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戏剧⽐较中西戏剧简要⽐较我们可以从再现与表现、舞台时空、舞台表演、戏剧结构、戏剧⽂学的不同审美追求——冲突与意境、中西戏剧的结尾⽅式——否定之否定与反者道之动等⽅⾯加以⽐较。
⼀、西⽅戏剧的再现性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西⽅戏剧⼀般采取写实的舞台布景,道具与景物都为实物,⽽且接近真实。
演员的表演⼒图表现⽣活的真实,虽然西⽅戏剧也有假定性之说,但是它可以看作现实⽣活的再现,表演与⽇常⽣活的⾏为动作⽐较接近,结观众以逼真的艺术享受,使观众产幻觉,把舞台上的⼀切当作真实。
观众可以直接沉醉其中,为剧中情节所感动。
中国戏曲的舞台往往是空的舞台,演员表演则是虚拟表演,是⽇常⽣活中动作的舞蹈化。
如⼀个演员坐在台上,在没有针和线的情况下,⽤⼿势的表演来表现做针线活.或者在空⽆—物的舞台上⾛圆场,⽤舞蹈表演来表现爬⼭越岭、渡江涉⽔。
⼆、中西戏剧的舞台时空差异西⽅戏剧在⼤幕拉开后,展现在观众⾯前的是⼀个具体的、实在的空间,观众正观舞台,舞台时空依据舞台物质的再现⽽体现。
在以“三‘律”的戏剧结构形式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戏剧中,舞台被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采取以景分场的办法,把戏剧冲突放在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戏剧情节的延续时间与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体⼀致。
舞台的空间就是观众能感到的物质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通过场与场的间歇度过以莎⼠⽐亚戏剧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为代表的戏剧也采取正观的审美⽅式,是舞台物质的再现。
不同的是,他们要求舞台是流动的空间,让时空环境在舞台上连续不断地展开。
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主要不是舞台物质的再现,⽽是依靠演员的表演来表现。
因此,它要求观众采取反观的审美⽅式,即运⽤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特有的交流⽅式来表演舞台的时空环境。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如果没有演员的唱、念、做、打.就只是⼀个毫⽆意义的空舞台。
中国戏曲不创造独⽴于⼈物之外的⾃然环境,它的⾃然环境存在于演员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当中,存在于舞台⼈物对它的态度和反应之中。
争教两处销魂有两位剧坛,一位被革命导师推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一位被誉为古代“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们虽然早已先后陨落,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传人间,至今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他们就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
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
莎士比亚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
当时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
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
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
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
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
四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戏剧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上演和评论,重要原因在于两位大师都能冲破当时的艺术教条,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
汤显祖认为要以“曲意”为重,让创作的激情冲破格律的束缚,“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莎士比亚作为“自然的诗人”,常常冲破“三一律”的限制。
可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戏剧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摈弃了当时的艺术教条,尽情地表现了时代精神。
其次,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汤显祖在创作前期,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创作后期已经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共通之处概述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尽管它们发展于不同的地区、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令人惊讶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在叙事结构、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叙事结构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采用了混合的叙事结构。
其中包括多条情节线索,并通过交错切换来展示不同角色和情节的发展。
这种复杂而有层次感的叙事形式在两种戏剧形式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舞台表现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非常注重舞台表现,尤其是对舞台美学的追求。
两者都使用了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特效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此外,两种戏剧形式也都重视角色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演,以传达情感和展示角色性格的变化。
角色塑造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塑造都非常细致入微。
两者都注重在戏剧中刻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
通过对话、行为和思想上的揭露,角色在两种戏剧形式中都显得鲜活丰满。
题材选择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的题材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但它们对一些共同的主题感兴趣。
例如,家庭伦理、权力斗争、爱情悲剧等在两种戏剧形式中被广泛探讨并成为热门话题。
影响与交流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交流。
虽然这两个文化发展于遥远而不同的时空,但有证据表明16世纪英国演员可能接触过中国戏曲,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在当代演员和学者的努力下,现代舞台上也有了莎士比亚与中国戏曲融合的尝试。
总结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于不同地区、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它们在叙事结构、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这种共通可能是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普遍关注,并通过戏剧形式来展示和探索这些主题。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进一步证明了戏剧作为全球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作者:赵勇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9期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爱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最具有比较价值。
第一,作者出生年代相似,均出生于16世纪,而且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
第二,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只相差四年。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16世纪的东方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94年,是同一时期产生的西方经典。
第三,在作品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两部作品也是一样的,都表达了追求爱情自由、颂扬尘世幸福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苏和欲望的觉醒。
第四,从情节结构上,两部作品亦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一见钟情到私订终身。
只是在结局上稍有分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爱殉情,以悲剧落幕;《牡丹亭》是为爱重生,以大团圆收尾。
然而,从作品反映的思想意义而言,笔者认为《牡丹亭》更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更具有现代主义的意味。
因为《牡丹亭》的构思更为巧妙,它通过“梦中情”,表现人性的本质,突出人的欲望的觉醒。
二者同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价值,为什么《牡丹亭》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运兴衰的影响。
英国在16世纪末从海上战胜西班牙,成为新兴的霸权国家,之后,又相继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成为西方的“日不落”帝国。
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17-19世纪),正是英国的兴盛时期,英国在这三百年间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伴随着疯狂的殖民扩张,不仅英国的政治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其文化也随其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常强劲的传播导向。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英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一样,都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同一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著名戏曲剧作家高则诚开创了明代划时代特色,以南曲为主的“传奇”——《琵琶记》,开辟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又一高峰。
两种不同的戏剧形象都在进行着悄然的巨变。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戏剧发展脉络上有许多异同点,这些异同对二者后来的戏剧发展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俗文化的变迁、百姓的安康从来与朝代更迭密切相关,但是这种习俗趣味的改变绝不是一个文化断裂的标志。
而戏曲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随着朝代的变迁而衰亡,反而跨越朝代间的隔阂实现了剧种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随着元朝统治的衰亡,北杂剧与南戏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继续活跃在明代的戏曲舞台上。
明代开创了传奇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从发展脉络上做一个宏观比较,有利于发现文化差异中最有价值的闪光点。
便于以后更加深刻地学习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各自的特征与共性。
中西方戏剧舞台美术的对比研究——以莎士比亚时期为例□张倩环球剧场外形(1600年)一、莎士比亚时期中西方剧场空间结构对比分析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舞台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无论在舞台结构样式还是舞台空间结构划分上既存在各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有很多相似性。
廖奔老师曾经说过:“戏剧现象是和剧场共生的,尽管不同的戏剧样式对于剧场的依存程度不同。
因此,研究戏剧,必须同时注意到它的剧场状况。
”①(一)莎士比亚早期剧场舞台空间结构在文艺复兴初期,英国并没有可供职业戏班演出的固定场所。
在伊丽莎白时期,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流动性人口。
剧团便看准这一时机,赶着大车,载着道具,来到旅馆演出。
后来戏剧演出渐趋稳定,对演出场地有了新的要求,一些商人便认准时机开始建造剧场,专业剧场应运而生。
相隔百年的中外悲剧对话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13世纪,正值中国元朝开朝年间,一个自视为前朝遗民的汉族文人,在徜徉留恋瓦肆勾栏之时,创作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斗檄文式戏剧,他就是关汉卿。
300年后,英国出现了一名集诗人与编剧的才能于一身的文艺复兴先驱,用华美而深邃的文字,丰满而传神的人物,紧凑而曲折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他就是莎士比亚。
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两个异时异空的戏剧家的著作名垂千古?下面将试着通过对两者悲剧创作特点的对比,一一揭示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分为三类:一,历史剧。
这类剧目描写了历史上著名卫国英雄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批判了乖张暴戾的外族政权对汉族人民的压榨。
剧目包括《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等。
二,公案剧。
这类剧目描写了一个个冤案错案,揭露了残暴和黑暗的政治社会势力对弱小阶级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人民向往美好公平宁静生活的心愿。
剧目包括《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
三,爱情婚姻剧。
这类剧目描写了妇女为爱情,与封建婚姻家庭制度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体现了鲜明的美丑冲突。
剧目包括《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等。
再看看莎士比亚,他的戏剧按照其创作年代的不同,亦可以进行相应分类:第一时期,历史剧和喜剧。
作品主要有《亨利六世》、《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等。
第二时期,悲剧。
作品主要有《哈姆雷特》、《终成眷属》、《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第三时期,传奇剧。
作品主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在本文中,我想主要将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悲剧作为探究对象。
一、故事结构和情节设臵作为中国戏剧家,关汉卿所受的创作理论和创作习惯限制远没有莎士比亚大。
那时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是“三一律”的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
古典主义的理论要求戏剧冲突集中,结构严谨。
莎士比亚悲剧与中国戏曲传统悲剧作者:谭颖程媛来源:《艺海》2010年第08期悲剧是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
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引发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更是直截了当的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无论是欧洲的话剧还是中国的戏曲,都有自己经典的悲剧剧目。
莎士比亚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李尔王》、《马克白斯》、《雅典的泰门》等早已成为世界文库的宝典。
中国戏曲的传统悲剧,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牡丹亭》等等,不仅经世流传,成为各剧种的传统,同时至今还活跃于各地戏曲舞台。
悲剧是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戏剧形式。
从戏剧文学层面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与中国戏曲悲剧,虽属同一文体,但却是不同的戏剧文化,更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若将二者进行比较,无论是对两种戏剧文化的认识,还是对戏曲传统悲剧的改造,以及创作新的戏曲悲剧,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早期写得更多的是喜剧。
因为当时他对生活满怀信心,作品充满浪漫气息。
特别是英国刚击败入侵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落入英国之手,英国举国欢腾,年轻的莎士比亚受这种乐观情绪感染,对现实赞美多于嘲讽,对人生肯定多于批判。
他的悲剧写于晚期,这是由于他对现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治的动荡不安,社会的矛盾重重,封建势力的余威、金钱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破坏作用等等,都使他头脑更加清醒,对生活与认识更加深刻。
根据他的观察和剖析,在戏剧中对现实进行了更多、更尖锐的批判。
比如他的悲剧故事背景大多在英国。
而这里尽是丹麦国王、希腊贵族、摩尔将军等等。
其实,戏剧所反映的都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现实,因为伊丽莎白王朝的官府对思想控制非常严厉,镇压手段极为残酷,轻则割舌头,重则处以绞刑。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作者:点击数:319 更新时间:2008/12/26 18:13:23 ★★★中国戏曲是东方的一棵常青树;莎士比亚戏剧是西方的一颗新星。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如果说中国戏曲是一曲悠扬的萧颂;那么莎士比亚戏剧更像是梦幻般的旋律。
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励,传奇剧)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
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
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剧又一鲜明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为了刻画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仲夏夜之梦》中多至四条线索),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戏剧大师的美学观念之比较。
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的国宝,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同样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但二者在戏剧创作上展现出的独特美学观念却具有诸多值得比较的共通之处。
本文将首先分别概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分析他们各自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与追求。
接着,通过比较两者的美学观念,揭示他们在戏剧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他们美学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等。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能为当今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莎士比亚戏剧美学观概述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戏剧创作和深刻的美学观念,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璀璨明星。
他的戏剧美学观,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又蕴含了个人独特的艺术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美学观首先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上。
他的剧作常常以人性的复杂多面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生动地展示了人的欲望、情感、理智与道德的冲突与交融。
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洞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
莎士比亚注重戏剧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戏剧不仅能够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正义、善良、爱情等美好品质的颂扬,以及对邪恶、贪婪、自私等丑陋行径的批判。
这种对戏剧社会功能的重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莎士比亚还强调戏剧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认为,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应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因此,他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韵律、情节的结构、人物的形象塑造等方面,力求使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
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
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
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
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
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
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
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
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
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
”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
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
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
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
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
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
“开放型”结构的莎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一般有三大特征:多场次、可延续性、告诉观众,隐瞒剧中人。
封锁型结构有利于体现逼真的舞台性,开放型的结构有利于体现假定型舞台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开头就介绍了剧情和主人公,这是它们相同之处。
接下来要说莎剧与中国戏曲的差异,必须从同中的异处,异中的同处切入。
第一、思想深度有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一对情人双双死去,两家和解;《牡丹亭》的结局是悲喜剧,杜丽娘死而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与杜丽娘双宿双栖。
有人就说,《牡丹亭》的结局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结局使人更痛恨现实社会,因此莎士比亚高于汤显祖。
在此我想提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两国国情不一样,时代不一样。
比如杜丽娘要求个性解放是很强烈的,生生死死的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斗争是很激烈的,希望杜丽娘和柳梦梅成其好事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又有什么不好呢?人们有这种美好的希望有何不可呢,何必非要苛求。
当然莎士比亚的写作时期又有不同,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要取代封建主义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很普遍了。
从时代来看,汤显祖作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希望,是一个审美乌托邦。
第二,作品主人公的身份不同。
莎剧作品中上层、中层、下层都有,而且下层居多,主人公身份有变化;中国戏曲中的人物以帝王将相为主。
第三、艺术形式有区别。
莎士比亚以无韵诗的对白和独白为主,有韵诗只占次要地位,它是诗剧但是是无韵诗,以对白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话剧。
元曲以唱腔曲艺为主,比较接近我国的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