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7
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传输和分配。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简单的供配电系统,识别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和组件;–能够计算供配电系统中的基本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故障排查、设备选型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知识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供配电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供配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和组成;2.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3.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传输和分配;4.供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和组件,如变压器、开关设备、线路等;5.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计算方法,如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参数,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供配电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参考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准备供配电系统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变压器、开关设备、线路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供配电课程设计变电所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变电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变电所的定义、功能和分类;掌握变电所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熟悉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变电所的结构和性能;具备绘制变电所一次接线图和运行参数表的能力;掌握变电所的调试和故障处理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电所的基本概念、设备及运行方式,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和原理,以及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1.变电所的基本概念:介绍变电所的定义、功能和分类,使学生了解变电所在供配电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2.变电所的主要设备:讲解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3.供配电系统的原理:介绍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电力传输和分配的基本规律。
4.变电所的运行管理:讲解变电所的运行流程、操作方法和安全规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5.变电所的维护方法:介绍变电所的维护保养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保证变电所的稳定运行。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变电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变电所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供配电系统及变电所设计》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变电所的设备和工作原理。
课程名称:供变电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院系: 电气工程系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 姓名:_ 指导教师:2010年 月曰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开题日期:2010年3 月10 日完成日期:2010年4 月19日题目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一、设计的目的通过该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熟悉有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的使用;基本掌握变电所主接线图的绘制方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1 、按给定供电系统和给定条件,确定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
2 、选择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中的主要设备。
如:母线、绝缘子、隔离开关、熔断器、断路器、互感器等。
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国内经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
3 、提交详细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
三、指导教师评语四、成绩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电力系统,火电为主 地方220/110kV 区域变电所 :地方110/35/10kV 变电站 :铁道牵引变电所 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电力系统及牵引变电所分布图 ――:三相高压架空输电线图中: L 1: 220kV 双回路150kM LGJ-300L 2: 110kV 双回路 10kM LGJ-120L 3: 110kV 20kML 4: 110kV 40kM10L 8 9C BDE L 2 L 3 L 6 L i2X6.3 万 kVA5=17%— 乙 尹纠LL 5 L 4S c =10000MVA X i =X 2=0.01 2X 2万kVA 丄甲 U d =17% 至地方110kV L 变电站 7 FA : 2X 3.15万 kVAB : 2X 3.15万 kVAC : 2X 3.15 万 kVAD : 2X 1.5 万 kVAE : 2X 1.5 万 kVAF : 2X 1.5 万 kVA L 5: 110kV 60kM L 6: 110kV 双回路 20kM L 7: 110kV 30kM L 8: 110kV 50kM L 9: 110kV 60kM L 10:110kV 60kM 未标注导线型号者均为LGJ-185,所有导线单位电抗均为 X=0.4Q/M牵引变压器容量如下(所有 U d %=10.5):2、电力系统对各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式及运行条件[1] 甲站对A 所正常供电时,两回110kV 线路中,一回为主供电源,另一回备用。
供配电技术大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供配电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熟悉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设备和设施及其参数选择;–掌握电力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负荷分析和设计;–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和保护设计;–能够进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供配电系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维护。
具体内容包括: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3.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设备和设施及其参数选择;4.电力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5.电力系统的负荷分析和设计;6.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和保护设计;7.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维护。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供配电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维护方法;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供配电技术》作为主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学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学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路构成、电力传输和分配等。
2. 掌握供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如变压器、断路器、保护装置等。
3. 了解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及在学校供配电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阅读和分析学校供配电系统的电路图,并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计算。
2.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供配电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故障排除。
3. 能够针对学校供配电系统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校供配电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培养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術人才。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1. 学校供配电系统概述:介绍学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及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供配电系统概述- 内容列举:电路构成、电力传输与分配、学校供配电系统的特点。
2. 供配电设备及其功能:详细讲解变压器、断路器、保护装置等主要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供配电设备- 内容列举:变压器、断路器、继电保护、配电设备。
3. 供配电系统设计及计算:学习如何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 教材章节:第三章 供配电系统设计- 内容列举:电路设计、设备选型、短路计算、负荷计算。
4. 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管理:了解学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
- 教材章节:第四章 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管理- 内容列举:运行管理、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安全操作。
5. 案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学校供配电系统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现代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现代供配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 掌握电力变压器、高低压开关设备、保护装置等关键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3. 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处理及安全操作规程。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电路,并进行简单的设计计算;2. 学会使用供配电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初步的设备检查、维护和故障排除能力;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现代供配电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电力科学领域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现代供配电技术课程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电力系统概述: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功能,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力系统概述内容: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
2. 供配电设备原理:讲解电力变压器、高低压开关设备、保护装置等关键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供配电设备原理内容:变压器的构造与原理、高低压开关设备、保护装置及其功能。
3. 供配电系统设计:学习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及主要设计内容,进行简单的设计计算。
教材章节:第三章 供配电系统设计内容:供配电系统设计原则、设计流程、主要设备选型及计算。
4. 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介绍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处理及安全操作规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内容: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常见故障处理、安全操作规程。
供配电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路理论、电力传输和配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生应能够理解并应用电路分析和电力系统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还应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力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培养对电力系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路理论、电力传输和配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首先,介绍电力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框架。
然后,讲解电路理论,包括电路元件、电路定律和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
接下来,介绍电力传输和配电的基本原理,包括功率传输、电压降和短路分析等,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
最后,讲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包括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要求。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运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理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电力系统的运行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利用实验法,进行电力系统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首先,教材《供配电技术基础》作为主要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其次,参考书和论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分析。
再次,多媒体资料,如教学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原理。
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电力系统中的配电设备和线路的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中的主要参数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分析简单供配电网络的基本特性。
3. 引导学生掌握电力系统中短路计算及保护配合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供配电系统设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供配电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对供配电系统进行简单设计和优化。
2.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供配电系统仿真的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供配电技术问题进行有效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供配电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供配电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实践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教育学生遵循职业道德,树立安全意识,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供配电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和工程应用能力,同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内容1. 供配电技术基本原理: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供配电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电力系统中的主要电气设备。
- 教材章节:第一章 供配电技术概述- 内容: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供配电系统各级电压等级、主要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
2. 供配电系统参数及特性分析:涉及电压、电流、功率、阻抗等参数的计算及相互关系,简单供配电网络的特性分析。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供配电系统参数及特性- 内容:参数计算方法、网络特性分析、功率分配与损耗计算。
3. 短路计算与保护配合:短路故障分析、短路电流计算方法、保护装置的选择与配合。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短路计算与保护- 内容:短路故障类型、短路电流计算、保护装置参数选择、保护配合原则。
供变电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供变电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设备组成。
2. 学生能理解供变电工程中涉及的电气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学生了解供变电工程的安全、环保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供变电工程案例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运用相关软件或工具,完成供变电工程的设计、计算和优化。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供变电工程设备的基本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供变电工程领域的兴趣,提高对电力工程学科的认识和认同。
2. 学生认识到供变电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力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为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力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备实际工程能力的优秀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 供变电工程基本概念与设备组成- 电压等级与供电系统- 变电站、配电室的构成与功能- 主要电气设备及其作用2. 电气参数与计算方法- 电流、电压、功率等基本参数- 短路电流计算- 设备选型与参数配置3. 供变电工程设计- 设计原则与要求- 变电站、配电室布局设计- 设备选型与优化4. 供变电工程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分析与讨论- 电气设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安全、环保与经济效益分析5. 供变电工程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 设备维护保养方法-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安全操作规程6. 教学实践与操作- 参观变电站、配电室- 实际操作练习- 课程设计项目实践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制定,涵盖教材相关章节,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城轨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供变电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运行维护方法;3.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2.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供变电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系统的改进提出合理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为我国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概述- 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 供变电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掌握供变电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供电系统、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等;- 学习供变电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
3. 供变电设备及其运行维护- 学习供变电设备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掌握供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方法,了解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措施。
4. 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系统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系统的运行状况,了解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学习供变电系统改进方案,探讨技术升级和创新方向。
5. 实践教学环节- 安排学生进行供变电设备拆装、检修及故障排查等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轨道交通供变电现场,了解现场工作环境及实际操作流程。
供配电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供配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部分;2. 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结构、运行原理及其安全稳定控制方法;3. 了解供配电系统中常用的设备、元件及其功能;4. 掌握供配电系统中故障分析与处理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供配电系统进行简单设计和计算;2. 能够分析供配电系统中出现的故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3. 能够熟练使用供配电设备,进行安全操作和维护;4. 能够阅读和分析供配电系统的相关图纸和技术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供配电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4.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了解供配电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供配电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确预期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供配电技术概述:介绍供配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供配电技术概述2. 电力系统基本结构:讲解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运行原理及稳定性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力系统基本结构3. 供配电设备与元件:介绍常用供配电设备、元件的类型、结构、功能及选型;- 教材章节:第三章 供配电设备与元件4. 供配电系统设计:讲解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流程、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供配电系统设计5. 故障分析与处理:分析供配电系统中常见故障类型,介绍故障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教材章节:第五章 故障分析与处理6. 安全操作与维护:讲解供配电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维护保养方法;-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安全操作与维护7.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供配电系统设计、设备操作与故障处理等实践活动;- 教材章节:第七章 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逐一进行讲解和实践。
供变电课程设计 B所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供变电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供变电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供变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组成部分;了解供变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掌握供变电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供变电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能够运用供变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供变电系统操作和维护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供变电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供变电系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变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工作方式以及故障处理等方面。
具体内容包括:1.供变电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供变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传输和分配的原理。
2.供变电系统的组成部分:讲解供变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等。
3.供变电系统的工作方式:阐述供变电系统的运行方式、电压等级和功率传输。
4.供变电系统的故障处理:介绍供变电系统常见故障的类型及处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供变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和工作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变电系统的故障处理方法和操作技巧。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供变电系统的感性认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供变电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供变电领域的专业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供变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故障处理方法。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供变电系统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供变电课程设计F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供变电基本概念,包括变电站的功能、组成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了解供变电系统中涉及的电气设备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掌握电力系统中电压等级的划分及其意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供变电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电气设备选型、故障排查等。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供变电系统的能力,能够绘制系统图并进行简要分析。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供变电工程及电力行业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敢于创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问题,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供变电知识,为后续相关课程及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知识,对供变电系统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变电站基本概念:包括变电站的定义、功能、分类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进度安排:2课时2. 供变电系统主要设备:介绍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等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进度安排:3课时3. 电压等级及电能质量:分析电压等级的划分,探讨电能质量标准及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进度安排:2课时4. 供变电系统设计:讲解供变电系统设计原则,分析系统图绘制方法,进行简单系统设计实践。
教材章节:第三章进度安排:4课时5. 故障分析及处理:介绍供变电系统常见故障类型,分析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进度安排:3课时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供变电工程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供变电课程设计b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供变电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电力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掌握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电力系统的相关图纸和文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变电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电力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1.供变电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供变电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应用范围,供变电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容量等。
2.电力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包括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电力系统的网络结构和拓扑,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控制方法等。
3.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短路分析、无功补偿和电压控制等,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控制,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和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变电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电力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掌握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供变电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供变电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国内外电力系统著作,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所属课程名称工厂供电题目某机械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分院电信分院专业班级2010 级电力(1)班学号230学生姓名焦志刚指导教师谭尾琴目录前言 (3)一.低压部分 (3)二.高压部分 (5)三.短路计算 (6)四.电源进线,架空线路选择方案: (7)五.负荷馈线 (9)六.变电所二次回路方案选择及继电保护的整定 (10)八.实训心得 (16)九.附录参考文献 (16)前言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可以巩固本课程理论知识,掌握供配电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电力工业的有关政策、方针、技术规程有一定的了解,在计算、绘图、设计说明书等方面得到训练,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设计可分为九部分:负荷计算和无功功率计算及补偿;变电所位置和形式的选择;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及主接线方案的选择;短路电流的计算;变电所一次设备的选择与校验;变电所高、低压线路的选择;变电所二次回路方案选择及继电保护的整定;心得和体会;附参考文献。
某机械厂变电所负荷统计资料一.低压部分1.一车间机修车间负荷(1). 金属切削机床组P30(11)=90.5×0.2=18.1KW ;Q30(11)=18.1×1.73=31.313 KVar(2).通风机组查附录表,去Kd=0.8,cosA=0.8,tanA=0.75P30(12)=0.8×2×3=4.8KW;Q30(12)=4.8×0.75=3.6Kvar;因此第一车间线路总计算负荷为P30=18.1+4.8=18.7KW;Q30=31.313+3.6=32.4Kvar;S30=(22.9²+34.913²)½=37.4kv.A ;I30=41.75KV.A/(3½×0.38kv)=56.8A;2.二车间计算负荷P30(2)=0.3×65KW=19.5KW;Q30(2)=19.5×tan(arccos0.6)=19.5×1.33=25.9Kvar;S30(2)=19.5/0.6=32.5KV.A;I30(2)=32.5/(3½×0.38)=49.38A;3.三车间计算负荷P30(3)=0.4×56KW=22.4KW;Q30(3)=22.4×tan(arccos0.6)=22.4×1.33=29.87Kvar ;S30(3)=22.4/0.6=37.33KV.A ;I30(3)=37.33/(3½×0.38)=56.72A ;4.四车间计算负荷P30(4)=0.4×40KW=16KW;Q30(4)=16×tan(arccos0.7)=16×1.02=16.32Kvar;S30(4)=16/0.7=22.86KV.A;I30(4)=22.86/(3½×0.38)=34.73A;5. 五车间计算负荷P30(5)=0.3×72KW=21.6KW;Q30(5)=21.6×tan(arccos0.7)=21.6×1.02=22.03Kvar;S30(5)=21.6/0.7=30.86KV.A;I30(5)=30.86/(3½×0.38)=46.89A;6.生活区计算负荷P30(6)=0.5×300KW=150KW;Q30(6)=150×tan(arccos0.8)=150×0.75=112.5Kvar;S30(6)=150/0.8=187.5KV.A;I30(6)=187.5/(3½×0.38)=284.9A;因此380V线路上的总计算负荷为(取KΣp=0.95,KΣq=0.97);P30=0.95×(22.9+19.5+22.4+16+21.6+150)=239.78KW;Q30=0.97×(34.913+26+29.87+16.32+22.03+112.5)=234.38Kvar; S30=(239.78²+234.38²)½=335.3KV.A;I30=335.3/(0.38×3½)=509.44A;二.高压部分1.高压负荷计算1P30(7)=0.6×200=120KW;Q30(7)=120×tan(arccos0.6)=120×1.33=159.6Kvar;S30(7)=120/0.6=200KV.A;I30(7)=200/(10×3½)=11.55A;2. 高压负荷计算2P30(8)=0.5×180=90KW;Q30(8)=90×tan(arccos0.6)=90×1.33=119.7Kvar;S30(8)=90/0.6=150KV.A;I30(8)=150/(10×3½)=8.7A;因此低压侧总计算负荷为(取KΣp=0.95,KΣq=0.97);P30=0.95×(18.7+19.5+22.4+16+21.6+150)=235.8KW;Q30=0.97×(32.4+25.9+29.8+16.3+22+112.5)=231.7Kvar;S30=(235.8²+231.7²)½=330.6KV.A;I30=330.6/(0.4×3½)=502.3A;变压器损耗:△PT=0.015×330.6=5.01KW;△QT=0.06×330.6=19.8KVAR;高压侧总计算负荷为:P30=235.8+5=240.8KW;Q30=231.7+19.8=251.5Kvar;即可得总的计算负荷为(取KΣp=0.95,KΣq=0.97);P30=0.95×(120+90+240.8)=428.3KW;Q30=0.97×(159.6119.7251.5)=514.9Kvar;S30=(428.3²+514.9²)½=669.7KV.A;cosA428.3/669.7=0.64;进行无功补偿:(1).高压集中补偿要使cosA>=0.9P30=428.3KW;Qc=428.3×[tan(arccos0.64)- tan(arccos0.9)]=306.8Kvar;取Qc=306.8Kvar;S30=[428.3²+208.1²]½=476.2KV.A;I30=476.2/(10×3½)=27.5A;3.变电所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每台变压器的容量N T S ⋅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任一台变压器单独运行时,宜满足:30(0.6~0.7)N T S S ⋅=⋅(2)任一台变压器单独运行时,应满足:30(111)N T S S ⋅+≥,即满足全部一、二级负荷需求。
课程设计题目某牵引变电所供变电工程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09电气三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初始条件(已知技术参数)包含有A、B两牵引变电所的供电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牵引供电系统示意图图1中,牵引变电所中的两台牵引变压器为一台工作,另一台备用。
电力系统1、2均为火电厂,选取基准容量S j为750MVA,在最大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1、2的综合电抗标幺值分别为0.10和0.12;在最小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1、2的综合电抗标幺值分别为0.11和0.14。
对每个牵引变电所而言,110kV线路为一主一备。
图1中,L1、L2、L3长度分别30km、50km、20km。
线路平均正序电抗X1为0.4Ω/km, 平均零序电抗X0为1.2Ω/km。
基本设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牵引变电所基本设计数据项目A牵引变电所B牵引变电所左臂负荷全日有效值(A)560 500右臂负荷全日有效值(A)780 730左臂短时最大负荷(A)[注] 720 700右臂短时最大负荷(A)1050 980牵引负荷功率因数0.85(感性) 0.85(感性)10kV地区负荷容量(kVA)2×1000 2×1000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10kV 降压变压器继电保护及其二次回路设计1 概述1.1设计方案简述本设计系统的阐明了牵引变电所B 主接线的设计。
包括对牵引变压器容量的计算、运行技术指标的计算,牵引变电所电压不平衡度计算,短路电流的计算;牵引变压器的选择,开关设备选型及稳定性校验,室内外母线选型及校验。
从多个角度合理准确的进行了牵引变电所供变电变压器的选型和整个供变电系统的设计,并从有效的进行了验证,使得整个设计完整、可靠。
1.2 设计初始条件包含有A 、B 两牵引变电所的供电系统示意图如图1-1所示:图1-1 牵引供电系统示意图图1-1 牵引变电所中的两台牵引变压器为一台工作,另一台备用。
供变电课程设计一、引言供变电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负责将高压输电线路传送的电能转变为适用于用户使用的低压电能。
供变电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供变电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使其具备设计、维护和运行供变电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供变电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供变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2. 掌握供变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原则;3. 熟悉供变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要点;4. 掌握供变电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5. 了解供变电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三、课程内容1. 供变电系统概述1.1 供变电系统的定义和作用;1.2 供变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1.3 供变电系统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2. 供变电系统的基本原理2.1 电能传输原理;2.2 变压器原理;2.3 开关设备原理;2.4 保护装置原理。
3. 供变电系统的设计方法3.1 负荷计算和负荷预测;3.2 变压器选择和容量计算;3.3 开关设备的选型和布置;3.4 保护装置的选择和设置;3.5 接地系统的设计。
4. 供变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4.1 供变电系统的运行管理;4.2 供变电设备的维护与检修;4.3 供变电系统的故障处理。
5. 供变电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5.1 供变电设备的安全操作要点;5.2 电气安全措施与防护设备;5.3 火灾、漏电等安全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6. 供变电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6.1 智能供变电系统的发展;6.2 电力电子技术在供变电中的应用;6.3 可再生能源与供变电系统的融合。
四、教学方法供变电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阐述供变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供变电系统的设计和模拟实验;3. 课程项目:开展供变电系统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供变电系统运行与维护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5. 现场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供变电站,了解实际的供变电系统运行情况。
题目:《牵引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院系:电气工程系专业:宜职院电化:年级:2012级姓名曹思指导教师:吕晓琴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5年5月3日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曹思学号 6开题日期:2015 年3月15 日完成日期:2015年5月 3日题目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一、设计的目的通过该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熟悉有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的使用;基本掌握变电所主接线图的绘制方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1、按给定供电系统和给定条件,确定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
2、选择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中的主要设备。
如:母线、绝缘子、隔离开关、熔断器、断路器、互感器等。
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国内经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
3、提交详细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
三、指导教师评语四、成绩指导教师 (签章)年月日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原始资料原始资料(任选其中一所进行设计)1、电力系统及牵引变电所分布图图例::电力系统,火电为主:地方220/110kV区域变电所:地方110/35/10kV变电站:铁道牵引变电所——:三相高压架空输电线图中:L1:220kV 双回路 150kM LGJ-300L2:110kV 双回路 10kM LGJ-120L3:110kV 20kML4:110kV 40kML5:110kV 60kML6:110kV 双回路 20kML7:110kV 30kML8:110kV 50kML9:110kV 60kML10:110kV 60kM未标注导线型号者均为LGJ-185,所有导线单位电抗均为X=Ω/kM牵引变压器容量如下(所有Ud%=):A:2×万kVA B:2×万kVAC:2×万kVA D:2×万kVAE:2×万kVA F:2×万kVA2、电力系统对各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式及运行条件[1] 甲站对A所正常供电时,两回110kV线路中,一回为主供电源,另一回备用。
A所内采用两台牵引变压器固定全备用。
所内不设铁路岔线。
侧需设室外辅助母线,每相馈线接电容补偿装置二组,电容器室内,电抗器室外。
[2] 甲站对B所供电时,110kV线路还需经B所送至丙站。
正常运行时B所内有系统功率穿越。
当甲站至B的输电线路故障时,B所由丙站供电,丙站内110kV母线分段运行,输电线L4、L5分别接入不同的分段母线上。
正常运行时,丙站内110kV母线分段断路器断开。
B所提供甲站至丙站的载波通道。
B所内采用两台牵引变压器固定全备用。
所内不设铁路岔线,外部有公路直通所内。
侧需设室外辅助母线,每相馈线接电容补偿装置二组,电容器室内,电抗器室外。
[3] C所由丙站送出的两回110kV线路供电。
但正常运行时,由甲站送至丙站(L5)再由丙站送至C所的一回110kV线路(L6)平时不向牵引负荷供电。
只经过C所的110kV 母线转接至某企业110kV变电站。
C所内采用两台变压器,固定全备用。
所内不设铁路岔线,外部有公路直通所内。
牵引侧除向两个方向的牵引网供电外,还要向电力机务段供电(两回)和地区10kV 负荷供电(一回)。
C所内设有10kV 1000kVA动力变压器一台。
10kV高压间内设有4路馈线,每路馈线设有:电流表、电压表、有功电度表、无功电度表。
设有电流速断和接地保护,继电保护动作时间秒。
10kV高压间设在高压室一端,单独开门。
侧设室外辅助母线,每相馈线接电容补偿装置二组,电容器室内,电抗器室外。
[4] 牵引变电所D、E、F由乙站供电。
正常运行时,110kV线路在E所内断开,不构成闭合环网。
E所内的牵引变压器正常运行时,接入由D所送来的电源线L8上,L 8故障时可转接至F所由L9供电。
D、F所均可能有系统功率穿越。
但正常运行时,F所无系统功率穿越。
D所内采用两台牵引变压器固定全备用。
所内不设铁路岔线。
侧设室外辅助母线,每相馈线接电容补偿装置二组,电容器室内,电抗器室外。
所用电有地方10kV可靠电源。
[5] E所内采用两台牵引变压器固定全备用。
所内不设铁路岔线,有公路引入所内。
侧不设室外辅助母线,每相馈线接电容补偿装置二组,电容器室内,电抗器室外。
所用电采用在110kV进线隔离开关内侧接入(3110)/单相变压器,以提高向硅整流装置供电的可靠性。
[6] F所内采用两台牵引变压器固定全备用。
所内不设铁路岔线。
侧设室外辅助母线,每相馈线接电容补偿装置二组,电容器室内,电抗器室外。
该地区无地方10kV 电源。
[7] 牵引变电所A、C、E 110kV侧要求计费,牵引变电所B、D、F 侧要求计费,采用低压侧侧)计费时,110kV侧仍需设电压监视。
[8] 各变电所设计时,一律按海拔h≤1000m,I级污秽地区,盐密δ≤毫克/厘米2,最高环境温度+40℃考虑。
[9] 各牵引变电所均设置避雷针三座。
[10] 牵引变电所B、D 110kV线路采用纵向平行引入方式;C、E 110kV线路采用横向相对引入方式;A、F 110kV线路采用T字型引入方式。
=秒,母线采用矩型截面硬铝母[11] 假定各牵引变电所馈线主保护动作时间tb线,母线间距a=40cm,母线跨距l=120cm;10KV母线采用矩型截面硬铝母线,母线间距a=25cm;母线跨距l=100cm。
[12] 各牵引变电所主控制室均采用一对一集中控制方式,直流电源电压均为220V。
摘要本课程设计较系统的阐明了牵引变电所D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重点在于对牵引变压器的容量计算、牵引变压器的选择和运行技术指标的计算并根据要求选择短路点,对牵引变电所进行短路计算,计算出110KV侧及侧短路电流与冲击电流、周期分量电流,由短路计算的结果与设计牵引变电所的要求选择牵引变电所的电气设备并对其校验,最后完成对牵引变电所主接线图主接线图的设计。
关键词:容量计算;设备选择;主接线图目录第1章牵引变电所主结线设计原则及要求 (6)概述 (6)电气主接线基本要求 (7)电气主接线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与步骤 (7)第2章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设计说明 (8)概述 (8)具体分析 (8)D所主接线方式 (9)第3章短路计算 (9)短路点的选取 (9)短路计算 (9)第4章设备及选型 (11)硬母线的选取 (11)支柱绝缘子和穿墙导管的选取 (14)高压断路器的选取 (16)高压熔断器的选取 (17)隔离开关的选取 (17)电压互感器的选取 (19)电流互感器的选取 (19)避雷器的选取 (21)避雷针的选取 (21)后记 (22)参考文献 (23)附录I (24)附录II (25)第1章牵引变电所主结线设计原则及要求概述牵引变电所(含开闭所、降压变电所)的电气主结线,是指由主变压器、高压电器和设备等各种电器元件和连接导线所组成的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路。
用规定的设备文字符号和图形代表上述电气设备、导线,并根据他们的作用和运行操作顺序,按一定要求连接的单线或三线结线图,称为电气主结线图。
它不仅标明了各主要设备的规格、数量,而且反映各设备的连接方式和各电气回路的相互关系,从而构成变电所电气部分主系统。
电气主结线反映了牵引变电所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在运行中,它能表明与高压电网连接方式、电能输送和分配的关系以及变电所一次设备的运行方式,成为实际运行操作的依据;在设计中,主结线的确定对变电所电气设备选择、配电装置布置、继电保护装置和计算、自动装置和控制方式选择等都有重大影响。
此外,电气主结线对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电能质量、运行灵活性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电气主结线及其组成的电气设备,是牵引变电所的主体部分。
因此,电气主接线的设计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气主接线基本要求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隔离开关的正确配置和隔离开关接线的正确绘制。
隔离开关的主要用途是将检修部分与电源隔离,以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
在主接线图中,凡是应该安装隔离开关的地方都必须配置隔离开关,不能有个别遗漏之处,也不允许从节省投资来考虑而予以省略。
主接线的安全性是必须绝对保证的,在比较分析主接线的特点时,不允许有“比较安全、安全性还可以”等不合适的结论。
可靠性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不是绝对的。
同样形式的主接线对某些发电厂和变电所来说是可靠的,而对另一些发电厂和变电所则不一定满足可靠性要求。
电气主接线可靠性的高低,与经济性有关。
一般来讲,主接线的可靠性愈高,所需的总投资和年运行费愈多。
另一方面,可靠性愈高,因停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愈小。
所以,对主接线可靠性进行分析时,要根据资金是否充沛,停电的经济损失多少等,从各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经济性它通常与可靠性方便性之间有矛盾。
在可能和充分论证的条件下,可采用按远期规划设计主接线规模、分期实施投资、增加设备等措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方便性1.操作的方便性:尽可能使操作步骤少,以便于人员掌握,不致出错。
2.调度的方便性:根据调度要求,方便地改变运行方式。
3.扩建的方便性:总的来说,对主接线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
电气主接线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与步骤在电气主结线的设计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与步骤:1. 以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依据,以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的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和规程为准则,结合工程具体特点和实际调查掌握的各种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方案研究。
2. 主结线设计与整个牵引供电系统供电方案、电力系统对电力牵引供电方案密切相关,包括牵引网供电方式、变电所布点、主变压器接线方式和容量、牵引网电压水平及补偿措施、无功、谐波的综合补偿措施以及直流牵引系统电压等级选择等重大综合技术问题,应通过供电系统计算进行全面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牵引变电所的主要技术参数和各种技术要求。
3. 根据供电系统计算结果提供的上述各种技术参数和有关资料,结合牵引变电所高压进线及其与系统联系、进线继电保护方式、自动装置与监控二次系统类型、自用电系统,以及电气化铁路当前运量和发展规划远景等因素,并全面考虑对主结线的基本要求,做出综合分析和方案比较,以期设计合理的电气主结线。
4. 新技术的应用对牵引变电所主结线结构和可靠性等方面,将产生直接影响。
第2章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设计说明中心变电所:有4路以上进线并有系统功率穿越。
中间通过式变电所:有两路进线并有系统功率穿越。
中间式变电所:有两路进线,无系统功率穿越。
不同类型的牵引变电所采取不同型式的电气主接线。
概述根据原始资料D所内采用两台牵引变压器固定全备用。
所内不设铁路岔线。
侧设室外辅助母线,每相馈线接电容补偿装置二组,电容器室内,电抗器室外。
所用电有地方10kV可靠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