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民间慈善组织_刘晨
- 格式:pdf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3
太平天国乡村政治再研究——以乡官群体为中心刘晨【期刊名称】《《安徽史学》》【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11页(P60-69,134)【关键词】乡村政治; 乡官; 太平天国; 太平军; 民变【作者】刘晨【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4美国学者孔飞力(Philip A.Kuhn)对太平天国的乡村政治有一段经典描述:太平军的控制很少能越过行政城市的城墙。
在许多这样的地区,太平军已经成功地把清代的地方行政长官赶出有城墙的城市,但却不能摧毁农村名流的地方团练集团,它们在官方的庇护下继续在乡村进行斗争……它们说明太平军实际上困守在城市中,而正统名流则控制着农村。
(1)[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201页。
孔飞力认为,在战争胶着状态下,太平军的力量因被清军和团练打压而困守在城市,在农村社会的统治力量薄弱。
罗尔纲、茅家琦等的通史著作,以及钟文典主编的各类专题史,大体上均认为太平天国在农村社会的统治成效薄弱。
国内外学者的立论虽有差距,但太平天国在乡村地区统治薄弱,几乎成为学界关于太平天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共识。
过去学界对太平天国的乡村政治有一定探讨,但大多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将太平天国农村政治的失败归结于太平天国后期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动(2)参见王明前:《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和农村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或是局限于乡官阶级属性和土地、赋税制度的关系(3)参见祁龙威:《太平天国后期的土地问题》,《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龙盛运:《太平天国后期土地制度的实施问题》,《历史研究》1958年第2期;王天奖:《析太平天国的“着佃交粮”制》,《太平天国学刊》(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159页;赵德馨:《论太平天国的“着佃交粮”制》,《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
太平天国的传说民间故事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民起义政权,它在19世纪中叶存在于
中国的南方,时间跨度大约是1851年到1864年。
关于太平天国的传说和
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洪秀全托梦:洪秀全在创立太平天国之前,据说曾受到上帝的启示,上帝告诉他要消灭清朝,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信仰基础。
2. 石达开的智慧: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以智慧和英勇著称。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次战斗中,石达开利用智谋击败了敌人,使得太平天国的军队能够继续前进。
3. 杨秀清的神奇预言: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部有着很高的声望,他被认为有神灵附身,能够预言未来。
有一个故事说,他在一次战斗前预言了清军的动向,使太平天国能够成功防御。
这些故事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人民对于平等、正义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于清朝腐败和压迫的不满。
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讲述。
历史上的民间赈灾组织历史上的民间赈灾组织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
中国历代政府都把救灾看成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受灾百姓最先想到的也是政府的公共救济。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夏朝就已有官方的赈灾举措。
随着社会物资财富的不断增加,民间团体和个人,也开始纷纷参与到赈灾活动中来,成为了中国赈灾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古代民间组织自然灾难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极大的破坏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大多数民众都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赈灾救济。
在中国古代,民间赈灾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宗教团体宗教往往以积德劝善作为箴言,并辅之以因缘果报来劝化百姓,因而当面临大的自然灾害之时,宗教团体就会祈福禳灾,并采取具体行动积极投入到地方赈灾活动中来。
早在佛教传入的早期,佛寺就以施粥的方式来济贫赈灾,据《魏书》记载,当时的僧尼就亲自主持和收养那些因灾而无力自存的百姓,政府还把他们划归为僧祗户,交由寺院统一管理,并拨给相应的田地作为实物补助。
唐代是佛教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广建佛寺并衍生出众多的宗派。
随着寺院经济力量的增强,许多佛寺都积极投身于地方赈灾的慈善活动之中。
如唐玄宗开元年间,五台山的清凉寺就专设粥院,在灾年周济贫民。
唐宣宗大中七年,“江表荐饥,殍踣相望”,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就施舍粮食,并提供草药给受灾的百姓。
地方士绅士绅作为地方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仅在文化上具有优势,而且拥有相当的财富。
地方士绅在很早的时候就积极投身到地方公益事业之中。
明清以后,地方士绅的赈济活动就越发增多,在江南地区还形成了特定的慈善团体与民间慈善组织。
士绅深受儒家思想或佛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因而在地方受灾时,处于优势阶层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协助官府组织赈济。
如明宣德年间,江西普遍出现饥荒,地方米价腾贵。
官府曾考虑开仓平粜,然库存有限,无法满足四乡的灾黎。
正当官府踌躇之际,地方乡绅鲁希恭、新淦及郑宗鲁各出粟二千石助赈济,随后又有众多绅民献捐,暂缓了饥民的乏食之困。
作者: 路遥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90-19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史;《档案学通讯》;硕士学位论文;清史研究;历史档案;专业刊物;编纂工作;
出版社
摘要:刘晨完成的这部25万字的《萧朝贵研究》(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是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形成的,前后写作、修改经历了4年多的时间,其中部分成果已在《清史研究》、《历史档案》、《档案学通讯》等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这些成果也是他参与国家清史《传记一农民领袖》太平天国等部分编纂工作的重要收获。
出版物刊名: 史林
页码: 114-11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早期历史;东南西北;权力格局;权力结构;权力斗争;洪秀全
摘要:天王洪秀全之下,翼王石达开之上,有东南西北四王。
西王萧朝贵,身兼天父之婿、天兄代言,在太平军中“勇敢刚强,冲锋第一”。
萧朝贵的崛起、主政、负伤、阵亡、神化是太平天国前期权力格局形成的重要杠杆。
本书引用可靠的资料,论证了在太平天国早期历史上存在一
个“萧朝贵时代”,太平天国得以迎来定鼎金陵的辉煌。
而与此同时,肇端于萧朝贵时期的太平天国权力斗争和权力结构的异动也埋下了“天国”陨落的伏笔。
本书附列的六篇研究习作,是作者近年来对萧朝贵和太平天国早期史研究的后续推进。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nd Non-governmental
Charity Organizations
作者: 刘晨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9-15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慈善组织;社会救济;太平天国
摘要:太平天国作为新兴政权,从未放弃对重建正常社会秩序主导权的争取。
在主要占领城市,太平天国政府相继建立起各类独具特色的救济组织,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独揽城市"慈善"事业。
太平天国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不能以"战乱"一言以蔽之,还要注意到民间慈善组织与太平天国社会组织制度的冲突、"战乱"造成的"社会失控"等因素。
社会
组织制度的弊病、"社会失控"是造成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原因。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Popular Revolts in Jiangnan Rural Area in the Mid-19^th Century:Centering on the Popular Revolts in the Occupied Area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作者: 刘晨[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农史
页码: 84-9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民变;农民反抗;动员模式;江南乡村
摘要:19世纪中叶,江南乡村民变迭起,在太平天国占据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
江南重赋、苛捐、佃租盘剥,以及官吏贪腐之弊,无疑是促发乡村民变的重要内因,但民变必须经动员才能成型。
太平天国占领区民变动员模式的组织、方式、场所、仪式这四个核心层面因素,与太平天国据守
江南前20年间清朝统治下的同区域民变相比,既有传统民变动员的延续性,又有战时太平天国自己的特殊性。
在愈演愈烈的社会矛盾中,正是这种传统与特殊的结合,使“天国”占领区民变的规模和烈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均超越了清朝统治时的同区域民变,从整体上建构了“民众对抗太平军”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形塑过程。
民变的多发频发,加剧了太平天国政权系统内部各阶层的离
心倾向,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败亡。
Popular Riots in the Areas Occupied by the Taipings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Regime
作者: 刘晨[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51-6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太平天国;民变;太平军;集体行动;社会控制
摘要:在太平天国统治区,特别是1860年代太平军奄有苏浙膏腴之地,之后“如蜩如螗,如沸
如羹”的“民变”呈现了一道别样的历史景象。
民变的抗争矛头大多指向太平天国的经济政
略。
广泛而频繁地引发激变四野的民众反抗,也是政治权力控制地方社会不当的直接反映。
太平
天国严禁集体暴动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在应对民变的实践上则具有以剿为主、不注重善后、过
分干涉租佃事务、区分事件类型和性质等特点。
民变多元复杂的社会效应对太平天国统治产生
影响。
首先,“高效”镇压的背后,反映了民变耗费政府财力、牵扯行政精力和分散太平军兵力的实质;其次,民心渐失,后期太平天国“人心冷淡”的现实,不仅是在军中、朝内,在民间亦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统治区风起云涌的民变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太平天国在社会控制层面的失败,预示
着“天国”陨落的命运。
太平天国早期萧朝贵与杨秀清关系考辨
刘晨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天兄”代言人萧朝贵与“天父”代言人杨秀清之间并非纯粹的同盟、
挚友,两人在合作共事的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矛盾。
在太平天国的孕育期,“天兄”曾通过揽权、培植私党、代理首辅,试图创造超越“天父”权威的神话。
在金田团营的关键时刻,萧朝贵还利用直接命令、诋毁中伤、孤立压制等手段欲使病重的杨秀清脱离上帝会的权力核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天兄”(萧朝贵)与“天父”(杨秀清)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对手、仇敌,两者微妙的政治、宗教关系以及太平天国生存的主客观环境,都决定了萧朝贵的“夺权”仅是一股无法逾越地表的政治暗潮。
【总页数】8页(P135-142)
【作者】刘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4
【相关文献】
1.洪秀全承认杨秀清、萧朝贵假托天父、天兄原因分析 [J], 叶君明
2.试论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的消极作用 [J], 童远忠
3.试论杨秀清、萧朝贵“代无父、天兄传言”的隐患 [J], 童远忠
4.杨秀清、萧朝贵桂林告示考释 [J], 雷冠中
5.上帝教与太平天国的兴衰——以萧朝贵神化历程为中心的考察 [J], 刘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