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骨性解剖及临床
- 格式:ppt
- 大小:11.19 MB
- 文档页数:35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眼眶的解剖结构,包括眼眶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内部结构。
2. 掌握眼眶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
3. 认识眼眶内主要组织的层次和相互关系。
二、实验器材1. 人体眼眶标本2. 解剖刀3. 解剖剪4. 解剖镊5. 水彩笔6. 解剖图谱三、实验步骤1. 观察眼眶的整体结构- 观察眼眶的形状、大小、位置,了解眼眶在头颅中的位置关系。
- 观察眼眶的骨性结构,包括眶顶、眶底、眶壁等。
2. 切开眼眶- 使用解剖刀在眼眶的侧面切开皮肤,暴露眼眶。
- 切开眼眶的骨膜,暴露眶骨。
3. 分离眼眶内的软组织- 使用解剖剪和镊子分离眼眶内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脂肪等。
- 观察眼眶内的血管、神经走行。
4. 观察眼眶内的结构- 观察眼眶内的眼球、视神经、眼外肌等结构。
- 观察眼眶内主要组织的层次和相互关系。
5. 描绘眼眶解剖结构- 使用水彩笔在解剖图谱上描绘眼眶的骨性结构、软组织、血管、神经等。
四、实验结果1. 眼眶呈四棱锥形,位于头颅的额骨、颧骨、蝶骨和筛骨之间。
2. 眼眶的骨性结构包括眶顶、眶底、眶壁等。
3. 眼眶内的血管有眼动脉、眶上动脉、眶下动脉等。
4. 眼眶内的神经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展神经等。
5. 眼眶内的主要组织包括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等。
五、讨论1. 眼眶在头颅中的位置关系对其功能有何影响?2. 眼眶内的血管和神经在眼眶的生理功能中扮演什么角色?3. 眼眶内的组织层次和相互关系对眼眶的生理功能有何意义?六、结论本次实验成功观察了人体眼眶的解剖结构,掌握了眼眶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内部结构。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眼眶生理功能的理解,为后续的眼科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观察时要细致,注意眼眶的各个结构,特别是血管和神经的走行。
3. 实验报告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以便后续的总结和分析。
八、致谢感谢实验室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顺利完成了本次实验。
2023-11-04•眼眶的概述•眼眶的解剖结构•眼眶的生理功能目录•眼眶疾病与诊断•眼眶疾病的治疗•眼眶解剖的临床应用01眼眶的概述它容纳了眼球、视神经、眼肌和泪腺等组织。
眼眶由上方的额骨、前方的蝶骨、外侧的颧骨和下方的上颌骨等组成。
这些骨头形成了眼眶的四个壁,即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
眼眶的作用维持眼球位置稳定眼眶通过提供足够的空间来维持眼球的正常位置,防止眼球脱出。
支持眼球运动眼眶内有肌肉和神经,可支持眼球的转动和调节焦距。
提供眼球必要的保护眼眶能保护眼球免受外界冲击和损伤。
02眼眶的解剖结构眼眶的表面结构眶骨眼眶是一个由多块骨头组成的骨性结构,包括额骨、筛骨、蝶骨、上颌骨、颧骨和腭骨等。
这些骨头形成眼眶的外部轮廓。
眼睑眼睑是覆盖在眼眶入口的软组织,分为上眼睑和下眼睑。
它们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保持眼球湿润。
眼眶的内容物眼肌眼肌是控制眼球运动的横纹肌,包括六条外直肌、四条内直肌和两条上下斜肌。
泪器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负责产生和排出眼泪。
眼球眼球是位于眼眶正中央的球形器官,负责接收光线并转化为神经脉冲,传递给大脑以产生视觉。
眼眶的血管和神经血管眼眶内有丰富的血管,为眼部和眼眶内的组织提供营养。
神经眼眶内的神经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眼球运动。
03眼眶的生理功能眼眶的骨性结构为眼球提供了保护,避免眼球受到外界冲击或压迫。
眼眶内的脂肪和结缔组织能够减缓外界冲击,进一步保护眼球。
眼眶的骨性结构还能防止眼球过度突出或凹陷,以维持眼球的正常位置。
保护眼球调节眼球压力眼眶内的泪液循环和房水循环共同维持眼球的正常压力。
当眼球压力升高时,房水通过小梁网进入脉络膜上腔,再通过巩膜表面的血管排出,以降低眼球压力。
当眼球压力降低时,泪液通过泪道进入鼻腔,再通过血液循环回到眼眶,以维持眼球压力的稳定。
维持眼球位置眼外肌包括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和斜肌等,它们通过收缩和松弛来控制眼球的运动。
简述眶下孔的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
眶下孔是两侧眶之间的空隙,是两侧眶骨连接的重要部位。
它在形态上为扁平的狭长管,位置位于眦下位,是脑室与眼眶内容物的连接部分,是青光眼病变、眼压、神经视觉障碍及眼外伤等发病机制的一级关口。
在解剖上,眶下孔由两个眶下孔骨构成,其中上眶下孔骨位于眦下位,下眶下孔骨位于眦后位。
它们分别由两侧的上下眶骨构成,并形成一个拱状空隙,外表面由上眦下肌拉张所以有凹凸不平的表面结构。
在临床上,眶下孔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各种眼病,如青光眼、眼压异常、神经视觉障碍及眼外伤等。
比如,青光眼通常会在眶下孔充血,当眶下孔肌被释放时,可以缓解眼部压力,并促进眼睑和瞳孔的正常张开。
因此,眶下孔在临床上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1 -。
脑⾎管解剖学习笔记第42期:眼眶解剖引⾔眼动脉的解剖,以及眶区的危险吻合,与眼眶及其内容物的解剖,以及眼动脉的胚胎发育等密切相关。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眼眶及眼外肌、神经等的解剖。
⼀、概述每个眶腔为近似四⾯体的锥形,它的底部是眶腔开⼝,沿着后内侧⾛⾏的轴线,逐渐缩窄为眶尖部。
成⼈两个眼眶内侧壁相隔⼤约25mm,⼏乎是平⾏的。
内侧壁和外侧壁的⾓度约45度。
眼球位于眼眶的前部,⼤约占整个眶腔容积的五分之⼀,其他被眼球外肌⾁,⾎管和神经,以及眶内脂肪和结缔组织所占据。
⼆、⾻性结构(⼀)眼眶壁眶壁由七块⾻组成,它们是额⾻、颧⾻、蝶⾻、泪⾻、筛⾻、腭⾻和上颌⾻。
眼眶有顶壁、底壁、内侧壁和外侧壁。
右侧眼眶⾻性结构前⾯观⽰意图(Schuenke 2016)。
右侧眼眶⾻性结构前⾯观(Schuenke 2016)。
右侧眼眶⾻性结构外侧⾯观⽰意图(Schuenke 2016)。
右侧眼眶⾻性结构外侧⾯观(Schuenke 2016)。
右侧眼眶⾻性结构内侧⾯观⽰意图(Schuenke 2016)。
右侧眼眶⾻性结构内侧⾯观(Schuenke 2016)。
眼眶⾻性结构及神经⾎管⾛⾏。
(⼆)视神经管蝶⾻⼩翼与蝶⾻体以薄⽽扁平的前根和粗⼤三⾓形的后根(即视柱)相连接,之间形成的孔隙就是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连接眼眶和颅中窝,其内⾛⾏视神经、视神经鞘和眼动脉。
右侧视神经管的前⾯观(Rhoton,2002)。
视神经管内有视神经和眼动脉穿过,开⼝于眶尖的上内⾓。
视神经管位于⼩翼与体部的交界处。
眶上裂与视神经管之间由视柱分开。
右侧视神经管的颅内观(Rhoton,2002)。
视神经管的颅内端呈椭圆形,其内外径略⼤于上下径。
视神经管位于前床突和视柱的内侧,其内缘由蝶⾻体构成,上缘为⼩翼的前⽀,外缘为视柱,也称为⼩翼的后根,下缘由右侧视神经管的颅内观(Rhoton,2002)。
视神经管的颅内端呈椭圆形,其内外径略⼤于上下径。
视神经管位于前床突和视柱的内侧,其内缘由蝶⾻体构成,上缘为⼩翼的前⽀,外缘为视柱,也称为⼩翼的后根,下缘由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内⾛⾏的神经⾎管⽰意图(Standring,2016)。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眼眶的解剖结构,包括眶壁、眶内容物和眶周组织。
2. 熟悉眶内间隙的分布和特点。
3. 掌握眼眶手术的入路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眼眶是位于颅面部的一对空腔,内含眼球及其附属结构。
眼眶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眶壁、眶内容物和眶周组织。
了解眼眶的解剖结构对于眼科和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尸体头颅、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针、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1)将尸体头颅固定在解剖架上。
(2)沿眶缘切开皮肤,暴露眶周组织。
(3)用解剖剪剪开眶周肌肉,暴露眶壁。
(4)观察眶壁的结构,包括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
(5)用解剖刀小心地切开眶壁,暴露眶内容物,包括眼球、眼肌、泪腺等。
(6)观察眶内间隙的分布和特点,如骨膜下间隙、肌锥外间隙、肌锥内间隙等。
(7)用解剖针和显微镜观察眼眶手术的入路和注意事项。
四、实验结果1. 眶壁:眼眶由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组成。
上壁主要由额骨和蝶骨构成,下壁主要由上颌骨构成,内侧壁主要由筛骨构成,外侧壁主要由颧骨和蝶骨构成。
2. 眶内容物:眼眶内含眼球、眼肌、泪腺等。
眼球位于眶内中央,周围有四条眼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附着,负责眼球运动。
泪腺位于眼眶外侧,负责分泌泪液。
3. 眶内间隙:眼眶内存在多个间隙,包括骨膜下间隙、肌锥外间隙、肌锥内间隙等。
这些间隙具有不同的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
4. 眼眶手术入路:眼眶手术的入路有多种,如经鼻入路、经眼睑入路、经额下入路等。
每种入路都有其特点和注意事项。
五、实验讨论1. 眼眶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眼眶手术的难度。
在进行眼眶手术时,应充分了解眼眶的解剖结构,遵循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注意事项。
2. 眶内间隙的解剖特点对于眼眶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肌锥外间隙的病变可能导致复视,因此在手术时应注意保护眼外肌。
3. 眼眶手术的入路和注意事项因手术类型而异。
例如,经鼻入路适用于眶内和眶下病变的治疗,但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鼻腔、上颌窦和筛窦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