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WOT分析法解读隆中对的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隆中对战略分析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所以诸葛亮运用SO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尽快夺取荆州,并且作为近期战略目标。
从隆中对谈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上精心准备的“隆中对”战略规划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年仅27岁的年轻后生诸葛亮。
刘备表达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诸葛亮帮刘备进行了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刘备规划的战略步骤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等到合适机会,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就可以复兴汉室。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构想这个战略规划让刘备茅塞顿开,当即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也就答应出山辅佐刘备,从此正式迈入职场,开启了颇具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隆中对',既是刘备这个小集团的未来发展规划,其实也是诸葛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诸葛亮自27岁出山,自己的职场也就和刘备集团的战略捆绑在一起,为推进'隆中对'落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概念是西方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组织的发展战略与员工的个人愿景有机统一起来,使个人在组织'有奔头',最终实现'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隆中对主要内容隆中对主要内容在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隆中对主要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
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用SWOT分析法解读隆中对的内容优势(strength)第一,刘备是汉朝后裔,帝室之胃,以刘家正统血脉的身份自居,属于正统。
第二,刘备有人和,以道义而闻名,老百姓愿意跟着他,各地的豪杰愿意跟着他;第三,刘备招贤纳士,求贤若渴;第四,刘备此时占人和之优势弱点(weakness)第一,没有地盘,只是借踞在刘表的荆州里面;第二,没有兵马,只有几千上万的兵马而已;第三,北让曹操占天时;第四,男让孙权占地利。
机会(opportunity)第一个机会是董卓以来,天下群雄分起。
第二个机会是荆州,而刘表守不住;第三个机会是益州,而刘璋暗弱,不是明主。
威胁(threats)第一是曹操,曹操得的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二是孙权。
孙氏三代在江南,有地利。
三国鼎立的因素:1.东汉末期,州牧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大兼并,曹操先擒杀吕布,兼并徐州:再战袁术,去的淮南。
在官渡之战中更打败袁绍,占有袁绍所占的大片领土,奠定曹氏统一北方的基业。
2.当时南方尚有刘表据荆州,刘备依附刘表据夏口,孙权据江东。
3.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手大败曹军,终成为三国鼎立的重要决定因素。
赤壁战后,出现了三股势力均衡的局面,从此曹操无力南下,只好守营北方。
于是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的形式及资源分配:魏蜀吴天然资源占有2/3的地区,但资源短缺区域非常小,战乱少,长期繁荣,矿产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经济体系庞大航道畅通人力资源不整齐,效忠低下独立的组织独立的文化内部差异小汉化度高人口数多无形资源“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正统的位置地形险恶,以防守,号称“汉室正统”无精神层面号召。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
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
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21)闇弱,张鲁(22)在北,民阜(23)国(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览(2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26),南抚夷越(2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8),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0)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后果如其计(31)。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
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
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的战略实施步骤1. 环境分析在实施隆中对(LOB)战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环境分析。
这包括对内外部环境的评估和竞争对手的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了解组织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定组织的优势和劣势。
•外部环境分析:评估市场趋势、法律政策、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并分析对组织战略实施的影响。
•竞争对手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和市场地位,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为制定隆中对战略提供依据。
2. 制定隆中对战略目标根据环境分析的结果,确定隆中对的战略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与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一致,并且具有可实施性和可衡量性。
隆中对战略目标的制定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目标:确定要进入的市场、目标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
•产品/服务目标:确定产品/服务的特点和定位,并确定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
•财务目标:制定财务目标,包括销售增长、利润率和财务回报等。
•组织目标:确定组织发展、员工满意度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目标。
3. 确定战略方向在制定战略方向时,需要考虑组织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战略方向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不同产品/服务线的定位:确定产品/服务的差异化定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不同市场的定位:根据市场的特点和竞争情况,确定进入不同市场的战略方向。
•不同区域的定位: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确定在不同区域的战略方向。
4. 制定具体战略措施在制定具体战略措施时,需要确保符合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
这些措施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并且需要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具体战略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市场推广:制定市场推广计划,包括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和渠道整合等。
•产品/服务创新:通过研发新产品/服务或改进现有产品/服务,提高竞争力。
•成本控制:制定成本控制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渠道拓展: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进一步优化内部流程: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诸葛亮:(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概,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
——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避世待时而飞.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2、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1《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战略浅析一、前言:随着三国演义广大民众在人们心中的不断深入,而作为诸葛亮的“开山之作”的《隆中对》更是广为流传。
而《隆中对》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战略设计也获得了杜甫“两表酬三顾,一表足千秋”的美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对其有着高度评价,而指责其缺陷与矛盾的也是屡见不鲜。
一、 真伪讨论梁启超先生曾说:乃至诸葛亮之《隆中对》,于后来三国鼎立之局若操券以待。
虽日远识之人,鉴往知来,非事理所不能;然如此铢黍不忒,实足深怪。
试思当时备亮两人对谈,谁则知者?除非是两人中之一人有笔记;不然,则两人中之一人事后与人谈及,世。
乃知得耳。
事后之言,本质已不能无变;而再加以修史者之文饰。
故吾侪对于彼所记,非“打折头”不可也1。
梁启超的问题主要是对于《隆中对》是否确为诸葛亮的讨论内容,再者及其可信程度的质疑,确实有合理之处,对此,我提出以下观点,《隆中对》可能属于二人对其他人谈及。
但其稳操胜券也许只是诸葛亮战略前瞻性的体现。
再者,我认为《隆中对》未必专属于诸葛亮个人,也可以说是备亮讨论结果亦或事整个刘备集团的重大思想结晶。
但诸葛亮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可置疑,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的,所以我从《隆中对》分析其战略。
二、矛盾的焦点探讨。
对于隆中对战略的讨论,近代部分学者从后期刘备集团的具体实践失误中讨论《隆中对》的认识缺陷。
我认为这些观点实在有些偏颇,《隆中对》所描述的是一幅兴复汉室的图景,主要以其可能性去分析当时环境,确立战略方针,我们不应把它与同于《孙子兵法》等一系列军战指导纲要亦或是不差分毫的完美预测,因为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刘备集团的最佳路线选择只有来自于隆中对战略,我们在看待隆中对战略时,应把它同后期刘备集团的实践分开讨论。
三、实践性讨论部分学者指出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并未直接领导军事活动,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才真正掌权,以此批评诸葛亮缺乏诸葛领导才能,以及先主刘备对诸葛亮以及对隆中对战略的不信任,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隆中对话中的军事战略分析隆中对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党内论战,也是一次关于军事战略的重要辩论。
在此次论战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领袖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战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隆中对话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以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隆中对话的历史背景隆中对话发生在1935年1月27日至30日的四天时间内,地点在四川省南部隆中县的古文化遗址乔家大院内,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军事、政治、组织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论战。
此次论战的背景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陷入危机,需要思考如何守住红色区域、团结群众、继续前进等重要问题。
因此,毛泽东以及其他一些军事领袖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战略,展开了论战。
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在隆中对话中,毛泽东提出了“马蜂窝式的战略防御”、“人民战争”、“四个敢于”等重要策略。
其中,“马蜂窝式的战略防御”是指利用我方武力的优势,在有利地形上分散设置若干个据点,以集中力量攻打敌人的弱点,在攻击失败后及时转移。
这种战略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降低党军在战争中的损失,提高敌我比例。
“人民战争”则是针对中国国情而提出的,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时代的战争必须将战争变为全民战争。
在隆中对话的讨论中,毛泽东说到:“在我们这个地方进行的战争不是我们把阶级斗争引入武装斗争的,而是敌人把武装斗争引入阶级斗争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进行全民战争,要动员广大群众。
”最后,“四个敢于”被毛泽东提出,包括“敢于走路、敢于同样住小村、敢于打仗、敢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些都是毛泽东认为红军和群众在长征途中最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三、隆中对话的意义隆中对话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无疑是红军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所需要的,教育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和群众,在实战中完成了掌握,这对后来的解放战争有着坚实的基础。
此外,隆中对话还体现了毛泽东的领导能力和高超的军事战略智慧,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案例: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隆中对》战略决策SWOT分析得失谈朱禹霏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 2015级1班摘要:《隆中对》无论在正史还是小说中,都是诸葛亮一生中的精彩手笔。
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但其终未助刘备成就霸业,匡扶汉室。
可见,其也存在局限性。
本文用SWOT分析法就《隆中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从而对诸葛亮进行更加客观的历史评价。
关键词:隆中对;诸葛亮;SWOT分析法《隆中对》作为战略分析和战略决策的一篇军事论文,不论在军事史上还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它都是精彩一页。
欲成就霸业屡遭失败的刘备,三顾茅庐拜访年仅27岁自诩卧龙的诸葛亮,为他分析天下形势和制定称霸的战略规划,刘备如醍醐灌顶,豁然敞亮,如遇救世主一般,把诸葛亮拜为军师,言听计从。
联吴抗曹,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取得了战略要地荆州作为根据地;其后又挺进川蜀之地,夺取益州;步步为营,终于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做了蜀汉皇帝。
刘备从一个织席卖鞋的小商贩,当上了至高无上的昭烈皇帝,真是“一对足千秋”[1]!诸葛亮的才华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有口皆碑,辅佐刘备从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到割据一方,与曹吴割据形成鼎足的三分天下态势,奠定了北伐曹魏的基础。
按照《隆中对》的决策,刘备白帝托孤先诸葛亮遗恨而早逝,诸葛亮鞠躬尽瘁病逝北伐,复兴汉室没能实现!诚如诸葛亮所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SWOT分析法,就是态势分析的方法,基本做法是把所关注的对象按照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基本要素,通过现场取样逐一列举归并,作出矩阵形式的排列分析,然后从整体入手,把各种要素对应比较,从中找出有效利用机遇化解风险的可能,实现目标的达成。
运用这种方法,结合《隆中对》进行思考,也许对其得失会得到一些新的启迪。
《隆中对》前半部分是高瞻远瞩的形势分析。
在分析中优势、劣势、机遇的分析逻辑演进,无懈可击。
当时的势力范围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
隆中对解析关于隆中对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千古一对,只是因为关羽和刘备连续失误,才导致其无法实现。
也有人认为隆中对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实现,只不过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唯独关于隆中对到底想实现怎样的战略格局,以及其具体的实施细节,却少有人考究。
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他需要根据环境而不断纠偏调整。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时,刘表尚在人世,曹操也未南下。
然而和其有相似战略的鲁肃,都无法预测未来曹操南下,竟会势如破竹。
两人随之做出战略调整,刘备不再谋求整个荆州,孙吴也不再谋求益州,两家联合抗曹。
隆中对核心内容有三条:1.联合孙吴;2.跨有荆益州;3.分兵秦川、宛洛。
直到刘备夺取汉中,刘备才算是彻底实现了前两个目标,并且有了实现第三个目标的条件。
而此时刘备面临的又是怎样一个战略态势?历代南北对抗中,若想从荆州地区取得较为成功的北伐,必须占有整个南阳盆地和弋阳(今河南信阳)地区。
楚国争霸中原,刘裕收复长安,岳飞收复洛阳都是基于对南阳和信阳的控制。
但刘备却不具备这个条件,孙刘联盟决定了孙权为安全考虑,必须占据夏口,这就导致刘备无法消灭江夏的文聘,打通弋阳地区。
而入蜀行动和湘水划界,使荆州军的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
孙权掌控下的大半个荆州尚且只能自给自足,而仅有三郡之地的关羽面对曹孙两方的压力,自保已是勉强,以至于关羽与鲁肃对峙益阳之时,刘备必须率主力随后支援,而荆州军单独发起大型进攻战役的可能性很小。
其唯一的作用就是牵制曹魏中线战场的兵力,使其不能东西支援。
219年5月,刘备取得汉中后并未撤军,而是与身在长安的曹操对峙。
此时的益州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再加上曹操撤退时把汉中洗劫一空,刘备可以说已经山穷水尽。
于是他于7月在沔中称王,留下魏延镇守汉中后回师成都。
与此同时,关羽正式发起襄樊之战牵制曹操,为汉中稳定赢得时间。
从一开始,襄樊之战的目的有限,其目标也并非攻取襄樊。
然而这场战役却因为开局太过顺利,导致全盘失控。
方便面营销筹划书范文有“白象〞公司生产的“大骨面〞,“牛面〞和“华龙〞公司的“今麦郎〞。
然而我们预计的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康师傅〞那么与我们的销量不差相下,在价格上也保持着平衡,而白象和华龙那么在价格上相对来说较为廉价些。
就方便面的整个目标市场调查结果来看,把方便面当作正餐的占三成,而半数以上当作夜宵.从而学生市场在方便面的总的市场里占相当的分额,而高校市场在学生市场里所占的比重更是相当大,故我们在高校市场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为的。
就我们学校而言,学校里有学生近两万人,每七个人一个宿舍,有2500——3000个宿舍,假设每个宿舍只有一个人吃方便面,保守估计,每天就有2500——3000包方便面的销量。
也许有的宿舍没有人吃方便面,但有的宿舍一吃就是2-3个人吃,甚至更多,平均下来,应该在这个销量左右。
具体的分析学生的消费,男生吃方便面主要是泡食或者煮食,故大局部吃的是一元左右的产品,即方便面的中低档类,相应的这类方便面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至于中高档面,由于主要消费对象是女生,市场也很有潜力。
a.在目标市场上,一个近万人的大校园,超市那么只有三个,且在区域等量上也有所不同(南面人数多,超市却只有一个,而学生又不可能专门到另外的超市去购置),这将直接影响着其销售量。
要增加市常b.从调查中显示,超市所销售的方便面有以下几种:统一、康师傅、白象、华龙、南街村等。
如果从销量来比拟的话“白象〞“华龙〞的销量要高一些,他们原因是这两种面的量价比相比之下,较高,让消费者感到了实惠,而在味道上和产品定位上,那么不在“统一〞和“康师傅〞的竞争之列。
c.“统一〞方便面在配料上、味道上都能满足学生的口味,但在广告上和包装上,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的诱-惑力,没有完全表达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吃出创意,吃出新把戏〞的主要特色!d.“统一〞的广告力度不够,促销活动太少,且没有影响度。
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宣传力度,到达一提到方便面就想到“统一〞这个品牌的效果。
《隆中对》内容分析《隆中对》内容分析14、由本文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典故是:三顾茅庐15、写出与诸葛亮有关的一句古诗词名句,一副对联,一个故事,一条成语(熟语、歇后语)。
①古诗词名句: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②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下联: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③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六出祁山;④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孔明借箭----有借无还16、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第(1)段):写诸葛亮的抱负和外人对他的评价。
②(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③(第(3~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④(第(6)段):写刘备非常看重诸葛亮的才能。
17、阅读第1~3段,探究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最能形象地概括诸葛亮的才能和性格特点的一个词是:卧龙②从正面表现诸葛亮抱负非凡的一句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表明诸葛亮知音少,从反面衬托他抱负和才能非凡的一句是:时人莫之许也④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才能非凡,尊严至高无上的句子是: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2)第2段写徐庶向先主刘备推荐诸葛亮有什么作用?答: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才能非凡,为后面写刘备屈尊亲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作铺垫。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一句,表现了先主刘备怎样的品质?答: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4)“奸臣窃命”中的“奸臣”指谁?“窃命”是什么意思?答:指董卓、曹操。
“窃命”指盗用皇帝的政令,即专权。
18、阅读第4~6段,探究下列问题。
用SWOT分析法解读隆中对的内容
优势(strength)
第一,刘备是汉朝后裔,帝室之胃,以刘家正统血脉的身份自居,属于正统。
第二,刘备有人和,以道义而闻名,老百姓愿意跟着他,各地的豪杰愿意跟着他;
第三,刘备招贤纳士,求贤若渴;
第四,刘备此时占人和之优势
弱点(weakness)
第一,没有地盘,只是借踞在刘表的荆州里面;
第二,没有兵马,只有几千上万的兵马而已;
第三,北让曹操占天时;
第四,男让孙权占地利。
机会(opportunity)
第一个机会是董卓以来,天下群雄分起。
第二个机会是荆州,而刘表守不住;第三个机会是益州,而刘璋暗弱,不是明主。
威胁(threats)
第一是曹操,曹操得的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二是孙权。
孙氏三代在江南,有地利。
三国鼎立的因素:
1.东汉末期,州牧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大兼并,曹操先擒杀吕布,兼并徐州:再战袁术,去的淮南。
在官渡之战中更打败袁绍,占有袁绍所占的大片领土,奠定曹氏统一北方的基业。
2.当时南方尚有刘表据荆州,刘备依附刘表据夏口,孙权据江东。
3.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手大败曹军,终成为三国鼎立的重要决定因素。
赤壁战后,出现了三股势力均衡的局面,从此曹操无力南下,只好守营北方。
于是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曹操的用人及法家治理
蜀:诸葛亮屿法家及蜀汉的权力分配
吴:东吴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