉莉花》等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2018-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探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李唯一(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我们如今说的流行音乐,这是指一种深受大众热爱,并且通俗易懂,易于在当今社会流传的音乐体裁。
这种音乐实质就是抒发情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通常将人生感悟,恋爱经历,怀念往日,向往未来这些题材作为创作的思路。
流行音乐主要强调的是娱乐大众,具有很明显的商业效应在其中。
19世纪末上世纪初爵士乐兴起,并成为了世界性的流行音乐,这样的流行风潮也慢慢的挂到了中国,并且逐渐在中国乐坛发展生根。
在上世纪30年代变产生了在当时成之为“家庭爱情歌曲”或“时代曲”的作曲家,作品和歌星。
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关键词:流行音;通俗易懂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86-01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前期阶段我们中国的流行歌曲是从黎锦晖先生的创作开始起步的,当时为了歌舞的演出的需要,黎锦晖先生谱写出了例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家庭爱情歌曲》一百首等最早的爱情歌曲。
黎锦晖先生所创作的流行歌曲其风格主要是以中国民间小调为基调来发展的,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在其作品用西洋乐队伴奏的时候其也借鉴了爵士乐节奏的特点,并且融合的十分和谐。
早期我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还有徐如辉先生,他先后创作了《永别了,我的弟弟》、《阁楼上的小姐》、卖油条》、《夜月之歌》等等。
在那时还有许多著名的歌星,如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首唱者黎锦晖的女儿黎明辉;当时“明月歌剧社”的“四大天王”之一的王人美,她的代表作如《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其他还有黎莉莉,薛玲仙,胡笳等。
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段的流行音乐结合了更多的听觉和视觉效果,特别黎锦光和陈歌辛这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使当时的流行音乐十分丰富多彩,浪漫温柔。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具有以下特征:
1. 反映社会现实。
艺术歌曲创作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呼吁革命和进步。
2. 浓厚的民族风格。
艺术歌曲在音乐上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民族乐器、中国民间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3. 艺术性和普及性并重。
艺术歌曲虽然以艺术性为主,但也注重普及性,强调歌曲的感染力和普遍性,能够赢得广大群众听众。
4.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艺术歌曲创作始终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吸收外来音乐风格,融合各种音乐元素,不断发展和进步。
5. 重视歌词和表演。
艺术歌曲的歌词表现了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民性,成为当时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
艺术歌曲表演注重情感表达和唱腔抒发,强调歌唱艺术的力量和感染力。
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国内外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的活跃,为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经历了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一些音乐家和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音乐,并试图将其融入现代音乐创作,提倡以中国音乐传统为基础,以现代音乐技法为工具,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作品。
国乐主义思潮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成为当时中国音乐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乐主义思潮通过探索和创新,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国乐主义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音乐教育和演出实践,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音乐的多元发展打开了新的道路,为中国音乐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 正文2.1 国乐主义思潮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国乐主义思潮兴起的时期。
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领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遭到了冲击。
为了振兴中国传统音乐,一些音乐家开始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魅力,试图融合传统和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作品。
这种思潮逐渐形成并得到了越来越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支持和认可。
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受到了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怀旧和重新认识的需求。
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和探讨,国乐主义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兴起。
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音乐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活力。
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引言: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变革的关键时期,艺术歌曲也随之迎来了深刻的进步。
本文将从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探析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表现。
一、音乐元素的艺术特征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中,音乐元素的表现具有鲜亮的特色。
起首,乐曲的调性倾向于简洁明快的旋律,旋律线条明晰,抒情和节奏感强烈。
其次,伴奏的编配形式多样,交响乐队的运用较多,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具有浓郁中国音乐风格的乐器,如古筝、笛子等,在歌曲中得到广泛运用,增添了中国特色。
总体而言,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元素鲜亮且多样,具备了奇特的艺术风貌。
二、歌词内容的艺术特征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内容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特殊的艺术特征。
起首,歌曲的歌词通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着人民的期望、梦想和对美妙生活的向往。
一些经典作品如《春天的芭蕾》、《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歌曲也反映了战争时期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屈精神,如《黄河大合唱》等。
这些歌词内容不仅具备了时代意义,更融入了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演唱方式的艺术特征在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中也有着奇特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演唱方式重视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保持音乐形式的完整性。
演唱者通常重视准确的发音和音准,力求将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透过声线传达给听众。
同时,情感的抒发也分外重视细腻表达,通过音乐的力气激发听众的共鸣。
正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多元和丰富,使得演唱者能够将歌曲的魅力完美地呈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结论: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变革和进步的关键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奇特的艺术特征。
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个动荡而璀璨的时期,而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时期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正是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音乐分析和演唱探究的角度来探究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和价值。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1.风格多样性: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吸纳了中外音乐的特点,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
例如,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上海派艺术歌曲,重视曲调旋律的流畅性和美丽性,歌词内容丰富多样;而北京派艺术歌曲则更加传统,强调曲调的节奏和音色,歌词内容常以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为重。
2.冲破传统: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限制。
以前的中国歌曲多以乐府民歌和曲艺等形式为主,而在这个时期,艺术歌曲开始加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元素,如西方和爵士乐的影响等。
3.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个时期不仅在音乐表现上独具特色,歌词的创作也变得更加重要。
当时的歌词内容涉及到了社会变革、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艺术1.演唱技巧的提升:随着中国音乐环境的变化,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的演唱艺术也有所提升。
艺术家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技巧的精通,使演唱更加准确、感情更加丰富。
2.情绪表达的丰富:艺术家通过悦耳、深情的演唱方式,将歌曲中的情感充分呈现出来。
无论是激昂奔放的歌曲,仍是抒情柔和的曲调,都能通过艺术家的演绎引起听众共鸣。
3.声音特色的塑造: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奇特的声音特色,在演唱时能够把握好自己的音色和咬字,为歌曲增添了奇特的魅力。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价值1.文化价值: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音乐和歌词中融入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变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包括主题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配乐与电影情节的结合,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受西方音乐影响的趋势以及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国电影音乐的独特风格和多样性。
随着年代的发展,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成就逐渐显现,展现出中国电影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未来,随着技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电影音乐有望在创新和发展中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艺术特征、主题音乐、配乐、电影情节、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影响、音乐风格、多样性、艺术成就、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电影音乐在20世纪30年代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和音乐理论的发展,电影音乐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音乐家纷纷投身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为中国电影音乐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主题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在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主题音乐往往通过重复的旋律或主题来强调电影中的情感和主题。
这种形式的音乐通常会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等关键场景中出现,以引导观众进入电影的氛围。
主题音乐还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和音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为电影增添更多的表现力和张力。
随着主题音乐在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为电影音乐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可以独立存在,还可以与电影中的情节和对白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紧密的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使电影更加生动和感人。
主题音乐在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还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国乐主义思潮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乐主义者们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首先,国乐主义者强调了对中华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扬。
他们通过对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和总结,使之成为一门具有严谨理论体系的艺术。
同时,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国乐主义者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国乐主义者注重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创新。
他们将西方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念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使中华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领域发挥出更广泛的影响力。
此外,国乐主义者也推崇了传统中华音乐的民族特色和表现力。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传承意义。
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国乐主义者一直在追求将这种传统音乐的特色和能力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
总体来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乐主义思潮在中华传统音乐的保护、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探索,不仅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发展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音乐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国乐主义思潮在音乐领域中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艺术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国乐主义思潮影响了当时的音乐作曲、演奏和理论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音乐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浅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
一、社会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危机,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文化逐渐式微,西方文化的侵入加剧了中国文化的衰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具有国家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振兴中国文化,维护国家尊严,这股国家振兴的热潮也渗透到了音乐领域,促进了国乐主义思潮的兴起。
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也给国乐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社会风气日益活跃,音乐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这个背景下,国乐主义思潮迅速兴起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二、音乐特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音乐特点。
国乐主义思潮坚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并融入现代音乐的元素,使之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国乐主义音乐强调音乐作品的国民性,试图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社会现实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乐主义音乐还在演奏方式和乐器运用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比如在传统乐器演奏中添加西方管弦乐器,创造了新的音乐形式,使中国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代表作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产生了一些代表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国乐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首进行曲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现代音乐的特点相结合,旋律悦耳动听,节奏强烈有力,因此深受人民喜爱,成为了中国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战斗歌曲,展现了国乐主义音乐的国民性和群众性。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和发展探析
作者:吉喆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
摘 ; 要:文章分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探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78-01
从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音乐作品中,艺术歌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艺术品位非常高的歌曲形式,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中的意义分析
(一)确定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形式
在我国古代歌曲史上,总共出现了物种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形式,即琴歌、小曲、散曲、词体歌曲、雅乐歌曲等,他们通常都是根据歌曲填词,或者和宗教、民歌等具有某种联系,或者与传统的诗歌具有紧密的联系,注重中国旋律特色。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引进了欧洲音乐的和声体系,为中国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语言与欧洲音乐的结合,共同确定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形式,使我国艺术歌曲的表现力向纵横方面更拓展。
(二)创建了“歌”的体载
五四期间,新文化运动是新诗与旧体诗的歌名,传统诗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开始解体,新诗逐渐的蓬勃与兴趣。
新诗容纳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内容,反映的是民主主义的理想与思想意识,具有清新的时代气息以及浪漫主义的诗风,在形式上,新的曲调取代了旧体诗的吟诵调。
新诗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音乐会歌曲构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歌词的主要来源。
上海国立音专为了将新诗引进到音乐创作中,创建和推广了“歌”的体载,在我国艺术歌曲的园地中,新歌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分析
(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艺术歌曲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国内留学生相继回国,他们开始尝试着结合欧洲的作曲方法与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例如赵元任的《听雨》、《教我如何不想他》;萧友梅的《南飞之雁语》、《问》;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
尽管这些早期歌曲的创作手法相对简单,音乐风格也比较平淡,相对于欧洲的作曲激发来说上处在初级的魔方阶段,但是这些作品在今天的艺术歌曲中依然散发着艺术的光芒。
赵元任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鲜明的音乐形象,独具匠心的钢琴伴奏以及创造性的和声手法,在半个世纪里都广为流传,无论是在艺术性方面还是在思想性方面都属于上乘之作。
他创作的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选用胡适、徐志摩、刘半农等现代诗人创作的新诗,这样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信息。
从这些艺术歌曲创作理念上来看,赵元任先生非常重视歌词音韵与声调的特点,讲究曲与词的结合,既注重口语化,又富有运维,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从形式上来看,他的艺术歌曲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还包含欧洲近代多声部音乐的特点。
此外,赵元任先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积极的探索了“中国话的和声”,其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她》,是根据四段歌的特点,采用我国传统音乐中罕见的弱起节奏与三拍子和变体分节歌,对原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与刻画,同时歌曲的结束语还有意识的运用了京剧西皮腔的曲调,使歌曲具有了更为突出的民族风格,堪称我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
萧友梅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另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其在德国、日本留学学习音乐,具有深厚的技术功底以及西洋音乐修养,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其中艺术格局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尤其是其在1922年创作的艺术歌曲《问》,是我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的著名代表作,尽管该作品在风格以及音乐语言上具有模仿西方艺术歌曲的痕迹,但是富有逻辑性的旋律发展、和声和歌词的有机结合、简明的创作手法,使所有的听者都无比动容。
钢琴伴奏采用的是和弦音与旋律音,左手伴奏为典型的四拍子第一排八度低音重复、后三拍柱式和弦的方式,歌曲的这种创作方式虽然在今天看来简单,但是在当时,萧友梅采用的“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将欧洲“钢琴、旋律、诗歌”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月自身的创作相结合,为国内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总之,虽然20世纪20年代为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起步阶段,但是此阶段的歌曲创作中除了旋律声部以外,还增加了复调、和声、钢琴伴奏等,为创作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多元发展的时代,30年代音乐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借鉴了2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者的经验,并有意识的将西方作曲与传统音乐相结合,探索和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
黄自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短暂的一声创作了六十多首歌曲,但是其创作的歌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情感细腻并且技法娴熟。
最能反映他艺术歌曲创作水平与精神作品包括《卜算子》、《花非花》、《南乡子》、《点绛唇》等,这些歌曲的歌词借鉴了古代诗人的诗词,通过词曲与歌曲的细腻处理,深刻而细腻的反映了古代人的面貌与精神气质。
黎锦晖是20世纪30年代另一名著名的音乐家,其创作的学校歌曲,将表演和歌曲结合起来,例如儿童歌曲表演《蝴蝶姑娘》、《好朋友来了》、《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等,这些歌曲紧抓儿童的心理特点,以艺术性的语言、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形象,在国内儿童音乐创作中具有非常要的地位,其中流传至今并且脍炙人口的歌曲有很多,例如《小小画家》等。
此外,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的动荡年代,抗日题材群众歌曲创作数量空前,例如,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呂骥的《中华民族不会亡》、麦新的《大刀进行曲》、洗星海的《青年进行曲》、聂耳的《码头工人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
这些以抗日救亡、安国为题材的歌曲,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鼓舞人们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为民族解放而战斗。
总之,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特殊的时期,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无论是在词曲的题材方面、反映时代风貌方面、创作速度方面都,都远超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采用中国民间的音乐素材,还吸收了西方的作曲技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元素的结合,创作了非常多的优秀艺术作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20世纪早期我国艺术歌曲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20年代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步阶段,30年代作为我国艺术歌曲多元化发展的阶段,这两个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为我国艺术歌曲以及音乐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培喜.温婉的诗,唯美的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2]王培喜.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3]杨玲玲.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规律与审美范式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4).
[4]吕琳,王爱国.肇始与演进—我国20世纪20-4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5]杨光.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艺术评论,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