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33
变电站课程设计目录第一章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3)1.1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 (3)1.2电气主接线的接线形式 (3)1.2.1各电压等级基本的接线形式 (3)1.2.2主变压器的选择 (3)1.3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4)第二章短路电流计算 (8)2.1计算短路电流意义 (8)2.2 短路电流的计算 (8)2.2.1参数计算 (8)第三章电气设备选择 (13)3.1设备选择的基本原则与一般条件 (13)3.1.1基本原则 (13)3.1.2正常工作的选择 (13)3.1.3短路情况下的校验 (13)3.1.4计算持续工作电流汇总 (14)3.2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15)3.2.1 220KV侧断路器的选择和校验 (16)3.2.2 110KV侧断路器的选择和校验 (18)3.2.3 35KV侧断路器的选择和校验 (20)3.2.4 35KV所用电断路器的选择和校验 (22)3.3隔离开关的选择与校验 (23)3.3.1选择的一般要求 (23)3.3.2 220KV侧隔离开关的选择与校验 (24)3.3.3 110KV侧隔离开关的选择与校验 (26)3.3.4 35KV侧隔离开关的选择与校验 (28)3.3.5 35KV所用电隔离开关的选择与校验 (30)3.4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31)3.4.1选择的一般要求 (31)3.4.2 220KV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32)3.4.3 110KV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33)3.4.3 35KV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35)3.4.3 35KV所用电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36)3.5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37)3.5.1选择的一般要求 (37)3.5.2 220KV侧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37)3.5.3 110KV侧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37)3.5.4 35KV侧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38)3.5.5 35KV变电所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38)3.6 高压断熔器的选择与校验 (38)3.7 避雷器的选择与校验 (38)3.8 母线与电缆的选择与校验 (39)3.8.1选择的一般要求 (39)3.8.2 各母线与导体选择 (40)3.8.3 220KV母线的校验 (41)3.8.4 35KV电缆的校验 (43)第一章电气主接线的设计1.1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电气主接线是设计人员按规定的已知条件来规划出的局部图,反应了各线路与电气设备连接反应出的数量关系,这样能够直接有效的看出每一个部分的关系。
课程设计变电站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变电站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变电站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变电站设计。
1.掌握变电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了解变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变压器、开关设备、线路、接地装置等。
3.学习变电站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电气布局、设备选型、参数计算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变电站的基本设计。
5.学会使用相关设计软件,进行变电站的电气布局和设备选型。
6.具备分析和解决变电站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电力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电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变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变电站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1.变电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介绍变电站的定义、分类和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2.变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讲解变压器、开关设备、线路、接地装置等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结构。
3.变电站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学习电气布局、设备选型、参数计算等设计方法。
4.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运行中的变电站案例,加深学生对变电站设计和运行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变电站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运行中的变电站案例,加深学生对变电站设计和运行的理解。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电力工程教材,系统地介绍变电站设计的相关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设计任务1.1设计要求要求根据本工厂所能取得的电源及本厂用电负荷的实际情况,并且适当考虑到工厂生产的发展,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确定变电所的位置和型式,确定变电所主变压器的台数、容量与类型,选择变电所主接线方案及高低压设备和进出线,确定二次回路方案,选择整定继电保护,确定防雷和接地装置。
最后按要求写出设计说明书,绘出设计图纸。
1.2设计依据1.2.1工厂总平面图图1.1 工厂平面图1.2.2 工厂负荷情况本厂多数车间为两班制,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为4500h,日最大负荷持续时间为6h。
该厂除铸造车间、电镀车间和锅炉房属二级负荷外,其余均属三级负荷。
1.2.3 供电电源情况按照工厂与当地供电部门签定的供用电协议规定,本厂可由附近一条10k V干线取得工作电源。
该干线的走向参看工厂总平面图。
该干线的导线牌号为LJ-120,导线为等边三角形排列,线距为1.5m;干线首端距离本厂约13km。
干线首端所装设的高压断路器断流容量为500MVA 。
此断路器配备有定时限过流保护和电流速断保护,定时限过流保护整定的动作时间为1.7s 。
为满足工厂二级负荷要求,可采用高压联络线由邻近的单位取得备用电源。
1.2.4 气象资料本厂所在地区的年最高气温为38℃,年平均气温为16℃,年最低气温为-10℃,年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2℃,年最热月地下0.8米处平均气温为25℃。
当地主导风向为南风,年雷暴日数为35天。
1.2.5 地质水文资料本厂所在地区平均海拔1200m,地层以砂粘土为主,地下水位为3-5m 。
1.2.6ﻩ电费制度本厂与当地供电部门达成协议,在工厂变电所高压侧计量电能,设专用计量柜,按两部电费制交纳电费。
每月基本电费按主变压器容量为18元/kVA,动力电费为0.9元/Kw.h ,照明电费为0.5元/K w.h 。
工厂最大负荷时的功率因数不得低于0.9,此外,电力用户需按新装变压器容量计算,一次性向供电部门交纳供电贴费:6~10VA 为800/kVA 。
变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电站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组成、工作原理及作用。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变电站及其特点,能区分各种变电站的适用场景。
3. 帮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重要性和功能,了解其在电力传输和分配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变电站运行过程中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2.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变电站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工程及变电站设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知识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电力事业发展,树立为社会电力需求做出贡献的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电力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关注绿色能源的发展。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对变电站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电力事业、关注环保、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变电站基础知识:- 变电站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变电站的作用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第三节“变电站与配电网”2. 变电站工作原理:- 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 变电站的运行流程及调控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变电站主要设备”,第四节“变电站运行与控制”3. 不同类型变电站及其特点:- 升压变电站、降压变电站、配电变电站- 高压直流输电、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变电站的分类与选型”,第五节“高压直流输电与特高压技术”4. 变电站与环保:- 变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型变电站的设计原则及措施- 教材章节:第四章“变电站与环境保护”,第六节“绿色变电站建设与发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变电站基础知识第二课时:变电站工作原理第三课时:不同类型变电站及其特点第四课时:变电站与环保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地组织,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变电站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变电所毕业设计题目:永安南塔110KV变电所设计班级:姓名:组别\座号:指导老师: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二0一二年十二月目录摘要 (3)前言 (4)第一章概述1.1设计的概述 (3)1.2电力系统概述 (3)1.3变电所各级电压负荷情况分析 (4)1.4变电所的自然条件 (4)第二章电气主接线的设计2.1电气主接线的设计要求 (5)2.2主变压器的选择原则 (5)2.3主变压器的选择 (7)2.4电气主接线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与确定 (15)2.5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特点2.6所用变设计第三章短路电流的计算3.1短路电流的计算条件3.2短路电流计算的方法与步骤............................. (16)3.3三相短路电流计算.................... .. (18)3-3 母线电缆及绝缘子............................................. .. (19)第四章电气设备选择4.1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选择 (19)4.2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19)44.3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20)4.4高压熔断器的选择 (20)4.5母线的选择与校验.................................................. . (21)4.6.4穿墙套管的选择4.7绝缘子型号和绝缘子串4.8高压开关柜的选择第5章防雷、接地保护计算5.1防雷接地设计 (21)5-2 短路电流计算的方法与步骤 (22)5-3 变电所短路电流计算 (2)摘要:电力工业为现代化生产提供主要动力,电力科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理论的学习理解以及实际的工作,我对变电所的原理和设备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了增加自己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选择了110KVKD变电所设计作为自己的毕业课题。
35kV降压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班级:电气0701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日期:2010年7月5日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
变电站设计是将本专业所学知识进行一次综合运用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它涉及到电力系统课程的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发电厂电气部分和继电保护的部分内容。
可见它涉及面的广泛。
从工程上来说,它相当于实际工程设计的一部分,其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主要设计内容1.选择本变电所主变的台数、容量和类型。
2.设计本变电所的电气主接线,选出数个电气主接线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一个较佳方案。
3.进行必要的短路电流计算。
4.选择和校验所需的电气设备。
5.设计和校验母线系统。
三、重点研究问题1.短路电流计算2.设备选择和校验3.图纸的绘制四、主要技术指标驻设计参数1.为保证某地区供电需要,需设计一座35kV降压终端变电所,以10kV架空线给各农网供电。
2. 系统接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L 为上级系统(35kV 侧)到变电站的线路长度(10km),L1-L8为10kV 出线(长度为10km),各出线容量为:S 1=500kV A S 5=1000kV A S 2=800kV A S 6=1500kV A S 3=800kV A S 7=1500kV A S 4=1000kV A S 8=2000kV A本变电所10kV 母线到各出线均用10kV 架空线路供电。
3. 增长率m=8% 损耗率n=10%4. 系统最大运行方式时:)3500.02000.0(*min -=X ; 最小运行方式时:)7000.05000.0(*ma -=x X 。
线路电抗均为0.4Ω/km ,假设上级系统为无穷大电源。
L 18一、第一章主变的台数、容量和型号的选择 (5)1.负荷计算 (5)2.主变压器的选择 (5)二、第二章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6)1.主接线一 (6)2.主接线二 (6)3.主接线三 (7)三、第三章短路电流计算 (8)四、第四章电气设备的选择和校验 (9)1.电气设备的选择 (9)2.电气设备的校验 (10)五、参考文献 (12)六、附录 (13)主变的台数、容量和型号的选择分析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根据变电所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建设规模,考虑变电所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全面论证,确定主接线的最佳方案。
鞍山变电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变电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变电站主要设备的构造与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鞍山变电工程的项目背景、工程规模及工程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鞍山变电工程的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工程评价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设计简单的变电工程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变电站设备选型和参数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电力工程事业,增强对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电力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变电工程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评价能力,同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变电工程基本原理:包括变电站的工作原理、主要设备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 教材章节:第二章“电力系统基本概念”和第三章“变电站及其设备”- 内容列举: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压等级、变电站类型、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作用。
2. 鞍山变电工程背景及规模:介绍鞍山变电工程的建设背景、工程规模、重要性和技术特点。
- 教材章节:第五章“电力工程案例分析”- 内容列举:鞍山变电工程概述、工程规模、技术参数、施工难点等。
3. 变电站设计及评价:学习变电站设计原则、流程和评价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变电站设计基础”- 内容列举: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设备选型、参数计算、工程评价等。
4. 实践操作: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变电站设备选型和参数计算。
- 教材章节:第六章“电力工程实践操作”- 内容列举:软件操作、设备选型、参数计算、分析评价等。
220kv 变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220kV变电站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功能;2. 掌握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及保护配置,理解各种电气设备的作用;3. 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4. 了解变电站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掌握安全操作规程。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220kV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图,识别主要设备及其参数;2. 能够运用电力系统知识,进行简单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计算;3. 能够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设计简单的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及保护配置;4. 能够掌握变电站运行维护的基本操作,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工程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系统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沟通协调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环保,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220kV变电站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从事电力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 变电站基本概念:变电站的作用、类型及主要技术参数;2. 220kV变电站结构及设备:主要设备的功能、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组合电器等;3. 电气主接线及保护配置:电气主接线方式、保护装置的类型及配置原则;4. 电力系统基本参数计算: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5. 变电站运行维护: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及事故处理;6. 实践教学:变电站参观、电气主接线图分析、简单保护配置设计等。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 基本概念(1课时):介绍变电站的作用、类型及主要技术参数;2. 变电站结构及设备(2课时):分析220kV变电站主要设备的功能、结构及工作原理;3. 电气主接线及保护配置(2课时):讲解电气主接线方式、保护装置的类型及配置原则;4. 电力系统基本参数计算(2课时):教授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5. 变电站运行维护(2课时):讲解运行维护基本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及事故处理;6. 实践教学(2课时):组织学生参观变电站,分析电气主接线图,进行简单保护配置设计。
变电站二次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电站二次设计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变电站二次回路的基本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3. 了解变电站二次设备的选择原则和配置方法;4. 学会分析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故障及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变电站二次设计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变电站二次系统仿真的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工程及变电站二次设计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电力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变电站二次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变电站二次设计基本概念- 变电站二次回路的作用与构成- 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功能及分类2. 变电站二次回路工作原理- 二次回路的基本原理- 常用二次回路接线方式及特点3. 变电站二次设备选择与配置- 二次设备的选择原则- 二次设备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4. 变电站二次系统故障分析- 常见故障类型及原因- 故障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5. 变电站二次设计实例分析- 实际工程案例介绍- 设计过程及要点讲解6. 变电站二次设计软件应用- 常用设计软件介绍- 软件操作方法及实践案例7. 变电站二次设计综合训练- 设计任务及要求- 团队协作完成设计任务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相对应。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变电站二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供变电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供变电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设备组成。
2. 学生能理解供变电工程中涉及的电气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学生了解供变电工程的安全、环保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供变电工程案例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完成供变电工程的设计、计算和优化。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供变电工程设备的基本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供变电工程领域的兴趣,提高对电力工程学科的认识和认同。
2. 学生认识到供变电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力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为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力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优秀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 供变电工程基本概念与设备组成- 电压等级与供电系统- 变电站、配电室的构成与功能- 主要电气设备及其作用2. 电气参数与计算方法- 电流、电压、功率等基本参数- 短路电流计算- 设备选型与参数配置3. 供变电工程设计- 设计原则与要求- 变电站、配电室布局设计- 设备选型与优化4. 供变电工程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分析与讨论- 电气设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安全、环保与经济效益分析5. 供变电工程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 设备维护保养方法-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安全操作规程6. 教学实践与操作- 参观变电站、配电室- 实际操作练习- 课程设计项目实践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制定,涵盖教材相关章节,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变电站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电站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变电站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各类电气设备的功能;掌握变电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包括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电气主接线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变电站的设计和计算,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变电站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了解和掌握变电站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对电力工程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变电站概述:介绍变电站的定义、分类、基本组成和功能,使学生对变电站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电气设备:介绍变电站中常用的电气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缆等,重点讲解各类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3.变电站设计基本流程:讲解变电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电气主接线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等,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变电站设计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
5.设计软件应用:介绍变电站设计软件的使用,如AutoCAD、SAP2000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设计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变电站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变电站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能了解变电站主要设备的类型、功能及参数。
3. 学生能掌握变电站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规范和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变电站工程案例的能力,能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变电站电气接线图的绘制和参数计算。
3.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共同完成变电站工程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力工程领域的兴趣,增强对电力工程专业的认同感。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注重工程质量和环保,认识到电力工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电力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课程,旨在通过变电站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年级学生对电力系统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强化学生对电力工程领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变电站概述:包括变电站的定义、分类、作用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
2. 变电站主要设备:介绍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组合电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参数及选型。
3. 变电站电气接线设计:讲解电气主接线、辅助接线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电气主接线图的绘制、设备参数计算等。
4. 变电站保护及自动化:介绍变电站的主要保护装置、自动化设备及系统,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5. 变电站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变电站工程案例,了解工程设计的实际流程、规范及注意事项。
6. 变电站课程设计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进行变电站工程设计,包括电气接线图绘制、设备选型、参数计算等。
110kv变电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10kv变电站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相关电气设备的功能。
2. 使学生了解我国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电压等级及变电站的分类。
3. 帮助学生掌握变电站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力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变电站运行中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变电站设备维护、故障排查等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在实际工作中与他人有效配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力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电气工程、追求技术进步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强化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的观念。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电气工程领域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年级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气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对实际操作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变电站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变电站的组成:变压器、开关设备、保护装置、自动化设备等。
- 变电站的工作原理:电压的升降、电能的传输、分配与控制。
2. 电气设备功能与选型- 变压器: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参数选型。
- 开关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的功能及选型。
- 保护装置:原理、分类、配置及参数设置。
3. 变电站运行与维护- 变电站运行管理:运行规程、操作流程、监控与调度。
- 设备维护:常规检查、故障排除、定期维修。
4. 安全生产与职业素养- 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目录第一章原始资料 (1)1.1广州市城轨交通七号线概况 (1)1.2外部电源情况 (3)1.3各站间距................................................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七号线线路及其图示 (5)第二章供电系统概述及主要设计原则 (6)2.1供电系统概述 (6)2.2供电系统功能 (7)2.3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8)2.4供电系统的主要设计原则 (9)第三章外部电源及主变电站方案 (11)3.1外部电源方案 (11)3.2主变电所 (13)3.3主变压器容量的确定 (16)第四章供电系统方案 (17)4.1 中压网络电压等级 (17)4.2中压网络的构成形式 (18)4.3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供电估算 (19)4.4直流主接线形式 (21)4.5开关柜布置图 (22)参考文献 (23)后记 (24)第一章原始资料1.1广州市城轨交通七号线概述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线路西起番禺区的广州新客站,向东南行进穿越番禺区的钟村,之后转向东北,经过番禺区的汉溪、新造与化龙,再穿越珠江之后,止于黄埔区的大沙地,预留远期延伸至萝岗中心区的条件。
线路全长约28.312km,均为地下线路,共设14座车站,其中换乘站5座,七号线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为广州新客站至新造段,线路全长约18.2km,共设10座车站,其中换乘站3座,分别为广州新客站(与二号线、广珠线、武广客运专线、佛山二号线),汉溪长隆站(与三号线),新造站(与四号线);平均站间距1.920km,最大站间距2.942km,为南村至新造区间,最小站间距1.070km,为官堂至金坑区间。
车辆段选址在广州新客站西侧大洲村以北,并在大洲车辆段设联络线与二号线相连;控制中心设置在大石控制中心,与三号线共用。
七号线采用B型车辆,初、近、远期均采用六辆编组,4动2拖,最高运行速度80km/h,旅行速度为43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