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考点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要点及思路作文:1.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点题(不超过4行)2.中间: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3处、人物描写、事件记叙3.结尾:点题、议论抒情、升华主题4.全文不少于700字。
5.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使用修正液(带);透明胶带少用或不用,动作要轻。
6.注意审题极其重要!一、记叙文(小说):概括文章内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环境描写①交待时间地点②突出环境(景物)的……特征③渲染了……的气氛④衬托了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心理、气质等⑤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插叙的作用:①交待……的背景②为下文……做铺垫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渲染了……的氛围,如美女蛇的故事)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丰富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补叙的作用:(同插叙的答题思路)①内容上②结构上③情感上④主题上⑤效果上: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标题的作用、含义标题的作用:(一)内容上:①交代时间、地点、描写对象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二)情感、主旨上:④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三)结构上: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四)语言表达效果上:⑦点出标题本身所含的修辞⑧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题目的理解(妙处)=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点出修辞)二、散文:1.线索:行踪、情感、具体的人(如以某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事(如范进中举)或物(如孤独的风筝)2.标题的作用、含义3.句子的作用、含义4.主旨(情感)的归纳与总结划线句子(段落)的作用: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开头、中间、结尾)、表达效果上。
三、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析语言第一段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了……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列数字:列举具体的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打比方: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比较: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地说明了……分类别:将……进行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引用说明:引用……的话(道理),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画图表:运用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词语能否删去:不能删去,表限制、强调、范围、原因、程度,+词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删去后的影响+与事实不符(过于肯定、绝对),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现代文阅读考点
以下是 6 条关于现代文阅读考点的内容:
1. 理解文章的主旨呀,这多重要啊!就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人的灵魂一样。
比如说读《背影》,你得读懂作者对父亲那深深的爱呀!那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不就是主旨的生动体现嘛!
2. 分析人物形象也超关键呢!像在侦探小说里分析每个嫌疑人一样。
读《孔乙己》,咱就得好好琢磨孔乙己那迂腐又可悲的形象,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藏着人物的特点呢!
3. 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呀,那可都是宝藏!好比在沙滩上捡贝壳,每个都有独特的魅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些有趣的动植物描写,不就是让我们身临其境的小细节吗?
4.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也很要紧呢!就像跟着音乐的节奏起舞一样。
读一首抒情诗,感受那或喜悦或悲伤的情感流淌,多有意思啊!比如那首《再别康桥》,徐志摩的不舍之情多明显呀!
5. 探究写作手法可不能忽视哦!这就如同欣赏一幅画作的技法。
《济南的冬天》运用了那么多美妙的修辞手法,把冬天描写得那么生动,这就是写作手法的魅力呀!
6. 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也很有必要呢!就像搭积木要清楚怎么搭建一样。
有些文章层次分明,开头结尾相互呼应,中间内容丰富精彩。
比如一些议论文,那结构多清晰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现代文阅读考点都很重要,想要读好文章,这些方面都得掌握好啊!。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展示:1. 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
)3.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 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
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
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4. 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标题类题型答题思路小结:A.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考点二概括文章内容题型展示: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
2. 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 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1. 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几)段内容,概括一些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现代文阅读的考点及例题一.整体感知文章,能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例1(记叙文):《蓝皮书》P252《家是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第1题“生命成长的进程中都离不开家。
文章采用什么顺序来进行具体描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讲。
”答:采历时间顺序(1分)具体为:先是写“婴儿“时期”,接着写“上学后”,最后写在外“漂泊的日子”。
(1分)例2(议论文):《蓝皮书》P265《一句话的力量》第3题“试从文章中归纳,欣赏和鼓励的话对于人们常常具有如何的帮忙作用?”答:欣赏和鼓励的话能令人获取人生的力量,确立价值的标准,树立向上的自信,鼓起前进的勇气等。
例3(说明文):《蓝皮书》P281《仿生学——特殊的粘胶剂》第1题“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结构谋篇布局的?”答:采用“总—分”结构。
二.挑选文章的有效信息,准确归纳要点。
例1(记叙文):《蓝皮书》P250《母亲》第2题“请用一句话归纳出三、四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母亲对儿子许诺自己不会因生活的苦难而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
例2(议论文):《蓝皮书》P265《一句话的力量》第2题“请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文章第三末节的事实论据。
”答:作家林清玄青年时期一句话鼓励一个惯偷洗心革面,从头做人。
三.体味和推敲重要文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1(散文):《蓝皮书》P246《生命音响》第2题“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1)”!他有一个志向,为那些播不进音乐的贫瘠的心“脱贫..答:“脱贫”原指摆脱经济上的贫困,在文中指摆脱精神的贫瘠,用音乐丰硕孩子的精神生活。
(2)他贪婪地看着,痴痴地跟自己说……..答:“贪婪”在这里是贬义褒用,形象说明他看得很入神。
例2(散文):《蓝皮书》P247《丝瓜有了思想》第1题“‘土壤并非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量不会起很大的作用’中的‘估量’一词若是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估量”一词表示猜想、不肯定的意思。
(解释1分)若是去掉就否定了河泥的作用,这与下文的事实不符,语言表达就不准确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知识点归纳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铺垫、伏笔、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八、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
九、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十、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一、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十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十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五、议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十六、其他:
(一)重要的词语、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把握文章中心
(三)概括文章内容
(四)理清文章思路
(五)重要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首、尾、过渡)
(六)筛选提取文章重要信息
(七)赏析文学作品语言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小说考情分析】1.选文特点: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适度选用外国小说,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进行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题材凸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以美育人的功能。
随着新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要求,所选小说越来越反格式化,表现形式呈现新的特征:淡化情节,叙述平淡,“散文化倾向”的文体特征。
2.命题特点:试题命制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能力。
命题人立足小说要素,更多关注对环境、形象、主题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型分值发生变化,但考查点稳定,仍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来命题,手法及语言也是常考点。
一、选择题1.“2”个命题角度:(1)内容理解类(即写了什么);(2)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即怎么写的)。
2.“7”大设误方式:(1)错解文意(曲解文意):理解失当、武断绝对、无中生有;(2)错析艺术特色:错误概括艺术特点,弄错特点对象,错析效果;(3)错析思想情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脱离文意任意阐发;(4)错析形象:概括形象特点失当,评价错误,作用分析不当;(5)错析语言:对文或人的语言特点、含义、作用理解、判定或解说不当;(6)错析情节:概括情节失当,分析情节作用错误,分析情节技巧错误;(7)错析环境:概括环境特点失当,或分析环境作用错误,赏析环境描写手法不当。
二、主观题(一)叙述特征题命题设问方式举例:(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2018·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以xxx为叙事承担者,以xxx为叙事视角,有何效果?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织来展开叙述,有何表达效果?小说在叙事上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有何效果?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1.小说的叙述角度①叙述视角A.根据叙述者对于故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B.根据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分为旁观者视角和亲历者视角;C.根据时空角度,可以分为回忆视角(历史与现实交织)和空间转换的视角。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文章体裁=文体1、按表达方式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2、按文学作品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2、排比、对比、对偶、借代、夸张、互文、3(巧设)悬念、联想、想象、象征、铺垫、渲染、烘托、讽刺、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结合)、由实入虚、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运用典故等。
一.基本知识:1.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要综合运用五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1)正确辨别五种表达方式: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B记叙: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点归纳解题思路一、筛选概括信息类1.找准答案所在区间;2.注意同义替代语和体现文章主旨的概念, 抓关键词句;3.进行整合, 合并相同类;4、归纳答案, 分条表述。
二、概括文章的要点类1.给选段分层;2.逐层概括;3、整理, 分点作答(用自己的语言)。
三、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1.原句→文本(从原句入手回归文本)2.本句→上句、下句(关系)(1)总分—分总 (2)阐释、说明 (3)比较、呼应 (4) 指代、复指3.主干(关键词)、枝叶(定、状、补)4.扣住中心主结旨、揣摩作者情感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类语法分析→修辞分析→情感分析→区间分析五、分析文中重要句子、段落的作用类(一)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1.联系本句的含意2.关注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是否揭示段意4、 3.联系作者情感(或事物特征或本文中心观点)5、关注是否有用到某种表达技巧(二)分析文中重要段落作用1.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2.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 使答案更有针对性:(1)记叙性的段落: 何时、何地、何人、何对象做了什么事(2)描写性的段落:描写了何种对象的何特点, 并由此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情感(3)议论性的段落: 论证了什么观点(4)陈述性的段落: 把握主要的陈述对象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引出主要的陈述对象?3、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
六、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类1.分层概括写了什么2.结构的作用是什么七、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仔细读题, 明确方向;2、选取角度, 揭示特点;3、示举典例, 具体分析;指向主旨, 阐明效果。
八、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类(一)行文段落类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 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归类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高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一)、记叙文考点分析与对策1、基础知识考查:3500个常用汉字。
2、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叙文是通过记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读下来必须抓住并理清楚两点:a、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b、文章的中心主旨。
(1)、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格式:1、内容上,写出了。
突出了。
,表达了作者。
情感。
[三步答题法:怎么写(如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如用了比喻写就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为什么这样写(一般写人物思想感情、提示全文中心)]2、结构上,总起/突出/承上启下/作铺垫/点题/突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2)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人物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描写最重要)。
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表现了。
人物。
的性格2:环境描写:常具有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等作用。
关注“景”对“情”的衬托作用及如何情景交融。
环境的荒凉衰败总是衬托出人物的悲凉心情。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景物等。
------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所处的人际关系和时代特点,展现社会背景。
3: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点明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所写内容的特点),表现了。
排比:加强语势的效果,强调了。
(使文章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短语排比:使(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
)内容丰富;句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
)的内容;段落排比: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条理,(概括了各自然段落的内容)。
夸张:突出事物。
现代文阅读考点整合
一、阅读一般方法
1、理出作品选择材料、中心思想
2、若是散文,找出文章线索,通常有明线和暗线双线并行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取的角度
4、具体情景分析语言
二、考点的答题角度和规范答题归纳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内容:5大要素入手,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主题:找中心句、提示语、关键词再加以归纳
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件(经过、景物),表现(反映、赞颂)了……思想
(性格、精神),抒发了……感情。
2、理清脉络,把握结构
(1)线索
线索类型:时间、地点、人物、事物、情感
如何确定:抓标题,象征意义事物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议论句、抒情句)
(2)顺序
说明文常见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空间顺序]按照不同地方(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之间关系(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现象到本质等)记叙文常见顺序:
[顺叙]按照时间或事情发展的先后交代事情的方式
[插叙]为了更清楚交代事情而插入背景或原因。
其作用如下:
内容上:①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使文章更充实周密
②人物形象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③推动情节发展
结构上:①使结构更紧凑集中,避免平铺直叙②为下文做铺垫
[倒叙]先交代事情结果,再交代其起因、经过。
作用:增强文章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3)首尾呼应
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密。
(4)承上启下(过渡)
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内容,使行文流畅连贯,结构严谨。
3、内容理解
(1)标题含义及作用
含义:表层(本义)+深层(联系中心)。
作用:概括全文,标明线索,点明中心,指出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字词含义
词本义+带入文中意思+作用+主题感情。
格式:词语原指……这里指……起到了……作用,表达了……
(3)修辞句赏析
[比喻]指出本体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作者……感情。
在不同文体作用:
①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②使道理浅显易懂,便于理解
③说明的事物特征更清晰④抒发的情感更具体动人
[排比]作用:①增强语言气势,强烈表达感情
②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
③有感染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拟人]使物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骈句]错落有致,形式、结构、音韵美(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a、景物描写的角度及在文中作用
角度: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作用:{社会:为人物出场铺垫,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自然:交代背景,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心
境),渲染气氛,衬托主题}
b、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
作用:刻画人物特点、性格,揭示人物心理
(2)议论的作用
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引发读者思考,画龙点睛,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3)抒情的作用
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
5、表现手法
(1)对比:用对比的手法将……和……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象征:寓意深刻,丰富联想,耐人寻味,给人简练、形象的实感,表达真挚感情。
(3)侧面描写:激发人的想象力,对正面描写补充,以丰富人物特征,凸显人物性格。
(4)动静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文章鲜活,富有感染力。
(5)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使内容更丰富,充满趣味,外延无边。
6、发展性思考题
(1)仿写:内容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句式统一,运用相同的修辞。
(2)续写:内容与前文协调一致,情节合理,主题中心不偏离原材料。
(3)评价鉴赏及谈感受:1、针对描写对象;2、针对人物情感;3、针对当时时代背景人物处境,再结合当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经验,对文章某些内容形式提出自己看法。
201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