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获得性免疫
- 格式:ppt
- 大小:523.50 KB
- 文档页数:81
什么是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我们人体抵御疾病的两大免疫机制。
什么是自然免疫呢?自然免疫是指人体通过自身的固有机制来对抗外界病原体的一种免疫方式。
相比之下,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接触病原体后,身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来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保护。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特点及其作用。
一、自然免疫的特点及作用1.即刻性防御:自然免疫是一种快速、即刻性的防御机制。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自然免疫能立即对其进行攻击,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侵害。
2.非特异性防御:自然免疫不依赖于识别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通过识别一些普遍存在于病原体表面的特征,如病原体细胞壁的多糖、细菌毒素等。
这种非特异性的防御方式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对抗多种病原体。
3.炎症反应:自然免疫在病原体侵入后能够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这些炎症反应有助于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加强对病原体的攻击。
二、获得性免疫的特点及作用1.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一种适应性免疫方式,它能够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一旦人体接触过某种病原体,就能够迅速识别并有针对性地攻击它。
2.记忆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具有长期的记忆性,即一旦人体接触过某种病原体,就能够形成长期的免疫记忆。
当再次遭遇同样的病原体时,人体能快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迅速清除病原体,并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
3.抗体免疫和细胞免疫:获得性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免疫和细胞免疫来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抗体免疫是指在接触病原体后,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病原体。
而细胞免疫是指免疫细胞直接攻击并清除病原体。
4.特异性识别:获得性免疫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攻击不同的病原体。
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抗原来实现对特定病原体的攻击。
这种特异性识别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的攻击效率,有效地清除病原体。
结语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人体抵御疾病的两大免疫机制,各具特点且相互配合。
第一章绪论了解:1.自然免疫:是指各种形式的免疫功能在感染时主动发挥作用,并且不随以前某种病原体而改变。
2. 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的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自身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
3.免疫学对人类的贡献。
第二章抗原掌握:1.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原抗体或效应 T 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
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使B细胞分泌抗体。
这就是载体效应。
3.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半抗原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
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药物(PG)等。
4.佐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5.内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
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
6.外源性抗原:非抗原提呈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须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以与HLA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被提呈给CD4阳性T辅助细胞。
7.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异物性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8.抗原的基本分类1、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3、合成抗原了解:超抗原: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大量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超抗原答的抗原物质。
多由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型领域,他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科学热点。
生物免疫自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别生物免疫是动物和人类天然具备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能够帮助身体识别并抵御入侵的病原体。
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尽管它们都属于生物免疫的范畴,但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其防御机制和应对感染的方式上有一些根本性的区别。
1. 自然免疫自然免疫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非特异性和即刻性的机制来应对感染。
自然免疫的主要特点包括:1.1 细胞免疫响应:自然免疫依赖于细胞来执行防御任务,例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1.2 趋化性和吞噬功能:巨噬细胞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并通过吞噬入侵的微生物来清除感染源。
1.3 炎症反应:自然免疫通过炎症反应来引发身体对病原体的快速和非特异性抵抗。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在初次暴露于感染源后逐渐形成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特点包括:2.1 抗原特异性:获得性免疫可以对特定抗原作出反应,而在未接触过该抗原之前不会有反应。
2.2 记忆性:一旦人体接触到某种抗原,获得性免疫系统就会记住并形成对该抗原的记忆细胞,并在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作出更快、更有效的应答。
2.3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获得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
细胞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调节,而体液免疫主要由B淋巴细胞调节。
3. 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联系和区别尽管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其机制和应对感染的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些相互关联之处。
例如,自然免疫的炎症反应可以为获得性免疫提供必要的条件,并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
此外,获得性免疫系统往往需要自然免疫的辅助来实现对病原体的有效清除。
因此,可以说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联系和互助的。
然而,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其调节机制、效果和特异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异。
自然免疫是对各种微生物的非特异性防御,但其应答快速且广泛。
与此相反,获得性免疫对特定抗原有高度的特异性,但其应答较为缓慢,通常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来建立充分的免疫应答。
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如何抵御病原体攻击及保护自身免受感染和疾病侵害的科学。
免疫系统作为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通过识别并攻击外来入侵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免疫学中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及其重要性。
第一章: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关键部分,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个体先天就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屏障阻止入侵、病原体清除等。
获得性免疫则指个体在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细胞的反应。
第二章:免疫细胞的作用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可以直接吞噬和杀伤病原体;淋巴细胞则在感染后通过识别和攻击病原体来清除它们。
此外,T细胞和B细胞的活跃参与也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抗体的产生和作用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分子,由B细胞产生。
在感染过程中,B细胞能够识别病原体,并生成和释放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通过直接中和病原体或促进其他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来保护机体。
此外,抗体还参与了免疫记忆的形成,使得机体对再次感染具有更快速和有效的应对能力。
第四章:免疫记忆的形成与功能当机体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形成免疫记忆。
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细胞,从而更快速且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减轻疾病的程度。
这种免疫记忆的形成和功能对于维持机体健康非常重要。
第五章:炎症反应的作用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典型反应,其目的是通过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病原体的清除和伤口的修复。
虽然炎症反应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但它是身体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对于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结论:免疫学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免疫系统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和组织的相互合作,识别和攻击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文章导读
\n
人生在世总是会被一些疾病所困扰这,但是很多疾病是光靠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调整是不够的,有些疾病是需要我们通过注射疫苗来进行改变的,其中获得性免疫就是能够通过对身体产生一种抗体来预防感染或者病毒的一种方式,但是很多人对获得性免疫疫苗的了解是比较少的,不知道据哟扑身体特点,下面一起了解下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特异性
1、具有特异性(或称专一性):机体的二次应答是针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而不是针对其他初次进入机体的抗原;
免疫记忆
2、有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对初次抗原刺激的信息可留下记忆,即淋巴细胞一部分成为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歼灭之,另一部分分化成为记忆细胞进入静止期,留待与再次与进入机体的相同抗原相遇时,会产生与其相应的抗体,避免第二次得相同的病。
获得性免疫的名词解释获得性免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它是指在人体受到感染或暴露于病原体后,通过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形成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获得性免疫依赖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依赖于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主要由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T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感染的细胞,以阻止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
此外,T淋巴细胞还能够释放细胞因子,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从而协同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体液免疫则是依赖于抗体的免疫反应。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够和病原体结合,并通过不同的机制来中和、凝集或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以清除病原体。
体液免疫还包括其他免疫蛋白质和补体系统的参与,共同发挥对病原体的抵抗作用。
获得性免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当机体第一次暴露于某种病原体时,免疫系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这被称为初次感染。
在初次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并应对病原体,形成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记忆。
特异性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征之一。
经过初次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留下一部分记忆细胞,它们能够长期存在并对同一病原体作出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
这意味着,下一次遭遇同一病原体时,机体能够更迅速地识别并应对,从而更快地控制感染。
特异性免疫记忆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两种细胞: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T细胞是T淋巴细胞的亚群,它们具有更长的活寿命,并能够更容易地被激活和扩增。
记忆B细胞则是B淋巴细胞的亚群,它们能够迅速分泌抗体,并刺激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
获得性免疫的形成不仅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关,也与病原体的性质密切相关。
一些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它们能够通过各种机制干扰或逃避机体的免疫反应。
对于这些病原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形成有效的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清除病原体,阻止感染的扩散,还能够预防疾病的复发。
免疫系统的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强大的生物防御系统,其作用是识别、攻击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从而维护身体的健康。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主要类型。
先天性免疫是人体出生时就具备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不依赖于先前的感染或免疫反应。
它是通过一个复杂而有效的系统来应对各种外来威胁。
先天免疫的主要成分有皮肤、黏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重要的先天性免疫屏障。
它通过形成防护屏障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
皮肤表面的角质层阻挡了大部分病原体,而皮肤上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物可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进一步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感染。
除了皮肤,黏膜也是先天性免疫的一部分。
黏膜位于身体的开放表面,如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
黏膜表面有一层黏液,在黏液中含有黏液抗体和其他抗微生物分子,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此外,黏膜上还有大量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先天免疫中的重要成分。
它们是一类吞噬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和分解入侵的病原体来清除感染。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识别微生物的表面分子和模式识别受体来发挥作用。
此外,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也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NK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异常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它们通过释放毒性颗粒和细胞因子来清除异常细胞。
与先天性免疫相比,获得性免疫是一种通过暴露于外界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依赖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成分有B细胞、T细胞和抗体。
B细胞是获得性免疫中的重要成分,它们能够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当B细胞表面的抗体与抗原结合时,B细胞会进一步分化成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从而中和和清除抗原。
T细胞是获得性免疫中的另一种重要细胞,它们能够识别抗原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反应。
T细胞在抗原呈递细胞上识别抗原片段,并分泌细胞因子以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或者直接杀伤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第一章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 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第二章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第五章 寄⽣⾍感染的免疫 ⼈体对寄⽣⾍感染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抗能⼒,表现为⼀系列的免疫反应。
所谓免疫就是机体排除异⼰,包括病原体和⾮病原体的异体物质,或改变了性质的⾃⾝组织,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理平衡。
⼀般将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前者作⽤不是针对某⼀抗原性异物,⽽且往往是先天性的;后者具有针对性,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这些免疫反应必须由抗原物质进⼊机体,刺激免疫系统后才形成。
⼀、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类在长期的进货过程中逐渐建⽴起来的天然防御能⼒,它受遗传因素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各种寄⽣⾍感染均具有⼀定程度的抵抗作⽤,但没有特异性,⼀般也不⼗分强烈。
先天性免疫包括有: ⽪肤、粘膜和胎盘的屏障作⽤。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后者包括⾎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吞噬细胞。
这些细胞的作⽤,⼀⽅⾯表现为对寄⽣⾍的吞噬、消化、杀伤作⽤,另⼀⽅⾯在处理寄⽣⾍抗原过程中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致敏阶段。
体液因素对寄⽣⾍的杀伤作⽤,例如补体系统因某种原因被活化后,可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体⾎清中⾼密度脂蛋⽩(HDL)对⾍有毒性作⽤。
⼆、获得性免疫 寄⽣⾍侵⼊宿主后,抗原物质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常出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产⽣获得性免疫,对寄⽣⾍可发挥清除或杀伤效应,对同种寄⽣⾍的再感染也具有⼀定抵抗⼒,称为获得性免疫。
但是,获得性免疫中也有⾮特异的免疫效应,是⼀个相互联系、复杂的动态过程。
(⼀)寄⽣⾍的抗原 1.寄⽣⾍抗原的特点 (1)复杂性、多源性:⼤多数寄⽣⾍是⼀个多细胞结构的个体,并且都有⼀个复杂的⽣活史,因此寄⽣⾍抗原⽐较复杂,种类繁多。
其化学成分可以是蛋⽩质或多肽、糖蛋⽩、糖脂或多糖。
就来源⽽⾔(来⾃⾍体、⾍体表膜、⾍体的排泄分泌物或⾍体蜕⽪液、囊液等)可概括为体抗原(somatic antigen)和代谢抗原(metabolic antigen)。
自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一、引言免疫是人体防御外界致病因子入侵的重要机制。
在人体中,存在两种主要类型的免疫: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免疫类型的区别与联系。
二、自然免疫1. 定义和特点自然免疫是指身体天生具备的防御系统,主要由身体各个器官和细胞组成。
这些组成部分可以识别并攻击广泛范围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其特点如下:(1)非特异性:自然免疫对不同类型的致病因子具有相似的反应。
(2)迅速性:自然免疫可以在感染初期迅速介入,并提供第一道防线。
(3)无记忆性:自然免疫没有记忆力,即使再次接触同一致病因子也需要重新发动攻击。
2. 组成部分自然免疫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物理屏障:包括皮肤和粘膜等。
这些屏障可以阻止病原体进入身体。
(2)炎症反应: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自然免疫会引发炎症反应以清除致病因子。
(3)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可以吞噬和消化外来物质的细胞。
它们在自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天然杀伤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直接杀死感染的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是自然免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获得性免疫1. 定义和特点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先前曾经遭受过相同或类似致病因子感染或接种过抗原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具有以下特点:(1)特异性:获得性免疫能够识别和攻击特定类型的抗原。
(2)记忆性:经过初次暴露后,获得性免疫会记住感染的抗原,并在再次暴露时迅速做出反应。
(3)适应性:获得性免疫可以根据不同的抗原做出调整和改变。
2. 组成部分获得性免疫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1)B细胞: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类型的抗原。
当抗原与B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时,B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
(2)T细胞:T细胞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杀伤感染的细胞,并协调其他免疫反应。
其中,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是两个重要的亚群。
四、自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区别虽然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都是身体对外界致病因子进行防御的机制,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区别:(1)起效时间:自然免疫可以迅速介入,并在感染初期提供保护;而获得性免疫需要时间来建立,并且通常在感染后的几天或几周内启动。
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1. 引言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部一套复杂的防御机制,旨在保护我们抵御疾病侵袭。
免疫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自然免疫是通过非特异性的机制来对抗病原体,而获得性免疫则是通过特异性的机制来识别和抵御特定的病原体。
本文将探讨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自然免疫自然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防御机制,其目标是尽快阻止病原体侵入并加以清除。
自然免疫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防御机制:2.1 机械屏障机械屏障是身体外部的生物物理屏障,例如皮肤和黏膜。
皮肤作为最大的外层生物屏障,防止病原体进入身体内部。
黏膜则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体腔内,其表面有黏液和纤毛等保护性结构,可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并排出体外。
2.2 炎症反应当病原体成功侵入机体后,自然免疫系统会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自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特点,其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炎症反应通过吸引炎症细胞和介质来清除病原体,并促进修复和再生过程。
2.3 天然杀伤细胞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病原体。
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素或通过直接接触病原体来实现杀伤作用。
此外,NK细胞还能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发挥着重要的抗肿瘤作用。
2.4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一组血液中的蛋白质,可以增强自然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补体蛋白的激活将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补体炎症反应和溶菌作用,从而起到消灭病原体的作用。
3.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自然免疫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它的主要特点是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和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是通过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来实现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防御机制:3.1 T细胞免疫T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识别和杀伤感染的细胞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伤害。
T细胞分为两个主要亚群: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能够激活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而细胞毒性T 细胞则能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
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免疫(Immunity):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
固有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获得性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的抵抗性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中枢免疫器官 : 骨髓, 胸腺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皮肤相关的淋巴组织(SALT)、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ALT)免疫系统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抗感染(immunologic defense)2.免疫稳定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immunologic homeostasis)3.免疫监视控制癌变细胞(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第二章抗原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免疫原(immunogen):免疫原性完全抗原(complete Ag):两种特性半抗原(hapten):免疫反应性耐受原(tolerogen):免疫耐受变应原(allergen):Ⅰ型超敏抗原决定族(Antigen Determinant,AD: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
AD的数目、性质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特异性;抗原以AD与相应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功能性抗原决定簇:位于表面的、易被淋巴细胞识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决定簇隐蔽性抗原决定簇:为于分子内部的,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的决定簇顺序决定簇(线性决定簇):1.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形成2.多在抗原分子内3.主要由T识别,B也可识别构象决定簇:1.序列上不相连,由天然构象形成2.位于分子内部3.由B识别抗原的结合价: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AD的数目共同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
实验部分(10分)1、计算胸腺指数、脾指数公式:单位mg/10 g胸腺指数=胸腺重量/(小鼠体重×10)脾脏指数=脾脏重量/(小鼠体重×10)2、(1)白细胞(WBC)计数公式:X/4×10 ×20 ×106/L=白细胞/LX:为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4:为每大方格(即0.1ul)内白细胞平均数。
×10:1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ul,换算成1ul。
×20:血液的稀释倍数。
×106:将ul换算成L(2)计数方法:自小鼠尾静脉采血0.02mL将其插入稀释液底部,轻轻将血放出,混匀。
用微量吸管或玻璃棒取混匀的细胞悬液1滴,充入计数池与盖片的缝隙中,静置2-3min,使白细胞下沉。
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10×)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总数。
注意事项:①在大方格内压线细胞应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
②稀释液要过滤,小试管、计数板须清洁,以免杂质、微粒等被误认为细胞。
③冲池前要摇匀,要注意,冲池时不可气泡,否则应重新冲池。
(3)血液稀释液用的是3%稀乙酸3、腹腔巨噬细胞试验(1)实验原理:巨噬细胞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非特异吞噬较大的颗位性异物如鸡红细胞、白色念珠菌等,称为大吞噬现象。
将鸡红细胞注入小鼠腹腔中,巨噬细胞由于具有趋化性,便向鸡红细胞处聚集,将之内吞入胞质,形成吞噬泡,然后在胞内与溶酶体融合,将鸡红细胞消化分解一段时间后取巨噬细胞,利用巨噬细胞贴壁的特性观察吞噬现象,作为判定其吞噬活性的指标。
(2)染料及染色方法:Giemsa(姬姆萨应用液)染色5min后再用蒸馏水漂洗晾干(3)淀粉肉汤的作用:诱导腹腔内产生较多的巨噬细胞4、肝脏DNA提取实验,(1)研磨抽提各步所用试剂:研磨肝脏先用冰冷的生理盐水水洗3次再置于加入2ml匀浆液的研钵中,研磨至无明显组织块存在。
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我们从⼩就有打预防针的经验。
这样做的科学道理就是让我们的⾝体对某些疾病具有获得性免疫的能⼒。
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出⽣后,在⽣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有时也称免疫原)分⼦接触后产⽣的⼀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这种免疫功能是在出⽣后才形成,并且只对接触过的病原体有作⽤,故也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不能遗传给后代。
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类。
体液免疫是以特异性抗体起主要作⽤的免疫应答反应,因抗体存在于⼈体的⾎液、淋巴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所以叫体液免疫。
当⼈体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受到某些病原体和它们的代谢产物,或者其中之⼀刺激后,⼀般在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2(CD4 Th2细胞)协同下,细胞进⾏分化、增殖为浆细胞。
随着病原体类型、进⼊机体途径、免疫应答过程等不同,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具有不同理化特性和⽣物学功能的五类免疫球蛋⽩抗体:它们被命名为IgG、IgM、IgA、IgE和IgD.抗体的主要功能是调理病原体,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以及中和细菌外毒素或病毒等。
细胞免疫是以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为核⼼的免疫应答反应。
当T细胞与某些病原体接触后,⼀般在巨噬细胞参与下,T细胞进⾏分化、增殖为免疫T细胞,其中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I(CD4 ThI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
CD4 ThI细胞能产⽣多种细胞因⼦,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和激活CTL细胞等,将⼊侵的病原体,尤其是胞内寄居的病原体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