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43 KB
- 文档页数:8
煤矿安全事故是一种严重的工业灾难,给矿工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剖析:案例: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时间:2019年X月X日地点:某煤矿经过调查和分析,该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管理不到位:煤矿存在着安全管理缺失的问题。
矿方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未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瓦斯爆炸等安全风险。
2. 瓦斯监测不及时:煤矿瓦斯监测设备运行不稳定,监测数据反馈不及时,未能提前发现危险信号。
此外,操作人员对监测设备操作和维护培训不足,无法准确判断瓦斯的积聚情况。
3. 通风系统异常:煤矿通风系统存在问题,无法有效清除矿井内的瓦斯。
通风机设备运行不稳定,通风管道堵塞严重,导致瓦斯在矿井内积聚。
4. 应急救援不力: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措施不及时,抢救人员配备不足,救援装备缺乏。
造成救援行动困难,增加了伤亡人数和损失。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这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针对此类事故,有以下改进措施: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2. 强化瓦斯监测:提高煤矿瓦斯监测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依据监测数据及时采取措施防范瓦斯积聚。
3. 维护通风系统:加强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确保通风设备正常运行,通风管道畅通,有效清除瓦斯。
4.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人员和装备,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通过对该典型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剖析,我们深刻认识到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提升监测能力、改善通风条件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某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84人死亡,6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千万。
事故的大致经过是:事故发生的当天,该煤矿某采区回风巷电缆被挤坏,接地掉闸,停风停电,经三次处理仍未解决问题,致使采区无法送风,瓦斯浓度超限。
同时,负责处理的电工,是未经专业考核培训的原采掘工转岗,处理电缆接地时装煤机防爆接线盒未盖,操作线裸露,铜线搭接。
发现瓦斯超限,人员撤出时未把控制装煤机开关置于断电位置,风机停转时未把风电闭锁开关和风机开关打到停电位置,在上述情况下,该采区换班时有关人员未向下一班作好情况交接说明,向有关领导汇报后也未及时采取排放瓦斯和处理漏电问题,下一班人上岗后违章送电,形成短路,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燃烧爆炸,扬起煤尘,后又发生煤尘传导爆炸。
?【评析】这是一起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该矿山主要负责人只重经济效益,严重不负责任,长期忽视安全生产的必然结果。
?首先,该矿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不落实,不能发挥作用,违章指挥、违规操作问题严重。
如,这次事故从发生瓦斯超限到爆炸经过了两个多小时,如果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能够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排除隐患,就可以避免事故发生,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其次,该矿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欠账多、安全设备不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一些重要的科学监测手段和预防措施没有得到解决。
比如,该矿安全技措工程只完成了计划的4%,到货的16台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仪和28台电扇遥控装置因种种原因长期没有安装使用,4台瓦斯遥测仪只安装了1台,且没有投入使用,采掘机电设备管理也较差,完好率只有5%,这些因素都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再次,对从业人员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制度不健全,该矿以工代干和新录用的职工较多,上岗时又未经专门的培训,特别是一部分采掘工未经专业培训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就转为电工上岗,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淮北芦岭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3年5月13日16时许,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芦岭煤矿二水平104采区1048工作面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当时井下灾区有作业人员114人,经抢救28人生还,86名矿工遇难。
直接经济损失1940.6万元,影响恶劣,教训极为深刻。
事故发生经过、原因分析:由于通风系统被破坏,1048掘进工作面一氧化碳和瓦斯浓度及温度偏高,与之相邻的1046采煤工作面机巷有积水,抢救工作受阻。
先期赶赴现场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铁锤批示,全力以赴抢救下落不明人员,并确保受伤人员的及时治疗。
“5·13”矿难,是200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煤炭安全特大事故。
目前,我国煤矿事故中80%以上为瓦斯爆炸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中,瓦斯爆炸事故又占90%以上。
总结经验和教训:一、深刻反思和牢牢记取“5.13”事故的惨痛教训(一)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没有真正树立起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责任意识。
这次事故夺去了86名矿工宝贵的生命,面对无可挽回的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损失,我们深感愧疚,难以自谅。
近年来,尽管我们对安全生产问题逢会必讲,部署检查也不少;企业的安全设施投入也有所增加,但在思想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不够牢固,安全生产这根弦绷得不紧,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意识不强,在工作指导上存在着时紧时松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还没有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存在很大差距。
(二)安全监管不严,部分企业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错误倾向。
前些年,煤炭行业普遍不景气,历史包袱较重,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欠账较多。
这几年,煤炭市场形势好转后,少数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思想抬头,出现了大矿超能力突击生产、小矿无视禁令“要钱不要命”拼命生产的现象。
尽管我们也反复强调“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但在衡量企业的发展时,往往还是看效益的多,看安全投入的少,看政绩的多,看弥补安全欠账的少。
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警示煤矿安全事故是当前矿山行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煤矿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本文将通过对几起煤矿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了解事故的原因及其背后的警示。
案例一:xx矿瓦斯爆炸事故在2019年6月,xx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导致数十名矿工丧生。
经过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力和安全规程的违反。
首先,该矿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
管理层对矿工缺乏有效监督,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
此外,矿方没有进行足够的安全培训,导致矿工对瓦斯爆炸的风险缺乏认识。
这种缺乏有效管理和培训的情况下,事故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矿方严重违反了安全规程。
在事故发生前,矿工们在地下进行作业时没有戴上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气体检测。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瓦斯爆炸的发生和事故的严重后果。
从这起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善和安全规程的违反。
因此,矿山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必须重视,并加强对矿工的培训和监督,以确保安全规程的执行。
案例二:xx矿坍塌事故在2020年,xx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矿坍塌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经过调查,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矿山地质情况缺乏科学认知以及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首先,该矿在勘察和评估矿山地质情况时疏于细致,没有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测和评估工作。
对于潜在的地质灾害和坍塌风险没有充分考虑和预防措施,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其次,矿山作业时违反了安全操作规程。
例如,在进行爆破作业时,未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和控制措施,导致煤层失稳,最终引发了矿坍塌。
通过这起事故,我们认识到科学评估地质情况和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对于防止矿坍塌和保障工人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矿山企业应该加强对矿山地质的研究,确保全面了解地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警示与启示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警示和启示:1.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煤矿企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矿工的培训和监督,确保规程的执行。
煤矿事故案例分析
煤矿事故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一个煤矿事故案例的分析:
案例:某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
该煤矿位于山区,采用地下开采方式。
事故发生在一个深部工作面,当时有30名矿工在工作。
蓦地间,瓦斯爆炸发生,导致工作面坍塌,矿工被困在井下。
事故发生后,矿井内的瓦斯浓度迅速上升,救援人员难以进入井下进行救援。
事故原因:
1. 瓦斯检测不及时:事故前,瓦斯检测设备存在故障,无法及时监测到瓦斯浓度的变化。
2. 安全管理不到位:煤矿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未能对矿工进行充分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3. 通风系统不完善:煤矿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无法及时排除瓦斯,导致瓦斯积聚。
教训与改进:
1. 加强瓦斯检测:煤矿应定期检修和维护瓦斯检测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建立瓦斯浓度报警机制。
2. 加强安全管理:煤矿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矿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
3. 改进通风系统:煤矿应对通风系统进行改造,确保其能够及时排除瓦斯,保持矿井内的空气流通。
以上是一个煤矿事故案例的分析。
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以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Tired, unwilling to move forward, feeling sad, no love to be found.悉心整理助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江西省地方煤炭工业公司昌丰煤矿“9.19”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2005年9月19日19时40分,江西省地方煤炭工业公司昌丰煤矿(以下简称昌丰煤矿)35#煤第一上山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0人死亡,3人重伤,1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80万元。
经省政府事故调查组查明,这是一起超层越界开采违章放炮造成的责任事故。
一、昌丰煤矿基本情况昌丰煤矿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洛市镇下城村境内,隶属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下属的江西省地方煤炭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地方公司),实际上是挂靠的股份制煤矿,地方公司向昌丰煤矿收缴管理费。
2002年,省煤炭集团公司以赣煤集团生字[2005]158号文批准该矿技术改造,同年3月,由江西省煤矿设计院对昌丰煤矿进行改扩建设计,由原3万吨/年改为6万吨/年。
同年12月开工建设,2004年7月竣工。
事故发生前,昌丰煤矿的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均在有效期内,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在申办之中。
该矿设计能力6万吨/年,核定能力6万吨/年,核定通风能力9.6万吨/年,2004年实际产量1.6万吨,2005年1月至9月实际产量3.2万吨。
职工人数103人,“三八”制作业。
矿井采用立井-石门开拓,主井(+69m,-290m)作为提升物料,风井(+70m,-290m)专用于人员上下及辅助物料提升。
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方式,主扇风机型号为YBF-NO10,功率22kw,总进风每分钟400立方米,总回风每分钟432立方米。
采用巷柱式采煤方法采煤,局扇送风,装有DJ4-2T-HX双回路甲烷断电仪,有瓦斯、风、电闭锁装置。
煤炭生产许可证规定开采10#、13#、15#、19#、22#煤层,矿井实际主采煤层15#、34#。
西山煤电屯兰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9年2月22日2时23分,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屯兰煤矿南四采区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当班下井436 人,其中358 人生还,事故造成78 人死亡、114 人受伤(其中重伤5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86.94 万元。
一、矿井概况屯兰煤矿是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所属的一座特大型现代化矿井,矿井于1988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1997年10 月试生产,2002年10月正式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年,经过2 004年度生产环节能力改造,目前核定生产能力为500 万吨/ 年。
矿井位于古交市西南6 km ,距太原市60 km ,矿井井田面积78.26 平方公里,煤炭资源丰富,含可采煤层13 层,现主采上组2# 、3#煤,下组煤8# 煤矿井采用两斜一立(主、副斜井,副立井288 m )多水平(+650、+750)联合开拓方式。
矿井采用分区抽出式通风,矿井现有六个进风井四个回风井,使用KJ—90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工业场地中部布置一对主副斜井,副立井建在副斜井北侧通过中央轨道大巷与主、副斜井+750m 车场贯通,其余井筒为各盘区进、回风井,分别布置在盘区边界。
井田内断层、陷落柱比较发育,落差5 米以上的断层66 条,揭露陷落柱122 个。
矿井属高瓦斯矿井,煤层瓦斯等级鉴定为:绝对瓦斯涌出量256.43m3/min,相对瓦斯涌出33.58m3/t,煤层属I类自燃倾向性煤层,即易自燃煤层。
煤尘具有爆炸性,2# 煤尘爆炸指数为21.27%,8# 煤尘爆炸指数为19 %。
回采工作面采用“二进一回” (皮带顺槽、轨道顺槽进风,尾巷回风)的通风方式, 尾巷后部独头巷道采用大功率局部通风机供风稀释瓦斯浓度;掘进工作面全部采用大功率对旋式局部通风机, 全部实现了“三专两闭锁” 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 装置。
瓦斯抽放系统:地面抽采泵站设在矸石山东侧,目前安装3台2BEC-62型水环式真空泵;并安装了TCI型抽采参数监测装置,对抽采泵的各种运行及抽采参数实现自动监控及监测。
煤矿典型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引言瓦斯爆炸是煤矿行业中常见的一种事故类型,它由于其巨大的破坏力和威胁性,对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生产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针对煤矿典型的瓦斯爆炸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以期提高广大矿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案例一:山西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在山西某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
该煤矿位于山西省某县,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矿井,日产煤量较高。
事故原因主要是由于矿工未按照规定的安全操作程序进行作业,导致瓦斯积聚量过多并遇到明火,引发了爆炸事故。
当日,矿工在井下进行开采作业时,某名矿工因工作急迫,未严格按照矿山安全规程进行操作。
他在进行钻孔作业时,疏忽大意地未关闭电钻的电源,导致产生了明火。
由于通风不畅,瓦斯积聚量迅速上升,并遇到了明火,发生了严重的瓦斯爆炸。
事故原因分析从事故过程来看,该事故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 1. 矿工未按照规定的安全操作程序进行作业,疏忽大意,未关闭电钻的电源,导致产生明火。
煤矿作业中,明火是极易引发瓦斯爆炸的因素之一。
2.矿井通风不畅,瓦斯积聚量迅速上升。
瓦斯是煤矿中常见的有害气体,当瓦斯浓度超过一定程度时,一旦遇到明火就容易发生爆炸。
3. 缺乏矿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矿工在进行作业时,应该时刻注意矿井的安全情况,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操作。
通过这起瓦斯爆炸事故,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训和启示: 1. 矿工应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在进行作业时,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操作。
2. 在煤矿作业中,针对瓦斯爆炸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应更加严格,切不可忽视任何安全细节。
3. 进一步加强对矿工的安全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素质和防范能力。
案例二:河南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在河南某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
该煤矿位于河南省某市,规模较大,年产煤量较高。
事故原因主要是由于矿井通风系统故障,以及矿工违规操作导致了瓦斯爆炸。
事故经过当日,煤矿正常运营,一名矿工在下井作业时发现通风系统异常,立即上报给管理人员,但由于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处理。
煤矿瓦斯燃爆事故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第一章采煤工作面瓦斯燃爆事故案例1:山西焦煤屯兰煤矿2009.2.22瓦斯爆炸事故2009年2月22日凌晨2时17分,山西焦煤屯兰煤矿井下南四盘区12403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当时在井下的矿工有436人,共造成74人死亡,114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2386.94万元。
事故经过:事故发生在南四盘区12403综采工作面区域,该工作面开采2#、3#煤层,煤层厚度4.26米,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一次采全高,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37.77 m3/min,瓦斯抽放率44.13%。
采用“二进一回”(皮带巷、轨道巷进风,尾巷回风)的通风方式。
在1号联络巷安装有两部2×30kw局部通风机和4台风机开关向工作面尾巷14号联络巷密闭施工点供风,在1号联络巷靠尾巷侧约6m处设一料石密闭墙,密闭墙上设有一个调节风窗。
2月22日凌晨2时17分,12403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
事故原因:1、12403采煤工作面1号联络巷微风或无风,局部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浓度界限。
2、引爆瓦斯的火源是12403工作面1号联络巷内风机开关内爆炸生成物冲出壳外,引爆壳外瓦斯。
爆炸破坏瓦斯抽放管路,管路内瓦斯参与爆炸并沿瓦斯抽放管路传爆。
案例2:余吾煤业2011.6.22瓦斯燃爆事故2011年6月22日,余吾煤业N1203工作面发生一起瓦斯燃爆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故经过:N1203工作面位于北一采区,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2.1m3/t,煤层平均厚度为6.6m,采用大采高低位放顶煤综合机械化开采,采高3.2m,放煤高度3.4m。
工作面长度301.67m,推进长度1024.3m,工作面采用“两进两回”通风系统,工作面总风量为5592 m3/min(回风巷1420 m3/min、瓦排巷4172m3/min)。
回采至停采线约80m处时,工作面距煤溜机头45-60架左右发生瓦斯燃爆。
事故原因:直接原因:事故发生前,工作面有明显的顶板来压声响,同时工作面煤墙有片帮漏矸现象。
煤矿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案例分析煤矿事故防范与处理一直是世界各国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煤矿事故不仅对煤矿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给矿工生命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减少和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很多煤矿企业纷纷进行了防范与处理的案例研究。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案例为例,分析其防范与处理的措施和效果,旨在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为煤矿事故防范与处理提供借鉴。
案例一: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2018年某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多名矿工死亡和伤亡。
事故发生后,煤矿企业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抢险队伍进行救援。
同时,煤矿企业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瓦斯浓度超标和矿井通风不畅。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煤矿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通风管理。
煤矿企业对矿井通风设施进行了全面检修和优化升级,确保通风系统畅通,瓦斯能够及时排除。
其次,强化瓦斯监测。
煤矿企业增加了瓦斯检测设备的数量和检测频次,定期对井下瓦斯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采取措施控制瓦斯浓度。
最后,加强培训教育。
煤矿企业加强了对矿工的安全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矿工能够正确了解和应对突发煤矿事故。
通过以上的防范措施,该煤矿在事故后未再发生类似的瓦斯爆炸事故,有效提高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案例二:某煤矿井下冒顶事故某年某月某煤矿发生了一起井下冒顶事故,导致多名矿工被困井下。
事故发生后,煤矿企业迅速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救援,并与救援专家团队取得联系,寻求专业指导。
救援专家团队到达现场后,立即展开救援行动。
他们首先对井下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了详细的救援方案。
根据方案,救援人员分组进行井下搜救和加固工作。
经过数天的奋斗,所有被困矿工都被成功营救出井口,并及时送医治疗。
煤矿事故调查组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展开调查工作,排查事故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井下支护不力,导致冒顶事故的发生。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一、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在煤矿行业中,安全生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尽管政府和企业都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和投入,仍然时常发生各种事故。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起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二、事故一:瓦斯爆炸
某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多人伤亡。
经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矿工在作业过程中未按规定使用防爆设备,导致瓦斯积聚引发爆炸。
此外,矿井通风系统不畅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起事故,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矿井通风系统,确保瓦斯及时排放,减少爆炸的风险。
三、事故二:坍塌事故
另一家煤矿发生了一起坍塌事故,导致多名矿工被困。
经过紧急救援,虽然成功救出了被困人员,但仍有人员伤亡。
事故的原因是矿井支护结构不牢固,无法承受地压力,导致坍塌。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煤矿企业应加强对矿井支护结构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同时,要加强对矿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支护设备,提高自救能力。
四、结论
通过以上两起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
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煤矿企业需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矿井设施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某年某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4人死亡。
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区抽出式,矿井需要总风量4700M2/min,总入风量5089M2/ min,总排风量5172M2/min。
该矿2000年经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事故地点位于-水平某采区左翼已贯通等移交的准备采煤工作面。
事故调查组确认这是一起特大瓦斯爆炸责任事故,其中事故的原因是:
1、事故直接原因:两掘进工作面贯通后,回风上山通风设施不可靠,严重漏风,导致工作面处于微风状态,造成瓦斯积聚;作业人员违章实验放炮器打火引起瓦斯爆炸。
(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2、事故间接原因(为什么会有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1)安全管理松散,安全责任制不落实。
两掘进工作面贯通后,矿各级领导没有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对巷道贯通和贯通后通风系统调整实施现场指挥。
风门没有专人管理,致使风门打开,风流短路,造成准备采煤工作面微风,导致瓦斯积聚。
(2)瓦斯检查制度不健全,瓦斯检测员漏岗、漏检。
没有制定瓦斯检测员交接制度,没有按规定检查瓦斯、漏检、假检。
在没有对工作面进行瓦斯检查情况下,违章指挥工人进入工作面作业。
(3)违规作业。
贯通后的通风系统构筑物未按设计规定材质要求安设木质调风门,而是设挡风帘,漏风严重,造成准备工作面风量不足。
(4)“一通三防”管理工作混乱。
瓦斯检测员未经矿务局培训就上岗作业;瓦斯日报无人检查和查看,记录混乱;通风调度水平低下,不能协调指挥生产。
(5)技术管理不到位。
巷道贯通和通风系统调整计划与安全措施等,矿总工程师未按规程规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审批,导致作业规程编制内容不全,无针对性安全措施和明确的责任制,无法指挥生产。
(6)安全投入不足。
全矿共有9个作业地点,仅有14台便携式报警仪使用,全矿无瓦斯报警矿灯,二道防线不健全。
(7)采煤工作面接续紧张,导致只注意进尺,不注意安全,无规程作业,违章指挥现象经常发生。
问题:
1、请回答这次事故调查组如何组成和伤亡事故调查的基本程序 ?
答: 由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组织煤炭、公安、监察、工会及相关专家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1)对事故现场进行处理
(2)收集有关物证和事故材料;
(3) 对事故相关人员进行调查;
(4)对现场进行必要拍摄或照相,绘制事故图;
(5)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
(6)对事故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
(7)编写事故调查报告;
2、请阐述这次瓦斯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预防的主要技术方法?
答:
引起瓦斯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一定浓度的瓦斯;2、一定温度的引火源;3、足够的氧。
预防瓦斯爆炸的主要技术方法:
1、防止瓦斯积聚;
2、杜绝井下火源和危险性火花;
3、采取隔、抑爆技术措施。
3、请根据事故调查组分析的事故原因,为该矿拟订事故整改和预防措施?
答:
事故整改:
该采区左翼工作面要立即停产整顿,对通风系统进行调整,待系统稳定后,组织测风员和瓦斯检测员进行风量测定和瓦斯浓度测定,风量和瓦斯浓度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后,方可移交生产。
预防措施:
(1)加强瓦斯管理,健全瓦斯管理制度。
(2)要加强重点瓦斯工作面管理工作。
(3)要加强对采掘工作面的瓦斯鉴定工作。
(4)要增加矿井安全投入,健全瓦斯检测的“二道防线”,确保安全生产。
(5)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6)加强矿井通风技术力量。
(7)合理组织生产,杜绝违章指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