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28.96 KB
- 文档页数:12
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1.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
这些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故事情节。
2.在小说中,叙述人称和视角的选择对于情节的呈现有很大影响。
第一人称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第二人称则可以增加亲切感,第三人称则可以更加灵活地描述故事情节。
视角的选择也会影响到读者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3.在小说的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需要使用一些技巧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4.叙述安排上的技巧也很重要,如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让故事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
五月的清晨被一股香气唤醒,娘揭开草锅盖,热气腾腾的甜醅子让五月和六月兴奋不已。
父母在院子里摆好供桌,XXX和花馍馍摆在桌子上,散发着神秘的味道。
父亲点了香,向天,娘则给孩子们绑花绳和插柳枝,全面武装。
五月和六月前往山上采艾,姐姐教弟弟如何用针和戴顶针。
六月看到蛇时,五月把他抱在怀里,告诉他只要不伤害蛇,蛇也不会伤害他们。
他们采艾时,六月开始怀疑自己,但很快沉浸在XXX的美好中。
最后,他们抱着一抱艾回家,带着一年的吉祥如意。
小说《水底的微光》以女主人公的视角,叙述了她与父亲的亲情故事。
其叙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说以回忆的形式叙述,穿插了女主人公的童年记忆和现实生活的情节。
这种穿插叙述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其次,小说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女主人公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例如,在女主人公与父亲一起潜水的场景中,作者通过对水底生物的描绘,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父亲的依赖和敬爱之情。
最后,小说的叙述具有地域特色。
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小渔村,通过对当地的生活俗、风景和人情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高考二轮】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及答题模板姓名:班级:【设问方式】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3.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题角度】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3、儿童视角,如《吉祥如意》,4、动物视角,如《我是猫》)。
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四、叙述安排上的技巧:1、对话、2、心理、3、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4、回忆与现实交织、5、时空集中。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吉祥如意郭文斌五月是被香醒来的。
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五月就醒了。
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
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
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
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
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
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
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
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地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
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
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
小说阅读一叙事特征♦叙述效果一、高考命题解读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胯舞跋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只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小说叙事艺术与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商考命遨来看,把它单独独立出来Ii习十分必要。
二、叙述人称L第一人称“我”一一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也叫“凡人视角” “内视角”)小说中的“我”有两种.(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辱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乱炒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我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苫虑到“我”这个参与籽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疗件、人物产生影响等,(2)“主人公”型:带有强羽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 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禹.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苻、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是直父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矩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知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②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如《百合花》中,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苕,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采用第一人称使得小说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
“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我”对通讯员感情和认识的不断变化、加深,使得小说富于节奏感.2.第三人称“他”一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十(也叫“上帝视角”"零视角”)。
-f⅛".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侑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明觇角——叙述者只是时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小说叙事特点小说的叙事特点和技巧叙述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和交代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
叙述与时间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人物活动的过程,还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与持续性,即是“过程”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进行。
语句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
叙述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叙述技巧,即是小说的叙事技巧。
现在对小说叙事技巧的基本内涵阐释如下:1.叙述顺序可分为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顺叙,也叫正叙,小说情节基本上是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的。
顺叙是所有叙述方式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我国传统的古典白话小说惯用的叙述方式,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顺叙。
现代作家也有不少用这种叙述方式叙述人物事件,如张爱玲就比较喜欢以讲故事的形式,按照故事(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叙组织情节,刻画人物。
顺叙的优点是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比较清楚,条理清晰,在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中,人物的性格也得以充分的展现:缺点是平铺直叙容易给人以平淡的感觉,从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2) 倒叙倒叙是相对于顺叙来说的一种叙述方式,它不按时间先后的顺叙来叙述事件,而是在小说的开头就对某些发生较晚近的故事情节或结局先作交代,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①为了凸显小说的主题,可以把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提到开头,以示突出。
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属于这一类倒叙,小说一开头就把样林嫂的悲惨结局写出来,在叙述样林嫂不幸的人生遭际。
②为了使小说在章法上不呆滞,富有变化,避免单调的平铺直叙,可将事件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或结局放到开头写,使小说显得章法灵。
小说之叙述特点答题叙述特点,思考角度:1、叙述视角、人称。
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视角(上帝视角)。
2.叙事线索清晰3、对话形式:叙事集中4、叙述语言:简洁、典雅(句式、修饰语)5、叙述语调:冷静客观6.叙事节奏(平静舒缓、紧张急促)7、话题引出故事8、历史、现实交织。
9、情景描写/场面描写推动情节;叙述(诗意美).......叙述特点,答题关键点:细品文本本身,思考它在叙述方面的特点,这类题实际关注的是怎么写的问题,答题的关键在于:一有答题的思考方向;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文本本身在叙事上的特点,然后分点作答,答案不局限以上列出的方向。
例一海明威《印第安营寨》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叙述特色。
(1)小说以对话形式推动叙述,在对话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2)叙述语简洁含蓄,电报式的短句,少用修饰语,句子凝练而意味深长。
(3)叙述语调冷静客观,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避免作者主观情感和倾向的渗入,使小说具有冷峻意味。
例二叶紫《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例三《赵一曼》1、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2、.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小说文本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它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手法和各种艺术手段,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要特别注意的是特定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故事新编、日记体小说等)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掌握必备知识小说常见的文本特征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2.“科学”与“幻想”“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学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
3.“历史”与“虚构”“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曲。
“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
合理安排“历史”与“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4.故事与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5.荒诞与真实通过荒诞的情节,批判真实的现实生活,主旨深刻而令人警醒。
6.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8.对话体小说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9.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3.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2. 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其他(如儿童视角的《吉祥如意》,动物视角的《我是猫》)。
3. 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4. 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
【典型例题1】吉祥如意郭文斌五月是被香醒来的。
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五月就醒了。
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
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
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
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
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
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
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
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地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
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
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
甜醅子是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
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
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
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知识点总结一、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
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
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
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
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
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
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二、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
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3.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2. 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其他(如儿童视角的《吉祥如意》,动物视角的《我是猫》)。
3. 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4. 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
【典型例题1】吉祥如意郭文斌五月是被香醒来的。
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
五月就醒了。
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
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
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
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
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
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
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
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地美好。
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
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
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能抵挡邪门歪道呢。
甜醅子是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
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
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
又给他们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
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
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
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
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
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
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
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
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
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
五月就红着脸打娘。
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
五月就练。
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很快六月就忘了这个问题。
因为他看见了蛇。
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
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
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
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
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
五月的针不防就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
五月疼得龇牙咧嘴。
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
即使那些平时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
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
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
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
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他们两人全时,才叫吉祥如意。
六月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
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
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准备采艾。
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
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
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
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
姐姐又笑了,说,你觉得他们可怜,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躺到地里慢慢睡去。
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
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
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
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
六月开始采艾。
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
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
那就是采。
刃子贴地割过去,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
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采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的怀里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
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删节)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①以上供、戴香包、避蛇、采艾等端午民俗活动为叙述内容,极具地域特色。
②以儿童为视角,写出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也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③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叙述手法。
在采艾途中,穿插了六月对姐姐缝香包的回忆,丰富了小说内容,也舒缓了情节节奏。
【典型例题2】问题形式——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6分)水底的微光任紫钰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
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
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
这是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很完美。
”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只几秒的时间,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
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
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
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
他将头深埋进水里。
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
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
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
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
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
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
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美得如他的梦境。
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
他是一个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
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头儿。
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
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
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
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
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
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
他和工友急了,追着讨要。
又怕因此丢了饭碗。
他和几个人商量,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了他。
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他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过脸去,不看他。
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他胸口闷疼。
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风。
他终归是无处可去。
天黑了。
他回到工棚。
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
包书的细白棉布躺在地上,一片污浊。
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在地上。
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
终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
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
说实话,并不重。
可他,承受不了。
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水继续淹没着他。
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
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光的金砂。
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限,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他的胸腔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
他的身子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应该如约而至了。
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
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
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
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
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
”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
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6分)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
②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
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
④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拓展训练1】雅盗孙方友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
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
穿着整齐,一副风雅。
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
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
古人云:有穿窬之盗,有豪侠之盗,有斩关劈门贪婪无厌冒死不顾之盗;从未有从容坐论,怀酒欢笑,如名士之盗者。
——赵某就是要当个例外!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
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
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