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价格歧视
- 格式:ppt
- 大小:942.50 KB
- 文档页数:8
案例:价格歧视及其难题在学校,学生可以花费5元钱看的最新电影,但在校外的电影院看同样的电影却要花40-90元。
许多大商场为了促销,常常打出买100送50元现金(或购物券)或买200送100元现金(或购物券)的广告。
在广州很容易以75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从广州到济南的经济仓飞机票,但是在济南只能买到1420元的从济南到广州的经济仓飞机票,乘的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机,甚至是同一架飞机,同样的机组,时间里程也一样,价格虽然相差如此悬殊。
总之,这些同样商品向不同人群索取不同价格的作法叫做价格歧视。
它暗示着垄断势力的存在,所以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并常常是非法的。
然而社会上价格歧视不仅普遍,而且还是社会隐蔽地、非预期地再分配消费品的重要方法,多数情况下,是由富人到穷人来分配。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分析:价格歧视是对同样商品向不同群体索取不同价格的作法。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定价市场占统治地位,但稍微考虑一下,我们就会确信多重定价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
价格歧视可用来增加公司的利润。
不管怎样,它对具有垄断力的单—定价公司的产量与福利的影响是明显的。
另外,多数影响趋于使消费品在各收入阶层中的分配更均等。
让我们看看这是怎样发生的。
在一个单一价格市场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即他的预期价格通常不同于他不得不支付的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和预期价格的差距产生了消费者剩余,对于卖者来说它是潜在的利润来源。
在一个单一价格市场中有大量消费者剩余,因为市场中全部商品的价格来源于消费者对消费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较早消费的价值较大的商品中产生消费者剩余。
这反映出对于任何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遵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随着价格的下降,越早消费的商品价值越大,越晚消费的商品价值越小。
卖者成功地构建价格歧视策略以诱使消费者显示他们的预期价位,从而卖者增加了利润。
因为价格歧视暗示着和垄断势力联系在一起的产量限制,所以它的存在意味着产出小于理想产出,并存在无效率。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2.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于同一商品,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
4。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5。
规模报酬: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6.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7.价格消费线: 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8。
客观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9。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他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10.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11.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2.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13.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微观经济中的价格歧视与消费者剩余在微观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价格歧视与消费者剩余是两个关键且相互关联的概念。
它们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定价策略,也深刻地左右着消费者的福利和市场的效率。
价格歧视,简而言之,是指企业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可不是简单的随意定价,而是基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和策略。
比如说,按照消费者的购买数量来定价。
我们去超市购物,经常能看到“买一送一”“第二件半价”等促销活动,这其实就是一种数量上的价格歧视。
对于那些购买量大的消费者,商家给予了更低的单位价格,因为他们能带来更大的销售额和利润。
再比如,按照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来进行价格歧视。
常见的例子就是飞机票和火车票。
同样的行程,商务舱和经济舱的价格差异巨大。
这是因为商务旅客通常对价格不太敏感,更注重舒适和便捷,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对于经济舱的旅客,价格则相对较低,以吸引更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还有一种基于消费者身份的价格歧视。
学生、老年人、军人等特殊群体在很多场合都能享受到优惠价格。
这是因为企业认为这些群体的支付能力相对较弱,或者出于社会责任感和政策要求,给予他们一定的价格优惠。
价格歧视看起来似乎对企业有利,能够让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但实际上,它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和限制。
首先,实施价格歧视需要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误判,导致策略失败。
其次,价格歧视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和反感,如果被消费者察觉并认为不公平,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比如说,你特别喜欢一款新出的手机,心理预期愿意支付 5000 元,但实际上它的售价只有 4000 元,那么这 1000 元的差额就是你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反映了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的福利水平。
当市场竞争充分,价格合理时,消费者剩余往往较大,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的微观经济学解释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价格歧视作为一种市场定价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价格歧视的本质、类型及其与市场定价的关系进行解释。
一、价格歧视的本质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对同一产品或服务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行为。
其本质在于根据市场需求的异质性,实现利润最大化。
价格歧视的实施通常基于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弹性差异的认识。
根据群体的需求弹性高低,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二、价格歧视的类型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价格歧视手段的不同,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和第三度价格歧视。
1. 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一度价格歧视又被称为个性化定价或完全价格歧视,指的是根据每个消费者的需求弹性,为其设定具体的个性化价格。
这种定价策略的特点是最大程度地捕捉消费者的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并将其转化为生产者的利润。
例如,个人保险公司对每个客户的保费进行个性化定价,根据客户的个人健康状况、年龄等因素确定保费。
2. 第二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又称为数量歧视或折扣歧视,指的是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在这种歧视下,销售商通过设定阶段性的价格,鼓励消费者增加购买数量,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典型的案例是手机公司针对批量购买者提供的折扣价。
3. 第三度价格歧视第三度价格歧视是指根据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消费者群体之间的特征可以是性别、年龄、收入等因素,这些因素通常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相关。
例如,电影院对学生提供学生票、老年人提供优惠票等等。
这种定价策略是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形式。
三、价格歧视与市场定价的关系价格歧视是市场定价中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价格歧视通过差异化定价,灵活应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弹性,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和利润。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属性或市场条件,向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尽管价格歧视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但其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价格歧视的类型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度价格歧视、第二度价格歧视和第三度价格歧视。
第一度价格歧视是指根据消费者的个体需求曲线,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歧视要求卖方对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有准确的了解,以便设定最优价格。
例如,某航空公司根据乘客的购票时间和需求弹性,向不同的乘客收取不同的机票价格。
第二度价格歧视是指卖方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数量或购买频率,向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歧视通过设置不同的价格区间或折扣,来鼓励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例如,超市常常设置批发价和零售价,以吸引大量购买的商家和少量购买的个人消费者。
第三度价格歧视是指卖方根据消费者的属性或市场条件,向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这种歧视通常基于消费者的收入、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特征,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供求关系。
例如,电影院根据不同的观众群体,设置不同的票价,如学生票、老年人票等。
二、价格歧视的经济效应价格歧视在经济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效应,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正面效应主要包括经济效率提高和消费者福利增加。
价格歧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高需求弹性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使卖方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低需求弹性的消费者则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产品,增加其消费福利。
此外,价格歧视还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创新和产品差异化。
然而,价格歧视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
首先,价格歧视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不公平感。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支付的价格与其他消费者不同,会产生不满和不信任,从而损害市场的公信力。
其次,价格歧视可能导致市场的失灵。
当价格歧视过度,使得某些消费者无法购买或无法获得公平的待遇时,市场机制可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价格歧视研究在市场里,价格歧视是造成人们消费不公平的一个因素。
简单来说,价格歧视就是在同一商品或者服务中,因为不同的性质或者消费者,而字符不同的价格。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价格歧视会让一些人觉得被冤枉了,因为同样的商品,却被同一商家收取了不同的价格。
但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价格歧视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因为不同的市场应该有不同的价格。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价格歧视有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第一程度价格歧视。
这种歧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最公平的一种价格歧视。
之所以叫做第一程度歧视,是因为这种歧视是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上,根据每个消费者对单个商品的需求定价。
这是最公平的定价方式,因为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够得到他们消费的最高效用水平。
因为这种价格歧视是在消费者需求的程度上而不是人的身份上,所以这种歧视是无法有效地避免。
第二种是第二程度价格歧视。
这种歧视是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同程度的需求,进行歧视性定价。
这种歧视是在消费者需求曲线上,根据消费者对多种商品的需求深度来定价。
这种歧视是在消费者的需求深度上进行的,所以最大的效用得到的消费者需要支付比消费需求曲线上的其他消费者高的价格。
第三种是第三程度价格歧视。
这种歧视是由于不同的人的身份、职业或者行为习惯等影响,形成的价格歧视。
比如,典型的第三程度价格歧视是在优惠券和促销等活动中出现的。
这里的歧视是在不同的人身上而不是在他们的需求曲线上进行的,所以并没有像第一和第二种价格歧视那么公平。
不同程度的价格歧视,对生产者在收入上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因为这个原因,价格歧视在市场上是非常普遍和常见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价格歧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在制作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生产者有多少能力在这个市场上回避某些形式的歧视。
此外,歧视性定价在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影响,如产生不公平的感觉等,也需要监管机构适时地介入。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歧视并不总是一件坏事。
生产者需要通过定价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利润和竞争力,而价格歧视就是最常见的定价策略之一。
价格歧视的案例分析价格歧视是指同一物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或同一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收取不同价格。
而三级价格歧视则是指把消费者按某一标准分为不同的人群,而对不同的群体收取不同价格的一种定价策略。
比如美国的民航业的机票价格的不相同,就是一个运用价格歧视原理的例子。
它的机票按收入高低的不同把消费者往返美国时间的不同而售出的机票的价格不同,这与“巴黎地铁”方案的经营道理是一样的。
A对双休日返美的顾客实行高价格,因为这类顾客一般都是因公出差的顾客或者是为了周末赶回来和家人团聚的收入较高的顾客。
因此可对这时段的顾客征收一个高价格。
B而对周一至周五返回的顾客则实行一个低价格,因为这部分顾客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最佳时段,因此会在非休息时间的机票价格相对更低些,因为此时的顾客收入相对更低。
类似地,我们可以根据此原理将三级价格歧视的原理运用于其它事物上。
比如一些旅游景点如庐山,井冈山等地,则会在“五一”“十一”黄金周的价格会更高一些,因为可把消费者区分为“假期消费者”和“非假期消费者”,考虑到此时消费者的人数很多,消费者的假期较多,因此此时可提高价格,是个缺乏弹性的商品,提高价格会使厂商收益增加,这其实都是价格歧视例子的运用。
我们可以引申出按不同时间段给同一消费者出售产品,其价格是不一样的,如鲜鱼,新款的衣服,时新的电器产品等都可以运用三级价格歧视。
因为这时候出来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可以制定出一个更高的价格,使厂商收益增加,而时新的产品则可以制定出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以满足一般收入人群的需求,因为由于此时的竞争的厂商较多,盗版产品的出现,并且时令已过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喜庆的心理,属富有弹性的商品。
再如下面这个例子语音通话比宽带价格高,从占用带宽角度来看,语音通话比宽带高,属于三级价格歧视。
因为宽带一向都是512K、1M、2M,可以包月,甚至更便宜。
但是电话话音是窄带信号,充其量不过是64K,比那个差一两个数量级,所以,如果从占用带角度说电话的语通话显得费用就非常低。
第11章 有市场势力的定价一、简答题1.定义价格歧视,简述实行价格歧视所需的条件及价格歧视的种类。
答:(1)价格歧视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
(2)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3)价格歧视的种类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出售的每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再分为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与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
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
在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因为在边际点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总产出水平较高,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加总量较大。
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在现实中很少见到。
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
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
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群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
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可以分隔的市场。
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第二个条件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
2.为什么垄断厂商实行二级价格差别比实行一级价格差别更容易?答:一级价格差别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一级价格差别要求垄断厂商确切地知道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它对每个消费者索取的价格高到使它们几乎要拒绝购买,但又不会拒绝购买的程度。
价格歧视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格策略。
其中,价格歧视是一种看似不公平,但在微观经济学的视角下却有着合理逻辑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价格歧视?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呢?价格歧视,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对不同的消费者或者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而这些价格的差异并非基于成本的不同。
例如,同一场电影,在工作日的下午票价可能较低,而在周末晚上则票价较高;同一款软件,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定价也可能大相径庭。
要理解价格歧视背后的原理,首先得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说起。
需求弹性反映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对于一些商品或服务,消费者的需求比较缺乏弹性,也就是说,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购买意愿影响不大。
比如,病人对于救命的药品,无论价格多高,可能都愿意购买。
而对于另一些商品或服务,消费者的需求则富有弹性,价格稍有上涨,他们就可能减少购买或者寻找替代品。
比如,对于某种品牌的零食,如果价格上涨,消费者很容易选择其他品牌或者干脆不吃。
企业正是利用了消费者需求弹性的差异来实施价格歧视。
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企业可以提高价格,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企业则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的购买,以增加总收益。
价格歧视还可以基于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和消费能力来进行。
比如,航空公司会推出经济舱、商务舱和头等舱等不同等级的服务,并制定不同的价格。
经济实力较强、对舒适度和服务要求较高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价格更高的商务舱或头等舱;而对价格较为敏感、更注重实惠的消费者则会选择经济舱。
这种价格歧视使得航空公司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身上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再比如,一些电商平台会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历史和浏览习惯来推送不同价格的商品。
如果系统判断某个消费者经常购买高价商品,可能会向其展示价格较高但品质可能更好的商品;而对于那些更关注价格的消费者,则会推送更多价格优惠的商品。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成功实施价格歧视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在现实生活中,垄断者为获取更大利润,会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消费者实行价格歧视,即差别定价。
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假如不同价格反映了产品的质量和本钱的不同,那么这只是价格差别而非价格歧视。
即价格歧视夸大的是同一产品或微小差异的产品在不同情况下向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点理解:价格歧视的实施者是具备垄断势力的同一厂商。
价格歧视的目的是尽可能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以增加厂商利润。
价格歧视分为三类:完全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即厂商向每个消费者索取他愿为每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此时,厂商可以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
采用完全价格歧视,厂商需要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才能实现对消费者的个人化定价。
二级价格歧视,指企业将产品划分为不同消费量的“区段”,并对不同区段索取不同价格。
消费量越大的“区段”价格水平越低。
三级价格歧视,指具有垄断势力的厂商根据某些与顾客消费偏好相关的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等,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对具有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群体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
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制定较低的价格;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
基于此,无论是哪种价格歧视,都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厂商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即控制价格的能力。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类型中,厂商面临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它是即定市场条件下价格的接受者,因此无法实施价格歧视。
二是厂商应该知道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者剩余,在此基础上,知道应该向谁索取高价、向谁索取相对的低价。
三是厂商有能力杜绝“套利”现象的出现,即能阻止低价获取产品的消费者再高价转让,以确保自己的利益。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于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或是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也就是对于市场进行分割,形成各个子市场,然后把总销量分配到各个子市场出售,根据各个子市场的需求弹性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
国贸104班王晓玮 2010010606案例13:麦当劳连锁店的折扣券讨论题:1、一级价格、二级价格、三级价格的含义?①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根据消费者愿意为每单位商品付出的最高价格而为每单位产品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
②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但是购买相同数量产品的每个人都支付相同的价格。
③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于同一商品,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
2、举例说明三个价格的应用。
①一级价格歧视: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客户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在与这些超级大客户及大客户进行交易时应用一级价格歧视。
在交易中,电信运营企业代表可通过讨价还价最终和客户达成价格协议。
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就是企业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估价、摸底、试探、商议的过程。
若价格协议达成,企业就成功地索要了该客户愿意为购买其商品而支付的最高价格(即保留价格)。
对客户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关键是视每个客户具体情况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讨价还价的起点、让步幅度和妥协点。
企业通过试探、估计客户对其产品价值的看法后确定报价起点。
然而,客户会隐藏自己对产品价值的看法,甚至向企业发出相反的信号,如掩饰强烈购买欲望或故意贬低商品价值等,这些都有可能使企业错误地估计客户的保留价格,在讨价还价中作出不适当的让步,使本该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落空。
从这一点上看,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关键是索要保留价格。
②二级价格歧视:电信运营企业话费优惠在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有规定,用户的通话费或通话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必须支付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超过这个范围则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折扣,如果通话费更多或通话时间更长,还可以享受更大的折扣。
峰值定价方法是电信运营企业基于电信产品消费时间的不同而采用的二级价格歧视策略。
消费者对通话的需求具有时段性,这种需求依消费者的作息习惯而变化,白天需求多,深夜需求少。
峰值时段消费者的需求强劲,运营商的边际成本也较大,资费水平也相应提高。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2.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于同一商品,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
4.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5.规模报酬: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6.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7.价格消费线: 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8.客观需求曲线: 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9.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或者说,他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10.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11.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2.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
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 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13.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名词解释1、停止营业点:平均可变成本(AVC)和边际成本的交点。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而平均收益完全低于平均可变成本就是亏本模式,则停业。
2、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
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
3、主观需求曲线: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因为在市场中有大量的企业存在,因而单个厂商会认为自己的行动不会引起其它厂商的反应,于是它便认为自己可以象垄断厂商那样,独自决定价格。
这样,单个厂商在主观上就有一条斜率较小的需求曲线,称为主观需求曲线。
4、恩格尔曲线: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5、完全竞争: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
6、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和保护某一产品或者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产品或行业的产品规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
后果是供给大于需求。
7、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一种生产要素的量时所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8、等产量曲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线有3大特征名词解释:1)远离原点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2)不相交;3)凸向原点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短期规律)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连续增加并超过特定值时,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