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栖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教案

主备人:李东川使用人:

课题: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两栖动物的外形和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建立初步的两栖动物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概况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保护青蛙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和认识两栖类动物的外形和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从而建立两栖动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两栖类动物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预习学案

1、蝌蚪发育成,蝌蚪无论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有尾,用呼吸,并且只能生活在水中,在发育过程中和消失,生出和。

2、青蛙的后面有鼓膜,能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青蛙的前肢,可支撑身体;后肢,趾间有蹼,既能跳跃又能划水。

3、青蛙能在中活动,也能在陆地上生活,这与它能用呼吸密不可分。

4、青蛙的肺结构,不发达。青蛙的皮肤且能分泌,湿润的皮肤里密布,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

5、两栖动物除青蛙外还有、、蝾螈等,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呼吸,可辅助呼吸。

6、稻田中的青蛙既能有效农作物的害虫,以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我们应当加大保护两栖动物的力度,同时禁止对它们。

第二部分课中实施

任务一:阅读教材P25-26页内容,填写预习学案,认识两栖动物,知道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及两栖动物概念。

一、学习小组交流任务一的内容并展示

青蛙以及两栖动物视频,让学生形成直观概念,对青蛙及两栖动物形成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三、【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知识点一:两栖动物的概念形成

认识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变态发育概念,形成两栖动物的概念形成 方法:视频、学生讨论

知识点二:青蛙的形态、结构。

认识青蛙的鼓膜、鼻孔、的位置及作用;四肢的状态以及与运动的适应。

方法:以课本p25页观察与思考为材料学生讨论

1、青蛙的身体表面的颜色,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青蛙握在手中的感觉

3、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

知识点三:青蛙与两栖生活适应特点

四肢、皮肤、

五、拓展反思:课本29页 练习

六、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两栖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 两栖动物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七、限时训练:见《综训》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两栖动物

一、两栖动物概念

二、青蛙 1、 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与两栖生活适应特点

三、两栖动物特征

二、 导入 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___中,用__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___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__呼吸,皮肤可____呼吸。

代表动物: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青蛙的受精方式是( )

A.体内受精B.体外受精C.无性生殖D.体内受精或体外受精2.青蛙的发育过程是( )

A.卵细胞→蝌蚪→成蛙B.卵细胞→蝌蚪→幼蛙→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下列哪种动物是两栖动物( )

A.蟾蜍B.龟C.蜥蜴D.扬子鳄

4、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接近

B.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

C.青蛙的肺发达,能适应陆地生活

D.青蛙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经验,,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

提供不同体色的青蛙图片 2、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4、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5、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 6、试归纳两栖动物的特征。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 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 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 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 要赤矶课堂备课组教案

八年级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把 正确的答案写在题后的答题栏里) 1.在樱桃开花季节,大棚樱桃种植户们会租两箱蜜蜂放在大棚内,这是因为蜜蜂能帮助樱桃A.开花 B.花粉成熟 C.传粉 D.子房发育 2.为了探究阳光是否对大豆发芽有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两个花盆中播种了大豆种子,并对阳光、温度、水分加以控制(如下表所示)。另一同学对其设计提出了下列意见,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0 ℃ C.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 D.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中 3.“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木质部中有输导水分的筛管 B.木质部中有输导有机物的导管 C.树皮中有输导水分的筛管 D.树皮中有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4.我们吃烘烤后的花生和蚕豆时都要剥“壳”,就这两种“壳”的来源做判断,正确的是 A. 都属于果实的果皮 B. 都属于种子的种皮 C. 花生壳是果皮,蚕豆壳是种皮 D. 花生壳是种皮,蚕豆壳是果皮 5.昆虫的两种变态发育方式的全过程可以分别用右图的部分内容表示。已知D为卵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蜻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可以表示为D→A→B→C B.若用此图表示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则B为蛹期,C为幼虫期 C.若用此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若用此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作茧自缚”保护的是A时期 6.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是 A.体温不恒定B.肺不发达 C.皮肤辅助呼吸 D.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7.下列关于生物生殖与发育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卵黄能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营养物质B.嫁接和扦插都能很好地保留植物的性状 C.所有生物的生命都始于受精卵 D.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受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8.联想与对比是学习生物学的有效方法。请你回想一下,菜豆种子中哪部分结构的作用与鸟卵卵黄的作用相似? A.胚轴 B.子叶 C.种皮 D.胚乳 9.依据右图①~③,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_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分析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是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节的内容。教材选取了蛙的生殖与发育来说明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类群,唤起学生关爱两栖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并有效地进行互联网搜索,以一系列学生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个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法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启发 教学过程: 赏析诗词,引入新课: 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雨声、蛙声,这是初夏雨夜特有的音响和气氛,而且在闲敲棋子伴着灯花坠落的孤独中,更加衬托出友人因雨阻隔未能践约,“闲敲”句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诗人深夜寂寞和失望的情怀。)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通过图片、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 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小学美术教案--爬行动物

美术教案---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直观感受爬行动物外形和花纹的美感,从外形和纹理方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活动,投入的感知实践,实际的创造表现,让学生敢想、能说、会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擦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将生物知识和审美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未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研究,了解爬行动物的外形特点及纹理的特点,在实践中表现爬行小动物的形象。 难点:作品创新独特、能抓住爬行动物特点表现完整的画面,并添加合理的花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的第一句,设问:同学们,刚才歌曲中的有哪一 种动物会爬的呀?(蜗牛) 2、它是怎样上树的呢?(很努力爬上去的) 3、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只要我们拿出 小蜗牛勇于攀爬的精神,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学习《可爱的爬行动物》。(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了解动物的爬行:(从点、线、面观擦) (1)介绍:在大自然中有许多会爬的动物,你知道有谁吗?(学生回答)(2)欣赏图片(出示课件部分爬行的动物): 老师也找了一些会爬的动物,咱们看谁观察的最认真、最仔细。 A、点状的花纹的 B、线状的花纹 C、面状的花纹 (简单了解身体特征:漂亮的颜色、花纹,有脚的、没脚的等,让学生越来越喜爱动物) 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培养学生对动物的情感,使之发自内心的去喜欢动物、爱护动物,从而培养学生一颗纯真的爱心。)想不想把它们画出来? 2、构图方法: (1)为了画的又快又好,我们要求先把动物外形画出来。 (2)展示课件中的构图 (3)画画的时候,要先往中间画,尽量大一些,基本占满画面。 4、出示多幅学生的画: (1)你喜欢哪一幅?说说它哪里最漂亮:大小、颜色、爬行的样子。 你能比他们画的还好吗? 三、大胆创作: 1、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打开课件): 请看作画要求:让学生齐读一遍——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画一画动物们奋力爬行的样子,看谁画的又大又美、又奇妙!可以画不同的动物噢——(让学生在亲自作画、创作实践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真情实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师巡回辅导: (1)引导直接用黑色大头笔,画大,占满。 (2)可以是一种,两种……不同的动物。 (3)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习题附答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时检测 、选一选: 1大多数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为 A.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受精必须在陆地上进行 B.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受精必须在水中完成 C.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必须在陆地上进行 D.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必须在水中完成 2 ?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 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 于动物的哪种行为? ( ) B. 社群行为 D. 攻击行为 7、 在青蛙的繁殖季 节,雌蛙与雄蛙抱对的生物学意义是( ) A 、表示友好 B 、使产在水中的卵受精 C 、孵卵 D 、确定"配偶” 8、 下列动物不属于两栖类动物的是 ( ) A 、大鲵 B 、鳄鱼 C 、蝾螈 D 、癞蛤蟆 9、 青蛙从幼体到成体,不可 能出现的变化是 ( ) A 、鳃消失 B 、尾消失 C 、体表出现鳞片 D 、长出四肢 10、 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 A.青蛙体表无覆盖物,失水较快 B ? C.在水中或陆地都没有足够的食物 D ? A.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B C.体外受精,幼体在母体内发育 D 4.蛙的发育称作 A.完全变态发育 B C.不完全变态发育 D 5.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是 A.卵T 蝌蚪T 成蛙 C.受精卵T 蝌蚪T 成蛙 青蛙的呼吸依赖肺和皮肤两种器官 身 体散热差,不能长 时间留在水中 ( ?) .雌雄同体,体外受精 .体外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 ( ) .变态发育 .两栖发育 ( ) B. 卵T 蝌蚪T 幼蛙 D.受精卵T 蝌蚪T 幼蛙T 成蛙 6.每到春末夏初时节巧人们常能听到或见到雄蛙 在水边高声鸣叫, 随后雌蛙闻声赶来的现象。 你知道这属 A.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A 、两栖动物的生殖必须在水中进行 B 、两栖动物的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C 两栖动物的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D 、以上答案全对

八年级生物上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学 科 生物年 级 备课日期:年月日授课日期: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1、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观看多媒体,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活动一:学生讲演: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最 活动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 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两栖动物 教师播放青蛙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 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4、他靠什么呼吸?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 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 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 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视频,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 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视频,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 二次备课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 20 分) 1、伸缩泡:绿眼虫等原生动物体内的一种细胞器(1分),功能是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调节体内渗透压的平衡(1分)。 2、赤潮:由于海水中富营养化,某些单细胞动物(腰鞭毛虫等)过量繁殖导致海水呈赤色(1分),引起海水污染,导致海产生物大量死亡(1分)。 3、刺细胞:腔肠动物体内所特有的一种含有刺丝囊的细胞(1分);功能是帮助摄食和防御敌害(1分)。 4、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内完全由中胚层围成的体腔(1分);既有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1分)。 5、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完全在密闭的血管内流动(1分);流速快,与代谢旺盛相适应(1分)。 6、双重式呼吸:鸟类所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1分);肺在吸气和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

4 、动物胚后发育幼体的产出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胚后发育的类型有(直接发育、间接发育)。 5 、鱼类的心脏为(1)心房、(1)心室,循环为(单循环);两栖类心脏为(2)心房、(1)心室,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心脏为(2)心房、(2)心室,循环为(完全双循环)。 6 、蚯蚓的中枢神经系统为(索)式,由 1 对(咽上神经节)、 1 对(围咽神经)、 1 对(咽下神经节)和 1 条(腹神经索)组成。 7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附肢节间具(关节),体表具有几丁质(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8 、昆虫的身体主要分(头、胸、腹)三部,口器有五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咀嚼式、嚼吸式、虹吸式、刺吸式、舐吸式),呼吸器官主要是 (气管)。排泄器官主要是(马氏管)。 9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为(口咽式呼吸)。 三、判断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共 10 分) 1、真体腔开始出现于(C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脊椎动物中的古老动物,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思想:先有的两栖动物,再有的爬行动物,他们的关系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方向。体现了生物进化“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自然进化规律。 3、学情分析:新疆哈密的孩子们大多在本地长大,他们自小生活在农田和戈壁沙滩。因此,学生对于两栖动物的青蛙和爬行动物的蜥蜴有很多直接的感受和体会。另一方面,学生经过一年的生物学学科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比较等基本科学方法。因此,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们从自己已知的知识出发,通过对两种动物进行观察、比较,自主归纳两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和归纳点拨,概述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展示图片及视频的方式,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评价任务:

完成环节三和四的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1的达成 完成环节三和四的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2的达成 学习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鱼类有哪些特征? 环节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25页~28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一、两栖动物 1. 描述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常见的两栖动物有什么? 3、两栖动物的特征是什么? 二、爬行动物 1、描述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常见的爬行动物有什么? 3、爬行动物的特征是什么? 环节三:两栖动物: 【学习任务一】小组讨论——青蛙的特征 1、想一想,议一议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动物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2011,46(6):134 140 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刘佳李忻怡张育辉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062 摘要:两栖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主要包括遗传性别决定(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GSD )和环境性别决定(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ESD )。近年来,在两栖动物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机制的研究中,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已获得新的成果。本文通过对DMRT 1、DAX 1、SF 1、SOX 3、SOX 9、FOXL 2、CYP 19、CYP 17在两栖动物性别决定中作用的分析,显示DAX 1、SF 1、FOXL 2、SOX 3均参与芳香化酶基因转录的调节,其中FOXL 2、SOX 3促进了CYP 19的表达,DAX 1、SF 1则与CYP 17的表达调节有关。这些结果提示,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通过作用于CYP 19、CYP 17的表达调控性别决定过程,基因和温度分别在GSD 和ESD 过程中通过影响雌、雄激素的水平而决定两栖动物性别。 关键词:两栖动物;性别决定;基因;温度中图分类号:Q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263(2011)06-134-07 Sex Determination-related Genes in Amphibians LIU Jia LI Xin-Yi ZHANG Yu-Hui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 :The sexual phenotype of amphibians is determined either by chromosomal factors (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GSD ),or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ESD ).Recently ,new findings on the sex determination-related gen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have obtained by utilizing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Several genes such as DMRT 1,DAX 1,SF 1,SOX 3,SOX 9,FOXL 2,CYP 19and CYP 17have been found to play roles in determining the sexual phenotype of amphibians ,with DAX 1,SF 1,FOXL 2and SOX 3involved in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aromatase gene.FOXL 2and SOX 3promote CYP 19expression.DAX 1and SF 1can influence CYP 17expression.Sex-determination genes play their roles by act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CYP 19and CYP 17.Both sex-determination related genes and temperature determine sex of amphibians by affecting estrogen and /or androgen levels.Key words :Amphibians ;Sex determination ;Gene ;Temperature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130770243); *通讯作者,E-mail :yu-huizhang@163.com ;第一作者介绍刘佳,女,硕士研究生;E-mail :liujia1986jj @ sina.com 。 收稿日期:2011-07-03,修回日期:2011-09-22 动物性别决定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哺乳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Y 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 ,SRY )在性别决定中起着主导作用, SOX 9、SF 1、WT 1和DAX 1等基因也参与了胚胎性别决定的过程 [1] 。鸟类的性别也是由基因决定的, EFT 1和DMRT 1分别为雌性和雄性的性别决定候选基因 [2] 。爬行动物的一些 物种是遗传依赖性性别决定,另一些则为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其中温度可能通过控制性别基因表达或调节雌激素水平来决定性别 [3] 。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 包囊:当环境因素不利时,原生动物可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外壳,既包囊。 裂体生殖: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 刺细胞:肠腔动物特有的,内含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刺丝,刺细胞外侧有针,当刺针受刺激,刺丝翻射出来,射出毒液,将对手麻痹或杀死。外骨骼:是节肢动物门外壳的俗称,因为坚硬有如骨骼,因此得名。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壁。体壁由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基膜和角质层。表皮细胞层由一层活细胞组成,它向内分泌形成一层薄膜,叫做基膜,向外分泌形成厚的角质层。角质层除了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保护内部构造外,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

完成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构造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次生腭:头骨原生腭的下方,由上颌骨的腭支、腭骨和翼骨组成的第二层腭板。它隔开鼻通道和口腔,使动物进食和呼吸互不影响。 胎盘: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与性机能有关的器官。 新脑皮:由侧脑室外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原脑皮,接受全身感官传来的信号,综合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产生相应反应二、填空 (一)无脊椎动物 1、水螅的消化方式有___细胞内__消化和__细胞外___消化两种 2、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体壁分外层、中胶层、内层,食物在领细胞内消化。 3、疟疾是由虐原虫引起的,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八年级生物教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滩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T观察思考T分析讨论T归纳总结T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一却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初步了解爬行动物的各种爬行方式。 2、通过观察图片和倾听介绍,了解爬行类动物的基本类型,感知 他们的外形特征和上火习性。 3、喜欢模仿动物爬行,注意不与同伴发生碰撞。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电动爬行玩具,例如:长长的毛毛虫。 3、师生共同收集各种会爬的动物或图片 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引导参观爬行动物馆,让幼儿直观地感受 各种爬行动物。 活动过程: 1、出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并启动毛毛虫玩具,提问:“这是什么?看看他是怎么行 走的? ——教师:除了毛毛虫会爬,你知道还有谁也会爬行。 2、引导幼儿观察阅读《幼儿用书》,感知几种常见的认识的爬行 动物。 ——教师:画面上有哪些动物?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是怎样行走的? ——教师:他们用什么来爬行?怎样爬行?

3、引导幼儿看图感知四类爬行动物,丰富幼儿对爬行类动物的认识。 ——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上的画面,观察认识蜥蜴。 ① 教师:你认识这些蜥蜴吗?他们身上有什么?他是怎样爬行的? 你还知道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② 教师小结:壁虎、变色龙都是蜥蜴。壁虎有两只大大的眼睛, 但是没有眼皮,所以他的眼睛一直睁着的。壁虎有四条腿,脚趾上长 着洗盘,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壁虎受了惊吓,尾巴会掉下来。不过,她还会再长出一条尾巴来。壁虎捉蚊子、苍蝇吃,他是有益的。 ——观察认识蛇。 ① 教师:蛇是怎样爬行的?蛇有脚吗?他是怎样爬行的?请你学一 学蛇爬行,你还知道关于蛇的其他事情吗? ② 教师小结:蛇的种类很多,蛇没有脚,但他能依靠圣体向前爬 行游动。蛇分有毒和无毒的两种类型。大多数无毒蛇的头是椭圆形的,绝大多数有毒蛇的头是三角形的。毒蛇有毒囊和毒牙。蛇肉可以吃, 毒蛇可以做药。 ——观察认识鳄鱼。 ① 教师:鳄鱼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鳄鱼是怎么爬的?请你学一学。 ②教师:鳄鱼有扁扁的脑袋和扁扁的身体,鳄鱼背朝天,肚皮贴 着地,粗壮的尾巴像钢鞭。他的皮肤很厚,皮肤里还埋着一块块排列 整齐的骨块。如果他张开血红的大嘴巴,会露出74颗牙齿,看了真叫 人害怕。 ——观察认识乌龟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2 分,共20 分) 1、伸缩泡:绿眼虫等原生动物体内的一种细胞器(1分),功能是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调节体内渗透压的平衡(1分)。 2、赤潮:由于海水中富营养化,某些单细胞动物(腰鞭毛虫等)过量繁殖导致海水呈赤色(1分),引起海水污染,导致海产生物大量死亡(1分)。 3、刺细胞:腔肠动物体内所特有的一种含有刺丝囊的细胞(1分);功能是帮助摄食和防御敌害(1分)。 4、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内完全由中胚层围成的体腔(1分);既有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1分)。 5、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完全在密闭的血管内流动(1分);流速快,与代谢旺盛相适应(1分)。 6、双重式呼吸:鸟类所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1分);肺在吸气和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交换(1分)。 7、早成雏:刚孵化出来,眼张开就能站立跟母鸟外出寻食的鸟类(2分)。 8、留鸟:繁殖地和越冬地都在统一地区的鸟类(2分)。 9、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1分)。营养靠胎盘自母体获得,完成后从母体内产出。(1分)。 10、侧线:鱼的体表由鳞片中央穿孔而形成(1分);是鱼的感觉器官,能感觉水的低频波动(1分)。 二、填空题(每空0.5 分,共30 分) 1. 现代分类学的奠基人是(林奈),在其著作《自然系统》中,将动物分成(纲、目、属、种、变种)五个分类阶元,并建立了(双名法)命名法。 2 、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鞭毛、纤毛、伪足),营养方式有(自养、异养、腐生),无性生殖方式有(二分裂、出芽生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方式有(同配、异配、接合生殖) 3 、我国寄生人体的五大寄生虫病是(黑热病、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 4 、动物胚后发育幼体的产出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胚后发育的类型有(直接发育、间接发育)。 5 、鱼类的心脏为(1)心房、(1)心室,循环为(单循环);两栖类心脏为(2)心房、(1)心室,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心脏为(2)心房、(2)心室,循环为(完全双循环)。 6 、蚯蚓的中枢神经系统为(索)式,由1 对(咽上神经节)、1 对(围咽神经)、1 对(咽下神经节)和1 条(腹神经索)组成。 7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附肢节间具(关节),体表具有几丁质(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8 、昆虫的身体主要分(头、胸、腹)三部,口器有五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咀嚼式、嚼吸式、虹吸式、刺吸式、舐吸式),呼吸器官主要是(气管)。排泄器官主要是(马氏管)。 9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为(口咽式呼吸)。 三、判断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共10 分) 1、真体腔开始出现于(C )。 (A)扁形动物(B) 线形动物(C) 环节动物(D) 软体动物 2、直肠穿过心脏的动物是(B ) (A) 田螺(B) 河蚌(C) 蝗虫(D) 乌贼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改)完整打印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改)完整打印版

(1) 2

3

(2)比较理解青蛙和蝌蚪的体形、呼吸和运动特征 (2)从运动、呼吸、生殖等方面理解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温故知新提问复习温故知新 创设情境动物的特征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 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 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 栖动物,而龟却属于爬 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呢? 思考问题引出两栖、爬行动 物。 蝌蚪和青蛙的区别自主学习: 1、蝌蚪和青蛙的外 部形态 2、蝌蚪和青蛙的呼 吸器官 3、他们各自的运动 方式 4、青蛙身体的颜 1.自主学 习,尝试 自己找出 问题的答 案。 2.小组讨论 在观察中尝试解 决问题,通过分次 出示的资料不断 纠正学生对青蛙 和蝌蚪的结构特 征的认识,锻炼学 生的观察能力、利 用资料的能力、合 4

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5、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有什么感觉。 6、两栖动物的还有哪些? 交流作探究能力、表达 交流的能力。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 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 陆地上,用可以在水中 游泳,用肺呼吸,皮肤 也辅助呼吸。 通过以上的 问题尝试归 纳出两栖动 物的特征。 利用观察,对比, 归纳出两栖动物 的特征,锻炼学生 的归纳总结能力。 与人类的关系出示图片,谈感受是人类的好 朋友。 保护青蛙赖 以生存的环 境。 认识两栖动物有 对人有利的一面, 和形成环保的意 识。 蜥蜴的特征自主学习: 1、蜥蜴的生活环境? 2、蜥蜴的外部形态如 何? 3、蜥蜴的内部构造如 何? 1、自主学 习,尝试自 己找出问题 的答案。 2、小组讨论 在观察中尝试解 决问题,通过分次 出示的资料不断 纠正学生对蜥蜴 结构特征的认识, 锻炼学生的观察 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同步练习 有答案

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选择题 1.对两栖动物中的“两栖”含义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幼体生活在水中 B.幼体有时生活在水中,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C.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 D.成体主要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曾公布了一份最新濒危两栖动物名录,俗称娃娃鱼的中国珍稀动物大鲵居首。大鲵属于两栖动物是因为() A.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 B.水中生活但到陆地上产卵 C.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D.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鳃;肺和皮肤 B.肺;皮肤和肺 C.鳃;皮肤 D.鳃;气管 4.关于青蛙适应环境的特点,以下说法不够合理的是() A.身体一般为绿色,属于保护色 B.后肢发达,适于跳跃 C.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 D.体内受精,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5.仔细观察下图,发现蜥蜴的身体分成()

A.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B.头、躯干、四肢、尾四部分 C.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D.头、胸、腹、四肢、尾五部分 6.蜥蜴、蛇等爬行动物的体表有角质鳞片,这些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 A.保持体温 B.呼吸 C.自由运动 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7.下面是四位同学关于壁虎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蜥蜴呼吸的特点是() A.完全用肺呼吸 B.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C.用体表呼吸 D.用鳃呼吸

9.太原动物园的“两栖馆”于2016年10月26日免费向市民开放,两栖馆的“镇馆之宝”亚达伯拉象龟(如下图所示)是全馆最名贵的一个品种,一只就值十几万呢!亚达伯拉象龟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 A.软体动物 B.两栖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10.处于冬眠的青蛙,主要靠什么呼吸?() A.口腔 B.鼻腔 C.肺 D.皮肤 11.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 ①体表有鳞片或甲 ②完全用肺呼吸 ③生殖和发育离开了水 ④卵生,卵有坚韧的卵壳 ⑤皮肤裸露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水平一《动物爬行T台秀》教学设计

水平一《动物T台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爬行和爬越是人体基本活动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技能,是一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的活动内容。本课精选了一些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爬行、爬越动作,如:鳄鱼爬、海狮爬、大象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表现欲望,拓展思维,举一反三地创造更多的动物爬行动作,促进学生身体灵敏与协调素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基本活动能力。 爬行和爬越是人体基本活动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技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是一项深受低年级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所以,本课选择了小学体育教材中一些简单、实用性较强的爬行、爬越动作,如:鳄鱼爬、海狮爬、大象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从而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启发学生的观察想象,根据各种动物的自身特点,拓展思维,举一反三地创造更多的动物爬行动作。通过感受体验与互助合作,抓住教材的教育因素,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及内脏器官和上、下肢力量、灵敏与协调素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及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和爱护动物的情感与意识。 我任教的是一年级2班,本班学生46人,学生大至在5岁半至6岁多一点这个年龄段,学生年龄偏小,他们的生理特征表现为:运动能力低下、不能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思维的特点需要形象直观的帮助才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因此,重视低年级学生启蒙教育,注重陶冶情操和一般能力的引导,以养护为主,培养兴趣和重在参与意识的疏导非常重要。这个班的学生求知欲强,喜爱体育活动,喜欢带有情境的游戏、舞蹈,他们大方、活跃,但自控能力较低;喜欢群体氛围、热爱集体、好胜心强,但又缺乏包容、忍让的宽容之心;喜欢注重外形的直观模仿,但往往缺乏内心的体验;喜欢自我充分的表现,但又缺乏协同一致的互助合作精神。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应充分把握教材的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地精选教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新课标的新理念,搞好教学实验。《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如何根据《新课标》精神和理念来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达成课程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现代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存在孤立化、单一化现象,无论从游戏或其他的生活

生物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期末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生物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方式比两栖动物高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①卵生 ②胎生 ③体内受精 ④体外受精 ⑤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⑥卵外有卵壳保护 ⑦有孵卵、育雏行为 A.③⑤⑥B.①③⑥C.⑤⑥⑦D.③⑤⑦ 2.消灭蝗虫时,把它的头部置于水中不能使它窒息,原因是() A.蝗虫可以吸收水中的氧气B.蝗虫可以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C.蝗虫可以几个小时不呼吸D.蝗虫通过气管进行呼吸 3.某同学发现家里储存的橘子长毛了,而且是青绿色,这些青绿色的毛属于()A.细菌B.乳酸菌C.霉菌D.青苔 4.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龙”的创造充满了想象力。据说“龙”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有四肢和牙齿,卵外有坚韧的卵壳,能在水中和陆地生活。下列动物中与上述特征相似度最高的是 A.鱼B.两栖动物C.爬行动物D.哺乳动物 5.河虾、田螺、鲫鱼、乌龟是河流中常见的四种生物,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都用鳃呼吸 B.体温都不恒定 C.体表都有外骨骼 D.体内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6.如图中圆圈表示各生物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P可以表示体温恒定 B.E可以表示体内受精 C.F可以表示胎生哺乳 D.Q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 7.关于人体运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系统由骨和关节组成

B.每个动作需要一组肌肉完成 C.关节囊保证关节活动灵活 D.动作的协调受神经系统支配 8.如图表示的是人体的屈肘动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1、2分别表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B.前臂骨和上臂骨通过2两端的肌腱连接起来 C.完成屈肘动作时,1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 D.在屈肘动作中1 和2是相互配合活动的 9.人们在运动中难免会遇到意外伤害。下列意外伤害不会影响运动功能的是A.尺骨骨折B.肌肉拉伤C.肩关节脱臼D.皮肤檫伤10.下列不属于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存在着信息交流 C.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D.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1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 A.孢子生殖B.出芽生殖C.有性生殖D.分裂生殖12.下列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A.B.C.D. 13.如图是食肉目部分动物分类等级示意图,下列选项中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A.猫和虎B.狼和犬C.虎和狮D.虎和犬14.关节活动时很牢固,与之有关的结构特点是关节结构里有() A.关节软骨和滑液B.关节软骨和关节窝 C.关节囊和韧带D.关节腔和滑液 15.下列各项中,属于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是() ①卵生②用鳃呼吸③用鳍游泳④体表覆盖鳞片,有黏液

两栖动物前景堪忧

两栖动物前景堪忧 ? 在全球已知的大约8000种两栖动物中,至少有1/4被认为受到威胁,濒临灭绝。但是由于缺乏两栖动物物种的数据,人们只对大约44%的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有最新 评估,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这一比例都接近100%。 现在,研究人员在近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上报告称,他们利用这些缺乏数据的物 种已知的生态、地理和进化属性,模拟了其灭绝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至少还有1000个 物种受到了威胁。 美国耶鲁大学PamelaGonzález-del-Pliego表示:“我们发现,1000多种缺乏数据的两栖动物正面临灭绝威胁,近500种濒临灭绝或极度濒危,主要分布在南美和东南亚。我 们需要采取紧急的保护行动,避免这些物种的灭绝。”目前,共有2200种两栖动物被认 为缺乏数据。它们灭绝的危险状况根本不为人知。 为了预测这些缺乏数据的物种状态,González-del-Pliego和同事运用了基于特征的 空间—系统发育统计框架。换句话说,他们利用这些物种已知的生态、地理和进化属性, 以及这些属性与灭绝风险的已知关系,预测这些鲜为人知的物种是否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总的来说,他们的计算表明,在2200个缺乏数据的物种中,有一半面临灭绝威胁, 主要分布在新热带和东南亚。其中,大约有500种物种可能濒临灭绝或极度濒危。其中3 种可能已经灭绝。而且,一些最脆弱的物种可能也是最鲜为人知的。 新的预测证据有助于对目标物种和地区做出适当保护。研究人员表示,在新热带地区,受威胁物种与预测受到威胁的缺乏数据的物种有着非常相似的地理分布。因此,如果人们 试图保护现有濒危物种所在的地区,也将能保护缺乏数据的物种。 González-del-Pliego说:“我们需要迅速行动起来,把两栖动物作为一个高度优先 保护物种,并把缺乏数据的物种纳入保护策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动物学习题及答案

一.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1.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 2.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3.使躯体大型化成为可能。 4.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二.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 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1.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又 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索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 2.从胚胎发育的情况来看,头索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而 早期胚胎发育又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明了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三.简要说明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答: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至今尚未找到古生物学的证据。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推断。一般认为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是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索动物(仅有肌酸)之间的过渡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又很相似。故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亲缘关系密切。又根据文昌鱼的身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兼具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文昌鱼可能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四.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 答:①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尾部。②大多体表有被囊。③大多数仅幼体有尾。④营固着或自由生活。五.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①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 ②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③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④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 ⑤独特的鳃呼吸器官——鳃囊。 ⑥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 六.简述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的特征。 答:①头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 ②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 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出而无需经过口。 ③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有1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能阻止创口血液的凝 固。 七.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 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八.简述侧线的结构及功能。 答:.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可以判定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