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3
古人年龄的特定称谓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这个称呼源自古代的一种习俗,即在婴儿出生三天后举行宴会,庆祝新生儿的到来。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在古代,婴儿满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其将来的职业和命运。
孩提:指1-3岁的幼儿。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因此被称为“孩提”。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换牙,因此被称为“始龀”或“髫年”。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这个称呼源于古代对未成年人的称呼,因为他们的牙齿尚未长齐,口齿不清,所以被称为“黄口”。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接受外部教育,因此被称为“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开始佩戴金钗作为装饰,因此得名。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这个称呼源自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豆蔻,用来比喻女子还未成年的青涩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开始学习舞蹈和武术,因此被称为“舞勺之年”。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要举行及笄礼,标志着她们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开始学习象舞等更复杂的舞蹈和武术技能,因此被称为“舞象之年”。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基本成熟,可以参与一些成人活动,因此被称为“成童”。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在古代,女孩子在这个年龄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因此被称为“破瓜”或“碧玉年华”。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在古代,这个年龄段的男子要举行加冠礼,表示他们已经成年可以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这个称呼源自桃树和李树在春天盛开的美景,用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美好和珍贵。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0-1岁: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垂髫(tiáo)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由此称。
“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女孩7岁又称髫年。
男孩8岁又称龆年8-14岁: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黄口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女孩13岁:豆蔻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舞勺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及笄(jī)《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男子15-20岁:舞象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女子1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晋人孙绰《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破瓜并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说的,将瓜字破为二字。
男子20岁:加冠、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古代男女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男性称呼:
1. 男婴:出生至满月龄之间称呼为“月子”。
2. 童子:一般指未满14周岁的男孩子。
3. 少年:一般指年龄在14至20周岁之间的男性。
4. 壮年:一般指年龄在20至40周岁之间的男性。
5. 中年:一般指年龄在40至60周岁之间的男性。
6. 老年:一般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男性。
古代女性称呼:
1. 女婴:出生至满月龄之间称呼为“月子”。
2. 童女:一般指未满14周岁的女孩子。
3. 少女:一般指年龄在14至20周岁之间的女性。
4. 姑娘:一般指未婚青年女性。
5. 妇女:已婚女性。
6. 中年妇女:一般指年龄在40至60周岁之间的女性。
7. 老年妇女:一般指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女性。
古代最全年龄称谓,30岁女子已是半老徐娘!在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
可以说,每个年龄组都有不同的称谓。
在古代的年龄称谓中,我们可能熟悉28岁、30岁、毫无疑问的年龄等等。
今天,边肖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古代称谓信息以及古代称谓的相关介绍。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0-1岁:襁褓时代,0-1岁的孩子在古代年龄称谓中被称之为孩提、襁褓时代,主要是指初生或者尚在发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为襁褓时代。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
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7岁(女子):髫年(tiao),7岁的女孩子在古代年龄称谓中会被称之为髫年(tiao),是指还在幼童时期,髫年也是指女孩子头发开始长,但是并没有束发时的自然下垂现象,故称之,也称作“垂发之年“。
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是古代年龄称谓对8岁小孩的称呼。
9岁:九龄,9岁是儿童开始学习的时间,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10岁:黄口,黄口也是对10岁以下孩子的统称。
我们经常听到黄口小儿这个词,指的是童心未泯的男孩或女孩。
12岁(女):柴进之年,在古代的年龄称谓中,意思是女孩12岁,12岁的时候开始照顾她,所以被称为柴进之年。
13岁(女):豆蔻几岁了?指古代十三四岁的少女,指少女的青春。
13-15岁: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男子):成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就要学会古代六艺了。
15岁(女子):及笄之年,及笄之年(jī)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古代年龄称谓,泛指该女子15岁了,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后就意味要出嫁了。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1. 引言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社会地位的认知,也代表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介绍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从婴儿期到老年阶段,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1 婴儿期(出生 - 3岁)在古代,对于新生儿,人们常常使用”婴儿”、“娃娃”、“襁褓”等称呼。
特别是在婴儿刚出生时,人们还会称呼为”封儿”,寓意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2.2 幼儿期(3岁 - 7岁)幼儿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常常称呼为”童儿”、“童子”,表示他们已经脱离了婴儿期,开始步入童年。
2.3 童年期(7岁 - 15岁)在古代社会,童年期是一个孩子逐渐成长为成人的阶段。
古人对这个年龄段的称呼多种多样,包括”弱冠”、“童男”、“童女”等。
这些称呼既表明了孩子们的成长,也为他们的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
2.4 青年期(15岁 - 30岁)青年期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阶段。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常常称呼为”壮士”、“公子”等。
这些称呼代表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活力四溢。
2.5 壮年期(30岁 - 50岁)壮年期是一个人生活的鼎盛时期,在古代,人们常常称呼为”丈夫”、“妇人”等。
这些称呼既体现了成年人的社会角色和婚姻状态,也代表了社会对于中年人的期望和责任。
2.6 中年期(50岁 - 70岁)中年期是一个人生活中的事业稳定和经验丰富的阶段。
在古代,人们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常常称呼为”老者”、“大人”等。
这些称呼体现了中年人的社会地位和智慧。
2.7 老年期(70岁及以上)老年期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古代,人们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有着尊敬和敬重的态度,常常称呼为”老人”、“长者”、“老夫”、“老母”等。
这些称呼代表了对老人智慧和经历的敬佩,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族文化和敬老传统。
3. 结论古代社会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社会地位的认知和尊重。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
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助词。
摽,落下。
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
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儿童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总角】幼年〖释意〗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以此来表示对其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下面是古代各年龄段的一些常见称谓:1. 婴儿期(0-3岁)在古代,婴儿期被称为“襁褓”或“乳儿”。
“襁褓”一词指的是用布包裹的婴儿,是保护和照料的象征。
“乳儿”则是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
2. 幼儿期(3-7岁)幼儿期被称为“童子”或“苗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基本的礼仪和生活技能,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个性。
3. 童年期(7-16岁)童年期被称为“童年”或“童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开始学习识字、算术等基本的知识。
4. 青年期(16-30岁)青年期被称为“青年”或“少年”。
这个阶段的人们开始步入社会,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男性在这个年龄也可能开始从事工作或结婚。
5. 壮年期(30-50岁)壮年期被称为“壮年”或“夫子”。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通常在事业或家庭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权威,同时也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6. 中年期(50-70岁)中年期被称为“中年”或“中堂”。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已经经历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
7. 老年期(70岁及以上)老年期被称为“老人”或“长者”。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享受着退休生活,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称呼,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对不同年龄段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被视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和评价。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8. 老寿星(80岁以上)对于那些享年80岁以上的长者,古代社会常常尊称他们为“老寿星”,意味着他们已经达到了长寿的境地。
这是对他们长寿和智慧的赞颂,也是对他们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的致敬。
在古代,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各自的称谓,这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尊重,还体现了社会对各个年龄段人的期望和角色定位。
婴儿期和幼儿期的称谓,强调了对孩子的照料和关爱,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排序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排序大致如下:
1.子:指未满七岁的儿童。
2.童:指七岁到十三岁之间的儿童。
3.少年:指十四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年轻人。
4.青年:指二十一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年轻人。
5.壮年:指三十一岁到四十岁之间的成年人。
6.中年:指四十一岁到五十岁之间的成年人。
7.老年:指五十一岁以上的人,通常又分为“老”、“叟”、“长者”等阶层。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经常被使用,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也反映了社会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生命阶段的区分和尊重。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在古代,从婴孩呱呱坠地到百岁老者,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
”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
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
“弱”则指“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
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
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行礼时间多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男子冠礼一样要三加或者二加。
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0岁度、孩提、赤子、襁褓、汤饼。
1岁牙牙、周晬。
2、3岁孩提8岁总角(8岁至14岁的少年)、童龀、髫龀-始龀、髫年:女孩-始龀、龆年:男孩。
9岁九龄、黄口、指数10岁幼学、外傅之年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十三、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结发、志学之年、束发、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成童1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20岁加冠、弱冠、结发、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花信年华30岁而立、始室、克壮、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非、艾服、大衍。
54岁六九年(六九五十四)60岁耳顺之年、高龄、花甲、还历之年、下寿、耆[qí]艾、平头甲子、杖乡。
61岁还历寿70岁从心之年、古稀、悬车之年、杖国之年、耋[dié]、耄[mào]耋[dié]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中寿、伞寿(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
88岁米寿(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寿、鲐背、冻梨。
99岁白寿(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上寿、期颐之年。
108岁茶寿(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双稀、双庆。
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垂髫、龆[tiao]、髫[tiáo]年、髫[tiáo]龄、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冠者。
另外称老人的有:斑白、黄发、皓首、久寿、眉寿、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暖寿、万寿、遐龄。
女性至出嫁:梅之年。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古代年龄称呼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以下是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大戴礼记•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