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详解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0
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控知识教案教案标题: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控知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2. 掌握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教学内容:1. 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和病因。
2. 疱疹性咽峡炎的常见症状。
3.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
4.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你们是否听说过疱疹性咽峡炎?你们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吗?”步骤二:知识讲解1. 讲解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和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 介绍疱疹性咽峡炎的常见症状,如喉咙痛、发热、咳嗽等。
3. 解释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包括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共用餐具和空气传播等。
步骤三:预防知识讲解1. 强调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咳嗽和打喷嚏。
2. 提醒学生避免与患病者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在疾病高发期间。
3. 鼓励学生不共用餐具和个人用品,以减少传播风险。
4. 强调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在密闭空间内停留。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1.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经验。
2. 给学生分发小册子或海报,包含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供学生参考和宣传。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控知识,并进行课堂评价,如问答、小测验等。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黑板/白板。
2. 小册子或海报,包含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学生参考资料,如相关疾病防控手册、宣传资料等。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小测验: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回答质量。
小儿疱疹性咽颊炎20215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是由许多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常见于婴幼儿,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 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可根据症状和特征性口腔损害作出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滴度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鉴别诊断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复发性口疮和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已一般无全身症状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好发于夏秋季发病时有流涎的症状减轻不适的方法是: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
口服维生素C及B等。
抗生素对病毒性咽炎无效。
但如有发热,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便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建议参考用药:利巴维林尼美舒希刻劳清开灵咽扁颗粒属于抗生素、解热镇痛、清咽利喉类药品。
七、八、九三个月婴幼儿疾病高发期,其中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最易得的疾病,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且起病非常急,头天玩得挺好,第二天就高烧不退,咽部出现疱疹。
一般的儿童患病后,常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咽部充血,并出现数个至数十个2~4毫米的灰白色疱疹,周围伴有红晕。
一般一两天后疱疹就开始破溃成小溃疡,孩子非常难受。
医生提醒:疱疹性咽峡炎并不是罕见疾病,一般用药一周后就可以痊愈,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的公共场所。
疱疹咽峡炎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疱疹咽峡炎的症状和传播方式。
2.学习有关疱疹咽峡炎的预防措施。
3.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疱疹咽峡炎。
教学内容1. 疱疹咽峡炎的定义疱疹咽峡炎是由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为喉部疼痛、口咽部病变、发热等。
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2. 疾病的症状和传染途径疱疹咽峡炎的症状主要包括喉部疼痛、咳嗽、流鼻涕、口咽部疼痛等。
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3. 预防措施(1)保持室内通风;(2)保持室内清洁卫生;(3)饮用干净水源;(4)定期消毒玩具、餐具和学校设施设备;(5)减少亲密接触。
4. 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1)勤洗手:教育幼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2)使用个人物品:教育幼儿不随便使用他人的物品,例如毛巾、饮杯等;(3)避免吸烟和二手烟:教育家长不要吸烟并引起二手烟污染。
教学实施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游戏互动等。
2. 教学流程(1)讲解疱疹咽峡炎的症状和传染途径;(2)仔细讲解预防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加以演示;(3)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加深幼儿对卫生习惯的认识和掌握;(4)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卫生习惯,预防感染疾病。
3.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学习情况;(2)听取幼儿对于卫生习惯的理解;(3)家长反馈。
注意事项(1)幼儿园应定期进行卫生消毒;(2)家长应注意监护孩子的生活习惯;(3)如有喉疼等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
结束语疱疹咽峡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但只要我们加强自我防范,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可以预防感染,保证身体健康。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做好疾病预防工作,保持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预防疱疹咽峡炎教案大班教案标题:预防疱疹咽峡炎教案(大班)教案目标:1. 了解疱疹咽峡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2. 学习预防疱疹咽峡炎的方法,包括个人卫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 提高大班学生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们简单介绍疱疹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会引起喉咙和口腔的不适。
- 引发学生对疾病的兴趣,提问是否有人了解或听说过疱疹咽峡炎。
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图片或简单的图表,向学生们介绍疱疹咽峡炎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 解释病因是病毒感染,症状包括喉咙疼痛、发热、口腔溃疡等。
- 强调疱疹咽峡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
3. 预防方法讲解(15分钟)- 向学生们详细介绍预防疱疹咽峡炎的方法,包括:a. 经常洗手:教授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时间,鼓励学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b. 避免接触病人:告诉学生们在发现有人出现疱疹咽峡炎症状时要远离他们,避免接触。
c. 不共用餐具:强调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水杯等个人用品,以避免交叉感染。
d. 注意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教授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如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e.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休息、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
4. 角色扮演(10分钟)- 分成小组,让学生们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预防疱疹咽峡炎行为,例如洗手、咳嗽礼仪等。
-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察并提出改进意见。
5. 游戏活动(15分钟)- 设计一个与预防疱疹咽峡炎相关的游戏活动,如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病毒、做出正确的洗手动作等。
- 通过游戏活动巩固学生对预防疱疹咽峡炎的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 回顾教学内容,强调预防疱疹咽峡炎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并与家人朋友分享。
教学资源:1. 疱疹咽峡炎的图片或图表。
2. 洗手示范视频或图片。
《疱疹性咽峡炎?身体滚烫、喉咙痛?最近这种病多发》教案引言:大家好!今天的主题班会我们将讨论一个近期比较常见的疾病——疱疹性咽峡炎。
你们可能听说过这个病,也可能有同学或家人患过。
我们将一起了解这种疾病的原因、症状以及应对方法,以提高我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
2. 能够识别疱疹性咽峡炎的常见症状。
3. 掌握预防和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1. 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介绍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
2. 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3. 进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
2.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病因、症状及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可能对疱疹性咽峡炎有所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其知之甚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可以利用PPT或黑板等工具向学生展示疱疹性咽峡炎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疾病,例如:“你们有没有感觉过喉咙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你们知道这些症状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等等。
3.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或身边人的相关经历,例如:“你们身边有没有人患过疱疹性咽峡炎?”、“他们是如何治疗的?”等等。
二、知识讲解1. 教师可以通过PPT或黑板等工具介绍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喉咙疼痛、口腔溃疡、发热等等。
2.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例如:“小明最近感到喉咙疼痛、口腔溃疡,他可能患上了什么疾病?该怎么治疗?”等等。
中班传染病教案《疱疹性咽峡炎》标题:中班传染病教案《疱疹性咽峡炎》学习目标:1. 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2. 学习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方法,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避免与患者接触。
3.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知识。
2. 绘本或图片展示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 医疗器械模型或图片展示医生的工作和如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教学准备:1.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干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
2. 准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知识。
3. 准备绘本或图片展示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幻灯片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疱疹性咽峡炎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以及可能的症状。
知识讲解: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2. 解释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如发热、喉咙痛、溃疡等,并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讨论与互动:1.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2. 展示绘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绘本中的良好卫生习惯。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遮住口鼻等。
角色扮演:1. 分为医生和患者两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就医和治疗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扮演医生,询问患者的症状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总结与延伸:1. 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帮助他人预防传染病。
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疱疹性咽峡炎预防知识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医生或护士来班级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疱疹性咽峡炎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医疗机构,了解医生的工作和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备注:教案中的活动和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替换,以适应中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预防疱疹咽峡炎教案大班教案标题:预防疱疹咽峡炎教案(大班)教案目标:1. 了解疱疹咽峡炎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 学习预防疱疹咽峡炎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疱疹咽峡炎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2. 儿童书籍或绘本,以增加学生对卫生习惯的认识。
3. 洗手液、纸巾等实物。
教学活动:1. 引入活动: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视频,让他们观察疱疹咽峡炎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相关经验。
2. 讨论活动:与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疱疹咽峡炎。
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分享餐具和水杯等。
3. 角色扮演活动:分成小组,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如在餐厅、幼儿园或家庭中如何预防疾病传播。
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做法和解决方案。
4. 绘本阅读活动:选择适合年龄的绘本,讲述关于卫生习惯和疾病预防的故事。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正确的行为方式。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洗手实践,向他们演示正确的洗手步骤,并鼓励他们模仿。
提供洗手液和纸巾等实物,确保学生能够实际操作。
6. 总结活动:回顾课堂内容,强调预防疱疹咽峡炎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卫生习惯。
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答,检查他们对疱疹咽峡炎预防措施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洗手步骤是否正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制定并贯彻健康卫生计划,以预防疾病传播。
2. 继续进行相关的绘本阅读活动,加深学生对卫生习惯的认识。
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卫生保健机构或邀请卫生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加强对疾病预防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疱疹咽峡炎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学习预防疱疹咽峡炎的方法和措施,并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将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学生的健康。
疱疹性咽峡炎的护理ppt课件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目录•疱疹性咽峡炎概述•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护理评估•疱疹性咽峡炎治疗原则及方案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日常护理要点•并发症观察与应对措施•康复期管理策略01疱疹性咽峡炎概述定义与发病原因定义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多发生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
发病原因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引起,也可由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导致。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突发高热、惊厥、咽痛、流涎、呕吐等,咽部充血并出现多个2~4mm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
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流行病学特点与危害程度流行病学特点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传播。
危害程度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肺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及重要性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接种相关疫苗等。
重要性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生对于保护儿童健康、减少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01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护理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01020304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
评估心率、呼吸频率及节律,注意有无异常。
监测血压变化,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患者神志是否清楚,有无烦躁不安或嗜睡等。
疼痛程度评估方法使用0-10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让患者自行选择。
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来判断疼痛程度。
让患者用言语描述自己的疼痛感受,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大班疱疹咽峡性教案教育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
2、了解该病症相关预防措施,提高个人免疫力。
教育过程: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以1-7岁儿童发病多见,但成年人也会发病。
疱疹性咽峡炎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该病不仅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以及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一般4-6天内可痊愈。
二、哪些病毒能引起疱疹性咽峡炎?本病病原体种类很多,以柯萨奇A组病毒(1-6、8、10、22)、疱疹病毒、B病毒较多见,另外有腺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
当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的刺激,使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易患此病。
三、患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症状?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
一些孩子会白诉口腔疼痛或拒食,婴幼儿则可表现为烦躁、哭闹、拒饮食、流口水等。
全身症状及咽部体征一般在4-6天后自愈,偶有延迟至2周者。
四、疱疹性咽峡炎传播途径是什么?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传播途径:①消化道传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②呼吸道传播,通过飞沫传播;③生活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牙具、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五、哪些人容易患疱疹性咽峡炎?人群普遍易感,以1-7岁儿童多见。
成人由于免疫系统较完善,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仍会传播病毒。
因此成人也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六、怎样鉴别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