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摇动一棵树
- 格式:docx
- 大小:7.36 MB
- 文档页数:4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理解和感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种生动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培养。
教育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是老师教授学生,而且是学生教育老师,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及学生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就像绿树成荫,植物相互交错一样。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我们通过教育相互学习和成长。
教育可以让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同时,教育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高的道德和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积极的社会成员。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完成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获得教育,比如从父母、亲戚、朋友和社会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和相互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和生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总之,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过程。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受益。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塑造。
我们应该珍惜教育机会,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 1 -。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理解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理解如下: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句话节选自——《什么是教育》》(1977)一书。
原句是这样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意思是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导向事物的本原,在本原中把握安身立命之感。
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读《什么是教育》薄薄的一本书,却因为作者深邃的思想而变得无比厚重。
什么是教育?我跟随着雅斯贝尔斯,步入他神圣哲学殿堂,在美的意蕴,朴素的的字里行间,探寻着教育的本质。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什么是教育?有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涉足人类教育史的滔滔长河中追溯先贤与哲人的深刻领会: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
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英文回答: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like a tree shaking another tree. Just as a tree with strong roots and sturdy branches can sway and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nearby trees, education has the power to shape and impact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is about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nurturing curiosity, and instilling values and ethics. Like a tree that provides shade, shelter, and sustenance, education should provide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where individuals can grow and flourish.Furthermore, the analogy of a tree shaking another tre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nd interconnectedness in education. Just as trees in a forest rely on each other for support and sustenance,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and the sharing of ideas. It is through this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that individuals can exp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others.In essence, the true nature of education lies in its ability to inspire, empower, and transform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Like a tree that continuously grows and adapts to its environment, education should be a lifelong journey of learning, self-discovery, and personal growth.中文回答:教育的本质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句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用形象、艺术、诗意的文字,道出了教育内在的逻辑关系。
行走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校园里,感受到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自然之态。
教师依照自身的学科背景、导师引导、研修班目标,不断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
在教师的“摇动”下,学生不断打开自己人生的每扇窗,解开生命的每种可能。
“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
”这是八十中的教育观。
在校长田树林看来,人才的培养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天性,通过创造最适合他生长的环境,让他呈现自己最好的生命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看,校长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营造出促进生命成长的和谐教育生态。
”
最初,作为一棵树,校长去摇动的是青年教师这棵树、这片树林。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传承文明和知识的重要角色。
众所周知,树是大自然中最具生命力和寓意的象征之一,正如教育一样,树的生长过程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的滋养和呵护,而这正好对应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本文将从“一棵树摇动一棵树”的视角出发,探讨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和方式。
教育与树:生命力与传承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树是种植物中最具存续性和生命力的生物,而教育也同样承载着传承文明、知识的重要使命。
一棵参天大树的种子可能携带着几百年的遗传信息,孕育着新的生命,这种持续传承的生命力也正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育的本质:启迪心灵、照亮未来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启蒙与指引,正如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一样,教育是照亮学生路途的灯塔。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世界,让他们看到不同的可能性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教育的方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正如树木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才能茁壮成长一样,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
教育的方法不应是一刀切,而应是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引导他们发挥潜力。
教育还应该是寓教于乐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育的实践: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育人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学校,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育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爱与呵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素养;社会是教育的延伸,每个人都是教育的参与者,应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结语教育的本质就像一棵树摇动一棵树,开启了生命之间的共鸣和传承。
关于教育的美文分享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启发。
好的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影响。
教育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成为更好的人。
好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学生也应该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改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总之,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卡尔•雅斯贝尔斯孩子上学了,这是何等令人兴奋而又期待的事啊!在咱们眼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对孩子而言,却是生平的第一次。
看着父母领着孩子走进新学校,心里或兴奋、或紧张、或新奇、或恐惧……为何?因为孩子有太多的未知与不解,陌生与茫然。
此时的父母最需要扮演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陪伴孩子开始一段新的成长历程。
怎么去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呢?一、父母对自身角色熟悉每一个父母,当孩子一生下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对自己的孩子寄与了很高的期许。
但是,通常父母会希望有一个既乖巧懂事、又伶俐能干的孩子,却疏于反问自己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和“母亲”。
如何熟悉自身的角色呢?1、在教养子女的进程中,父亲与母亲一样重要。
2、即便父母工作再忙,也应拨出时间陪孩子,教诲孩子。
3、父母应关注孩子身心两方面的成长,一路找出适合孩子的管束方式并维持一致性。
4、重视父母本身的“身教”。
父母如何做,孩子就会怎么学。
二、熟悉自己的孩子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必然很关心他是不是该长牙了、走路了、说话了。
此刻,孩子入学,家长又开始关心他的发展是不是能跟上他人?其实,每一个孩子并非完尽是一样的,比如有些人十个月就会走路,有些人却要慢到一岁半。
只要孩子整体看起来健康正常,就没必要因一、二项的不同而过度忧心。
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呢?提供以下供家长参考:1、生长缓慢而稳定。
2、女孩比男孩早熟。
3、易感染疾病。
4、因多余的精力,很少有静止的时候。
5、爱赛跑、跳高、跳绳、做模型、玩游戏。
6、会好奇地提出许多问题要求父母或老师回答。
7、注意力短暂,对于长时间要求注意力的活动易显出坐立不安。
8、爱画画及色彩,可以独自游戏或工作。
9、由与邻座小朋友游玩,发展到小集体游玩。
10、因富于想象力,而易产生恐惧。
11、需要争取成人的注意与珍惜,表示吃醋。
12、从成人的态度、语言或表情来辨别事物的是非,以为受到赞许的事就是对的,受到责备的事就是错的。
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质意义被形象地比喻为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这个比喻传达了教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教育就像一棵树枝叶繁茂的大树,不断地摇动着周围的小树,传递着知识、智慧和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的本质意义,以及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定义和意义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教导来培养个人的能力、知识和品德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整体素养和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特定领域的知识,更是帮助人们获得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道德品质。
通过接受教育,个人将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有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只有通过教育,人类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改进技术,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职业技能,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另外,教育还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育的实践与反思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正在经历转变,如何更好地实践教育的本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是当前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教育者应当深刻理解教育的意义,努力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支持。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引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探索求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只有这样,教育的本质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教育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结语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传承着知识和文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显著,教育者应当始终坚守初心,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担当、有智慧、有品德的人。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one tree shaking another. This phrase beautifully illustrates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education has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t suggests that education is not just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inspiring and motivating others to grow and develop.In the context of a tree shaking another, we can imagine one tree, full of life and vitality, swaying its branches and leaves, causing another tree nearby to do the same. This symbolizes the way that education can spark a chain reaction of positive change. When one person is educated and inspired, they become a force for positive change in their own life and in the lives of those around them.The impact of education is far-reaching and long-lasting. It ha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even entire societies. By investing in education, we are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humanity, ensuring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are equipped with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 necessary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In conclusi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indeed one tree shaking another. It is about inspiring and motivating individuals to grow and develop, and about creating a ripple effect of positive change that will transform our world for the better.译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是将什么力量内化成自己的力量名言警句1.“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无明确作者,常被视为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描绘。
说明: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启发性,即通过教育者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灵魂。
2.“教育必须立足于道德和智慧,道德是为了支撑美德,智慧是为了防止自己遭到不道德的侵凌。
”作者:无明确作者,但反映了教育应兼顾道德和智慧的理念。
说明: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3.“教育就是创造一个未来之星,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作者:无明确作者,但表达了教育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
说明:教育具有塑造未来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4.“教育真正的目的,并不只强调人做善事,同时还要教人从善事中发掘出喜悦。
”作者:罗斯金说明: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行善,更要让他们从善行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5.“教育就是点燃火焰,而非灌满瓶子。
”作者:无明确作者,但广泛流传于教育领域。
说明: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6.“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作者:叶圣陶说明:叶圣陶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7.“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
”作者:无明确作者,但反映了教育的实践性。
说明: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这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和实践的艺术。
8.“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作者:威廉·巴特勒·叶芝说明: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
9.“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作者:杜威说明:杜威认为教育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努力弥补这一缺陷。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卡尔·雅斯贝尔斯孩子上学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而又期待的事啊!在我们眼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对孩子而言,却是平生的第一次。
看着父母领着孩子走进新学校,内心或兴奋、或紧张、或新奇、或恐惧……为什么因为孩子有太多的未知与不解,陌生与茫然。
此时的父母最需要扮演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陪伴孩子开始一段新的成长历程。
怎么去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呢一、父母对自身角色认识每一个父母,当孩子一生下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许。
然而,通常父母会希望有一个既乖巧懂事、又聪明能干的孩子,却疏于反问自己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和“母亲”。
怎样认识自身的角色呢1、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父亲与母亲同样重要。
2、即使父母工作再忙,也应拨出时间陪孩子,教导孩子。
3、父母应关注孩子身心两方面的成长,共同找出适合孩子的管教方式并保持一致性。
4、重视父母本身的“身教”。
父母怎样做,孩子就会怎么学。
二、认识自己的孩子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一定很关心他是不是该长牙了、走路了、说话了。
现在,孩子入学,家长又开始关心他的发展是不是能跟上别人其实,每个孩子并不完全是一样的,好比有些人十个月就会走路,有些人却要慢到一岁半。
只要孩子总体看起来健康正常,就不必因一、二项的差异而过分忧心。
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呢提供以下供家长参考:1、生长缓慢而稳定。
2、女孩比男孩早熟。
3、易感染疾病。
4、因过剩的精力,很少有静止的时候。
5、爱赛跑、跳高、跳绳、做模型、玩游戏。
6、会好奇地提出许多问题要求父母或老师回答。
7、注意力短暂,对于长时间要求注意力的活动易显出坐立不安。
8、爱画画及色彩,可以独自游戏或工作。
9、由与邻座小朋友游玩,发展到小团体游玩。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一、教育:育人而非“制器”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
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
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2]明朝薛己在《医案•总论》指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教学的模样》金句摘抄
以下是《教学的模样》中的一些金句:
1.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并培养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人用爱和自由的方式呈现他内心的风景。
3. 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更好的人的过程。
4. 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心灵自由成长的教育。
5. 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引领和陪伴学生成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 教育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教师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8.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师生之间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系,彼此信任、尊重和支持,共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9.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教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10. 教学的模样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美好人生的过程。
关于坚守的教育家名言1.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就像我们的老师,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摇动着我们这些小树,推动着我们这些小云,唤醒着我们的灵魂啊!例子: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放弃时,老师就像那棵坚定的大树,始终陪伴着我,鼓励我坚持下去。
2.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多么伟大啊!教育家们不就是这样坚守着对教育的纯粹热爱吗?例子:张老师每天认真备课,全心全意为学生付出,真的是捧着一颗心来啊!3.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哎呀呀,教育不就是要让我们追求真理,做真实的自己嘛!例子:在课堂上,老师一直引导我们探索知识的真相,让我们学会真诚待人。
4.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可不是嘛,只有这样的坚守,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成长呀!例子:学校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我们解放头脑和双手,在实践中学习。
5.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话说得太对啦!就像我们要学会自己成长一样。
例子:李老师总是启发我们自我思考,让我们学会自我教育。
6.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哇塞,这不就是老师们一直努力在做的吗?例子:看到同学犯错,老师总是耐心地教导,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同学的灵魂。
7.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这真的很有道理呀!例子:王老师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呀。
8.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可不是吗,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呀!例子:当我取得一点进步,老师的鼓励让我更有动力了。
9. “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呢,需要坚守和用心!例子:美术老师用艺术的方式教我们画画,让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作文哎呀呀,我听到大人们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呢,嘿嘿。
我不太懂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呀,哈哈。
我觉得呢,老师就像是一棵大树,我们就是小树苗,嘿呀。
老师用他们的知识和爱来摇动我们,让我们也能快快长大,变得强壮。
就像我们在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讲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和知识,哎呀,我们就听得特别认真,感觉好有意思呀。
而且呀,老师还会鼓励我们去尝试新的东西,嘿呀,当我们做到的时候,老师就会表扬我们,嘿嘿嘿,那时候我们可开心啦。
我想呀,这也许就是那棵大树在摇动我们这些小树苗吧,哈哈。
教育真的好神奇呀,能让我们变得不一样呢,哎呀。
我以后也要像老师那样,去摇动其他的小树苗,让他们也能茁壮成长,嘿嘿!哎呀呀,我一定要加油呀!。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立意作文Education is often compared to a tree. Just like a tree, education is rooted in the ground and grows gradually over time. It provides nourishment, support, and shelter for individuals as they develop intellectually, emotionally, and socially. In this sense,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lies in its ability to shake one tree and plant another.教育常被比作一棵树。
就像一棵树一样,教育深深扎根于大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长。
它为个体的智力、情感和社会发展提供滋养、支持和庇护。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它能够摇动一棵树并立下另外一棵。
The shaking of one tree represents the proces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instilling values through formal education systems. Teachers are like the wind that gently rustles the leaves, guiding students towards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developing skills. They help individuals discover their potential,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connect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and disciplines. The shaking can also symbolize critical thinking and questioning existingbeliefs or norms.摇动一棵树代表通过正式的教育体系传授知识和灌输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就是摇动一棵树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教育就是摇动一棵树,推动一片云,唤醒一个灵魂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谢红新
最近阅读了怀特海所着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借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怀特海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
他极力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
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就是陷入了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家长受不了的窘境吗
怀特海确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
或者说,生活就是教育的全部源泉和内容。
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学会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的。
过去的知识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头脑聪慧,使我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现在。
所以,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人们奠定生存的基础,而文化为人们指引生活的方向,把人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因此,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这其实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谴责灌输式教学,反对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他说,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
”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
智力教育的主要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就是发展心智、培养智慧。
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才能实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发展学生智慧的功能。
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就以翔实的案例,用“还原法”与“比较法”等微观分析法----向广大语文教师示范了今天我们该如何解读经典文本,如何激发情趣、让师生共同独立思考,读出文本背后的意趣、自己独特的体验。
在细读文本中,学生既获得了新知、更主要的是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
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倡“教育的节奏”。
就是“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
“浪漫——精确——综合”是智力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要做的事情,错过了就永不再来。
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时期,就永不能学会语言,“狼孩”就是例子,所以,提前做和拖后做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是按照智力发展的节奏,按照个体自身的特点,在正确的时间干正确的事情。
其实,小学和初中应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顺序,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
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由此我联想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就是生长。
只有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才能清楚教育应该做什么事。
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
哲学家周国平说的好,要舍得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一起欢声笑语,一起玩游戏,让孩子做游戏的主角,给他们以呼应。
爱不是虚空的,就是具体小事。
要给孩子自由,得了解孩子。
孩子不愿意被约束,只按自己的兴趣来。
我们大人只需细心观察和用心配合就行了。
由此看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清醒的认识到,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每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
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爱和鼓励,让我们共同携手,用爱去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能。
怀特海教授的书博大精深,几乎是字字珠玑,掩卷难掩思,可能需要更多地阅读和体会才能有真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