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812.50 KB
- 文档页数:5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1.辨析技巧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考点16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括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题型来看,多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等;三是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而是常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路进行考查;四是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述、记叙或抒情性语段;五是从考查目的来看,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请在“思念”和“家园”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
要求每一个句子都利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且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咱们上前去。
【答案】示例一思念像一株刚萌生的幼苗,对外界探头探脑。
思念像一株小树,亭亭玉立的,生长着,伸展着。
思念像一棵枝丫横生的老槐树,狂舞着,张扬着,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
示例二家园像幼年时的摇篮,摇着我童年的梦,要我快快长大。
家园像青年时的屋舍,随时等我,随时欢迎我,任我逍遥,任我奔走。
家园像老年时的古宅,纵然有些残缺,也让人心安,让人心有依托。
【解析】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做到句式一致,还应特别注意每一个句子都要用到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2.按照以下两种情境,以“微笑”为重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别离扩展成很多于30个字的语段。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一)考点知识1.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种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博喻。
(5)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2.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M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作用:①色彩鲜明。
②描绘形象。
③表意丰富。
3.两者的区别(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
(拟人)(二)考查角度一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
(三)考查内容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的,主要是那些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
考查中一般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主,而尤以比喻、比拟、排比三种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