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久文: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真实性的四大关键词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开播近半年节目收视高影响力良好3月21日,江西卫视推出一档全新栏目《金牌调解》,该栏目开播至今近半年,播出共计一百五十期。
作为国内首档具有法律效应的电视调解节目,收视一路看涨。
《金牌调解》节目中无论式当事人,还是观察员、调解员都一直备受关注。
播出期间,节目本身也获得各方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收视效果。
近日,江西省副省长朱虹调研了江西卫视,并在一份关于江西电视台《金牌调解》节目的专题报告上作出批示:“《金牌调解》创造了厅台合作的新范例。
希望继续加强司法部门与电视台的合作,把《金牌调解》打造成中国电视新的品牌栏目,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帮手。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入情入理且调解有效,主动前来接受调解的当事人越来越多。
不仅有江西省内的,还有不少省外的当事人。
该节目工作人员表示,《金牌调解》以新颖的形式和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随着节目不断的热播,观众纷纷通过微博、论坛、贴吧等方式发表对节目看法。
有热心观众在网上给我们留言:“生活中如果多些这样的平台,很多问题都会很快的解决。
看了这个节目,几次让我潸然泪下,倍受感动,柏阿姨的风采让我打心里佩服。
法理人情这是让社会和谐真正的迈出了一步。
很多人都认为到法院去或者上电视是很“丢脸”的事情,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是把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一个平台解决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对法制社会的一种认可和信任。
让当事人遇到事情有说理的地方。
通过法律条文创建和谐社会,让人们的素质真正的得到提高。
”此外,还有网友这么感慨:“《金牌调解》是一个让人性回归的平台,让每个公民真正做到遵纪守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做到以理服人,法理人情。
节目中不但解决了当事人存在的问题,还看到了当今社会存在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能够更合理的依据法律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祝《金牌调解》节目越办越好,我挺这个节目。
”目前《金牌调解》成为江西卫视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在全国晚间黄金档节目中收视率也名列前茅。
《金牌调解》开创民间调解纠纷新形式2011年3月,江西卫视首创《金牌调解》栏目,节目以直观的形式向观众展现着调解的魅力与魄力。
《金牌调解》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宗旨,集最权威的金牌调解员和观察员队伍,集最独到的视角和观点,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电视调解节目。
3月21日,第一场节目“收养脑瘫儿引发父子大战”在江西卫视晚间档拉开序幕。
有了矛盾不仅可以上居委会,还可以找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栏目,自此,《金牌调解》栏目成为了人们调解矛盾的新选择。
2011年4月28日,关于赵建军的节目——“谁来帮帮我”在观众中引起巨大的轰动。
十年前,赵建军是一个家道殷实的沙场主。
他白手起家开沙场,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十年后,赵建军却意外地成为众叛亲离的逃亡者。
父亲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妻儿对他恨之入骨,兄弟与他形同陌路,同村人视他为“瘟神”,曾经美好幸福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早年让他风光的沙场也随之衰落。
而所有的不幸竟源自于他“光荣”的证人身份。
因为十年前的作证,让他遭受到犯罪分子的疯狂报复,走投无路之际,他向《金牌调解》栏目组求助。
节目一播出,众人唏嘘不已。
既有感叹赵建军命运的人,也有怒骂国家监管体制之士,但《金牌调解》能做的仅仅只是暂时调整好赵建军家人之间的关系,至于体制、制度方面的问题,只能交给人们去反思,交给有关部门去治理。
这场节目也让《金牌调解》名声大振。
现在,《金牌调解》已经成为江西观众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
它顺应了当前民间争议纠纷较多而期待更多的法庭外和解以提高社会和谐效率的社会需求;并运用媒介的力量更好地推动了社会尤其是普通民众的和谐感。
有问题,就找金牌调解,它开创了民间调解纠纷新形式。
如今,婚姻问题、亲情矛盾……让金牌调解成为各种矛盾的集聚地和解决区。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金牌调解》只是一个节目,并不是万能的调解器,它只是调解家庭矛盾的一种新选择。
当观众在关注每场节目是否调解成功的同时,是否也会想要了解调解成功后的家庭后续发展如何。
情感类节目,情归何处目前,我国电视情感类节目已达100多个。
从荔枝台的《人间》、番茄台的《新老娘舅》到芒果台的《8090》和辣椒卫视的《金牌调解》,各大卫视的家庭情感类节目蜂拥而起,噱头不断,大致形成了这样的节目操作模式:请来普通百姓做嘉宾,讲述个人和家庭隐私,矛盾双方(或N方)在节目现场就问题当面对质、争论,然后借助主持人的客观梳理、专家的穿插提问,辅以视频资料等,形成煽情或悬疑的节目效果。
讲述“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固然吸引了很多观众,然而,此类节目在收到热捧的同时,也因此成为社会非议最多,观众质疑声最强烈的节目类型。
非议和质疑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节目题材是否真实以及大量“非主流”的炒作是否与电视节目应该宣扬的“主流价值观”相悖。
情感类节目如此的如火如荼,制造了一波又一波收视及舆论热潮后,一些原本存在于节目中仅是为了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桥段(如拜金、自私、享乐主义)已经悄然成为了此类节目追求收视率的必要手段,导致了国内目前大部分的情感类节目最终都殊途同归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恶俗、欺骗观众、贩卖隐私哗众取宠的“死胡同”。
观众在浏览众多节目之后,其实也会进行反思,若节目中大量表现的“非主流”价值观不断冲击普通百姓心中主流价值观底线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情感类节目到底该“情归何处”?目前国内几大卫视的情感类节目大致出现以下几大“死结”:一、选题的疲惫任何一种形式的电视节目,无论是否红极一时,最后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节目发展的最大瓶颈——题材枯竭。
情感类节目往往把很大的心思投入在选题上,挖空心思挑选新奇、另类的选题,夫妻矛盾、婆媳大战、婚外恋甚至同性恋情统统搬上银幕。
观众的口味被越养越刁的同时,也让大部分观众产生不好的心态,认定了中国的婚姻状况一片糟糕。
这种以偏概全的选题模式偏离了社会主流状态,其价值观的导向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把非常态的选题作为常态选题,忽略了平平淡淡的百姓故事,导致情感类节目主题的“畸形化”。
第12卷第4期2021年02月Vol.12 No.4February 202199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产生、发展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息息相关,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调解,是我国人民独创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1982年,人民调解制度写入宪法。
2010年8月,人民调解法颁布,让家庭幸福、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基层稳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使命。
人民调解法的颁布为电视调解节目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该法律颁布后,全国各个省市电视台相继开设了电视调解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谁在说》,济南电视台《有话好好说》,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福建电视台《调解有一套》,山西电视台《小郭跑腿》,等等。
包括央视,也设有调解节目,如CCTV12《小区大事》,该节目每年以入户调解的方式制作30多期。
电视调解节目为普通百姓平息纠纷,化解矛盾,非常接地气,因而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成为电视荧屏上的主力军之一。
“调解节目不论投入多与少,在当地几乎都是收视率的担当。
据CSM 数据显示,我国71个城市中共有38个频道播出了调解节目,整体收视率高于同频道同节目均值,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1]一些优秀的电视调解节目开办多年却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如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希望参与节目录制的当事人络绎不绝,收视率居高不下。
然而,电视调解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批评声也日渐增多。
“为了增加话题性、制造节目爆点,主持人有意渲染矛盾严重性的做法也并不少见。
有时,甚至能看见矛盾双方在节目录制现场激烈争执、在前期采访短片中大打出手的画面。
”[2]有网友收看这类节目后感叹,“滚滚红尘,真是太喧闹了”。
如何让电视调解节目行稳致远?笔者认为,必须正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提高节目品质,保持节目积极帮扶当事人的公益温度和观众热度。
基于此,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小区大事》十年来共制作了300多期入户调解节目。
本文结合节探析电视调解节目行稳致远之路何云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社会与法频道,北京 100020)摘要:电视调解节目因内容鲜活生动,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受到喜爱,但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批评声日渐增多。
以《金牌调解》为例浅析调解类电视栏目的策划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我国电视节目的形态也越来越丰富。
特别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情感调解类节目,更是如日中天。
但是,随着同质化市场的饱和,如何从各种调解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就成为了这一类栏目研究的重点。
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栏目是江西卫视与江西省司法厅合作开设的一档以“法制”为卖点的调解类节目,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
本文将这一已成类型的节目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节目出现的背景、社会作用、节目形式和构成要素、结合个案《金牌调解》分析其成功原因、指出节目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今后的发展建议,对这一类型的节目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以《金牌调解》为例,分析调解类电视节目的策划与栏目设计。
本文共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概述《金牌调解》介绍调解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发展,节目的推出;第二部分为《金牌调解》的节目创意,介绍其节目样式,节目元素以及节目的品牌与形象;第三部分阐述节目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结论,就前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调解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节目节目创意存在问题目录一、《金牌调解》概述 (3)1、调解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发展 (3)2、《金牌调解》的火爆 (3)二、《金牌调解的》的创意策划 (4)1、独树一帜的节目样态 (4)2、创新性的人物设置 (5)3、对观众心理的有效把握 (6)4、多元叙事策略的使用 (7)5、节目形象与品牌的塑造 (8)三、节目中存在的问题 (9)四、《金牌调解》节目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1)总结 (12)一、《金牌调解》概述1、调解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发展调节类的电视节目这种电视参与介入社会纠纷的节目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出现了,随着电视节目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调节类节目进行了改变,与真人秀等节目形式进行不断的结合与融合。
而在调解类节目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入到中国之后,随着人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人和家庭压力增大,矛盾增多,人民也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
论电视调解类节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节目为例-新闻学论电视调解类节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节目为例黄三平【摘要】近几年来,以解决民间纠纷为主旨的电视调解类节目渐次兴起,成为令人瞩目的“电视调解景观”。
这类节目的推出和兴起,显示了转型时期民间纠纷及调解诉求增多的特点。
在电视节目呈现泛娱乐化倾向的当下,调解类节目表达了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
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基本思想是“和”,但不必把“和”当作最高目标;追求公正是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必然原则,专业是电视调解类节目的有效路径;凸显人文关怀、宣扬法制观念、倡导主流价值、尊重多元文化、分享生活智慧,是电视调解类节目应有的理念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电视;调解;节目;理念;价值近几年来,以解决民间纠纷为主旨的电视调解类节目渐次兴起,尤其是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施行后,多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调解类节目,并在黄金时段播出,成为令人瞩目的“电视调解景观”。
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北京电视台的“第三调解室”、湖北电视台的“调解面对面”、上海东方电视台娱乐频道的“新老娘舅”等,均是典型的电视调解类节目。
所谓电视调解,是指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运用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矛盾与纠纷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这类节目的推出和兴起,既显示了转型时期民间纠纷及调解诉求增多的特点,也彰显了电视媒体的威望和公信力。
在电视节目呈现泛娱乐化倾向的当下,调解类节目表达了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实践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成功调解了很多纠纷,值得肯定和期许。
不过,大量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调解理念与价值问题,例如,如何坚守调解原则、凸显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当事人、警惕娱乐化倾向等。
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节目自2011年3月开播,已持续播放四年多,其收视率、美誉度、影响力都较大,本文试以“金牌调解”节目为例,论述电视调解类节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
《金牌调解》:解决房产之争必先解决住房问题“如果天下每个人都有一套房子,那么房产之争就不会如此频繁。
”金牌调解员胡剑云在节目现场心痛而无奈地说道。
房子让原本和睦的家庭面临破碎的危机,九兄妹摈弃亲情争夺父母留下的房产。
节目现场,兄妹三人都没有让步的意愿,双方坚持的态度让我们不禁感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房产和亲情到底孰轻孰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
“蚁族家庭”、“蜗居家庭”不断暴露着住房问题上的种种矛盾。
几乎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住房问题,很多人现在是“谈房色变”。
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面临着庞大的家庭,众多的姊妹兄弟,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随着父母的去世在分房上面临着“僧多粥少”的矛盾,就如《金牌调解》中九兄妹的房产之争一样。
虽然现在的80后9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但他们面临的住房问题依然严峻。
很多人刚刚毕业就面临着住房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在他们还没完全进入社会的时候,社会已经给他们赋予了一个新的角色——房奴。
住房问题就像一个巨大的躯壳沉重的压在低收入者和毕业生肩上。
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时曾表示,保障性住房应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再加上棚户区改造,“不要走偏方向”,今后五年3600万套保障房建成后,在住房的覆盖率可达20%。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住房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实行限购令、户籍与买房挂钩、保障房的建设??至于成效如何?只能等待时间的检验。
5月9日,安徽省六安市皋城东路一车队院内的宿舍区发生了一起因房产之争引发血案。
因为兄妹之间的房产纠纷,导致妹妹产生了恶念并向亲哥哥下了毒手。
类似之争频频出现只是住房矛盾的冰山一角。
看似是小家庭之间的房产争夺,其实凸显着社会住房问题大的矛盾。
恩格斯曾经研究过资本主义社会的住房问题,指出住房问题实际上是个社会问题。
也就是说,住房问题的产生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是由社会制度和相关政策所造成的。
调解类节目出现的原因及社会功能浅析作者:张旭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07期摘要:国内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兴起与其切合我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充分发挥社会调解和社会援助功能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结合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节目,从符合传统习惯和时代背景、满足受众新的精神需求等方面分析电视调解类节目出现的原因,探讨调解类节目面临的取材和保证真实性等问题的现状,并阐明电视调解节目在心绪转换、减轻压力和提供社会调解与援助的独特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调解类节目;真实性;社会调解功能中图法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83-02一、调解类节目出现的原因(一)社会转型引发大众新的精神需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样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有着明显变化,许多人一时无法接受这样快速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精神需求。
电视媒体不可置疑地担当了这一满足受众新精神需求的角色。
此时出现在电视中的关注民生的、与百姓家常里短息息相关的调解类节目,如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第三调解室》、SMG新娱乐频道《新老娘舅》,为当事人解决家庭、情感或者经济类问题,满足了他们倾诉与宣泄的欲望。
调解即使不能立刻帮当事人解决问题,也能缓解委屈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观众也能从调解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解方法,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1]。
(二)社会矛盾更加凸显当前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各种新旧矛盾便不可避免。
社会关系复杂,婚姻问题出现,婚外恋、离婚现象增多;离婚产生的财产和子女抚养权问题随之而来;房地产产业发展,一家兄弟为了房产分配产生争执;朋友之间的借债问题常常不仅涉及法律更与人情有关,有人懂得钻法律的空子,这对另一方就很不公平,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
这些涉及人情的矛盾如果单纯靠法庭解决,很可能合法却不合理,而调解从人情和法理两方面来考虑,更容易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真实性的四大关键词
目前,《金牌调解》已成为江西卫视收视最高的栏目,在全国晚间黄金档节目中收视率也名列前茅。
“作为能够发掘真相、揭露现实的媒体,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会有多么可怕。
为了收视率,造假是必须的吗?”网友的反问代表公众心声。
而作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调解类节目,“真实”,必须是其最基本的准则。
关键词一:法律效应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是国内首档具有法律效应的电视调解节目。
《金牌调解》是江西卫视与江西省司法厅联合推出的,并着力将其打造成调解工作成果展示及形象宣传的重要平台。
这是全国第一家卫视在黄金档播出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栏目,也是调解主管部门利用电视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扩大人民调解影响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二:调解方式
节目调解员胡剑云老师自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便留校工作,一直从事各类写作、教育管理。
剑云老师喜爱诗琴书画,擅长系统思维,有独特的情感触觉与心灵解读技巧,擅长以精美散文和独特的教育管理风格,博得无数学生喜爱。
他深刻的剖析、独到的见解使其在《金牌调解》中备受关注。
一直被称为“最冷静的观察员”的胡剑云在多期《金牌调解》节目中充分地展示了一位男士在女士面前的风度,他对女当事人的尊重与理解,让当事人多次对胡剑云伸出大拇指,被网观众们誉为“最懂女人心”的金牌调解员。
关键词三:各行业精英参与“调解”
该栏目采取“12+X”模式,即1名主持人+1名金牌调解员+8名观察员+双方当事人+其他当事人或证人的模式,为广大的电视观众展示人民调解员解决矛盾纠纷的艺术。
栏目通过调解一件事,解决一个矛盾,同时改变当事人,影响一批人,教育更多人。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观察员来自各行各业,涵盖法律、教育、心理咨询、公益协会等诸多领域,但都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表看法和建议,或劝告或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推动现场调解取得成功。
关键词四:语言朴实
随着栏目收视率的上升,节目在网络上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当事人更是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
节目中主持人和金牌调解员现场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当事人的衣着、说话都非常的朴实。
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节目参与的主体来自于群众,又直接服务于群众,在中央精神和老百姓的需求上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
节目中的当事人很多都操着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穿着十分质朴,节目本身关注的也是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而且具有普遍性,很贴近生活。
运用电视的力量更好地推动了社会尤其是普通民众的和谐感。
节目将真实事件和综艺手段完美交融,一位《金牌调解》栏目的外省忠实观众认为:“其之所以吸引我就是因为它有并非完美的视觉效果,因为它务实真实,其调解事例真实性是无容置疑。
”沈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