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1
- 格式:ppt
- 大小:415.50 KB
- 文档页数:58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1.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又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György Lukács)、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之侄希尔弗斯滕杰因(Hermann Schiefenhövel)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解构,关注民主、意识形态、社会控制、文化工业、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等课题。
他们试图通过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压迫和异化,同时也关注如何赋予个体以解放。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概念2.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经济体制,其观点认为国家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家财富和国家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私利,无视社会公益,将经济领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2.2.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塑造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使得大众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泛滥,并将传统和真实的文化逐渐置于边缘。
2.3. 现代性与理性化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与理性化的讨论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理性,但也存在着理性化过程的副作用,如文化标准化和个人的异化。
他们呼吁重新思考理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2.4. 异化与心灵监禁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和心灵监禁为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陷入了对自身的异化和心灵的监禁。
异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个体成为了生产工具,丧失了自主性。
心灵监禁是指个体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限制,被社会和文化所束缚。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1.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之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形成的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阿多诺、曼海姆、霍克海默等。
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要的批判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
在《异化的辩证法》中,霍克海默提出了异化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劳动者被异化,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商品经济的奴隶。
曼海姆则在《教育与启蒙》中提出了启蒙理论,认为今日世界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于自由的认识与实践不够。
而在《个性与社会》中,阿多诺则着重关注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这一系列批判与发展,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培育了一批新的理论土壤。
2. 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20世纪初由俄国革命家列宁所创立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其核心思想集中在帝国主义和革命的理论观点上。
在列宁的理论体系中,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的阶段,早已不再是自由竞争的单纯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高度的垄断,使得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体系逐渐形成。
在这种体系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掠夺殖民地,对内实行镇压,使得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对帝国主义产生了极大的愤怒。
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在20世纪初的应用。
3. 托派托派是20世纪初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Lev Davidovich Trotsky)所创立的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
托派同样关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其《不断革命论》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跳板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托洛茨基也提出了反对斯大林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能止步于在单一国家的成功发展,而应该推向国际范围内。
托派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其所倡导的国际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理念为20世纪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章单向度的传播------------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1、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以哲学思辨见长,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法兰克福学派众多知名思想家都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整合弗洛伊德、阿图舍等人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现代思想,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提出尖锐的批评,从而为我们从历史、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提供了模本。
第一代:阿多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本雅明第二代:马尔库塞、哈马贝斯(Jurgen Habermas)30年代主要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揭露。
40年代主要研究美国的大众文化。
2、工具性理性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性的多样性,但强烈反对被成为“工具性理性”的理性,因为这是一种用来创造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的理性,同时它还将其他东西变成方法,变成工具。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意识不断被启蒙,人从崇拜神到自认为神,经历的是理性逐渐战胜感性,如破感性,获得理性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的只是“技术理性”,一种“工具理性”,而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理性。
失去理性的媒介多元决定论和媒介意识形态3、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①文化的基本功能与人类学家刻意强调文化的实用性相反,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
“否定”:指文化应该从根本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性。
即文化必须超越现实,表达目前现实没有而应该有,不是而应该是的事物,从而鼓舞人们探求一个目前还不被现实所容得美好世界。
所以文化对现实始终有一种批判的距离,以求艺术性地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法兰克福学派理想中的文化产品不是为人所用而产生,也不会为了让大众接受而向大众妥协。
“幸福的承诺”,即文化应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世界,与将生存作为目标的现实生活有着本质不同的世界。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节批判的时代的奠基工业社会的困境,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和束缚,使人的片面化和单向度化,以及人的社会心理的扭曲变形。
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
(祸害啊马复马)特点:把社会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产生的逻辑必然: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科学主义忽视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人本主义则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的非理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要摆脱异化,实现解放和自由的关键是建立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致的社会。
理论来源:批判性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的批判方式的继承之上,而不是内容上继承。
同时又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和真理学说,理性原则。
又被称为:理性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二、批判理论的转向:从思维领域的批判到社会生活的真实批判思维领域的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主要是为了说明形而上学在科学意义上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从而为科学和哲学划界。
主要是思维领域的。
社会生活的批判:批判的领域用于人类真是的生活世界。
这种生活不是个体意义上的,而是社会意义上的。
这种批判既是政治上的,又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
对发达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基本或核心的部分。
批判的内容具体包括: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劳动异化,工具理性,日常生活,生态危机,爱欲压抑,攻击性,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这些批判内容体现了其内容跳跃着这个特定时代的脉搏,也倾注了其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第二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逻辑的现代性批判霍克海默:此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校长。
《启蒙辩证法》(与阿多诺合编)《工具理性批判》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与霍克海默合编。
《单向度人》与马尔库塞合编,《否定的辩证法》。
主要贡献是:系统的阐述了该学派的理论基础“否定的辩证法”,术语“矛盾的思考矛盾”“非同一性”“非理性的吸引力”“衰败”他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家”。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学派之一,影响了现代思想,经济,文化和政治。
其早期形成于法兰克福大学(1923年成立),由伯尔克、塞勒、哈贝马斯、汉诺威和威廉马克斯组成,这些人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
他们的影响延续到19世纪以来,被认为是现代文化的关键思想起源。
(一)简介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代表着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一种主流思潮。
它提倡一种以反思的方式为中心的思想,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是可以反思,以至于超越其实质化的客观真理。
他们认为,要理解客观真理,必须从人类自身来反思,基于对人类行为,思维,生活方式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去构建解释客观真理的理论体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反思的形式超越现有的传统哲学,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
(二)理论构成1.史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是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反思,也有对历史的反思。
他们认为,要理解现实,必须反思历史,识别历史发展走向,推动新的历史变革。
2.社会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社会是一个滋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具有自主性的发展动力,并且受到历史的驱动。
他们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人们改变自己和社会的行为,而他们的动力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3.文化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是由不同的文化元素构成的,它们表现为社会活动的文化产物,它们可以被解释为文化的结果,从而反映出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4.心理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的心理是一种活动性,需要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反思,以至于超越传统的心理学,去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价值观法兰克福学派价值观以反思的方式为核心,强调以人的知识进行反思去理解客观真理为指导原则,并强调以实践反思为基础,指出认识与实践是协调统一的。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知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可以不断改变的过程,必须根据不同的状况和历史背景去动态调整。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观点,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
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用语。
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
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
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
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
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
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
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
这就是“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1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种由传播学家们共同提出的传播学假设和理论,它是以法兰克福为核心的传播学研究群体。
它提出了一套新的传播学理论,以解释媒体传播过程中的认知,行为,情感和文化之间的影响。
研究小组的目标是从多角度研究媒体效应,即用户如何获取媒体中的信息,并根据他们对媒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媒体领域的共同特征,采取不同行为响应。
例如,研究小组探讨了观众如何理解媒体传播中的表现形式,视觉,语言,概念和元素,从而形成他们对媒体传播内容的有效理解和评价。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源于希尔金兰克(Hilker),博克斯勒(Gottschalk)和罗宾逊(Robinson)的能扯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贡献是:(1)希尔金兰克提出了整合性传播理论,关注传播中的观众感知和思维,以及媒体传播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2)博克斯勒提出了从受众的视角看待传播效果,提出了媒介研究方法中一些重要的观点;(3)罗宾逊关注了传播行为中受众和接受者如何应对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他们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为。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不仅研究了传播结果,还研究了接受者与媒体之间传播过程的持续影响。
此外,该学派还专注于探索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媒体的解释和拼凑,以及认知,情感,行为和文化的协调性的影响。
从而提高传播学受众研究的多元性和实用性。
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贡献了大量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观点,促进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为媒介传播及其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理解,并提高了媒体传播的效率和有效性。
从一种理论的角度,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的传播学研究,并在媒介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从实践角度,它为信息类媒体的成功传播提供了理论框架。
通过对受众如何理解,受众对媒体传播中表现形式,视觉,语言,概念和元素进行理解,社会媒体传播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法兰克福学派是 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主要观点包括:
1.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异化、物化、工具理性等,这些问题导致了人的自由和幸福的丧失。
2. 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是一种商业化、大众化、标准化的文化,这种文化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使人失去了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技术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它只关注技术的效率和功能,而忽视了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4. 社会变革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他们认为,社会变革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来实现。
总之,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强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变革,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观点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流派之一。
该学派起源于法兰克福学院,由一群来自德国的学者组成,包括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泰奥多尔·阿多诺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对后来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理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他们认为,过分强调理性和科学方法论带来的是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知,而忽略了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
据他们看来,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们批评现代社会变成了市场经济的奴隶,人们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社会公平和人的团结。
二、文化工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和电影产业,抱有深深的批判态度。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物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是为了提供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他们对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商品化表示担忧,认为这样的发展会削弱人们的思考能力,并导致人们对于现实的深层次问题失去关注。
三、阶级意识形态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批判。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分化日益加深,社会不平等也越来越严重。
他们主张解放劳动者,消除经济和社会上的不平等。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少数人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而多数劳动者则被迫处于剥削和压迫之下。
四、批判性社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的社会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面具理论”,“社会批判”,“文化工业理论”等。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权力集中、社会控制、群体心理等。
他们试图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意识,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五、人性解放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不满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们也提出了对于人性解放的理想。
法兰克福学派的特点
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种新型的哲学思潮,它重视社会批判和文化理论。
其特点包括:
1.社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剥削、压迫、不平等、消费主义等,因此提出了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度分析和批判的观点。
2.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重视文化问题,认为文化是塑造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他们通过对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文化理论和诠释学方法。
3.综合性的思想体系: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试图通过整合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现代社会的本质和深层次的问题。
4.批判的自我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认为批判的自我反思是必要的。
他们强调了知识分子和理论家应对自身思想和实践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以此来促进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1.经典国际主义:经典国际主义是一种社会和政治理论,其基本观
念是赋予国家和国家之间重要性,以及它们间的国际关系,以及焦点
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经济联系并非国际关系的重点。
经典国际主
义的主要核心部分是对全球主义的有轻蔑的态度,驳斥了以超越国家
的组织作为世界律来重新定义政治关系的可能性。
2.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指早期20世纪期间在法兰克福大学
形成的新一轮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团队。
它以西德诸城市、
西德法兰克福大学、西德海德堡大学和西德慕尼黑大学等学术机构为
中心形成。
法兰克福学派以“理性思考”和“思维的超越”为特征,在哲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影响深远。
其主要人物有Max Horkheimer、Theodor Adorno、Leo Strauss、Alfred Schmidt、Ernst Cohn等。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方法(一)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方法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学和哲学学派,他们的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传统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历史的深入考察。
研究者通过探索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批判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批判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通过分析社会制度和权力关系中的问题和矛盾,以期找到社会转型和解放的途径。
3.反思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将哲学思考与社会分析结合,采用批判性的反思方式来研究社会问题。
这种方法旨在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本质和深层结构。
文化批判1.文化产业分析:法兰克福学派将文化产业视为资本主义的一种体现,通过对大众媒体、文化产品、娱乐活动等进行批判性分析,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和控制机制。
2.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中,文化理论占据重要位置。
通过对文化符号、意义和社会实践的研究,揭示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3.文化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关注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通过批判性分析和思考,提出改革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剖析权力关系1.权力分析: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权力关系是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们通过对权力关系的分析,揭示其对社会结构、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暴力分析:法兰克福学派重视对暴力现象的研究,认为它是权力关系中的一种体现。
通过剖析暴力的根源和表现形式,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压制。
3.政治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关注权力和政治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政治结构和决策过程的研究,提出改良和改革的建议。
社会转型与解放1.社会变革: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社会变革和解放的问题。
他们通过挖掘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实质,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和变革模式。
2.解放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强调个体的解放和自由,通过对人类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研究,探讨个体如何摆脱现实的束缚和压迫。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所为中心,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达到巅峰。
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包括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弗里德里希·波洛克、泰奥多·阿多诺、埃里希·弗龙姆等,他们受到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以及魏玛共和国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致力于研究工业化社会的问题,批判现代社会的异化和理性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批判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社会存在一种异化现象,即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与别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被破坏了。
他们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劳动成为商品,工人没有掌握生产的权力,人们变成了商品的奴隶。
第二,意识形态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文化工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和娱乐产业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但也使人们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导致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抑和限制。
第四,理性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化过程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现代理性追求的结果是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他们提出了“技术理性”的概念,指的是将一切问题都变成技术问题的过度理性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批判和反思促进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
他们希望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实践的参与,推动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变动性,反对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并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可能性。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力在20世纪后期逐渐减弱,但它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的许多概念和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