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博物馆介绍ppt
- 格式:ppt
- 大小:13.45 MB
- 文档页数:52
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座落在江苏苏中三水汇聚的罗塘古镇。
这里花木扶疏,曲水环抱,天光云影,市井在望。
高二适先生青铜塑像昂然耸立,坚毅挺拔。
馆内显要地方设置有毛泽东、郭沫若、章士钊、沈尹默、林散之、陆俨少、刘海粟、赖少其、熊秉明、于右任、张大千、叶圣陶、陈大羽、石林、冯其庸、沈鹏、吴为山、周退密、王世襄、邵华泽、郑奇等名家的碑刻、匾额和楹联。
主体孤桐堂展馆现藏高二适先生遗墨、批注书籍以及相关珍贵文物600余件,均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其中高二适《南都帖》、《题怀素自叙帖》、长卷《柳河东集·讲疏》;章士钊致高二适诗稿以及郭沫若、沈尹默等关于《兰亭序》真伪观点的手迹弥足珍贵。
纪念馆始建于1997年,2001年2月18日对外开放,馆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为姜堰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高二适纪念馆是反映高二适先生学术思想、人格魅力、书法成就以及国学造诣的生动载体;是收藏和研究高二适遗墨、遗作的最佳场所;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高雅课堂。
至今,已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所瞩目,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成为姜堰市对外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东岳庙巷东岳庙巷在姜堰北大街的北部与现在姜堰大道交汇处的东南侧,东西走向,长度在100米左右,因巷内有一座东岳庙而得名。
东岳庙巷内有两座古庙,其中最古老的当推净业禅寺,现在尚存前殿。
它位于东岳庙巷的巷头,坐东朝西。
门前的北街原是一条草河。
香客到庙上来敬香都是乘船而来。
净业寺旧称弥勒禅院,东晋义熙年间(406-418)改建为寺。
净业寺有三进,飞檐翘角,高大雄伟。
一进大门,就看到一丈多高的哼哈二将,守护大门两边,二将身穿铠甲,手摘刀剑长矛,横眉瞪眼,十分威严,令人望而生畏。
进入二门可以看到四大天王分列千手观音两旁,塑像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因为塑像较小,只有仰着注视,方能看出他们的真容,这是姜堰寺庙中的一绝。
最后一进是大殿,高大的神龛里塑有三大佛祖的坐像,众罗汉分列两旁。
记姜堰博物馆记姜堰博物馆四月二十二日,我坐着校车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姜堰博物馆。
一下车,我们就争先恐后的下车,想第一个去参观参观里面五花八门的物品。
一进去我们就感觉到一种神秘感。
我们一进去就看到了人像,人像几乎一直都有,还有许多关于古人生活的人像。
的我们看到了各种时代使用的各种大小不一“古币”,古币有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不过有一点是每一个古币都有的,那就是每个古币当中都以洞。
接着,我们一路看着人像到了“石器文明”这一“地带”,我看见了新石器·有柄石刀,有关它的介绍是这样的:有柄石刀,姜堰单塘河遗址出土。
这件石器呈三角形,一侧腰向上伸延为石柄,灰褐色,页岩质,加工痕迹明显,使用过的痕迹也明显,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有柄石刀的发现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度重视,文物工作者对出土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单塘河周边约4万平方米米的区域为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
该遗址于20xx年10月晋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刚才的石刀是我们男生喜欢的东西,走着走着,感觉到博物馆里的东西越来越“女性化”。
有一个花瓶是清代的.,名字很长,叫“青花缠枝莲纹赏瓶”,我来介绍一下吧:赏瓶为清代雍正时出现的瓷器造型,作赏赐之用。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烧造量最大。
青花用料和缠枝莲图案寓意清廉,皇帝赏赐之余兼具警示作用。
姜堰博物馆馆藏青花缠枝纹赏瓶,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颈部饰青花蕉叶纹,肩部饰炫纹,腹部饰缠枝莲纹,底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方款,青花发色仿明代永宣特色,为典型乾隆官窑瓷器。
能看见这么多的“古代制作”可真是难得,没想到古代人在这样的条件环境下能做出这么惊人的物品,作为现代人我们是不是应该超越他们呢?所这地方没意思,但里面的东西有让你感到好奇;说它有意思,里面的东西连让摸都不让。
想知道有没有意思,去看看就是到了。
参观姜堰区博物馆的收获感悟
我最近参观了位于姜堰区的博物馆,这里的展品让我大开眼界。
它们涵盖了该区域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文化和科技。
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姜堰区的知识,比如该地区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传统手工艺。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渔业和造船业的展示。
这里不仅有很多有意思的船模,还展示了制造船只的传统技艺和手工艺。
另外,博物馆还介绍了恐龙化石、古代陶器和青铜器,非常有趣。
总之,这个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观的地方,可以了解姜堰区的丰富历史和文化。
万万想不到!姜堰博物馆的馆长曾经干过这事~王正奎是区博物馆馆长,是同事公认的“文物字典”,拥有文博副研究馆员、政协委员、政协文史顾问等多个头衔,可他曾经干过这样一件事,绝对让你想不到!八卦时间到小编来告诉你,他以前当过兵,还不是普通的兵,是坦克兵!(王正奎中)1980年11月,带着报国从军的梦想,19岁的王正奎从家乡应征入伍,来到了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坦克兵某部服役。
当兵苦,当坦克兵更苦,王正奎个头不高,登坦克、搬物资比起高个子要吃力得多,尤其还要学习与坦克有关的各种技能,但这些对能吃苦、爱好学习的王正奎来说都不值一提。
(王正奎二排左一)就这样,王正奎在部队一待就是18年,由于成绩优异,他被提干,从一个坦克小兵开始,做到了一名装甲营副营长。
他用36年改变自己在部队当兵期间,王正奎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研究文物和历史。
1998年,因家庭原因,王正奎向部队领导请示转业,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但王正奎在转业岗位选择上让许多人想不到,他选择了当时姜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地点就是曲江楼。
文博工作是花钱的差事,冷门的工作,专业性很强,王正奎的选择让家人亲戚很不理解。
但在王正奎眼中,文物管理是双腿加智慧,古代社会包含着开启未来社会的钥匙,让文物和历史为人们所熟悉是最重要的。
他埋下头来,边工作,边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先后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学专升本函授学习以及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文博组织的专业培训,并以高分通过了古汉语专业的高级职称。
在此期间,恰逢全国第三次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王正奎用近10年时间,跑遍全区262个村庄,熟悉了姜堰古代的历史,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如今,从事文博工作的王正奎也正好走过了18个年头,这位曾经驾驶着庞然大物的坦克车手,用两个18年完成了从装甲兵到文博专家的华丽转身。
详情请看视频。
悠悠4000千年文明史------中国姜堰天目山西周古城遗址。
黄龙士塑像溱潼会船节姜氏父子筑堰抗洪塑像溱湖之恋改编姜堰区,位于苏中平原,南接长江,北枕淮河,东近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自古以来,物产富庶,民风淳朴,水陆交通便捷,素有“苏中鱼米之乡”之称。
苏中鱼米乡姜堰水系发达,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姜堰境内发现麋鹿角化石和亚化石有近90处,列全国第一。
现泰州博物馆陈列的一尊姜堰地区出土的麋鹿化石标本,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最完整的麋鹿化石”。
从出土的化石、亚化石证明,姜堰地区曾经是麋鹿祖先栖息繁衍的故乡。
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中有“海陵麋鹿千万成群”的记载;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有“海陵扶江接海,多麋兽,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南宋罗愿也在《尔雅翼》中提到“麋与鹿为友,今南宋海陵甚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麋,今海陵间最多……”姜堰,据《泰县县志》载:周初,地称海阳,至战国末年,次第隶属邗、吴、越、楚等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地属之。
海陵又曾称亭间、吴陵,先后隶广陵郡、海陵郡、扬州、泰州。
明初废县存州,地属泰州。
民国元年,废州设县,称泰县,县府驻城区——泰州。
1940年,新四军在境内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泰县民主政权,先后属苏中行署、苏皖边区政府。
1949年1月,析置泰州市。
泰县先后属泰州专署、扬州专署。
1959年1月,泰县、泰州市合并,称泰州县。
1962年6月分治,复称泰县,先后属扬州专区、扬州市。
1994年姜堰撤县设市为姜堰市。
1996年隶属地级泰州市。
姜氏筑堰得名“姜堰”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众说不一。
人们又称之为“三水”或“罗塘”。
但它究竟何时取名,至今尚无翔实的表述。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姜堰这个名号,最早出现在北宋泰州军的境内。
宋史卷八十八载:“泰州,上,海陵郡。
参观姜堰区博物馆作文“哎呀,妈妈,周末带我出去玩嘛!”我拉着妈妈的手晃呀晃。
“好呀,那我们去姜堰区博物馆怎么样?”妈妈笑着说。
“博物馆?那有什么好玩的呀?”我有点不情愿。
“你去了就知道啦,会有很多惊喜哦!”妈妈神秘地说。
于是,周末我们来到了姜堰区博物馆。
哇,这里好气派呀!一走进大门,我就被那宽敞明亮的大厅吸引住了。
“快看,宝贝,这里展示了好多姜堰的历史和文化呢!”妈妈兴奋地指着那些展品对我说。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着那些古老的物件,心里充满了好奇。
“妈妈,这个是什么呀?”我指着一个奇怪的东西问。
“这是以前人们用的工具呀,你看它多特别。
”妈妈耐心地给我解释。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我还时不时地和妈妈讨论着。
“哇,原来姜堰以前是这样的呀!”我惊叹道。
“是呀,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呢。
”妈妈说。
走着走着,我们遇到了一位讲解员阿姨,她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各种展品的来历和故事。
“小朋友,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吗?”阿姨笑着问我。
“我不知道。
”我摇摇头。
“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哦,它能发出很美妙的声音呢。
”阿姨说着还比划了一下。
“哇,好厉害呀!”我忍不住赞叹道。
在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看到了姜堰的点点滴滴。
这里就像一个大宝库,藏着无数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
“妈妈,下次我还要来这里!”我开心地说。
“好呀,只要你喜欢,我们随时都可以来。
”妈妈摸摸我的头。
参观完姜堰区博物馆,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和文化是多么的重要啊!它们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一趟博物馆之旅,真的太值得了!难道不是吗?。
溱湖湿地科普馆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在风景秀丽的溱湖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是国内首家湿地类主题体验馆。
溱湖湿地科普馆以“寻迹之旅”为主题,共分三层,主要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生态示范功能为主,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向人们宣传湿地的有关知识。
科普馆分三层,一层主题为“溱湖寻迹”,主要通过水孕溱湖、观鸟天堂、麋鹿故乡、绿影生灵、溱湖夜色、足迹星空、溱湖迭韵、沉浸溱湖等8个展区,向参观者介绍溱湖湿地的动植物、四季溱湖美景。
进入大门首先来到序厅,这里有一个大的落地书架,摆满了湿地类得书籍。
另一边木墙上是喜鹊的碳烤画,作为溱湖湿地的吉祥鸟,在这里寓意着带领游客们走进溱湖湿地。
然后是第一个展区—水孕溱湖,这个展区通过投影仪、半透明的幕布以及众多模型模拟了溱湖的水下世界。
第二展区被称为观鸟天堂,在它的三面墙上可以看到溱湖的十多种鸟类的图案或灯箱造型,游客们可以躺在展厅中央的休息岛上一边聆听各种鸟的叫声一边仰观展厅顶上投影仪投射鸟群飞翔的画面。
紧接着得就是第三展区-麋鹿故乡,这里在一个密闭的房间中放置了一个麋鹿的仿真标本,而在两面墙壁上开凿了十多个长方形的孔洞,有的是供游人观看麋鹿标本,有的是安装了液晶显示器用来播放麋鹿的介绍片和动画片。
第四展区绿影生灵,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数十平方米的三角形区域的三面墙体全是用大块大块的落地玻璃铺装而成,设计师把溱湖植物最繁茂时的一处很有代表性的场景照片印制在这些玻璃幕墙之后。
展厅中间的区域是有十多个放置在树状金属管上的小液晶显示器组成的所谓“信息树”,显示播放的内容为溱湖湿地最具代表性植物种类。
走进第五展区—“溱湖夜色”,会眼前一暗,此处正是一幅“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真实写意,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屋顶上点点星光,垂下一条条玻璃纤维丝,其下端不时闪烁着亮光,用来模仿萤火虫,一面墙上镶嵌有69枚人造琥珀,每个琥珀中都有一个小昆虫的身影。
第六展区足迹星空通过十几种动物的脚印来引导游客最终找到每种动物图像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