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教授《制造业设计创新机制》演讲PPT
- 格式:pdf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67
我们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太表面化了!(柳冠中谈工业设计)人们的生活行为、过程是对设计具有真正作用的直接外因,这种外因决定了设计的产生和演变。
研究设计最根本的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的外因,得出人的真正需求,并把它转化为产品。
”——柳冠中柳冠中先生,浙江人,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工业设计专业的创始人,是我国系统设计工作室总设计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原系中央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现为清华大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国外设计界有很高声誉。
启程:机遇与挑战记:作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先行者,您是如何走上设计这条道路的?柳:早在1961年新中国刚刚恢复艺术教育的时候我就报考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那时艺术界把纯美术看得很高,一般人都认为工艺美术就是从事简单的装饰,不以为然。
但那时我们的院长看到了工艺美术这一新兴专业的远大前景,认为随着中国日后生产与消费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必然会应用广泛,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当时的情形下选择设计这一专业,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机遇。
磨炼:在艰辛的岁月中奋斗记:在毕业后的那段非常时期,您是怎样把自己的设计理想坚持下来的?柳:从美术学院毕业后的多年时间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磨炼。
值得庆幸的是,我被留在了北京。
刚开始在市政公司,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在下水道工地上挖土方、干重活,但晚上收工回到简陋的工棚还能体会到一点宁静,这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享受了。
后来转到市绿化队,我就尝试着做一些专业份内的事。
那时主要做美术宣传画主席像,我们的工具和条件十分简单,用板刷醮油漆很快就干结了,我们就用手掌作画,现在的人想都不敢想。
为了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我曾带着一群没有受过任何施工技术训练的人用拣来的碎砖石为街道公园建起了一个宣传廊,后来又建起了一座漂亮的大门。
环境虽然艰苦,但只要我想要去做的事,我就会尽一切努力去完成。
感悟:在实践中创造价值记:您是怎样开始把工业设计当作一生的追求的?柳:70年代初期正逢北京因建设需要急需室内设计人员,我就被调到了北京建筑设计院。
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对学科定位的研究与思考柳冠中一、设计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深刻的改变了社会的整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产生了保证社会工业化体制运转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我国改革开放不到30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社会型“产业链”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成熟。
其问题与根源在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致力于加工制造环节,仅徘徊于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末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1、全球化产业链:1)“知识经济型”的知识产权垄断、高额利润、绿色生态经济与“加工制造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价值的劳动密集经济;2)引进、消化与制造;硬件、制造、技术、设计与产业生态链;3)产品链经济与服务链经济;4)产品创新、产品结构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与产业链全球化。
2、科学发展观和生存方式的变革:1)关注“弱势”群体、营造公平的社会公共环境、利益基础上的多元价值取向;2)从“物”到“事”的服务设计理念;3)提倡个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4)留有余地,适可而止;5)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和谐社会。
市场上狂欢的商品刺激着过度消费和被商业集团“定制的幸福模式”而孕育着的奢华追求。
沉溺于工业文明表象的技术膨胀,淡化了我们对污染、对地球资源浪费、对我们子孙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衣食住行用物质享有以外,还有额上的汗、手上的茧,人与人的接触、沟通、谅解,与大自然的互动、共生,与他人一起参与、合作、挫折、失败、创造时产生的行动节奏、思想协调统一的乐趣、情感和情操,以及对自然和一起存在事物的尊重。
“科学”是去发现、解释关于自然、社会的只是,是关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侧重于分析、发现,这是陈述逻辑;而“设计”是应用那些知识去创造未来,是关于“可以是什么?”、“可以是怎么样?”的知识,侧重于集成、整合、创造,这是祈使逻辑(预设)。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与途径作者:甘庆军来源:《设计》2015年第06期摘要:我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业设计人才,但原有的以艺术类为主体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
在对现代工业设计概念的理解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分析下,提出工业设计专业应改变艺术类招生的单一性,根据能力目标优化设计与制造企业相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组建和培养具有系统工业设计观念和项目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构建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转型升级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43-02一引言2009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15.6%,仅次于美国19%的份额,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
尽管如此,由于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劳动力密集、粗放型的产业模式使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加剧以及产品利润附加值被压缩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迫切需要产业的转型升级,“制造大国”要变为“制造强国”和“设计大国”。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求企业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设计附加值,发展工业设计无疑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国家“+--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发展工业设计”,2010年,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1年底,国务院发出的《工业转型升级》五年规划中具体强调了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
此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深圳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都相继出台了各种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许多企业纷纷设置了工业设计部门,各类工业设计公司和机构也蓬勃兴起,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工业设计公司和机构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近50万人,我国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逐年呈上升趋势。
为迎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
柳冠中先生——《作为协调“关系”的设计思维方式》经典演讲实录2013-09-15工业设计小站2012中国交互设计体验日大会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柳冠中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开幕会致词。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领域组组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
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
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
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以下为演讲实录:柳冠中:各位,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到咱们这个交互体验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说老实话我有一点毛遂自荐,因为在广东省碰到咱们交互委员会的负责人,谈起这个事,叫我做一个致辞,我就自己斗胆地说给我三五分钟,把我这么多年从事工业设计当中的一些体会或者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这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是我也感觉到我们的工业设计在中国的30年来走了不少弯路,到现在我经常说,国家重视、企业重视了,现在交互设计是一个热,我们跟着外围的热不停地追着跑,在地上捡那些人家扔下的东西。
在座的这些年轻人,中国的希望在你们身上,所以我希望咱们的交互设计能不能多思考一下,不要匆匆地仅仅做一些专业的事情。
工业设计这三年基本上培养的是专业的白领打工仔,我讲讲我们的家丑,清华大学应该说咱们都知道,不管怎么样它是一所有名的学校,中央工业美术学院99年并到清华的时候,我们跟汽车系的系主任交流怎么样合作的问题,汽车系的专业带头人,学术负责人非常骄傲地说,说我们清华汽车系培养出的技术人员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当中占的比例有多少多少,很自豪,我当时就回了一句,他说他们汽车系已经在清华67年历史了,我说你67年怎么没造出一辆中国车来,中国人是聪明,但是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平台上打工,为什么?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都说传统传统,咱们学的都是什么传统?什么中国红,什么宝香花、勾股,可笑得很,外国一搞符号,咱们全搞符号论,到底符号是什么?现在又是用户研究,又是交互设计,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想交流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的设计到底是什么,我们中国永远在培养打工仔,我们为什么不能出现自己的引领我们设计的顶层设计?设计不是孤立的,不是一个工种,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个专业来教和干,那你只是一个白领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