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 格式:docx
- 大小:16.55 KB
- 文档页数:5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 山地果园索轨运送装备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 (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主要贡献)1. 杨洲(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运送模式与装备技术研究)2. 洪添胜(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装备技术与运行控制研究)3. 李震(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牵引式双轨运送装备)4. 李君(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钢索牵引吊挂式运送装备)5. 吴伟斌(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循环链式索道运送装备)6. 张常寿(工程师、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运送装备生产制造与推广)7. 朱余清(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循环链式索道关键部件)8. 闫国琦(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电动滑车吊挂式运送装备)9. 苏建(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单向牵引式双轨运送装备)10.黄志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广东振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运送装备生产制造与推广)11.宋淑然(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运送装备控制系统)12.段洁利(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运送装备示范推广)13.岳学军(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地果园运送模式调研与设计)14.欧阳玉平(讲师、华东交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双轨运送装备安全性设计)15.文韬(副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循环链式索道运行控制)项目简介广东果树大部分种植在丘陵山地,坡度大、道路崎岖、常规机械难以进入作业,肥料与水果等物品运送基本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而且丘陵山区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造成当地劳动力缺乏,山地果园物品运送已成为制约我省水果产业发展的瓶颈。
本项目以轻简高效安全为目标,对山地果园索轨运送进行了系统研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适合山地果园的索轨运送系列装备。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片状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制备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主要完成单位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戴长禄(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及完成单位: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主要贡献:项目总负责人,全面领导和组织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承担了片状微晶玻璃熔块配方的研发、片状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产品生产工艺路线的确定,为本项目的成功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杨勇(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及完成单位: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主要负责片状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陶瓷坯体配方、底面釉料配方的调试以及片状微晶玻璃熔块在陶瓷坯体表面布料工艺的设计、改进,并参与了片状微晶玻璃熔块配方的小试、产品的生产,为本项目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3.杨明(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及完成单位: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主要贡献:负责项目工艺参数与烧成曲线的制定和实施。
)4.罗伟汉(职称:无,工作单位及完成单位: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主要贡献:负责配合完成片状微晶玻璃熔块配方的研制、材料的选择。
)5.卢宝昌(职称:无,工作单位及完成单位: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主要负责片状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布料设备的研发设计与改造。
)6.俞诗雄(职称:无,工作单位及完成单位: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主要负责片状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布料设备的研发设计和改造。
)7.严秀华(职称:无,工作单位及完成单位: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主要负责项目产品的花色图案设计。
)项目简介本项目成功攻克了片状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制备的关键技术,并自主研发出片状微晶玻璃熔块布料机和片状微晶玻璃熔块定点布料装置,通过多层片状微晶玻璃熔块布料方式,实现了片状微晶玻璃熔块能自由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预先设计的图案,进而制备出颜色纹理更加丰富、层次质感更加分明、产品装饰效果更加美观的片状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珠江口湾区地理国情重点专题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广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地质测绘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刘小丁、教授级高工、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主要贡献:项目总负责,主持珠江口湾区地理空间格局演变监测、广东省城镇化格局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监测、面向广东省碳汇能力评估的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等专题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对技术研究、成果质量全面负责。
2.史文中、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利用基本时空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城市扩张分析,有利于将来对珠三角的城镇化发展质量与速度进行量化分析、比较,准确地掌握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总体变化趋势、空间布局,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化进程差异性及原因。
通过对城镇化格局和土地规划实施的时空演化过程、特点及其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描述珠三角地区的城市扩张规律,发现城市发展现状的存在问题,促进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3.赵耀龙、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主要贡献:提出了基于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植被碳汇评估技术体系的研究方法、原理设计方案,并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实施。
4.李少英、副教授、广州大学、主要贡献:提出了适宜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变迁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框架;分析了海岸线与近岸土地利用/覆盖格局—过程演化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
5.刘光盛、讲师、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在学科带头人的帮助下,提出了一套由宏观到微观、由过程到结果、由指标到效益的三维的全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体系和方法模型,首次利用第一次地理国情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状况、动态过程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时空分析,揭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及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善对策,为规划实施的监测和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脊髓损伤修复新疗法的研究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拟申报奖项及等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 邓宇斌(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次成果申报的组织者)2. 万勇(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2和第4项科学发现)3. 刘少喻(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第4项科学发现)4. 陈宁宁(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第2项科学发现)5. 魏福鑫(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第4项科学发现)6. 杨军林(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2和第4项科学发现)7. 杨立群(副教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中山大学、第3项科学发现)8. 张黎明(教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中山大学、第3项科学发现)9. 何志捷(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第1项科学发现)10. 王乐(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第4项科学发现)项目简介脊髓损伤的修复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目前仍无有效治疗方法。
脊髓损伤后,内部微环境存在很多限制和阻碍神经再生的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再生环境来正确引导残存神经元的延伸是重要的治疗策略。
本项目研究思路是去除神经再生的抑制因子,干细胞移植替代死亡的神经元,从去除神经抑制因子的角度揭示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和新的治疗途径;以水凝胶作为修复支架及发挥Lingo-1 shRNA慢病毒载体递送作用取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并在国内首次应用改进合成的Gd-DTPA 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用MR追踪其迁移分化。
本项目在基础及应用方面均取得突破:(一)细胞治疗及干细胞标记在大鼠和恒河猴模型上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可观察到新生神经的生长和功能恢复;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嗅鞘细胞注射于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在组织学、电生理学、功能评分上均较单独应用时有明显改善;Lingo-1 shRNA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增强了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干细胞标记在国内外首次应用改进合成的Gd-DTPA造影剂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MR检测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模型上的迁移,实验发现在信号强度、持续时间上更有优势,且可在出血动物模型中正确追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二)去除神经抑制因子及结合生物材料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 )联合修复脊髓损伤Lingo-1在髓磷脂抑制因子阻滞轴突再生的信号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使用携带Lingo-1shRNA的慢病毒载体沉默Lingo-1基因表达,在大鼠脊髓损伤部位进行局部注射,实验证实在组织学与功能学上有明显改善,进一步揭示脊髓损伤神经修复新机制;Lingo-1 shRNA结合Pluronic F-127 联合修复脊髓损伤,结果发现显著促进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增强神经细胞的生长和突触的形成,保留了髓鞘,诱导胶质细胞的增殖,改善了神经元的存活和抑制细胞凋亡;(三)项目进一步研究纳米基因载体作为基因传递载体,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修复脊髓损伤,发现具有更好的转染效率。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苦瓜遗传资源发掘及多样性品种选育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单位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单位3:华南农业大学单位4: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单位5:梅州市农林科学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张长远,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项目主持,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及推广2.龚浩,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新品种选育及推广3.胡开林,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苦瓜基因组学研究及品种选育4.郑晓明,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新品种选育及杂交制种5.郭金菊,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及新种质创制6.崔竣杰,讲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苦瓜全基因组测序及分子育种体系构建7.罗少波,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8.黄智文,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完成单位: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主要贡献:杂交制种及示范、推广9.程蛟文,副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苦瓜重要性状遗传分析及分子育种体系构建10.姚春鹏,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要贡献:苦瓜抗性及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研制11.史亮亮,副研究员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完成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主要贡献:资源收集、品种示范推广12.刘燕,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完成单位:梅州市农林科学院主要贡献:示范基地建设与品种推广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论文1:Whole-genome sequenc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domestication of bitter gourd (Momordica spp.).Horticulture Research.2020,7(1):85.第一作者:崔竣杰,杨衍,罗少波,王乐通讯作者:何伟明,Narinder P.S. Dhillon,胡开林论文2:A RAD-based genetic map for anchoring scaffold sequences and identifying QTLs in bitter gourd (Momordica charantia).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8,9:477.第一作者:崔竣杰通讯作者:胡开林论文3:Fine-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the Mcgy1 locus responsible for gynoecy in bitter gourd (Momordica spp.).Theoretical and AppliedGenetics.2023,136(4):81.第一作者:钟建通讯作者:程蛟文,胡开林论文4:基于SSR标记和表型性状构建苦瓜核心种质的研究.中国蔬菜.2022,2:25-32.第一作者:崔竣杰通讯作者:胡开林论文5:野生苦瓜主要经济性状杂交分离分析.热带作物学报.2014,35(7):1278-1281.第一作者:张长远品种1:长绿2号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4011知识产权名称选育者:张长远,罗少波,罗剑宁,何晓莉,郑晓明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2:丰绿2号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4009选育者:张长远,罗少波,罗剑宁,何晓莉,郑晓明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3:丰绿3号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70010选育者:张长远,罗剑宁,何晓莉,龚浩,吴海滨,黄河勋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4:长绿3号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70011选育者:张长远,何晓莉,罗剑宁,吴海滨,龚浩,黄河勋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5:绿钻1号苦瓜审定编号:粤评菜20200002选育者:张长远,罗剑宁,吴海滨,龚浩,刘小茜,黄河勋,李俊星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6:绿钻2号苦瓜审定编号:粤评菜20200003选育者:张长远,吴海滨,何晓莉,罗剑宁,郭巨先,李俊星,姚春鹏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品种7:富丽苦瓜审定编号:粤审菜20180001选育者:胡开林、胡志群、程蛟文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专利8:一种瓜类白粉病菌的保存与繁殖方法专利号:ZL201810531675.7发明人:姚春鹏;张长远;张晓爱;吴廷全;金庆敏;王瑞娟;李海达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专利9:一种用于检测苦瓜果瘤性状的KASP标记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2110265473.4发明人:刘小茜,龚浩,郑晓明,吴海滨,罗剑宁,李俊星,赵钢军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标准10: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苦瓜NY/T 2354-2013起草人:胡开林,吕顺,张长远,刘文清,卢新起草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燃料电池电堆产业化及商业推广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 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单位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单位3 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新材料发展研究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姓名:燕希强,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项目整体设计,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开发、技术引进、电堆产业化及批量化生产;2.姓名:刘志祥,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单位: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开发;3.姓名:刘怒海,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贡献:燃料电池氢能大巴车示范推广项目简介氢能产业是清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氢能汽车续驶里程长、加氢时间短、适用地域广和零排放、零污染等特点,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支撑。
在氢燃料电池系统中,电堆是系统的核心发电单元,它的性能和寿命是系统对外稳定输出的决定因素。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目前国内具备电堆批量化生产技术的厂家屈指可数。
广东国鸿氢能通过与国际知名燃料电池生产商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合作,引进了9SSL系列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并设计制造了年产电堆可达2万台的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商用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并已投产运行。
该生产线上生产的9SSL系列燃料电池电堆专门为交通领域设计的液冷式电堆产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熟的电堆产品,运行寿命超过12000小。
国鸿氢能生产的国产化9SSL燃料电池电堆,采用模压石墨板双极板,体积比功率为1.5kW/L,电堆寿命超过12000万小时。
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遥遥领先水平。
国鸿公司生产的9SSL燃料电池电堆已规模化应用于燃料电池大巴车和燃料电池物流车上,进行公交示范和城市物流配送。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论文1:包含离心式空压机的大功率 PEMFC 空气系统喘振研究论文2:A Review and Prospect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ategy of Water-cooled PEMFC专著3:<名称>知识产权名称专利1:<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气密性检测设备>(ZL 2017 2 1921211.4)专利2:<一种燃料电池电堆>(ZL 2018 2 0087862.6)专利3:<一种燃料电池电堆连续化组装装置>(ZL 2018 2 0187717.5)专利4: <燃料电池电堆的装配装置及方法>( 发明受理201810109351.4)专利:5:<燃料电池电堆的固定装置和燃料电池电堆>(发明受理2018100622065)软件著作权6:<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运行控制系统软件v1.0>(软件登记号2017SR177789)软件著作权7:<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车辆能量管理系统运行控制软件v1.0>(软件登记号2017SR177786)推广应用情况1、2016年9月,佛山、云浮开通两台搭载国鸿公司生产的燃料电池电堆的氢能公交示范线,示范线有28辆燃料电池公交车进行载人示范运行,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商业化示范运行的燃料电池大巴示范线。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基于演化学习与协同进化的高性能群体智能优化理论、机制与方法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单位2:国防科技大学单位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单位4: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完成人1.郝志峰(职称:教授、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具体贡献:代表作1)2.王锐(职称:副研究员、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6,7)3.邢立宁(职称:研究员、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3,4)4.程适(职称:讲师、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具体贡献:代表作2,5)5.熊健(职称:副教授、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10)6.秦全德(职称:副教授、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单位:深圳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2,5)7.路辉(职称:教授、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8)8.刘群峰(职称:副教授、完成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作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具体贡献:代表作9)9.黄翰(职称:教授、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具体贡献:代表作`1)项目简介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重大需求,聚焦“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的高性能群体智能算法创新设计”,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
在群体智能优化方法稳定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演化学习视角创新设计了多种知识驱动的反馈学习型群体智能优化方法,有效提升了复杂优化问题的寻优效率;从协同进化的视角创新设计了多种群智能优化搜索新机制,有效解决了复杂大规模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从融合实际工程问题特征知识的角度进行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创新设计研究,提出了求解软件测试用例最优化生成的自适应差分智能优化算法、求解复杂任务调度的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以及求解柔性车间鲁棒调度问题的学习型群体智能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