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一)(二)
- 格式:ppt
- 大小:562.00 KB
- 文档页数:31
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海南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单选题1.《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2.《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
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
”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A.德政教化的成效B.断狱决疑的能力C.博闻辩智的才情D.慎独律己的修养3.《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
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
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
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
这些措施旨在(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4.《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描述此“戏”的是(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5.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
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6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一、单项选择题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
A.意大利B.古罗马C.希腊D.北欧【答案】A【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它最先发生于意大利,后传至北欧,使人文主义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2.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开办(),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A.宫廷学校B.骑士学校C.文法学校D.快乐之家【答案】D【解析】维多里诺热衷于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他对教育实践热忱很高,曾于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并于此终生执教,他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欢乐。
3.关于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人道主义B.古典主义C.世俗性D.解放性【答案】D【解析】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①人本主义。
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②古典主义。
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③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④宗教性。
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⑤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
不包括解放性。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存在的三种教育势力,不包括()。
A.人文主义教育B.新教教育C.天主教教育D.基督教教育【答案】D【解析】基督教教育属于中世纪时期的一种教育势力。
5.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
A.《乌托邦》B.《太阳城》C.《巨人传》D.《散文传》【答案】C【解析】拉伯雷是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巨人传》中,要点如下:①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②主张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③要求认识所有事物;④提出了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教学与学习的过程轻松愉快。
时代特征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之关系的历史嬗变
张效珍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4)001
【摘要】对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时期,二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上升到二战时期等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嬗变过程作了回顾,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作了初步分析.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张效珍
【作者单位】宁波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分院,浙江,宁波,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4
【相关文献】
1.西方场馆教育目的的历史嬗变与时代诉求 [J], 王乐
2.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学和课程目标关系的再思考 [J], 康琪;丁邦平
3.时代特征·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之关系的现实分析 [J], 周建达;张效珍;王晶晶
4.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变迁看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的历史嬗变 [J], 田国祥;杨英杰
5.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人性取向的历史嬗变 [J], 王增文;李青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亥革命(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2013年1.(2023年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正处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革命思潮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陈去病认为戏剧对宣传革命的作用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更大,故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众,且“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戏剧与革命思想相结合下,更能发挥革命思想宣传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3年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
据材料“1910 年” 具有“谘议局议长和士绅” “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更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上奏朝廷” “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谘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项。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人深,逐次递进。
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
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会逐步向现代转型1、西学东渐概况:早期(明末清初)和近代(晚清民初)2、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1)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2)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3)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4)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经济、政治的变革,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两个时期。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等。
西学东渐概况一、思想潮流的演进专题主线: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历程即探求救国道路的历程1、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A.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再度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创生进路共3篇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创生进路1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创生进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思想和实践方面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创生进路。
第一阶段:劳动教育的漫无目的性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劳动教育的漫无目的性非常明显。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没有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整个教育过程是随机的、不计划的,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二阶段:劳动教育的适应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大国开始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体系。
中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开始借鉴这种体系,并逐渐促进了国内劳动教育的发展。
此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学,劳动技能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最终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性。
第三阶段:劳动教育启蒙时期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崛起,劳动教育也开始发生变化。
知识分子们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究教育的性质、方法和途径,劳动教育也逐渐进入了启蒙时期。
此时的劳动教育强调科学性和规范性,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进行理论研究,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第四阶段:劳动教育现代化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教育也发生了更多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是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现代劳动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训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旨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随着新创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让劳动教育具备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更全面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进一步推动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实践和思想发展。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的漫无目的性到适应性、启蒙时期再到现代化,是社会进步所必然形成的。
而现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让劳动教育成为推动自由、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关键力量,塑造更美好的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劳动教育也逐渐从单一的技能训练向全面的素质培养转变。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中的记载,反映出西周时期()记载(译文)出处五名奴隶的身价相当于一匹马加一束丝智(hū)鼎铭文国家设有专门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周礼•地官•质人》A.奴隶社会开始形成B.奴隶买卖普遍存在C.国家治理职能完备D.商业活动非常活跃2.战国末期,李斯向秦王嬴政上《谏逐客书》:“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李斯这一谏书意在()A.游说嬴政施行变法B.颂扬秦国广纳贤才C.规劝秦王改变主张D.指责秦王下逐客令3.有学者指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
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实现的关键在于()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郡县制兴起与发展C.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D.三公九卿制的确立4.西汉初年,汉高祖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王、侯皆可置家吏、得赋敛;汉武帝分封王、侯多达数百人,但是“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且王、侯不得过问封国政事。
这表明西汉()A.王国问题得以基本解决B.诸侯割据局面始终存在C.政治统治依赖血缘关系D.疆域范围得到不断拓展5.唐朝时,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胡旋舞盛极一时,在众多领域有所体现如龙门石窟万佛洞凿有胡旋舞者像;敦煌莫高窟刻有《胡旋舞》壁画;白居易著有《胡旋女》长诗。
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A.西域乐舞艺术感染力强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艺术文化成就达到顶峰D.异域文化影响巨大6.1313年,宰相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专立德行明经科。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
”仁宗下诏施行。
这一结果表明当时()A.词赋创作影响社会风气B.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规范C.四书五经开始成为经典D.儒学思想符合统治需要7.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仪式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确认人选报朝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