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01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这一发展过程的理解还有歧见,以致造成对某些理论甚至政策问题的混淆。
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其有关的标准和内容加以阐述。
本文试图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划分阶段的标准及理论内容加以探讨。
一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原因要说明,一国为什麽要参与国际贸易,它的动力是什麽?国际贸易的结构所要回答的是,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工结构是什麽?从而要回答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麽。
国际贸易的结果所要回答问题的是,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来经济利益。
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国际贸易理论前提的确立。
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前提所得出国际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是,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干预。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有两种表述。
一是技术差异论。
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假定条件下,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别。
在这里比较利益实质上是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的差异。
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1.国际贸易的产生(1)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
其中,对外贸易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国际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国际贸易的产生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出现了政治实体。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2.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①范围狭窄,多为近海贸易。
②商品种类少,比重小,贸易品多为奴隶、奢侈品。
③民间自发,政府较少参与。
(2)作用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有:①奴隶买卖,提供了奴隶社会的支撑作用。
②支持了手工业的发展。
③货币作用范围扩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贸易范围扩大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集中体现为:在欧洲:地中海沿岸→阿拉伯→意大利→北欧,由南向北扩大到整个欧洲。
在亚洲,以中国为中心,与周围国家贸易扩大。
(2)商品结构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手工业比重上升。
4.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的诱因①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
②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及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
第⼀章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第⼆节资本主义⽣产⽅式以前的国际贸易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探究性总结第四节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第⼀节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掌握:国际贸易产⽣的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国际贸易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国际贸易的⼀般形态是怎样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教学⽬标第⼀节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社会分⼯是国际贸易产⽣的重要前提⼆、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国家的出现是国际贸易产⽣的必要条件社会分⼯是国际贸易的前提,没有分⼯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国际贸易。
⼀、社会分⼯是国际贸易产⽣的重要前提原始社会末期⼈类历史的三次社会⼤分⼯第⼀次分⼯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第⼆次分⼯⼿⼯业与农业的分⼯第三次分⼯商业与农业的分⼯早期的国际贸易,其交换对象分为两类:⼀类是⾃然产品,另⼀类是⼿⼯产品。
由于各地或各国的⾃然条件不同,如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候条件、不同的⼟壤,就可能有不同的⾃然产品。
⼈们需要互通有⽆,这就产⽣了不同产品的国际交换。
同样,不同的⾃然条件也往往产⽣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由此,也产⽣了国际交换。
⼆、国际贸易产⽣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有剩余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交换商品交换要在各⾃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第⼆节资本主义⽣产⽅式以前的国际贸易⼀、奴⾪社会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奴⾪社会的国际贸易奴⾪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与暴⼒掠夺、海上抢劫、贩卖奴⾪联系在⼀起的。
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是⾃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产处于次要地位,因⽽商品的流通很不发达,国际贸易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都有很⼤的局限性,贸易活动也不经常。
因此,严格地说,资本主义以前的国际贸易没有获得⼴泛的发展,也不具有了世界性。
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产⽅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四、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使对外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步步得以满足。
➢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出现了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第三次大分工:出现了商品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商品交换一旦超出国家界限,就出现了最早的对外商品交换的萌芽。
奴隶社会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进入封建社会,奢侈品仍然是交易的主要商品,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城市手工行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真正的国际贸易开始产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二、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贸易的主体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492年热那亚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大发现”;1519年麦哲论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是将各大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
2. 贸易的方式是殖民掠夺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贸易的流向及商品欧洲向美洲出口制成品,包括纺织品、家具、家庭用品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和茶叶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和茶叶等。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运输与通信条件的约束,世界只有一部分国家纳入到跨国交换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还没有形成。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1.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一是通过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刺激了欧洲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国际贸易sda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概念–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从一个国家来看,该国与别国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称为:()A、世界贸易B、国际贸易C、对外贸易D、区域贸易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第一,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第二,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 对外贸易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14世纪和15世纪,在西欧出现了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上的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519-1522年,葡萄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1、从历史上看,对外贸易的产生出现在:()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初期C、奴隶社会D、原始社会2、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C、没有阶级和国家D、社会成员处于自然分工状态E、依靠集体劳动获得剩余产品* 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1,生产方式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A,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B,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机制C,缓和经济衰退和危机的途径D,构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渠道2,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3,各国经济资源禀赋不同4,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5,经济全球化与规模经济6,需求偏好差异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态势(一)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历史水平(二)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三)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第一,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遍及世界各国,形成了世界性的分工。
国际贸易概论-学习报告班级:生技12-1姓名:学号:********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摘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探讨了各个时期国际贸易的变化,最后简要概述了当前形式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资源问题,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
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直接引致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的出现。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
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
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扩大,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探究国际贸易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起源和发展国际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古代世界,国际贸易通常是通过陆路和海路完成的。
在17世纪和18世纪工业革命期间,国际贸易开始向工业品和机器等资本货物转移。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贸易已经扩展到全球。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殖民帝国主义来实现国际贸易的控制。
这种现象导致了世界贸易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贸易经历了显著的变革。
由于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产生了贸易壁垒,世界各国在1947年签署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旨在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来促进自由贸易。
在冷战期间,世界贸易主要由发达国家间开展,贸易的重点仍然是工业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和技术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资本、服务和知识成为了日益重要的贸易组成部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逐渐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的现状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经济的国际贸易金额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2018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了19.48万亿美元。
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成为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国际贸易现在也面临一些挑战。
全球化流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贸易的好处并非均匀分配,一些国家和人群已经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而其他人则完全被边缘化,甚至陷入贫困。
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生态危机。
全球经济在资源开采、能源消耗和排放方面的巨大需求,加重了全球环境的负担。
因此,在推动国际贸易的同时,必须促进可持续发展、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环境挑战方面加强合作。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第二,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有了部落之间的交换。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出现了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
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以及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汉撒同盟诸城市,都已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度到机器大工业,并形成了一种同机器大工业中心相适宜的国际分工体系,加上大工业提供了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换的发展。
随着国际交换和国外投资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应的经济秩序,这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1.生产方式的要求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
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有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
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出现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原始的物物交换。
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
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
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
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
可见,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陆地贸易来实现的。
人们利用陆地贸易通道,通过货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古代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等贸易路线上。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地理大发现的出现,国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各大国家纷纷派出探险家和航海家,开拓了新的贸易路线。
这些航海家开辟了非洲大陆和美洲的贸易路线,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货物交换。
这使得国际贸易逐渐从陆地贸易转向海洋贸易,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首先,技术进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这使得国家间交流和贸易更加便利。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品和服务的流动也更加顺畅。
此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也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许多国家通过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促进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各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购买到本国没有或供不应求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其次,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将自己的优势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
同时,国际贸易也能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贸易的增加带动了生产和就业的增长,从而给各国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然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的出现可能扭曲贸易格局,限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此外,贸易不平衡和贸易赤字等问题也需要被关注和解决。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国际贸易发展,各国应该加强合作,推进贸易自由化,并通过多边合作机制来解决贸易争端和问题。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国际贸易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