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生态学课件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58.00 KB
- 文档页数:5
(word完整版)生态学概论课件整理1。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2.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受控实验;实验室分析;生态模型与模拟;生态学的综合方法4.系统: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系统的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个组分能以整体的方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5。
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调控性。
6.系统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阶段;定量分析阶段;模型分析阶段;系统优化阶段系统的研究途径:黑箱;白箱;灰箱7。
生态系统(Ecosystem):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8.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9.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传递功能。
⏹初级生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碳水化合物中,碳水化合物又可进一步合成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过程。
⏹次级生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摄食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质,通过吸收、消化再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分解过程:分解者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的过程。
分解的生态学意义:通过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得到再循环,微生物种群得到恢复和繁衍.⏹为碎屑食物链的各级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物质基础。
⏹产生了有调控作用的环境激素,可能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改造了地球表面的惰性物质10.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空间结构;具有时间变化;具有自动调控功能;是开放的系统11。
《生态学》课程总结授课对象为生态环境学院草业科学专业2008级1、2蒙班,两个班合成为一个授课单位。
两班的总人数为68名。
总授课学时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高昂,听课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热爱所学专业,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常提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和自己家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关的生态学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从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看出,在参加考试的68名同学(无缺考)中,良好的19人、占总人数的28%,中等的24人、占总人数的35%,及格的19人、占总人数的28%,不及格的6人、占总人数的9%。
总之,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了该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占布拉2011年1月8《生态学》课程总结授课对象为生态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9级X1、X2班,两个班合成为一个授课班。
两班的总人数为73名。
总授课学时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高昂,不迟到不早退,听课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热爱所学专业,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常提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和自己家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关的生态学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从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看出,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规律。
在参加考试的73名同学(无缺考)中,优秀的9人、占总人数的12.3%,良好的32人、占总人数的43.8%,中等的22人、占总人数的30.1%,及格的9人、占总人数的12.3%,不及格的1人、占总人数的1.4%。
总之,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了该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生态学第四版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的是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与相互关系。
生态学第四版是生态学领域的一本重要教材,以下是对该书的总结。
本书从总论、生态系统、生态物种、种群与群落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对生态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详尽阐述。
总论部分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为读者建立起初步的理论框架。
生态系统部分重点讲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群落动态等内容。
生态物种部分探讨了不同物种的适应机制和相互关系,让我们了解到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
种群与群落部分研究了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和群落结构的形成过程,加深了我们对生物群落组成和稳定性的理解。
生物多样性部分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提醒我们要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
本书的优点在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和实证研究,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本书还注重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醒读者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
然而,本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有些概念和理论的表述过于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其次,有些章节的内容相对较少,难以全面了解某些生态学的分支领域,建议在后续版本中加强相应内容的介绍和扩展。
综上所述,生态学第四版是一本系统而完整的生态学教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读者建立了对生态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论框架,同时也提醒读者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花时间研读本书,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态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Word count: 239)。
生态学总结第一篇:生态学总结培训小结今年暑假八月,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生态学高等学校教师网络课程培训。
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生态学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的收获很多,真正让我的思想水平得到了提高。
我深深地认识到生态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老师能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多种方法有效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通过两位教授的讲述使我认识到上好生态学这门课不仅要深挖教材的基础知识,抓住各个部分的内容,而且要学会从总体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生态学的问题。
我体会要做到以下几点:一、重视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生态学发展历程的教学教师在讲授生态学知识时间,应该针对教授对象的层次和特点设计理论框架体系。
认真挖掘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内涵,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备课,这就要求老师对课程体系的理解非常透彻,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所以,优化合理设计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因此,要理解生态学的确切定义,掌握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生态学的复杂性和可预测性,运用简化论和整体论、演绎和归纳方法,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几个层次研究和讲授生态学。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同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果。
二、重视传统和现代教学理念的结合首先,重视经典生态学理论,因为这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
培养生态学辩证法与发展观、重视生态学概念发展史和著名生态学家的里程碑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注重生态学的尺度问题加强生态学数学模拟思维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在进行生态学学习和研究中,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生态学问题。
教学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
要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实现四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中,老师应广泛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配合多媒体教学,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课件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美观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大学生态学概论总结报告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了解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学生态学概论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生态学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主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
学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生态学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等。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物种群落、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我了解到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征。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对于应对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估可以利用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变化、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等指标。
此外,我还了解到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全球环境问题与生态学的应用全球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生态学的应用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学习生态学的应用,我了解到生态学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环境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态学还可以指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制定。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学习生态学还需要掌握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利用野外调查、实验研究和模型仿真等方法。
此外,现代技术如遥感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结论大学生态学概论的学习使我对生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掌握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关注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平衡与稳定,以及生态学的应用前景。
生态学的应用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学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1. 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2.生物学零度:某作物或作物品种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称为生物学最低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
3.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如捕食者与猎物间、食草动物与植物间、寄生物与宿主间的协同进化。
4.matapopulation: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Subpopulations)或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s)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Systems of patch populations)。
5.瓶颈效应:当种群数量突然减少时,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总的遗传变异下降。
瓶颈发生的时候,小种群的遗传漂变导致遗传变异丧失。
尽管种群数量可以恢复,遗传变异在以后许多代仍会保持低水平。
1. Bergman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
2.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N×T=K 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N ( T-C )=K, T=C+K/N ,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常数)。
3、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如捕食者与猎物间、食草动物与植物间、寄生物与宿主间的协同进化。
4.matapopulation: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Subpopulations)或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s)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Systems of patch populations)。
目录页数《普通生态学》学习指导与复习思考题第一部分绪论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下同): 生境136生态学生物环境1非生物环境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进化生态学3 化学生态学3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1 你认为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2 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2.2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2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 2-3第二部分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名词概念(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物种(种), 种群,环境6 生态因子7 环境因子主导因子8 最小因子法则10 耐受性法则11 限制因子11 生态幅12 适合度101 指示生物驯化26 休眠115 滞育115 内稳态13 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19 光周期现象19 短日照植物20 Bergman规律26 Allen规律26 三基点(最高,最适,最低))活动积温物侯少浆液植物43 恒渗植物团粒结构56复习思考题: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2,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10和Shelford 的耐受性法则11分别是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什么特点,生物的耐受曲线在生态幅宽狭不同的生物中,其图形上有什么特点10-12 3,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生物的适合度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74,什么叫生理分布区和生态分布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5,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生态效应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6-76,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分别是对哪些生态条件的适应具有哪些生态意义7,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在适应环境的方式,能力上有何差异内稳态生物如何保持其稳态机制的138,举例说明什么是适应组合生物为什么要出现适应组合9,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它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16-1810,温度有哪些生态意义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24植物和动物如何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进行适应26-30 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3211,什么叫有效积温25 利用它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价值12,水环境和陆生环境有哪些不同植物在适应方式上又有何不同13, 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在对水因子方面的适应中主要面临哪些矛盾它们又如何适应46-4914, 水体介质及其低氧环境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及其能量耗散产生哪些影响45-46.47.4815,盐碱土对植物有哪些不利影响盐土植物对植物的适应方式有哪些60-61第三部分种群生态学名词或概念(注意内涵和外延,对应的英文名词):构件单体生物66 构件生物66 密度159 年龄结构71 性比72 植物的建筑学结构70 生命表72 净生殖率73 内禀增长率76 瞬时增长率77 周限增长率环境阻力环境容量78 最大连续产量335 水华291 时滞效应82 赤潮84 生态入侵85 基因库98 遗传漂变101 中性学说101(配子选择亲属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104 渐变群100 工业黑化适应辐射107 r-K连续体社会等级127 领域性126 亲代投入122 利它行为协同进化139 生态位134 他感效应(异种抑制效应)127 偏利共生146 互利共生146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进化单位2,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69 种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对种群的发展各有哪些影响3,结合植物和动物在结构组成和生活特性的特性,说明植物种群和动物种群的在研究方式上应有的特点. 4,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有哪些不同72 如果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的发展动态,你认为两种生命表各有何优劣点5,关键因子分析是怎样反映环境因子对种群发展影响的746,比较分析种群增长的非密度制约指数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密度制约增长模型(离散型和连续型)成立的条件和建模的要求,各模型具有哪些生态学意义. 86-877,比较分析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对种群进化的作用特点.1018,自然选择按照选择的结果分为哪种类型并举例说明.1039,物种的形成为什么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有哪些形式和方式104-10510,比较分析r选择和K选择的异同点112, 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在生物保护中应采取的对策. 11211,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在生态适应中各具有什么利弊122 为什么大多的植物都选择雌雄同株的性别系统12512,领域性行为和社会等级对于生物适应环境有何积极意义12713,根据Lotka-Volterra中间竞争的模型, 说明竞争排斥和共存的条件. 13214,根据Tilman的ZNGI 模型说明植物竞争的特点及其相互排斥和共存的条件.15, 结合生态位和资源利用曲线说明资源供给和生态位幅度与竞争的关系. 13616, 利用有关模型说明动物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周期性数量波动83. 139-14017,植物对食草动物的取食有哪些适应机制二者之间是如何协同进化的142-14318,寄生生物如何适应寄生生活的二者之间是如何协同进化的144-145第四部分群落生态学名词或概念(注意内涵和外延,对应的英文名词):群落154 群落交错区169 机体论学派156 个体论学派157 优势种158 建群种158 显著度159 (相对)多度159,密度159,盖度(比)159 频度优势度重要值IV160 SDR生物多样性160 生活型165 生活型谱165 等生活型线生态等值种垂直结构167 外貌层片167 季相168 边缘效应169 同资源种团170 等价种170 抽彩式竞争172MacArthur175平衡说178空间异质性演替183 原生演替183 次生演替183 群丛196 群系197 植被型197 纬向地带性256 经向地带性256 垂直地带性259 三向地带性潮间带261复习思考题: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和种群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群落的性质如何155-1572,何为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它们分别产生怎样的生态现象(同种群部分结合起来) 1653,何为Raunkiae r频度定律它说明了什么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些层次多样性描述的指数常用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由哪些因素决定的160-1645,比较分析层片和层次的生态含义及异同点. 1676,一定地区代表性的叶子大小能说明该地的哪些环境条件为什么7,竞争是如何影响植物和动物群落结构的1708,何为空间异质性它对群落的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1749,岛屿生物群落的结构取决于哪些因素岛屿理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具有什么启示17610,利用物种丰富度模型说明资源,生态位幅度, 重叠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以及捕食和岛屿现象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7711,何为中度干扰理论它是如何解释群落结构形成的(干扰为什么能增加多样性) 17312,群落演替方向受控于哪些因素188 单元顶级论,191多元顶级论192和顶级格局说等演替理论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19213,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在群落研究中各有哪些主要区别19814,群落的分布取决于哪些条件为什么云南具有众多的植被类型169-17115,山地垂直带谱和纬向的水平带谱之间具有哪些联系和区别16,区别地球各植被类型的环境特点和群落主要特征及分布区域. 262第五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概念和名词(注意对应的英文名词,下同):生态系统208 生物地理群落生产者210 消费者210分解者210 食物链211 食物网211 营养级213 生态金塔213 Lindeman效率214 生态效率生态平衡216 负反馈215 生态危机216 初级生产211 次级生产211 生物量218 潜蒸发蒸腾(PET)222 LAI 矿化作用228,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库245 流通率245 周转时间生物放大作用(扩大)212 湿地,富营养化291,赤潮293复习思考题:1,何为生态系统208 它具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生态学2092,生态系统的功能类群分为哪几类各具有什么作用各包括哪些生物类群它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联系成为一个功能整体的209-2113,食物网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具有哪些特点2124,结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分析解释为什么一般营养级个数限于3到5个2145,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在次级生产中分别具有哪些差异226-2276,生态平衡水平取决于哪些因素为什么水热配置较好的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高7,初级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实践中具有哪些运用价值2188,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有哪些221 如何提高初级生产218-2239,何为富营养化具有哪些危害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防治10,初级生产量有哪些测定方法各用在哪些生态系统中22311,图解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并根据该模式分析农业生产中提高农副产品产量的可能途径. 22412,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包括哪些过程分解的生物类型有哪些方面各具有什么特点228-229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哪些区别和联系14,图解一个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状况;分析为什么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的效率更高212-21315,能量是如何进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平衡中具有哪些作用21816,比较分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大类型的特点,并分析人类经济生活中对它产生怎样的影响245-246第六部分应用生态学部分基本概念(注意内涵和外延,对应的英文名词):全球变化284 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308,生态风险评估,生态规划,环境容量,生态适宜度,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温室效应285,臭氧洞,烟雾事件289,光化学雾290,酸雨290,水体富营养化291,土地承载力,赤潮293,生态农业,人口老龄化298;生态系统服务316,生态健康,生态管理;生态农业304,农业生态,复习思考题:1,当今人类面临哪几大问题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832,环境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在世界,我国各具有怎样的特点2843,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光化学雾,酸雨产生的原因何在具有哪些危害如何进行防治287.2904,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何在具有哪些危害如何进行防治302-3035,我国的能源消耗具有哪些特点导致了哪些问题各如何防治299-3006,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具有哪些特点如何保护300-3017,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什么特点我国的社会条件要求我国走怎样的农业发展道路3068. 生态农业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在我国大力推进和发展生态农业305.3069,过大的人口是怎样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如何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理解我国现行的人口数量控制对策297.2989.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如何认识生态服务的价值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价值316.31710. 最大持续产量对指导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具有什么指导意义335-33711. 如何根据病虫害的特点按照生态学的原则进行防治339生态答案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1从野外转向室内2从定性走向定量3研究重点从个体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斗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5从理论走向应用2生物种:是有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