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6.66 KB
- 文档页数:1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杂诗三首·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字词注释:
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词释义如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诗词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
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杂诗王维杂诗王维《杂诗》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唐诗王维《杂诗》赏析【原文】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表疑问。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唐朝王维《杂诗其二》诗句鉴赏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处】唐·王维《杂诗·其二》。
【译注】绮窗:雕镂花格的窗户。
诗的大意是,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
来的那天,你看到花格窗前的梅花开花没有?质朴平淡的诗句中表现出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全诗】《杂诗》其二[唐]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鉴赏】王维的《杂诗》三首是一组描写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意思互有关联,此乃其二,着意抒写游子怀乡之情。
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久居他乡的游子,这一点从头两句的两个“故乡” 中可以感知到。
在他乡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友人,一下子激起无限思乡之情。
多么想多知道一些故乡的事呀。
于是,“我” 便急切地问开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两个“故乡” 叠加,打破一般小诗用字忌重复的常规,发语自然,反而表现出一种问话的急切,进而令人感受到乡思之殷切。
“应知故乡事”这一句表意上近乎啰嗦,隐含着的仍然是那么急切的思乡之情——甚至是一点点的担心,你不会不知道吧?所以在问话里,便先把“不知道” 的可能给堵死了。
这种心态有些近乎孩子气,但却是非常准确地还原了生活的原始面貌。
后两句才是对“故乡事”的正式发问。
想知道的“故乡事” 当是很多很多,家人健康?友人安好? 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是否依旧?可是这些,“我” 都没有问,而是选取了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问话:“寒梅著花未”?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呢?不从最关心的家人问起,而问起梅花,看似反常,其实细细想来,却也不然。
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越是关心的事,可能反而是越怕说出口——只好问起看似不相干的梅花来。
这样的一种反常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呢,这株梅花是否有什么独特之处,是往日美好生活的见证抑或其他?这些,“我”都不再说了,全诗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杂诗王维诗意
《杂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这首诗通过借用乡人、旧友的问候来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第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借问旧友是否看到窗前的梅花开花,引出诗人对故乡风物人情的强烈思念。
梅花作为冬季盛开的花卉,象征着家乡的美好和亲人的温暖。
第二句“著花未”的询问,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表现出他对家乡风物的细致观察和记忆。
全诗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展现出浓郁的诗意。
王维作为一位优秀的山水诗人,他在这首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山水景致,却以对寒梅的细致描写和赞美,表现出家乡山水的美好和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借用乡人、旧友的问候来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平淡质朴,诗意浓郁,是王维五言诗中的佳作之一。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唐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标签梅花、写景、唐诗三百首、思乡、思亲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杂诗王维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导语】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王维的《杂诗》原⽂及赏析,欢迎阅读! 《杂诗》 君⾃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忧郁。
确实,带着⼀种忧伤的⼼情来读这⾸诗,就会有⼀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诗的伟⼤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种情绪的缠结。
“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概会很⾃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会对答如流。
诗⼈于是反其道⽽⾏之,偏不问⼈事,⽽问物事。
这⼀问不知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问⾃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事,只因⽓候季节,是⼀种⾃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问吗?可是诗⼈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趣呀。
想必,现实⽣活中的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是会愣在那⼉,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的妙计,引发⼀场⼤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犯了傻乎乎的⽑病,说什么诗⼈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在此可见⼀斑。
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的真正⽬的,哪⾥是梅花之事?难道⽣活中的⼈说话,从来都是⼼⼝如⼀?其实⽣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不⼀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
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事世事的变动就越⼤越多,⽽有的⼈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失落或痛苦。
这是每⼀个离乡背井的⼈的常识。
正因为此,诗⼈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事世事,⽽是⾸先提问⼀个毫不危险的话题。
杂诗其二读懂了什么道理
杂诗其二读懂了思乡之情是漂泊在外的人共同情感的道理。
《杂诗·其二》王维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全诗内容: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感情。
“故乡”二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式的天真与亲切。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作者通过窗前的那株寒梅,将乡思深刻的体现出来。
有时候思乡并不只是一种东西,而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一起,从而形成了相思。
全诗皆用口语,真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艺术的提炼,表达了丰富的情意,“有悠扬不尽之致”。
《杂诗三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杂诗三首·其二》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杂诗三首·其二》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二、《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三、《杂诗三首·其二》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维《杂诗三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
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鉴赏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鉴赏这首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第一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第三首: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
这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
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君自故乡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前言】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着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注释】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唐诗: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原文译文赏析《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唐代:王维【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译文】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赏析】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
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
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篇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全诗赏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译文] 您是从咱们的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出自] 王维《杂诗》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赏析: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译文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
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
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
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注释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
“满目”句:史载关中大旱,斗米七千钱,人相食。
陇:陇山,又名陇坂陇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
”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形势险峻。
鱼龙:川名,在秦州附近。
鸟鼠:山名,在秦州附近。
“西征”句:时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
赏析: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
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
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杂诗》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文:杂诗明代:王夫之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阴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译文: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
有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王维杂诗翻译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
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