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储层测井解释实践与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842.83 KB
- 文档页数:8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分类与成藏模式王鹏;张宇飞;杨丽丽;杨双涛;王芳;万照飞;贾昔东;魏一冰;姜宏宇;王永君【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22(36)5【摘要】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发育于太古宙变质岩结晶基底上,其经历了中晚元古代裂陷槽阶段、古生代克拉通盆地阶段、中生代构造转换调整阶段和新生代断陷型盆地等4个阶段,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
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潜山较发育,类型多样。
在总结前人对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束鹿凹陷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对该地区潜山类型进行系统划分,并对典型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描述。
研究区潜山根据成因可划分为剥蚀型潜山和拉张型潜山两大类,根据形态可划分为剥蚀残丘型潜山、不整合潜山、断阶型潜山、断槽冲蚀沟型潜山、断垒型潜山和断块型潜山等类型。
束鹿凹陷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缓坡潜山带、洼槽潜山带和陡坡潜山带,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类型的潜山。
研究结果表明束鹿凹陷中新元古界、古生界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束鹿凹陷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总页数】12页(P1230-1241)【作者】王鹏;张宇飞;杨丽丽;杨双涛;王芳;万照飞;贾昔东;魏一冰;姜宏宇;王永君【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塔里木物探处方法研究所;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TE122.1【相关文献】1.冀中坳陷束鹿凹陷致密油成藏特征探讨2.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多样性油气成藏特征3.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不整合特征与油气运聚模式4.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例5.冀中坳陷奥陶系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成藏模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0卷 第4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Vol.30 No.4August20202020年8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致密泥灰岩储层特征与含油性刘哲1,鱼占文2,吕延防3,李佳静1(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广东茂名525000;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3.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致密泥灰岩储层特征与含油性进行了研究。
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发育一套暗色纹层状泥灰岩致密油储层,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储层物性总体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具有裂缝-孔隙型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富黏土暗层及纹层缝是主要富油部位,且呈连续性条带分布。
纳米级孔隙是致密泥灰岩储层的主要孔吼体系,大于55nm的孔隙及裂缝发育区是束鹿凹陷致密油“甜点”储层。
关键词:泥灰岩;致密油;束鹿凹陷;储层;含油性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562(2020)04-0001-04近年来,致密油气已经成为非常规油气的重要勘探开发目标之一,其勘探开发所需的理论、工程技术条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4],国内学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致密砂岩和泥页岩储层,而对于细粒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的关注并不多。
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南部的束鹿凹陷在沙三下亚段沉积了最大厚度近1000m的富有机质致密细粒泥灰岩,凹陷内远景资源量约为1.2×108t,继2012年束探1H井获得原油243.6t/d、天然气7.41×104m3/d高产油气流之后,该凹陷5口井获得工业油流,展现了良好的致密油勘探前景[5]。
前人研究多关注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致密油储层的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和烃源岩评价等方面[6-9],但是随着勘探的深入,储层非均质性强、产量递减速度快等一系列地质问题日益凸显。
第49卷第9期 辽 宁化工Vol .49, N o . 92020 年 9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eptember , 2020束鹿凹陷西部斜坡带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梁越\杨丽丽2,王芳3,韩冰\王丹君4,王雅迪\刘贺、王德良、贾昔东2,王永君1(I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河北涿州072750; 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塔里木物探处方法研究所,新疆库尔勒841000;3.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华北分院,河北任丘062550;4.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X 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摘 要: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部,钻录井资料表明,束鹿凹陷馆陶组底砾岩是一套形成于邻近高地附近的剥蚀或冲积产物,西部斜坡带馆陶组油藏具有双向油源,油气来自北部深县凹陷以及东部的束鹿北洼。
馆陶组底砾岩油藏分布主要受构造背景和沉积相带控制,深部油气沿断层和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形成古生新储塑油藏。
储集层主要由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砂体组成,与砾岩相伴生的砂岩可以构成良好的油气储层,形成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馆陶组底部馆三段上部发育泥岩盖层,成藏和保存条件优越。
关键词:束鹿凹陷;馆陶组;底砾岩;岩性油藏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935 (2020) 09-1166-04束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南缘,主要 包括西部斜坡带、中部洼槽带以及东部陡坡带,为 前第三系基底背景上发育的东断西超的单断箕状凹 陷[1_3],勘探面积1 200 km 2 (图1 )。
研究区新近系 馆陶组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地层厚度超过250 m , 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馆陶组一、二、三段,通过不整 合与接触下伏古近系地层接触。
早期在凹陷内钻探 了大量探井,馆陶组只在西部斜坡带北部外带多口 井见良好显示,对其中8 口井进行试油,只有JG 16 井为含油水层,其余均为水层,馆陶组勘探一直未 获突破。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横向调节带成因分析
孔冬艳;沈华;刘景彦;尹微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
【年(卷),期】2005(32)4
【摘要】束鹿凹陷是冀中坳陷西南部的一个典型的伸展单断凹陷,构造格局简单,存在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和北西向横向调节带.通过凹陷演化史以及钻井资料分析,探讨横向调节带形成机制和形成时期,提出Ⅰ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强烈伸展期,Ⅱ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弱伸展时期.研究认为,边界断裂不均匀伸展和基底古隆起控制Ⅰ级横向调节带的形成,岩性组合差异是Ⅱ级横向调节带形成的引发机制,控洼断层的侧列状交替发育是构造Ⅱ级横向调节带形成的动力机制.
【总页数】6页(P690-695)
【作者】孔冬艳;沈华;刘景彦;尹微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5
【相关文献】
1.冀中坳陷束鹿凹陷致密油成藏特征探讨 [J], 宋涛;李建忠;姜晓宇;吕维宁;李欣;钟雪梅
2.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多样性油气成藏特征 [J], 朱洁琼; 张以明; 黄远鑫; 明锦; 赵伟森; 吴岚; 甘运才; 王元杰
3.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不整合特征与油气运聚模式 [J], 蔡川; 邱楠生; 刘念; 李振明; 王元杰; 鱼占文; 焦亚先
4.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横向调节带对物源体系的控制作用 [J], 谢晓军;邓宏文
5.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砾岩致密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J], 赵贤正;朱洁琼;张锐锋;鱼占文;王吉茂;郭永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66卷增刊1Vol.66Supp.1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致密油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区预测周磊1,2),卢双舫3),吴建平4),郭永军4)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2)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东营,257000;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4)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注:本文为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编号:2017ZX05049004-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330313)的成果。
收稿日期:2020-01-10;改回日期:2020-02-10;责任编辑:费红彩。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s1.048作者简介:周磊,男,1985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地质学专业,Email :******************。
关键词:烃源岩评价;致密储层评价;有利区带预测;束鹿凹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油气需求的日益攀升以及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步消耗、枯竭,非常规油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储层相比,致密岩储层的渗流性、可压裂改造性相对更好,是目前更为现实的勘探开发目标。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简称沙三下亚段)发育一套湖相泥灰岩—砾岩储层,是致密油勘探的重点目标层系(赵贤正等,2014)。
笔者通过薄片观察、孔渗、压汞、扫描电镜、CT 、核磁共振等分析,揭示了该套泥灰岩-砾岩储层的地质特征;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建立烃源岩和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明确致密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指出致密油勘探有利区带。
1致密岩石分类及特征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在中洼槽区的陡侧和缓坡带沉积了多期叠置的碳酸盐质砾岩体,深洼槽区沉积了巨厚的混积成因的灰泥岩(赵贤正等,2014)。
束鹿凹陷沙三下亚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五个三级层序(S q 1-S q 5),砾岩主要集中在S q 1发育,S q 2和S q 3少量发育,泥灰岩则在S q 2-S q 5均有发育(赵贤正等,2015)。
基于成因机理的地层有机质孔隙度的计算--以冀中束鹿凹陷泥灰岩非地层有机质孔隙度是指在地层内由有机质产生的孔隙占总孔隙的比例。
它是评价油气储层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有机质孔隙度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有机质的类型、分布、饱和度以及钙化程度等。
在冀中束鹿凹陷,泥灰岩是重要的沉积物,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其成因机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一地区处于古华北地台东部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大量的陆源物质通过河流输送到达海洋沉积区域,并在此处形成了厚厚的泥质沉积物。
在这种环境下,亲框架物质被快速淤积,形成有机质富集区。
此外,强烈的生物活动和不利的氧化还原环境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其次,在泥灰岩中,有机质主要为海藻和细菌类,其中叶绿素类和脂肪酸类是最主要的成分。
这些有机质在深部地层逐渐受热和压力的作用,发生热裂解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烃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较高的渗透能力和稳定性,因此是优良的油气储层。
最后,泥灰岩中的钙化作用也影响了其有机质孔隙度。
随着深度的增加和热压作用的加强,岩石中的钙质沉积物逐渐溶解,形成了一系列的孔隙和裂缝,其中包括了有机质孔隙。
但是,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和压力的增大,这些孔隙和裂缝会被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压缩,导致孔隙度下降,因此有机质孔隙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在以上成因机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冀中束鹿凹陷泥灰岩非进行有机质孔隙度的计算。
具体方法为:首先,应用样品中常规的孔隙度测量方法,获取总孔隙度。
然后,通过SEM、电镜等手段,可以观测到不同类型的孔隙和孔洞。
在其中,可酸溶孔隙多数为有机质孔隙。
根据孔隙度和可酸溶孔隙度的比例,就可以计算出有机质孔隙度。
此外,对于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的泥灰岩,有机质孔隙度会有所不同。
因此,还需要进行多次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才能得到更加精确的有机质孔隙度。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深南背斜构造带翼部精细油藏评价【摘要】深南背斜为冀中坳陷深县凹陷的主要含油构造,其核部勘探开发程度很高,而翼部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因此我们通过强化沉积相研究,精细油层对比、深化地质认识,分析油藏主控因素、整体部署,选准突破点等手段,对背斜翼部开展精细油藏评价,落实有利钻探目标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精细评价;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深南背斜;背斜翼部1 勘探开发概况深南背斜位于深县凹陷中南部,是一个夹持在衡水断裂与孙虎断裂之间的塌陷背斜(图1),背斜主体北西向展布,长约12km,宽约10km,有利评价面积200km2。
经过40余年的勘探开发,发现了古近系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等三套含油层系,落实油气藏14个,含油面积12.4km2,上交探明地质储量xx吨。
图1 深南背斜勘探部署图深南背斜构造带自1978年开发至今,探明储量采出程度8.6%,综合含水达到73%,自然递减为14.8%,形式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发现新的规模效益储量。
2 精细油藏评价评价难点:目前找到的油藏主要分布在构造主体,而翼部聚油背景较差,圈闭有效性差,油水关系复杂,难以形成规模储量。
研究思路:区带整体研究,局部重点突破,多层系立体评价;以扩块、扩层为目标,深化老油藏地质认识,提出评价目标。
2.1 强化沉积相研究,精细油层对比,构建新的油藏模式图2 深南背斜北翼台10-泽65地层与地震特征对比图研究已经证实深南背斜构造带翼部断层发育,能形成复杂断块油藏模式。
通过老井普查,发现位于深南北翼的台12井东一段获工业油流,但无构造圈闭,低部位的台10井录井见含油显示,也无断层遮挡。
通过精细油层标定,砂层对比,认为台10井断缺台12油层,台10井显示层上倾尖灭,而台12井油层向南上倾尖灭,泽65井未揭示该套油层(图2)。
为了搞清该区的油藏模式,对该区地层进行沉积相分析,认为该区东一段为曲流河亚相沉积,深西断层上升盘为物源方向,砂体呈南北向展布,相互叠置但连通性差,砂地比15-25%,能形成泥包砂岩性圈闭,砂体被油源断层切断易形成构造岩性油藏,台12井就是该种油藏类型。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冀中坳陷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油气成藏盆地之一,其中的深县凹陷是该坳陷最主要的构造区域之一、以下将详细介绍冀中坳陷深县凹陷的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情况。
构造特征深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的西南部,地处北纬35°40′~36°08′,东经114°05′~114°36′之间。
该凹陷沿青集断裂带向东北走向延伸,其形态呈近南北向的弯曲凹陷,由南部的芦华凹陷和北部的河砜凹陷组成。
整个凹陷地区地貌以砂丘平原和低丘起伏为主,地势较为平坦。
深县凹陷区域的构造主要由断裂构造和背斜构造组成。
断裂构造是这一地区最为显著和重要的构造特征,主要有北部的河砜断裂、中部的杨木峪断裂以及南部的青集断裂等。
这些断裂构造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运聚、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油气成藏深县凹陷地区是华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油气资源区,是冀北油田的核心区域之一、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古生界下奥陶统–志留统沉积岩中,主要是白云岩和长石石英砂岩。
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以及砂体油气藏等。
构造油气藏是深县凹陷油气资源最为主要的类型,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带和褶皱带中。
在断裂带中,由于断裂活动作用使岩石发生断裂破裂,形成了油气富集的空间,油气沿断裂面向上运移,在断裂带的上盖岩石中形成了构造油气藏。
在褶皱带中,由于地壳发生挤压和变形,产生了覆盖层和逆断层,对地下含油气层的运移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断层油气藏主要产于青集断裂、河砜断裂等主要断裂带中,由于断层的裂隙和裂缝可充当储集空间,因此油气在断层带中易于聚集。
这类油气藏具有储量大、储量丰富的特点。
砂体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下奥陶统的石英砂岩中,这类油气藏主要是通过岩石孔隙和储层孔隙储存的。
砂体油气藏常伴随着构造油气藏的扩散,不仅可为油气储藏增加了扩散面积,还提供了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通道。
总之,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是一个重要的油气成藏盆地,其构造特征主要由断裂构造和背斜构造组成。
VSP井地联合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以华北束鹿泥灰岩勘探为例陈沅忠;张锐锋;唐传章;张彦斌;万学君;王刚【摘要】针对束鹿凹陷深部泥灰岩地震分辨率低、非均质性强的勘探难点,在该区开展了八方向Walkaway-VSP和全方位三维地震联合勘探技术应用研究.基于零井源距VSP和WalkawayVSP资料求取准确的地层速度、真振幅恢复TAR因子、品质因子Q及各向异性等地球物理参数,并应用到全方方位高密度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获得了更高精度的成像数据体.基于井驱数据处理结果提供的建议井位获得高产油气,表明VSP井地联合勘探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8(053)0z2【总页数】8页(P50-57)【关键词】VSP;速度;TAR因子;Q因子;各向异性;逆时偏移;井驱处理【作者】陈沅忠;张锐锋;唐传章;张彦斌;万学君;王刚【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河北涿州072750;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1631;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事业部,河北任丘06255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事业部,河北任丘06255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河北涿州07275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0 引言VSP采集是把检波器置于钻孔中,记录地表激发的地震信号。
相对于地面地震勘探[1-2],VSP的优点是把记录时间、记录波形与储层信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VSP观测到的反射波传播路径短、受近地表低速带和环境噪声影响均较小,因此VSP资料具有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等优势[3]。
随着井下仪器制造工艺的进步和多级井下检波器的应用及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VSP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观测方式从零井源距VSP、非零井源距VSP向Walkaway-VSP(WVSP)、Walkaround-VSP、3D-VSP和井地联合勘探方向发展[4-6]。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泥灰岩成因探讨梁宏斌;旷红伟;刘俊奇;郭永军;苏静【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7(9)2【摘要】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简称沙三下)泥灰岩属一类特殊的岩石类型组合,既非典型的碳酸盐岩,又非经典的碎屑岩.在进行了详细的岩心、薄片观察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认识到研究区岩石为混积岩类,将混积岩(广义的)、混合沉积的概念和体系引入沉积物类型和岩相的划分中,为泥灰岩的科学定名提供了依据.据此对混积岩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共划分出3大类型:结构混合、互层混合和夹层混合.每一类可以再细分为多种,其中结构混合包括①陆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②以内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互层混合成因的混积岩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本区所谓的纹层状泥晶灰岩大部分属于这一沉积类型,主要由灰质泥岩或泥灰岩与泥晶灰岩组成明暗相间的条带,有时含丰富的有机质.互层出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其岩石中原地组分和异地组分的含量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4种类型.夹层混合沉积,表现为巨厚的碳酸盐岩质砾岩层夹前两类混积岩.构造、气候及物源等是控制混积岩形成的主要因素.【总页数】8页(P167-174)【作者】梁宏斌;旷红伟;刘俊奇;郭永军;苏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2【相关文献】1.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第三段下部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 [J], 旷红伟;刘俊奇;覃汉生;陈永乔2.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混积泥灰岩致密油储层特征 [J], 付小东;吴健平;寿建峰;王小芳;周进高;张天付;郭永军3.黏弹性裂缝诱导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场传播特征——以束鹿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泥灰岩储层为例 [J], 白旭明;张以明;杜启振;唐传章;赵学松;王泽丹;袁胜辉;张舒;明锦4.束鹿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泥灰岩-砾岩岩石学特征 [J], 崔周旗;郭永军;李毅逵;吴健平;李彬;李长新;李莉;于作刚;赵伟森5.束鹿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泥灰岩-砾岩致密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 [J], 韩超;田建章;赵蕊;罗冬香;曲莹;鱼占文;辛玮江;王四成;刘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马学峰; 杨德相; 王建; 曹兰柱; 田建章; 余雁; 钟雪梅; 刘海涛; 韩琪【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3【总页数】13页(P8-20)【关键词】地质条件; 资源评价; 勘探潜力; 石油; 富油洼槽; 冀中坳陷; 渤海湾盆地【作者】马学峰; 杨德相; 王建; 曹兰柱; 田建章; 余雁; 钟雪梅; 刘海涛; 韩琪【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部,勘探面积3.2×104km2,主要有饶阳、霸县、廊固等6个含油凹陷。
古近系的沙三段、沙一段为最主要的烃源层,新生古储和自生自储是发现储量最多、石油资源最丰富的成藏组合,冀中坳陷具有“环状富集、满洼含油,多类型、多层系复式聚集”的富集规律。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对象埋藏更深、储层更致密、成藏更复杂,接替领域局限等问题凸显,需要新的理论认识指导油气勘探。
2003年以来,针对冀中坳陷富油凹陷的勘探实践,立足富油凹陷“洼槽聚油”理论新认识[1],在不断探索与总结所形成的油气勘探理论与富集规律的认识指导下,油气勘探在地层-岩性油藏和隐蔽型潜山等新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新发现,展现了冀中坳陷广阔的勘探前景和持续发现规模储量的勘探潜力。
通过加强富油洼槽区勘探,马西、霸县及束鹿洼槽等获得规模整装储量发现;通过聚焦隐蔽型潜山油藏成藏机理和勘探技术的创新,发现了At1x井、Jg21井、Nd1井等10个高产高效潜山及内幕油藏,实现了潜山油藏的高效勘探与发现[2-3];通过积极推动致密油勘探,束鹿凹陷泥灰岩、砾岩致密油勘探获重要突破,钻探3口井均获工业油流,其中St1h井、St3井获高产。
这些油气勘探的突破引起了地质认识的变革,也对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和资源评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近10年来,随着高勘探程度区石油成藏理论与认识的不断深化,第三次资源评价结果[4]与勘探进展、储量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增储的富油凹陷(区带)的三级储量已接近(或超过)地质资源量,增储上产领域及富油凹陷精细勘探都需要对常规、非常规资源潜力及分布规律重新认识与评价。
冀中束鹿凹陷沙三段致密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评价王海龙;杨午阳;李海亮;张巧凤;赵万金【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7(052)0z1【摘要】针对冀中束鹿地区沙三段下亚段复杂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地震预测难度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GeoEast解释系统多项特色技术的致密储层预测思路.应用构造导向滤波和多属性融合技术识别断层,明确构造缝发育特征;运用波形分类技术研究地震相,划分砂砾岩有利沉积相带;利用高亮体和流体活动性属性识别岩性和含油气区;最终完成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实际应用证明,基于GeoEast解释系统的致密储层预测思路在研究区油气勘探中应用效果显著,预测吻合率高,针对类似问题具有较强推广性.【总页数】6页(P214-219)【作者】王海龙;杨午阳;李海亮;张巧凤;赵万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冀中拗陷束鹿凹陷泥灰岩源储一体式致密油成藏特征 [J], 宋涛;李建忠;姜晓宇;吕维宁;李欣;王建;钟雪梅;2.渤海湾盆地冀中拗陷束鹿凹陷泥灰岩源储一体式致密油成藏特征 [J], 宋涛;李建忠;姜晓宇;吕维宁;李欣;王建;钟雪梅3.束鹿凹陷致密泥灰岩油气藏完井技术 [J], 王秀影;刘蜀平;赵宇琦;吴泽舟;沈家训4.冀中坳陷束鹿凹陷致密油成藏特征探讨 [J], 宋涛;李建忠;姜晓宇;吕维宁;李欣;钟雪梅5.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砾岩致密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J], 赵贤正;朱洁琼;张锐锋;鱼占文;王吉茂;郭永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万方数据屑灰岩、中层状角砾岩、泥屑灰岩一钙质泥岩薄互层、块状泥质泥屑灰岩、块状云质泥屑灰岩、泥灰岩以及厚层泥屑灰岩等岩石类型对有效裂缝的形成较有利,但其有利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构造应力是影响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
从裂缝的类型看,无论是水平缝还是斜交缝,都是微裂缝,大的裂缝不很发育,但是层间缝和高角度缝互相切割形成了网状缝,大大地改善了储集物性。
泥灰岩本身的孔隙也不发育,裂缝是其主要储集空间,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
分析认为,第三纪以来区域构造应力的方向为北东向,在这种应力的作用下,岩石滑动形成层间缝,并形成高角度的张性缝,从而改善了储集性能。
图1为晋116X和晋古13井依据成像测井资料提取的张性缝方位统计,产状与区域上应力缝产状基本一致。
图1裂缝产状与区域应力的关系Fig.1RelationshipbetweenfractureattitudeandregiOnalstrain3孔隙特征岩心裂缝实际上反映的是岩心上宏观裂缝的特征,对于微裂缝则由于受肉眼观察和分辨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统计不出来。
而有效孔隙度是通过测井解释方法获得的孔隙度数据,它实际上包括了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以及孔隙的发育状况,因此它比岩心宏观裂缝的分析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研究中经过大量薄片的鉴定以及岩性标定,并把岩性标定成果和测井解释成果相对比,得出了各种岩石类型和有效孔隙度之间的发育关系(表1、图2)。
由表1及图2可以看出,泥屑灰岩、泥质泥屑灰岩、泥屑灰质云岩总体对有效孔隙度的发育有利;角砾岩则具有较低的有效孔隙度。
彳巧‘,r中国石油勘探2。
07年第2期52表1岩性对有效子L隙度影响统计表TabeI1LithoIogiccharacterinfluencestatisticaIIistoftheeffectiVeporOsity有效孔隙度(%)岩石类型样品数排序最大最小平均钙质泥岩69.60.95.678钙质页岩2ll8.69.8l泥晶灰岩58.96.27.15泥屑灰岩912.337.44泥质泥屑灰岩20122.26.156泥屑云质灰岩77.23.65.77泥屑云岩145.18.92泥屑灰质云岩89.2O.98.323角砾岩929.6l3.669 万方数据图2岩石类型和有效孔隙度的关系Fig.2Relationshipbetweenrocktypesandeffectiveporosity4储层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4。
1储层测并响应特征泥灰岩地层中储集空间主要有基质孔隙、溶蚀孔洞、缝合线、层间缝、压溶缝、构造缝和构造一溶蚀缝等7种储集空间,图3为部分含油岩心照片,岩心实测基质孔隙度一般小于4%,渗透率小于1×l旷3“m2。
根据其储集类型和导电作用,可将其复杂的储层结构简化为双重孔隙结构…2|,双重孔隙解释模型是把岩石的总孔隙度等效为孔洞孔隙和裂缝孔隙两部分组成的地质结构模型。
4.1.1裂缝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泥灰岩储层的裂缝以微细裂缝居多,高角度缝和低角度缝同时存在,形成网状,常规测井资料很难区分不同产状的裂缝,成像测井资料判断裂缝发育程度(包括裂缝产状)比较有效。
对明显的裂缝段,常规测井资料具有一定的特征显示,自然伽马为中低值,电阻率为低值,孔隙度为中高值。
4.1.2孔洞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溶蚀孔隙型储层是以孔隙型为主的储层,一般较小的溶蚀孔隙,常规测井资料无明显的特征反映,必须借助于成像测井资料来识别。
典型的溶蚀孔洞,常规测井资料反映比较明显,表现为自然伽马低值、电阻率低值,声波时差、补偿中子高值,补偿密度低值。
4,2耪性秘电救蘸关系对于泥灰岩地层而言,由于其属双重孔隙结构,受非连通孔洞、孔隙填充及裂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孔隙度并不是渗透率的很好指示器,并且由于泥灰岩地层的强烈非均值性,真实的岩样渗透率也很难通过实验分析得到。
斯通利波通常认为是由井眼诱导产生的一种压力脉冲,它将使流体向地层运动,这取决于地层的有效渗透率。
根据低频斯通利波传播理论,用纵、横波时差、斯通利波时差和密度曲线、孔隙度曲线以及钻井液时差等资料可以计算出理论上的斯通利波时差,它图3泥灰岩储层主要储集空间岩心照片F培.3PhotographsofthecoresinthemainoilaccumulationspaceSofmarlitereserVoir53chlnaPetroIeumE×p№tm心万方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斯通利波时差的差别即流体移动指数,指示储层渗透性高低和储层孔隙连通性好坏以及裂缝的有效性,从而定性判断储层物性的好坏。
本次研究中,采用流体移动指数代替渗透率来指示地层的渗透性。
在束鹿地区,晋116x、晋古13等多口井进行了偶极子声波测井,并计算得到了流体移动指数。
为了研究储层物性和电性之间的关系,先后研究了流体移动指数一泥质含量、孔隙度一泥质含量、孔隙度一流体移动指数、流体移动指数一岩石密度等的关系,并制作了相关的图件,其中,孔隙度由三孔隙度曲线交会得到,泥质含量由自然伽马曲线计算得到。
图4可知,总的来说,泥灰岩的渗透率和孔隙度随泥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泥灰岩的孔隙度和渗透性之间并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图5),但是随着密度的增大,在部分井段出现渗透性增大现象(图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岩石的固结程度以及密度的相对提高,岩石越致密,对裂缝的形成较有利。
4.3储瑟评价江苏油田的测井工作者在认真分析YC凹陷阜二段地层储层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双重孔隙结构模型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分析,从裂缝评价的角度对泥灰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套裂缝发育程度评价和储层参数计算方法[3]。
对基于常规资料的泥灰岩储层评价而言,这些方法是适用的,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极易漏失有效储层和测井误解释。
在束鹿凹陷的泥灰岩勘探中,针对制约测井解释图4泥灰岩储层孔渗特性与泥质含量的关系F远.4RelationshipbetweentheporosityandpemeabnityandtheshalecontentinmarlitereserVoir图5泥灰岩储层流体移动指数与孔隙度、密度的关系Fig.5Relationshipbetweenflowingindex,porosity,anddensityofmaditeIIeserVoirnuid乡二矿中国石油勘探2007年第2期54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5.1测并系裂优选强烈该井测井项目选择及综合评价所遵循的原则是[5’6】:(1)根据成像测井图拾取裂缝产状,主要了解斜交缝的分布规律和井段。
(2)研究裂缝与断层组合、岩性及地层产状的关系,定性识别主要储层段。
(3)通过中子、密度视孔隙度与声波视孔隙度的差别定性判别孔隙的连通性。
三孔隙度一致则表明孔隙连通性好;中子、密度视孔隙度增大而声波视孔隙度减小,则表明孔隙连通性较差。
(4)通过低频斯通利波渗透性指示系数定性识别储层的渗透性。
(5)通过成像测井资料计算的孔隙度与常规测井资料计算的孔隙度差别,定性判别孔洞及横向缝发育层段。
图6是晋116x井3651~4222m测井解释综合成果图,仔细分析储层与测井曲线、重建的岩性剖面及井旁构造恢复结果,可以看出:(1)主要储层发育段为3898~4013m、4029~4061m、4090~4118m。
(2)储层与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有密切联系。
图6清楚地表明,在4065~4090m处发育该井泥灰岩中最大的断裂带,受该断裂带的影响,3850~图6晋116x井泥灰岩储层段综合解释成果图Fig.6MapshowingtheintegratedinterpretationresultSofmarlitereservoirinWellJin一116x,彳二‘厂中国石油勘探2007年第2期564090m发育一系列的断层或褶皱。
在3850~4090m井段中,地层走向发生了明显变化,4090~4222m地层走向为南东东向,4090m地层走向变成近北东向,从4090m到3850m地层走向逐渐由近北东向变成东西向,往上地层又恢复成南东东向。
在3850~4090m井段中,地层倾角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在每一个小断层处地层倾角最大,往上倾角逐渐变小,直到下一个断层或褶皱,地层倾角又重复上述变化,但4090m至3850m地层倾角的总体趋势是逐渐减小的。
3850~4090m是该井裂缝发育的主要层段,反映裂缝明显受断层、地层产状变化等构造因素控制。
该井泥灰岩地层中划分的一、二类储层绝大部分发育有季节性砂岩沉积条带,从沉积及成岩作用等方面分析,砂岩条带更有利于孔隙的形成和保存,而泥灰岩主要发育一些次生孔隙。
通过分析该井储层与断层、岩性组合关系,表明在本区块的泥灰岩地层中,岩性较纯且发育有季节性砂岩条带,断层发育及地层产状变化较大的层段是储层的有利发育带。
5,2舆毯屡分析3942.8~3944.4m井段为晋116x井解释层段中唯一的I类油层,泥质含量低,孔隙度为11%,斯通利波渗透性指示为全井段最好,成像测井见本次处理井段中最好的斜交缝和孔洞特征。
但是如果仅从常规曲线分析,深侧向电阻率测井值为1500~2500Q·m,声波测井值为190~210us/m,密度测井值为2.45~2.59/cm3,中子孔隙度测井值为0.1~0.15,与上、下的致密层没太大区别,最初依据常规曲线进行解释时就不慎将该层漏掉。
该层试油酸压后日产油××吨,日产水××立方米,累计产油××吨,累计产水不足井容(图7)。
6结论与认识通过对束鹿凹陷多口井泥灰岩地层测井解释成效的分析,有如下认识:(1)采用成像、偶极子声波测井并结合常规测井项目开展泥灰岩裂缝性储层综合评价,也具有较强针对性。
(2)构造运动对储层发育有较大影响。
泥灰岩地层具有较强的塑性,一般情况下不易发育裂缝,但是构造应力作用可产生大量的微裂缝,在地层变形较强的位 万方数据图7晋116x井泥灰岩段I类储层电阻率成像综合图F堙.7IntegratedmapshowingtheresistivitytomographyoftypeIofmarlitereserVoirinWeⅡJin—116x置,可形成储集空间和有效运移通道的富集。
(3)泥灰岩中不同的泥质含量决定裂缝的发育程度,泥质含量较高的泥灰岩不易形成裂缝,而较纯的泥灰岩在应力作用下易形成有效的裂缝。
(4)对于泥灰岩地层,由于基质孔隙不发育,溶孔和裂缝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其中裂缝又是主要的运移通道,故其油藏规模主要受裂缝发育规模的控制。
通过以上认识,建议加强泥灰岩地层薄泥条、层理缝测井识别研究。
借助常规测井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一般可有效识别缝、洞,但是在泥灰岩地层中,薄的泥岩条带、裂缝和层理缝的常规曲线测井响应特征基本相同,在成像测井图上也很难把水平缝与泥岩条带和层理分开,如何有效识别泥质条带、裂缝和层理是泥灰岩地层测井解释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