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C60》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主题金刚石、石墨和C60 根本信息单元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时第1 课时主备教师课时教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内容分关键问题析易错点生活联系点学情分析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惊奇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在介绍碳的单质时,教材留意图文结合,亲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还留意充分反映科技进展。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2.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1.对于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归类2.对“碳”与“炭”的生疏电池中的碳棒、铅笔芯、玻璃刀、钻石首饰、防毒面具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有了由现象推知性质、由性质了解用途的思维,但对于构造与性质的关系还不知道,所以要使学生初步生疏“用途—性质—构造”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学生对活性炭的吸附已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已具备用探究的方法生疏不同的碳的单质一些特性及用途的力气,可以承受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A B C D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 C60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3.以碳的单质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观念:〔1〕√√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打算了物质的用途〔2〕√科学进展是无止境的设计评价 1.碳的单质有、和等,其中是自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由于_ _ 。
2.C60分子,形如足球。
它的一个分子是由个原子构成的,学与教的活动设计相对分子质量是。
3.选用以下物质:①炭黑、②木炭、③活性炭、④焦炭填〔用序号〕在有关用途的空格内:冰箱去味剂,制墨汁,用于冶金工业,用来除去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制造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参与橡胶里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确定是纯洁物B.吸附是化学变化C.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D.在确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化为人造金刚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导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叫做入什么?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吗?大家争论。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材《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同素异形体”,详细内容涉及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2. 了解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
难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对这些碳同素异形体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质;(2)石墨的结构与性质;(3)C60的结构与性质;(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性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选择题、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验,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3.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举例说明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答案:(1)金刚石:正八面体结构,石墨:层状结构,C60:足球烯结构;(2)例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C60转化为石墨;(3)金刚石:饰品、工业切割;石墨:电极、润滑剂;C60:超导材料、药物载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掌握程度如何,实验环节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碳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与性质;(2)探讨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3)进行关于碳同素异形体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以及应用。
重点分析这三种碳单质的异同,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并能解释其成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重点:三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或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碳单质样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讲解三种碳单质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实例。
5. 课堂实验:观察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结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3. 三种碳单质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说明其优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碳单质,如纳米碳管、富勒烯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碳单质的应用,提高化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化学》教材第2单元“碳的世界”中的第1章“金刚石、石墨和C60”。
具体内容包括: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C60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以及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
2. 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并能运用该概念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共性与特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物理性质的区别。
重点: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模型,PPT展示课件。
2. 学具:实验器材(放大镜、导电实验装置等),实验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 知识讲解:(1)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与性质(2)C60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点(3)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探讨一种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6. 实验演示: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导电性能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2. 碳的同素异形体概念3. 实验现象及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导电性能实验结果。
2. 答案:(1)金刚石:正八面体结构,硬度大,导电性差;石墨:层状结构,导电性好,硬度较低;C60:足球烯结构,导电性能介于金刚石和石墨之间。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第1课时 碳的单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具有广泛应用高科技材料”。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碳的单质提出问题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 、石墨和C 60(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 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
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探究点一 无定形碳提出问题 无定形碳是碳的单质吗?它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类物质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主要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
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几何形状,所以叫无定形碳,(2)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可以用在防毒面具中吸收毒气、制糖工业中脱色制白糖、处理水等。
(3)焦炭用于冶金工业,作还原剂。
(4)炭黑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橡胶工业的填充剂等。
知识拓展1.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木炭、活性炭的脱色吸附是物理变化。
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
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
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
板书设计第1课时碳的单质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出现,钻戒成了婚礼的必备,成了爱意和忠诚的象征。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碳和碳的氧化物”。
具体内容包括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1. 金刚石:原子晶体,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六边形的空间网状结构,具有最大的硬度和最小的韧性,常用于切割、磨削和抛光。
2. 石墨:层状结构,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六边形的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较弱,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润滑性,常用作电极、润滑剂和涂料。
3. C60:足球烯,分子晶体,由60个碳原子组成,具有球状结构,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可用作超导体和催化剂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2. 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用途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讲解: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金刚石:原子晶体,最大硬度,最小韧性,切割、磨削、抛光。
2. 石墨:层状结构,优良导电性,润滑性,电极、润滑剂、涂料。
3. C60:足球烯,分子晶体,独特性质,超导体、催化剂。
七、作业设计1. 描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
答案: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石墨为层状结构,C60为足球烯结构。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金刚石、石墨和C60》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征,理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赞美。
二、教学内容:1.金刚石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石墨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3.C60(富勒烯)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名称,并谈谈他们对这些材料的了解。
2.手段呈现(20分钟):使用教具或多媒体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图,并同时讲解他们的结构特征。
3.知识讲解(30分钟):3.1金刚石:-结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的晶格结构,每个碳原子都与其他四个碳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
-性质:具有极强的硬度、高的熔点和优异的导热和导电性能。
-应用:由于其硬度和耐磨性,金刚石被广泛应用于切割、研磨和钻孔等工业领域。
3.2石墨:-结构:石墨是由层状结构组成,每个碳原子通过碳-碳键连接成六角形的芳香环,并形成共面的层状结构。
-性质: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具有润滑性和能吸附气体。
-应用:石墨在铅笔芯、润滑剂和电极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3.3C60(富勒烯):-结构:C60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球状分子,呈现出足球状的结构。
-性质:C60具有良好的电子传导和润滑性,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应用:C60可以用于光电材料、医学领域和化学催化等方面。
4.案例分析(20分钟):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实际案例:案例1:有两个矿工,一个矿工手上戴了一个金刚石戒指,另一个戴了一个石制戒指,请问他们个中哪个矿工的戒指更加耐磨?案例2:为什么铅笔芯是黑色的?5.讨论与总结(20分钟):分成小组对以上案例进行讨论,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点和应用。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共分两课时完成。
本设计主要介绍了碳的典型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在第1课时进行探讨。
碳单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主要从化学学科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通过前几个单元的研究,学生已经具有由现象知其性质、由性质知其用途的学科思维,因此能够通过生活中碳单质的用途推断其性质。
本节课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模式。
主要采用了通过对比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物理性质的差异在于碳原子空间排列不同,贯彻微粒观的同时也强化学生“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观点。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主要采用体验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并辅以生动的影音及动画,目的是使知识活动化、游戏化,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有趣的研究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
以碳元素存在的广泛性引入,让学生对碳元素感到好奇,有力地激发兴学生研究的兴趣,更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
播放几种碳单质的介绍,将课本中零散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研究,放开思维、积极动手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且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从而对比、归纳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差异原因。
为开阔学生视野,展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碳单质的新发现层出不穷,重点展示了石墨烯的最前沿应用。
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展,以体现化学教学与时俱进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只局限于书本和题。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一些重要物理性质和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6.1金刚石、石墨、C60 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的特点和结构。
2.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不同结构造成的性质差异。
3.了解金刚石、石墨、C60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和性质。
2.金刚石、石墨、C60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化学实验器材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记述一幅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引导学生了解画作背后的奥秘和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刚石、石墨、C60能够在艺术和科技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探究(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调查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结构和应用领域。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特点。
概念讲解(20分钟)1.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示意图,解释其结构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
2.讲解金刚石的结构:由碳原子形成的立方晶系结构,每个碳原子与四个相邻的碳原子形成共价键。
3.讲解石墨的结构:由层状结构组成,每个碳原子与三个相邻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层与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
4.讲解C60的结构:由60个碳原子形成的球形结构,每个碳原子与五个相邻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形成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交错排列。
实验操作(30分钟)1.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石墨导电性实验。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金刚石硬度实验。
3.按照实验步骤,进行C60的颜色变化实验。
归纳总结(15分钟)1.总结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差异。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刚石比石墨硬,石墨比金刚石导电性好,C60在颜色变化实验中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拓展应用(15分钟)1.分组讨论和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石墨、C60的特点对其应用有哪些影响?总结(5分钟)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金刚石石墨c60教案教案标题: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 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基本特性和结构。
2. 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制备方法。
3. 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
2.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制备方法。
3.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领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金刚石、石墨和C60之间有什么相似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1. 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
a. 金刚石: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具有高硬度和高熔点。
b. 石墨:由碳原子通过共面的层状结构连接而成,具有导电性和润滑性。
c. C60:由60个碳原子通过球状结构连接而成,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2. 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制备方法。
a. 金刚石:高温高压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b. 石墨:高温石墨化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c. C60:电弧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3. 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领域。
a. 金刚石:用作切削工具、磨料、光学器件等。
b. 石墨:用作铅笔芯、润滑剂、电极材料等。
c. C60:用作材料科学研究、生物医学领域等。
实验演示:1. 进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实验演示,展示它们的特性和应用。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性和应用。
2. 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综述文章,包括它们的结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或调研,进一步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应用前景。
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及结构特点。
2.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用途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三种物质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2.探究金刚石(1)介绍金刚石的结构特点: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每个碳原子与周围的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构成一个稳定的网络结构。
(2)展示金刚石的物理性质: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3)讨论金刚石的用途:金刚石广泛应用于切割、磨削、钻探等领域。
3.探究石墨(1)介绍石墨的结构特点:石墨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边形平面网状结构,每个碳原子与周围的3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构成层状结构。
(3)讨论石墨的用途:石墨广泛应用于铅笔、电极、石墨烯等领域。
4.探究C60(1)介绍C60的结构特点:C60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球状结构,每个碳原子位于球体的顶点,形成五角形和六角形。
(2)展示C60的物理性质:C60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
(3)讨论C60的用途:C60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拓展:探讨碳的其他同素异形体,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结构特点及用途。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我们了解了这三种物质的特殊性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作业布置1.复习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结构特点及用途。
2.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其他同素异形体,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利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特性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其主旨是在学习这三种单质物理性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为以后学习同素异形体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把教学情境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既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电车电刷等,又引入了一些高新科技材料,如人造金刚石、金刚石薄膜和纳米碳管等,同时还引入诸如“温室效应”等社会关注的问题。
教材图文并茂,为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条件。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有关碳单质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基本形成了由现象分析性质,由性质推演用途的逻辑思维方式。
然而,学生对于物质的性质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因此,使学生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构成本课题的重要认知目标。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并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强化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之真正把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本着“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基本理念。
本课题教学从国画的颜料“墨”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和探究的角色,展开对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学习。
由金刚石的用途经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其性质。
然后以同样的手法展示石墨的用途,引导学生预测石墨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予以验证。
由这两种单质迥然不同的性质,结合教师提供的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再通过巩固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关系的理解。
最后通过展示C60分子的神奇结构以及碳的新型材料,使学生获取信息,认知结构,激发兴趣,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2.认识新型结构材料C60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2.认识新型结构材料C60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1.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认识新型结构材料C60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2. 实验探究法3. 演示法4. 讨论法5. 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知识点,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和性质有哪些不同之处,并让学生思考各自的应用领域。
2. 老师引入本节课的C60结构物质,并解释它的历史、结构、性质及应用,以引发学生对这种新型结构材料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 实验一:石墨和金刚石的硬度比较实验设计:将金刚石和石墨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用硬度计测量它们的硬度值,展示它们的不同之处。
实验结果和结论:金刚石的硬度值比石墨高,而石墨是一种非常软的物质。
应用领域:金刚石的硬度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切削、磨削、钻探等。
2. 实验二:石墨和金刚石的导电性比较实验设计:在一个电路中放置一个石墨和金刚石电极,分别测试它们的导电性能。
实验结果和结论: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金刚石则成为电绝缘体。
应用领域:基于石墨的导电性,它可以被用作导电材料,如在电池和传感器等领域,而金刚石的绝缘性能使其适合用于电绝缘材料和制造电子半导体。
三、演示讲解1. 教师使用3D演示软件展示C60的分子结构,并解释其形成机理,从而激起学生对该结构的好奇心。
2. 讲解C60的其他性质,如它的发光效应、化学稳定性和应用领域等。
3. 与学生讨论C60与金刚石和石墨的不同点,并指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种新型结构材料。
四、多媒体教学展示(使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1. 展示C60项目的实验室制备过程。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探究并了解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4)通过对金刚石、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理解并会应用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制作和实验探究培养合作能力、动手能力;
(2)会对展示的资料、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关于碳的一些前沿科学的发展,认识到人类利用科学改造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本领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2)学会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树立正确的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视频;石墨导电的实验;活性炭吸附实验;铅笔(2B HB 6H)若干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由[名钻欣赏]片段引出金刚石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的探究。
播放金刚石的视频
学生总结:金刚石--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教师引导学生相对应地总结出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由铅笔小知识引出石墨。
通过铅笔小实验的探究去了解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总结:石墨--天然存在最软的物质之一,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
教师引导学生相对应地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自已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特有的一些物理性质。
二、探究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的原因;
探究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1、由金刚石与石墨的化学式分析得出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
从而得出由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都同样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为什么一个坚硬无比,一个却质地松软?(设疑,探究,解疑)得出结论: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即物质内部结构不同,那么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表格探究出结论)
[设计意图]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成建筑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指出两种“建筑物”外形不同,牢固程度也存在差异,并绘出简单的图形。
通过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这句关键词语。
三、介绍四种无定形炭,尤其是木炭与活性炭的吸附性
1、目前甲流正在蔓延,我们出行都要带口罩,防止病毒传染。
口罩除有防尘的效果外,还具有吸附、拦截、阻断病毒的作用。
猜想一下,你认为口罩中加入了具有什么性质的物质?-----引出活性炭
2、木炭和活性炭的探究小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总结:活性炭和木炭都具有吸附性。
3、运用刚学到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说说活性炭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4、简单介绍焦炭和炭黑的小知识。
[设计意图]由口罩、竹炭店、新房子的甲醛吸附剂等引出活性炭,说明活性炭已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中。
离我们很近,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
再动手小实验感受活性炭的吸附性。
四、介绍C60分子及碳纳米管
1、C60分子—完美的对称结构: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与足球拥有完全相同的外型。
主要应用于材料科学和超导体方面。
2、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以新的形态存在的碳单质又相继被发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单质的用途也将不断扩大。
3、课堂延伸:人造金刚石
教师寄语:
在科学的征途上有许多险阻,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就一定会成功,从古代的四大发明中使用用木炭制黑火药到现代的人造金刚石。
人类从未放弃过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只要你努力探索科学知识,科学就悄悄来到你的身边;当你勇敢地揭开科学的面纱时,科学便将神奇展现在你的眼前;愿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不畏艰险,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打造成一颗无坚不摧的金刚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关于碳的一些前沿科学的发展,学会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到人类利用科学改造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本领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总结]
[布置作业]
1、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和三导P56-57学习指导(一、碳的单质)自主
归纳总结知识点在笔记本上。
2、做三导练习P57 1-9题。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碳单质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