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学之我见
- 格式:pdf
- 大小:93.88 KB
- 文档页数:1
孔子为人为学为政之我见
孔子作为历史上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人学为
政的原则有:
一、仁者无敌。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做人,体现着一种温和的态度,他主张要以仁义为根本,以礼智信为表达,以素质修养为准则,以忠
诚为榜样,以君子之道为路径,从而做到“仁者无敌”。
二、学无止境。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他着重强调学
习的一贯性和内在价值。
这他所强调的内在价值,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
实践来掌握,而不是依赖别人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成长。
三、举贤而任能。
孔子主张君王要重用有功的人,官员要把有恒性的
贤者放在高位,重用能干的人,就是好君王的表现。
孔子还主张官员要根
据具体的能力,才可以担任职责,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有好的表现。
谈谈对孔子论学的理解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名孔丘,字仲尼,号陶朱,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晋国,长于冀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北部),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及教育家的形象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
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认为学习是求真理的基本方法,论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他强调要以学习教化自己,从而教化他人,从而达到自身及社会教育的目的,他提出了“仁法”原则,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他的学习理念和认识观察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思想运动影响深远。
孔子认为,学习是把知识应用在日常行为中的过程,其最终能力在于有效的掌握知识,他认为学习是挑战和困难的,要忍痛苦,但如果不努力,就没有可能获得任何成就,他敦促学生要勤奋学习,并努力去理解,只有知识和才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甚至是一种改变自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做出正确的行动。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是一种修养,它不但能够提高人们的智慧,而且能够让人们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理性的活动,需要人们综合运用知识来理解问题,从而推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可以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增强人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教会人们礼节之道,以增强人们的个人能力及处世能力。
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学习的目标在于成就,学习的最终价值在于智慧。
他强调“仁”的重要性,并认为仁是一个人幸福和自由的源泉。
他认为,仁乃是一种至臻的美德,它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志趣,能使人们做出积极的行动来改变现实,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总之,孔子的论学观念给中国及全世界的教育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深远影响,一直到今天,他的学习理念仍然是经典的,他的论学观念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指导方针。
他的学习理念极具前瞻性,强调自信心、勤奋学习及智慧的重要性,强调以学习改变自我,以仁为本,以智慧改变现实,也就是他所说的“学习之道,在于求真”。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被尊称为“夫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论学的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殡。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总结。
在这句话中,学习和思考被并列在一起,表明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见识。
但如果我们只顾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变得空洞和浅薄,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相当于“罔”空一场,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接着,我们来看看“思而不学则殡”的意义。
思考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反思和推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见解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只顾思考而不去学习,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变得空泛和空洞,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实际的内容,相当于“殡”掩埋自己的才智。
因此,思考要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才能够充实我们的思维,才能够有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索。
总之,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孔子的教诲,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思考,才能够不负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完】第二篇示例:孔子(551-479BC)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孔子论学习的作文孔子他老人家可是学习方面的超级“大神”,他那关于学习的见解,就像一把把闪闪发光的智慧钥匙,能打开我们求知路上好多扇大门呢。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像在告诉我们,学习就像养小宠物,你得时不时地照顾它,也就是经常复习。
你想啊,知识就像一只调皮的小松鼠,你要是不把它抓住多把玩把玩,它就“嗖”的一下跑没影了。
每次复习的时候就像是又跟这只小松鼠玩耍了一次,那种感觉可不要太美妙哦,心里就会像吃了蜜一样甜。
还有那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可太酷了。
复习旧知识就像是回到了老地方,但是每一次回去你都能发现新的宝藏。
就好比你经常去同一个树林里玩,一开始只看到大树和小鸟,但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小山洞,这多让人兴奋啊。
要是你能做到这样,那你都有资格当别人的老师啦。
孔子还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就像是给那些爱不懂装懂的人一个当头棒喝。
有些人为了面子,明明不懂还瞎咧咧,就像一只没穿衣服的皇帝还觉得自己帅呆了。
其实承认自己不知道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才是真正聪明的做法呢。
只有知道自己哪里不足,才能去补上这个缺口,让自己的知识大厦更加坚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你看,这孔子就像一个超级智慧的长者在拉着我们的手说:“孩子啊,你走在路上,看到三个人在一起,这里面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
”不管是比我们厉害的,还是看起来没我们强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或者借鉴的地方。
厉害的人我们就跟着学学他的优点,不厉害的人呢,我们就看看他的毛病,然后检查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有就赶紧改掉。
这就像是在知识的大超市里,不管是高档货还是便宜货,只要有用我们都可以往自己的购物车里放。
在孔子眼里,学习可不仅仅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或者找个好工作,那是一种对自身修养的提升,是对世界不断探索的过程。
他的这些学习观点,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的道路。
我们要是能把这些智慧都吸收了,那学习起来肯定是轻松加愉快,还能变得超级有智慧呢。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大多集中存在于《论语》里。
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古今中外历来有之,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孔子的“仁”、“义”思想,“忠”、“恕”之道、“孝道”等,却常忽略孔子“乐”的精神。
乐的精神大体有两层意思:一是音乐,乐器,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是可以沟通灵魂的语言。
另一层意思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孔子讲究各种因素的动态协调均衡,强调“权”、“时”、“中”、“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等,这些实用的理性的仁学为后世所不断继承和发展[1]。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乐”的思想是无处不在的。
孔子用他的行为、态度、言语甚至是整个生命来诠释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乐观,什么是幸福。
人生真正的目的是获得幸福快乐,所谓快乐是由灵魂平静、和谐和无畏而带来的内心的满足。
在西方,快乐是一个不断被探索的话题,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的宗教哲学再到现代哲学,都是如此,甚至有一个以快乐主义为中心的伊壁鸠鲁学派。
孔子“乐以忘忧”并不等同于西方宗教、哲学那种赎罪的快乐,当处于“不堪其忧”之境时会感到“乐莫大焉”[2],这便是孔子的成仁之乐的境界,也是“乐”的最高境界。
据统计,“乐”字在《论语》中出现46次,其频率仅次于“仁”、“礼”,其中有“快乐”的含义是15次[3],可见孔子对“快乐”的重视。
一、学习之乐人活一世究竟是为了什么?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
”虽然人的一生并不相同,但是追求快乐和幸福却是其共同点[4]。
《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孔子在这章所要讲的是生活之乐。
孔子讲了生活中要做的三件事:学习实践、学术交流、道德修养。
如果一个人能做好这三件事,并坚持一辈子,便可成为一个有成就的杰出的人物。
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交流学术心得,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是何等的快乐呀!在学业中、学术研究中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成功指日可待,快乐终将属于我们。
第1篇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对孔子的评理心得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一、仁爱之心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换位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但只要我们心怀仁爱,用宽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就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感悟:仁爱之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使我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让仁爱之心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用之才,首先要修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修身才能达到道德的至高境界。
同时,孔子还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和睦相处,每个家庭的和睦相处,离不开个人的道德修养。
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关爱家人,关爱社会,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中庸的重要性。
如:“过犹不及。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学习工作等方面,要把握住“度”,做到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事物时,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
感悟: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握“度”,做到不偏不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
四、学习与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与教育,他认为学习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论学习方法的心得体会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重要观点和心得体会。
通过对孔子论学习方法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对其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巩固,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学习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个观点对我来说有着很深的启示。
在我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常常将学习当成一件短期任务来完成,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练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而通过学习孔子的经典之作,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学习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之为己所用。
因此,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当做一种长期的过程来对待,不断地复习和巩固,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运用。
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这个观点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常常只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书本上的知识,而缺乏对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的能力。
然而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培养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通过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回顾和总结过去所学的知识。
通过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不断巩固和扩展已有的知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
这个观点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常常只注重新知识的获取,而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回顾。
然而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意识到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
因此,我决定以后在学习中注重回顾和总结已有的知识,通过复习和回顾来巩固和扩展我的知识体系。
孔子论学习的作文
嘿呀,咱来说说孔子那关于学习的事儿哈。
孔子那家伙,那可是学习界的大拿呢!他常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意思啊,就是学了知识之后要时常去温习温习,那感觉呀,就跟吃了糖似的,甜滋滋的呢!你想啊,你辛辛苦苦学来的东西,要是不经常拿出来溜溜,那不就都忘光啦?就跟那衣服好久不穿会发霉一样,知识要是不常复习,也得生锈咯!
还有啊,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就更厉害啦,把旧的知识复习好了,还能从中领悟出新的东西来,那你可就厉害啦,都能当别人的老师啦!就好像你翻旧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之前没注意到的精彩内容,多带劲呀!
孔子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告诉我们呐,要聪明又好学,不怕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
别觉得问别人问题就丢脸啦,孔子自己都不耻下问呢,咱可不能扭扭捏捏的。
学问这东西,又不是藏着掖着的,大家一起交流才会进步嘛!
咱再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呢,得带着脑子去学,光学不思考,就会迷茫得很,跟没头的苍蝇似的乱撞;光思考不学呢,又会很危险,容易陷入自己的空想中出不来。
所以啊,学和思得结合起来,就像鸟儿得有翅膀才能飞一样,缺一不可呢!
孔子的这些学习之道,那可真是句句在理啊!我们要是能好好领悟并践行,那肯定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
高二读《论语》有感:”众恶之必察焉”之我见”众恶之必察焉”之我见——读《论语》有感高二李炜曦作者在分享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众人厌恶他,一定要仔细审查;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审查。
如果从交友方面理解的话,《论语·子路》篇24章也有类似的记录,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一个人的好坏可以从别人对他的态度看出,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地伴有个人情绪在里面,所以在你从别人口中得出某人是怎样时,你也要心里判断此人的品行怎样、与某人的关系如何,再下定论。
从为人的方面可以理解为,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你不是海草,你不能随波飘摇。
如”三十而立”所表达的一样,就是个人对于自己和社会都有比较明确的见解,明白自己的处境和接下的安排,不是整天被牵着鼻子的水牛,而是有独立的意识的人。
还有就是《论语·阳货》第26章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那么他这一辈子完了。
”众恶之”的”之”不一定是别人,也有可能是自己。
在你发现自己似乎被周边的人讨厌时,你就应该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面给别人惹了麻烦,要设法加以改正,不要等到在你急需别人帮助却没有人愿意时,才后悔不已。
在学习上,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是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古代,很多人都认为世界是方的,存在着天涯海角,如果你在那时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球上面”,周边的人可能会被你笑死,因为”世界是方的”在当时来说是一件公认的事,大家都觉得这是对的,然后过了许多年之后,有人发现世界应该是圆的,并且举出了许多例子,接着人们就都也认为世界是圆的,这在当时也是被许许多多的人认为是对的,然后又是几十年过去了,这时又有人说世界不是圆的,他应该是椭圆的,接着又举出他的证据……很明显,有时候就算是很多人都认为是对的事也会是错的,不然又怎么会有”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呢。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我见800字作文导语:要更好地完成这“传、授、解”的任务,教师就得具备诲人不倦的精神,而要做到诲人不倦。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我见】《论语·述而》中说道:“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我们学校把这句话作为我们学校的教风,它时刻提醒着我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
“学而不厌”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自强不息和不断进取,而“诲人不倦”体现着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精神。
今天我想来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一、学而不厌我发现,在自己身边有许多已经成为佼佼者的老师们不但没有止步于所学,反而对继续学习保有必恭必敬的谦卑态度。
老师们所提及的成功经验中,往往少不了一个“学”字。
从细致深刻的专业学习,到永无止境的课外学习;从浩如烟海的书本学习,到多问多想的全面学习……原来,为师之路必定要有孜孜不倦的学习为伴,方能突破自身的桎梏,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为学生带来滔滔不绝的知识。
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如远程教育学习,外出听课、培训等,使我们学到了很多。
当然,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身为人师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做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光光用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是不够的,只有知识与教养相结合的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和谐而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因此,教师不但要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要端正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学养的教师。
二、诲人不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得具备三心:耐心、爱心、真心。
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8-13岁左右的特殊社会群体,而这个年龄段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是个性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孔子为人为学为政之我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认为孔子的为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他提倡“仁爱”、“诚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性,并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他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善于倾听别人的建议,这些品质让他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尊重和信任。
其次,孔子的学说对我们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即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他还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注重思考和反思,以达到深入理解和领悟。
最后,孔子的为政之道也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仁政”,即以仁爱和公正为基础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才能,注重选拔和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同时也注重改革和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他的思想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1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我见800字作文《论语·述而》中说道:“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我们学校把这句话作为我们学校的教风,它时刻提醒着我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
“学而不厌”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自强不息和不断进取,而“诲人不倦”体现着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精神。
今天我想来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一、学而不厌我发现,在自己身边有许多已经成为佼佼者的老师们不但没有止步于所学,反而对继续学习保有必恭必敬的谦卑态度。
老师们所提及的成功经验中,往往少不了一个“学”字。
从细致深刻的专业学习,到永无止境的课外学习;从浩如烟海的书本学习,到多问多想的全面学习……原来,为师之路必定要有孜孜不倦的学习为伴,方能突破自身的桎梏,成为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为学生带来滔滔不绝的知识。
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如远程教育学习,外出听课、培训等,使我们学到了很多。
当然,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身为人师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做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光光用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是不够的,只有知识与教养相结合的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和谐而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因此,教师不但要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要端正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学养的教师。
二、诲人不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得具备三心:耐心、爱心、真心。
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8-13岁左右的特殊社会群体,而这个年龄段对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是个性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以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一种责任最大,最光荣的职业。
”学生是需要我们真心对待、爱心灌溉,耐心期待的,教师的行为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心理成长造成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成长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关爱与呵护,如何让学生快乐地成长、愉悦地学习是每一位老师应该深深思考的。
谈谈对孔子论学的理解孔子论学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深远而持久。
孔子提出的“学而第一”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明确推崇学习的背景下,孔子把学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行为。
他不仅提出了认识和忠实的价值观念,而且对于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也有着重要贡献。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学习的作用不仅是让人们知道真理,而且也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他强调“以学为本”,认为学习是人们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唯一途径。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得到智慧,掌握社会发展的秘密。
因此,他认为,学习不仅要勤奋而且还要有严谨的作风,以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
孔子不仅提倡勤奋学习,而且还提倡崇尚知识,他尊重知识分子,认为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他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勤奋学习的必要性。
孔子经常强调“敬业”,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知识,用心去学习,不仅要学习有用的知识,还要关注当前的社会动态,保持学术自由,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孔子强调学习的均衡性,他认为学习要实践和理论结合,以使人们得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
因此,他主张在学习方面“以学为先”,先进行积极思考,以便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
总之,孔子的论学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的理念以及论学的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真正把孔子的论学理念付诸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我们有更宏观的视角,更有效地从事社会文化活动,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论学之我见]孔子思想之我见作文600字[孔子论学之我见]孔子思想之我见作文600字[摘要] 重温经典,聆听先人教诲。
翻阅《论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先人教学方面的见解由衷地佩服。
《论语》的见解简约而深刻。
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论语》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近一时期,常翻阅《论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先人教学方面的见解由衷的佩服。
其见解简约而深刻。
我主要从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所得到的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
”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启发诱导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事先必须经过学生的深思熟虑。
这个临界点很重要,只有这个时候的启发诱导,才是有价值的,学生才能受益。
看一看现在我们一些观摩课上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吧,老师把问题设计简单一些,老师一问,学生就会,回答的声音非常洪亮。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生互动搞得好。
这就是时兴的热热闹闹的一堂好课。
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问了,但没有启发;学生回答了,但没有思考。
所得的结果只是时间的浪费。
启发式教学不一定搞得非常热闹,它是师生之间思想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它是师生之间对某一事理认知的共鸣。
二、因材施教冉有请教孔子说,若父兄还在,我听到该做的事,是否立即去做?孔子回答:立刻去做。
子路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则回答:不行,因为父兄尚在。
公西华觉得很奇怪,同样的问题,两个人得到的答案却完全不同。
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因为冉有个性较谦虚,退让,所以教他该做便要立刻做,不要考虑太多;子路这个人性格是勇往直前的,所以要教他收敛一点。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基于对学生不同性格的了解、把握,然后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是对人自身的教育。
孔子之我见初识孔子,窥其学识。
谓好学,谓为人,谓大道。
再读孔子,叹曰圣人。
其才也斐然,其道也至善。
三拜孔子,览其生平。
觉乎仲尼亦是一位平凡人,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政治家,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一位包含人生哲思的贤人。
我读周国平《孔子的洒脱》,深以为是。
孔子一生推崇仁礼,忠恕之道,却又不拘泥于仁义礼教。
为人师,因材施教,循循诱导。
与人交,兴之所至,兴尽而归。
观人生,悠闲自在,难得糊涂。
孔子曾与学生一起畅谈理想,有志在治理国家的,有志在管理人民的,也有说要好好学习的做一司仪的,孔子皆不置可否。
问及曾点,曾皙从容不迫地回答说:“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我和曾点的理想一样啊。
这一叹,活脱脱的叹出了孔丘洒脱的性情。
孔子为人豁达,坦然。
淡泊名利,不受外界干扰。
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
郑人说他长得像唐尧、皋陶、子产等贤人圣人,却又像丧家之犬。
听罢,孔子不但不恼,反而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丧家之犬”的比喻,一语中的地说“中”了当时孔子惶惶然、凄凄然的内心世界。
其时,孔子四处碰壁,满腹经纶却不为各国国君所用,确有“丧家犬”的怅然若失之感。
孔子只赞扬这比喻的准确性,却不计较此语涉“狗”的贬抑性,由此可见他胸怀宽广,淡定坦然而无虚荣虚假之心。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大抵如是。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孔子好学,有强烈的求知、寻道欲,且不恃才傲物,而是谦恭有度,不耻下问。
自声望显赫的社会贤达至田野山林之隐士,孔子皆能慧眼识人且引以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据史料,孔子明确拜学过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学习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众多领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贵躬行而非夸夸其谈、言过其行,躬行又贵在“有恒”和“无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