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种立体农业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665.5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它兼顾快速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双重目标,力求避免常规现代农业方式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和资源破坏的问题,是新兴的生态经济学在农业上应用的体现。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
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种植精致农业的发展方向(图),蔬菜技术,中国蔬菜网技术频道随着城市发展与农业用地矛盾的加剧,充分有效利用资源显得无比的重要。
立体无土栽培适应现在发展需求而生,为我们解决了这一困扰,是精致农业的发展方向。
立体种植模式也叫垂直种植,是立体化的无土种植,在不影响平面种植的条件下,通过四周竖立起来的墙式、柱形栽培架向空间发展,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代表着今后现代都市农业和精致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在,很多城市在推广立体种植模式。
比如,山东省平度市新型立体无土栽培技术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立体无土栽培园内可一年四季实现立体无土循环栽培,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至3倍。
立体种植对栽培蔬菜的选择立体式栽培并不适于所有蔬菜,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作用。
一般矮生型叶菜类适宜柱式栽培,其向上生长的高度一般不宜超过45cm,目前已试验成功的品种有紫背天葵、草莓、大叶筒蒿、散叶生菜、油菜、三叶芹等小株型的叶菜类。
株型较高的蔬菜会因空间限制和重力作用茎秆倒下,影响生长,果菜类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一般不宜立柱栽培,但可以采取立柱最上部2-3层种植矮生型果菜,如草莓,下部种植叶菜的方法。
由于立柱的特殊构型,蔬菜不能前后左右对称生长,结球蔬菜因外型不美观、商品性差而不适宜立柱式栽培。
立体种植对光照的需求光照是影响立体栽培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
在柱式栽培下,光照强度随着栽培钵层数的下降而递减,并且立柱阳面植株获得的光照好于阴面。
据测定,从立柱上到下,每下降一层,光照强度平均减少15%,除最高一层阴面与阳面光照接近外,其余各层的阴面只有阳面光照的50%左右。
为了弥补光照的不足和差异,需要定期对立柱进行旋转,使每一层的6株作物都能接受足量的阳光,这是保证作物整齐生长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方法,另外也可以采取人工补光的方法。
立体种植成功案例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六团园艺二连葡萄园内,葡萄架上硕果累累,葡萄架下鸡成群。
今年,该团探索在葡萄园内养鸡,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循环农业,用葡萄修剪下来的负梢、卷须、果实等喂鸡,把鸡粪作为种植葡萄的肥料,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拓宽了职工的增收渠道。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立体农业方案# 立体农业方案## 1. 引言立体农业方案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使用立体层叠的种植系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的农作物生产。
这一方案可以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立体农业方案的原理、技术及应用。
## 2. 原理立体农业方案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垂直叠层的种植系统,将农作物种植于空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立体农业系统通常由多层植物种植架构、灌溉系统、光照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组成。
这些系统相互配合,确保农作物在垂直空间内得到适宜的生长条件。
## 3. 技术### 3.1 多层植物种植架构立体农业方案中的多层植物种植架构是实现垂直种植的关键。
通常使用透明的塑料模块制作种植台,每个种植台上可以种植多行农作物。
这种架构既能抵御风雨,又可以提供适宜的光照和通风环境。
### 3.2 灌溉系统立体农业方案中的灌溉系统需要确保每个种植台上的农作物都能获得适量的水分。
可以采用滴灌系统或者喷雾系统进行灌溉,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 3.3 光照系统由于立体农业方案中的农作物种植于室内,需要通过光照系统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
可以使用LED灯光源,控制光照的强度和波长,以满足不同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 3.4 环境控制系统立体农业方案中的环境控制系统负责调节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生长条件。
可以使用空调系统、加湿器和二氧化碳供给设备等进行控制。
## 4. 应用### 4.1 城市农业立体农业方案可以在城市中实现农作物的大规模种植,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
由于垂直空间的利用,立体农业可以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实现高产量的农作物生产。
### 4.2 恶劣环境种植立体农业方案可以在恶劣环境条件下进行农作物种植,如沙漠地区或者寒冷地区。
我国的三种立体农业模式目前我国的立体农业分为三种农业模式:(1)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2)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3)黄淮海平原:鱼塘-台田模式;千烟洲立体农业千烟洲的立体山区农业农业模式属于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的一种。
针对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立体气候”,依据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空间的多层次性,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副业的农业模式。
千烟洲气候湿润,降水多。
丘陵山区耕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业、人工草地;缓坡和平坦的谷地,土层深厚,不易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种业。
地势低洼处,易积水,出现洪涝,适合养鱼。
由山顶至山谷依次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
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
珠三角基塘农业而我们熟悉的珠三角的基塘农业是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典型的代表。
针对地势低洼,水分充足。
挖洼地为鱼塘,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塘中养鱼,基上种桑、甘蔗、果树和花卉,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起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避免洪涝灾害的作用。
鱼塘-台田模式对华北地区的地势低洼,渍涝严重,土壤盐碱化现象,开挖鱼塘积水发展渔业;同时挖出来的土堆积到田面而抬高地势,在台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又能降低台田地下水位,利于地表水下渗,从而降低台田地表的盐度,以达到改良华北地区的中低产田的效果。
立体农业的作用立体农业具备高效、集约、持续和安全的特点,根据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性进行垂直空间的多层配置,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潜力,缓解人地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高中地理中的三种基塘农业模式高中地理中的三种基塘农业模式地理百科“桑基鱼塘”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
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在基上种果树、蔬菜、甘蔗,分别称为果基鱼塘、菜基鱼塘和蔗基鱼塘。
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基上的桑树是生产者,蚕以桑叶为食,是第一级消费者,生产丝、茧、蛹,排出蚕粪。
塘里的鱼是第二级消费者,为充分利用各种饲料和立体空间,施行不同鱼种分层放养,上层鱼吃剩的残余物及粪便成为下层鱼的饲料,鱼类的排泄物和其他动植物的残骸又被微生物分解为含氮、磷、钾的简单物质,混入塘泥。
这种塘泥肥力高、肥效长,又有抗旱和防止杂草滋生的作用,是施用于桑基的好肥料,从而进入新的循环。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水陆相互联系、动植物相互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层层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形成“桑茂、蚕壮、鱼肥大,鱼肥、泥好、桑茂盛”的有机联系。
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台田—鱼塘”模式台田—鱼塘系统是水陆复合人工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规划、实施和建设的。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
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立体栽培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蔬菜的概念设施蔬菜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中的一个类别。
设施农业就是指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利用一些技术工程对一些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控制,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其实,设施农业还包括其他几种类别,如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
这些新的种植方法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发展趋势较好,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设施蔬菜就是在环境相对可以控制的环境中种植蔬菜,利用这种种植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设施蔬菜的特点能够合理利用各种光线对于蔬菜的生长而言,光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一种蔬菜的日照时间都应该进行合理安排。
在以往的种植过程中,不会对各种蔬菜进行测定,因为都处于同一光线下,而且日照时间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各种蔬菜最后生产出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质量比较好产量也很高,有的产量则很低。
而利用设施蔬菜能够根据每一种蔬菜的特性去确定每一种蔬菜的日照时间,从而能够保证充足的光合作用时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蔬菜,一定是高质量、高产量的。
设施蔬菜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设施蔬菜具有技术含量高、效益高的特点,整个产业发展基础是比较规范的,而且它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因此设施蔬菜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是传统种植技术无法比拟的。
因此,与传统种植办法相比,设施蔬菜的培养方式更加自由,没有太多的约束条件。
此外,这种技术能够使蔬菜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而且可以作为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设施蔬菜抗灾能力强的优势显现近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而且不少地区常常会遭到一些恶劣天气的影响。
例如,最大的蔬菜输出地区寿光县在2018年便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蔬菜被破坏,既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带来了经济损失。
这就是传统种植模式的缺陷之一,而设施蔬菜则拥有较强的抗灾能力。
【农业新模式】十八种农业类型,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一、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立体农业最早产生于农作物的间作套种。
立体农业分异基面和同基面两种类型。
异基面立体农业指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条件下呈现出的农业布局差异(地理教材上通常所指的立体农业)。
如云贵高原在河谷地带和低山区水田以冬作物—水稻一年两熟为主,旱地以小麦一玉米、甘薯一年三熟或两熟为主,还可种植热带、亚热带瓜果。
半山区以一年一熟水稻或一年二熟旱作物为主;高山区只种玉米、马铃薯、荞麦等一年一熟旱粮;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属微观异基面立体农业。
同基面立体农业指同一块田地上的间混套作及兼养动物、微生物的立体种养系统。
如林粮或粮菜间作、稻田养鱼、农田插种食用菌等。
合理的立体农业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并且有利于生态平衡。
在其他国家,如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等也常见立体种植,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正在兴起与中国立体农业相类似的混合种植、多层利用和农林牧渔结合的种植、养殖业。
二、鱼菜共生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利用鱼的排泄物,经由抽水机送到有硝化作用的蔬莱水耕池,其中的水中题浮物舆有害元素(有机大分子),经硝化菌等益菌的转化为营养小分子(氮、磷、钾、镁、……等)後,供给植物的水根吸收,经光合作用促使植物成长同时也净化了水质,循环回鱼池提供鱼类健康的生长环境,利用水循环交换的设备,让两种生物互惠合作生长。
三、观光农业观光农业的核心在于农业,通过引入旅游功能,实现农业与旅游的功能性渗透和延伸,两者的结合既实现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一种新型的途径与方式。
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业(Internetagriculture)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
本质是互联网+农业。
立体农业现状概述及发展技术模式应用●向杰元一、立体农业发展现状(一)国外立体农业的发展概况1.21世纪,在人口不断增加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
美国农业部在2008年农业基本计划中提出,加强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及时制定生产、价格、贸易一级结构调整等政策,将有利于实现美国国家利益和安全。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家具情况下,立体农业也不可不得加入各国综合实力竞争的行列。
2.国外立体农业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国外传统的立体农业生产多是单一性,由于许多国家人少地多、现代化水平较高,粮食增产主要是靠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面积产量,靠选用良种、增施肥料、改进灌溉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等措施。
农业种植制度特点是清种,即一年一熟或轮作,复种指数较低。
如美国的农业复种指数低于100%;日本虽属人多地少的国家,每人耕地面积比我国少,原来的复种指数也比较高,在20世纪60年代时曾达到150%以上。
如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间套复种的四季稻试验研究,亩产1710kg;美国利用麦茬复种大豆,试种三季豆,亩产650kg;用小麦与苜蓿套种,土壤流失由30%~40%降到12%。
印度、美国等一些主要以棉花田套种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同时起到水土流失;俄罗斯用豆科与禾本科作物混播,以提高牧草蛋白质含量,利用轮作制,防治病虫害,消灭杂草;意大利在农田种20%的杨树,获林茂粮丰。
(二)立体农业趋势发展方向1.在消费市场方面,现代立体农业生产的大部分都为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农产品,在国外有时也被称“生态农产品”。
由于这些“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因而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的一致认可,也成为现代立体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原动力。
2.在政府方面共同制定,《欧洲共同农业法》用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立体农业的发展,欧盟各国也大都制定了鼓励立体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
在经营企业方面,美国有机农业商业联合会主席,凯瑟琳、迪马特奥说:“有机农产品已不再限于健康食品店,现在他们正不断涌进大型超市”。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业姓名:屠江云学号:712年级:12秋农业技术推广学习中心:嘉兴农业学习中心—————————————————————————————绪论名词解释: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2.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4.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简答题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论述题1.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 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2.阿利氏原则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3.顶极群落是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和死亡率达到平衡,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