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法视距测量记录计算表
- 格式:xls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一、视距测量的概念视距测量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仪器望远镜筒内的视距丝在标尺上截取读数,应用三角公式计算两点距离,可同时测定地面上两点间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测量方法。
视距测量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观测快捷,一般不受地形影响。
其缺点是,测量视距和高差的精度较低,测距相对误差约为1/200~1/300。
尽管视距测量的精度较低,但还是能满足测量地形图碎部点的要求,所以在测绘地形图时,常采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量距离和高差。
二、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一)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计算公式如图4-7 所示,测地面两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在点安置仪器,在点竖立视距尺,当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水平视线与标尺垂直,中丝读数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尺上的位置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用表示。
1、水平距离计算公式设仪器中心到物镜中心的距离为,物镜焦距为,物镜焦点到点的距离为,由图4-7可知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根据图中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关系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4-7)式中:为视距乘常数,用表示,其值在设计中为100。
为视距加常数,仪器设计为0。
则视线水平时水平距离公式:(4-8)式中—视距乘常数其值等于100。
—视距间隔。
2、高差的计算公式:两点间的高差由仪器高和中丝读数求得,即:(4-9)式中:—仪器高,地面点至仪器横轴中心的高度。
(二)望远镜视线倾斜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公式在地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需要望远镜倾斜才能照准视距标尺读取读数,此时视准轴不垂直于视距标尺,不能用式4-8计算距离和高差。
如图4-8所示,下面介绍视准轴倾斜时求水平距离和高差的计算公式。
视线倾斜时竖直角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标尺上所截的位置为,,视距间隔为,求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首先将视距间隔换算成相当于视线垂直时的视距间隔之距离,按式4-8求出倾斜视线的距离′,其次利用倾斜视线的距离′和竖直角计算为水平距离。
因上下丝的夹角很小,则认为∠和∠为90°,设将视距尺旋转角,根据三角函数得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计算式为式(4-10),两点高差计算公式为式(4-11)。
测量(1)四.计算题(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18题)1.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返测为217.38m,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1)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100m,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毫米?2.对某段距离往返丈量结果已记录在距离丈量记录表中,试完成该记录表的计算工作,并求出其丈量精度,见表1。
表13.在对S3型微倾水准议进行i角检校时,先将水准仪安置在A和B两立尺点中间,使气泡严格居中,分别读得两尺读数为a1=1.573m,b1=1.415m,然后将仪器搬到A尺附近,使气泡居中,读得a2=1.834m,b2=1.696m,问(1)正确高差是多少?(2)水准管轴是否平行视准轴?(3)若不平行,应如何校正?4.如图1所示,在水准点BM1至BM2间进行水准测量,试在水准测量记录表中(见表2)。
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做计算校核(已知BM1?138.952m,BM2?142.110m)。
图1表2:水准测量记录表5.在水准点BMa和BMb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测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2所示。
已知BMa的高程为5.612m,BMb的高程为5.400m。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3),最后计算水准点1和2的高程。
图2表3: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6.在水准BMa和BMb之间进行普通水准测量,测得各测段的高差及其测站数ni如图3所示。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4),最后请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计算出水准点1和2 的高程(已知BMa的高程为5.612m,BMb的高程为5.412m)。
图3表4: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读数为6o23′30″和95o48′00″;盘右位置照准C点,后照准A点,水平度盘读数分别为275o48′18″和186o23′18″,试记录在测回法测角记录表中(见表5),并计算该测回角值是多少?表5:测回法测角记录表112o34′24″,盘右时竖盘读数是247o22′48″。
江苏省职业学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20 —20 学年第学期)专业名称造价课程名称建筑工程测量授课教师缪健军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间实验:视距测量一、目的和要求1.学会视距测量的测量方法。
2.学会视距测量的记录、计算方法。
二、计划和设备(1)实验时数安排为2学时。
实验小组由3~4人组成,1人操作仪器,1人记录,1人立尺。
(2)每组的实验设备为DJ6经纬1台,水准尺1支,记录板1块。
三、方法和步骤视距测量是用望远镜内视距丝装置(图4-12),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方便,速度快,不受地面高低起伏限制等优点。
虽然精度较低,但能满足测定碎部点位置的精度要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碎部测量中。
视距测量所用的主要仪器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
一、视距测量原理1.视线水平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如图所示,欲测定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及高差h,可在A点安置经纬仪,B 点立视距尺,设望远镜视线水平,瞄准B点视距尺,此时视线与视距尺垂直。
若尺上M、N点成像在十字丝分划板上的两根视距丝m、n处,那末尺上MN的长度可由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求得。
上、下丝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或尺间隔。
图中l为视距间隔=(4-10)D+CKl式中K 、C ──视距乘常数和视距加常数。
现代常用的内对光望远镜的视距常数,设计时已使K =100,C 接近于零,所以公式(4-10)可改写为 Kl D = (4-11)同时,由图4-13可以看出A 、B 的高差v i h -= (4-12) 式中i ──仪器高,是桩顶到仪器横轴中心的高度;v ──瞄准高,是十字丝中丝在尺上的读数。
2.视线倾斜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在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必须使视线倾斜才能读取视距间隔,如图4-14。
由于视线不垂直于视距尺,故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
如果能将视距间隔MN 换算为与视线垂直的视距间隔''N M ,这样就可按公式(4-11)计算倾斜距离D ′,再根据D ′和竖直角α算出水平距离D 及高差h 。
实验指导目录测量实践须知实验一、水准仪的认识实验二、等外水准测量实验三、四等水准测量实验四、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实验五、经纬仪的认识实验六、水平角测量(测回法)实验七、水平角测量(全圆测回法)实验八、视距测量实验九、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实验十、全站仪认识及使用实验十一、距离丈量与磁方位角的测定实验十二、碎部测量实验十三、经纬仪极坐标法放样实验十四、全站仪放样实验十五、路线纵断面测量测量实践须知一、实践目的使学员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测量工作的基本技能,验证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性环节中,养成学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实践要求1.实验实习前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和实习大纲,明确其目的与要求、方法与步骤、记录与计算规则,以保证按时完成测量任务。
2.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课,同组学员不得以任何借口代替缺课者完成本次实验和实习任务。
实验因故缺课者,另找时间自动补作,并由实验室老师签字方能认可。
实习超过3个单元不参加者,不给实习成绩。
3.实验实习记录必须用HB的铅笔认真填写。
要随测随记,字迹工整,不准先记在草稿纸上、然后誊入记录表格中,更不准随意涂改或伪造数据。
若发现有记录错误时,应将该数据用直线划去,然后将正确数据写在其上方。
为了避免听错或记错,记录者在记录时应向观测者复诵一遍。
绘图时,应用3H的铅笔绘制;图纸必须准确、整齐,力求美观。
4.数据取位,应严格按其观测精度执行。
若要求读至毫米,必须记录到毫米,比如1.340m不能记为1.34m。
数据凑整,应严格按“四舍六入、逢五单进双不进”的原则进行。
比如要求取位至毫米,则1.5625m应记为1.562m,1.2635m应记为1.264m。
5.每个小组应根据实验实习任务有计划地做好轮换,使每个同学都能亲自参加实验实习中的各人环节。
注意搞好团结配合,遇到困难或发生问题要互谦、互让,不要互相埋怨。
测量员理论考试-地形图测绘(总分105,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判断题1.定线测量方法中,图解法比解析法测量精度高。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2.每隔四条(或三条)基本等高线加绘的一条粗的等高线并注记高程的称为记曲线。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3.小平板仪的长盒指北针是用来确定图板方向的。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4.坡度通常用千分率或百分率的形式表示。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5.对于不同的比例尺和不同的地形,基本等高距也相同。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6.对于轮廓为曲线的图形进行面积估算时,估算面积的精度自取样点的密度决定,当对估算精度要求高时,应加大取样点的数量。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7.选择测站点,建首站时要考虑图面布置是否合理,布图是否匀称和下一步转站是否方便。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8.基本等高线通过的地面高程都是整米数或半米数。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9.在勾绘等高线时,首先用铅笔轻轻描绘出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
(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10.地形图上等高距越大则图上等高线越密,地貌显示就越详细、确切。
(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11.建图根点的精度,要比碎部点的测图精度低一个等级,建图根点不应用视距法测距。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12.对多边形进行面积量算进,可在图上确定多边形各顶点的坐标,直接用坐标计算面积。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13.在精度要求不高时,可用图解法用量角器在图上直接量取坐标方位角。
五、计算题5.已知某点位于高斯投影6°带第20号带,若该点在该投影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y=-306579.210m,写出该点不包含负值且含有带号的横坐标y及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L。
1.已知某地某点的经度λ=112°47′,试求它所在的6°带与3°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2.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测点编号点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水准尺中丝读数K+黑减红高差中数备注上丝上丝后视距前视距黑(m)红(m)视距差d∑d11.5710.793后5 1.384 6.171K5= 1.1970.417前60.551 5.239BM1 ZD1 后—前 4.787K6=4.6872ZD1A 2.121 2.196后6 1.934 6.621 1.747 1.821前5 2.008 6.796后—前3.完成下表测回法测角记录的计算。
测站测回数盘位目标水平度盘读数° ′ ″水平角草图半测回值° ′ ″一测回值° ′ ″平均值° ′ ″O 1左A0 12 00B91 45 00右A180 11 30B271 45 00 2左A90 11 48B181 44 54右A270 12 12B 1 45 124.试算置仪器于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的数据。
已知300°25′17″,X M=14.228m,Y M=77.564m,X A=47.337m,Y A=73.556m,试计五、计算题1.某工程距离丈量容许误差为1/100万,试问多大范围内,可以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
2.调整下列闭合水准路线成果,并计算各点高程。
其中:水准点的高程H BM1=44.313m水准测量成果调整表测点测站数高差值高程m备注观测值m改正数mm调整值mBM1 N1N2N3N4BM1∑实测高差∑h= 已知高差=H终-H始=0高差闭合差f h= 容许闭合差f h容== 一个测站的改正数=3.完成下表竖直角测量记录计算。
【干货】测绘测量所有计算公式都在这啦,赶紧收藏~展开全文一、道路工程测量概述分为:路线勘测设计测量(rout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survey)和道路施工测量(road construction survey)。
(一)勘测设计测量(rout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survey) 分为:初测(preliminary survey)和定测(location survey)。
1、初测内容:控制测量(control survey)、测带状地形图(topographical map of a zone)和纵断面图(profile)、收集沿线地质水文资料、作纸上定线或现场定线,编制比较方案,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2、定测内容:在选定设计方案的路线上进行路线中线测量(center line survey)、测纵断面图(profile)、横断面图(cross-section profile)及桥涵、路线交叉、沿线设施、环境保护等测量和资料调查,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资料。
(二)道路施工测量(road construction survey)按照设计图纸恢复道路中线、测设路基边桩和竖曲线、工程竣工验收测量。
本章主要论述中线测量和纵、横断面测量。
二、中线测量(center line survey)1、平面线型:由直线和曲线(基本形式有: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
2、概念:通过直线和曲线的测设,将道路中心线的平面位置测设到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
即测设直线上、圆曲线上或缓和曲线上中桩。
三、交点JD(intersecting point)的测设(一)定义:路线的转折点,即两个方向直线的交点,用JD来表示。
(二)方法:1.等级较低公路:现场标定2.高等级公路:图上定线——实地放线。
(三)实地放线的方法分类1.放点穿线法放直线点——穿线——定交点(1)放点可用支距法(垂直于导线边的距离)、导线相交法及极坐标法进行。
⼯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地形测量⼯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地形测量 5.1 ⼀般规定 5.1.1 地形图测图的⽐例尺,根据⼯程的设计阶段、规模⼤⼩和运营管理需要,可按表5.1.1选⽤。
5.1.2 地形图可分为数字地形图和纸质地形图,其特征按表 5.1.2 分类。
5.1.3 地形的类别划分和地形图基本等⾼距的确定,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地⾯倾⾓(α)⼤⼩,确定地形类别。
2 地形图的基本等⾼距,应按表 5.1.3 选⽤。
5.1.4 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般地区、城镇建筑区、⼯矿区和⽔域。
5.1.5 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表 5.1.5-1 的规定。
2 等⾼(深)线的插求点或数字⾼程模型格⽹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5.1.5-2 的规定。
3 ⼯矿区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表 5.1.5-3 的规定。
4 地形点的最⼤点位间距,不应⼤于表 5.1.5-4 的规定。
5 地形图上⾼程点的注记,当基本等⾼距为 0.5m 时,应精确⾄ 0.0lm;当基本等⾼距⼤于0.5m 时,应精确⾄ 0.1m。
5.1.6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应满⾜下列要求: 1 地形图的分幅,可采⽤正⽅形或矩形⽅式。
2 图幅的编号,宜采⽤图幅西南⾓坐标的千⽶数表⽰。
3 带状地形图或⼩测区地形图可采⽤顺序编号。
4 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也可沿⽤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5.1.7 地形图图式和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的使⽤,应满⾜下列要求: 1 地形图图式,应采⽤现⾏国家标准《l: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 7929和《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GB/T 5791。
2 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宜采⽤现⾏国家标准《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 14804 和《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5660。
测量学计算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五、计算题5.已知某点位于高斯投影6°带第20号带,若该点在该投影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L。
横坐标y=,写出该点不包含负值且含有带号的横坐标y及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0 1.已知某地某点的经度λ=112°47′,试求它所在的6°带与3°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2.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3.完成下表测回法测角记录的计算。
测站测回数盘位目标水平度盘读数° ′ ″水平角草图半测回值° ′ ″一测回值° ′ ″平均值° ′ ″O 1左A 0 12 00B 91 45 00右A 180 11 30B 271 45 00 2左A 90 11 48B 181 44 54右A 270 12 12B 1 45 124.试算置仪器于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的数据。
已知300°25′17″,X M=,Y M=,X A=,Y A=,试计五、计算题1.某工程距离丈量容许误差为1/100万,试问多大范围内,可以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
2.调整下列闭合水准路线成果,并计算各点高程。
其中:水准点的高程H BM1=水准测量成果调整表测点测站数高差值高程m 备注观测值m 改正数mm调整值mBM1N1N2N3N4BM1∑实测高差∑h= 已知高差=H终-H始=0高差闭合差f h= 容许闭合差f h容== 一个测站的改正数=3.完成下表竖直角测量记录计算。
测站目标竖盘位置竖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指标差竖盘形式O M左81 18 42 全圆式顺时针注记右278 41 30N左124 03 30右235 56 544.一根名义长为30米的钢尺与标准长度比较得实际长为米,用这根钢尺量得两点间距离为米,求经过尺长改正后的距离。
《测量技术基础》复习题库一、选择题(每空2分)1.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定____(A)、研究确定____(B)的科学。
(A)答案: ①地面形状(B)答案: ①地物表面形状与大小②地点大小②地球表面形态与大小③地面点位置③地球体积大小2.测站上经纬仪对中是使经纬仪中心与____(A),整平目的是使经纬仪____(B)。
(A)答案: ①地面点重合(B)答案: ①圆水准器气泡居中②三脚架中孔一致②基座水平③地面点垂线重合③水平度盘水平3. 水准仪的正确轴系应满足____(A)。
(A)答案: ①视准轴⊥管水准轴、管水准轴∥竖轴、竖轴∥圆水准轴②视准轴∥管水准轴、管水准轴⊥竖轴、竖轴∥圆水准轴③视准轴∥管水准轴、管水准轴∥竖轴、竖轴⊥圆水准轴4.水平角盘左盘右的观测方法可以消除____(A)的误差影响,一测站水准测量的前后视距相等可以削弱____(B)的误差影响。
(A)答案: ①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度盘偏心差②视准轴误差、读数误差、度盘刻划误差③对中误差、竖轴误差、瞄准误差(B)答案: ①管水准气泡居中误差、水准尺倾斜误差②对光误差、水准标尺长度误差、仪器升沉误差③视准轴与管水准轴不平行误差、地球曲率5. 极限误差是观测过程中____(A)。
(A)答案:①测量误差的最大值。
②测量误差的最大限值。
③测量的二倍中误差。
6.光电测距,即是____(A)瞄准____(B)以后由光波传播而进行的距离测量。
(A)答案: ①经纬仪(B)答案: ①目标顶②测距仪②标尺③水准仪③反射器7.一般瞄准方法应是__ (A),一测站水准测量高差观测____(B)。
(A)答案:①正确对光、粗略瞄准、精确瞄准。
2②粗略瞄准、精确瞄准、正确对光。
③粗略瞄准、正确对光、精确瞄准。
(B)答案: ①只能一次对光。
②只能按一般瞄准方法。
③瞄准标尺就必须对光。
8.地形图比例尺表示图上二点之间距离d 与____(A),用____(B)表示。
(A)答案: ①地面二点倾斜距离D 的比值。
Excel在导线测量计算中的应用何如伟【摘要】阐述电子表格软件Excel在罗盘仪闭合导线测量、极坐标导线测量、测绳丈量中的数据输入、角度格式转换、平差及面积计算等方法及步骤,并列出了相应函数和公式。
结果认为,用Excel处理数据具有直观、美观,易于输入和修改,工作效率高,便于导入CAD或GIS软件环境等优点。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s and process of Excellsoftware in compass closed traverse measurement , polar coordinate traverse measurement , measuring data input , angle format conversion and area calculation, therefore, lists the corresponding functions and formulas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Excellprocessing data has advantage of intuition , artistic, easy to enter and modify, high efficiency, easy to im-port CAD or GIS software environment and so on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Excel应用;闭合导线测量;测绳丈量;极坐标导线测量;函数【作者】何如伟【作者单位】石屏县采伐林场,云南石屏 662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71.1;TP3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定位仪器从罗盘仪、经纬仪发展到了全站仪、GPS到RTK-GPS,制图也从过去繁琐的手工作图过渡到了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Auto CAD、Arc GIS、MapGIS 等制图。
注:表中粉色为需要填写的答案《土木工程测量》第1章作业1-2 什么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解: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水准面;基准线是铅垂线。
1-3 什么是绝对高程什么是相对高程解:绝对高程:地面点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相对高程: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1-5 已知某地大地坐标为(106°12′,38°32′)。
计算:①该地在高斯投影3°带的带号及其中央子午线经度;②该地在高斯投影6°带的带号及其中央子午线经度。
解:①3°带带号:n=int(°)/3°)+1= int((106°12′°)/3°)+1=35,35号3°带中央子午线经度:L’=3°*n=3°*35=105°;②6°带带号:N=int(L/6°)+1= int(106°12′/6°)+1=18;18号6°带中央子午线经度:L=6°*N-3°=6°*18-3°=105°。
1-6 已知控制点BM30的大地坐标为(106°49′27″,39°04′58″),其高斯投影3°带内计算的平面坐标自然值是(,-)。
计算BM30的坐标通用值。
解:通用坐标值是在Y坐标自然值上+500km,并且在其前冠以投影带带号。
因此,先计算BM30所在高斯投影3°带的带号:3°带带号:n=int(°)/3°)+1= int((106°50′°)/3°)+1=36,Y坐标自然值+500km=+500000m=。
所以,BM30的通用坐标为(,36 )1-7 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解:测量工作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步”、“先高级后低级”、“步步有检核”的基本原则。
碎部测量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一个观测点的碎部测量实验八一个测站的碎部测量----经纬仪测绘法班别:工管10-1 姓名:梁伊天学号: 19 第五组一、实验目的:1、练习用经纬仪在一个测站上测量探测碎部点的观测方法。
2、练习用视距测量的公式计算测量站点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最后计算出碎部点的标高。
3、练习用地形半圆仪和比例尺,根据观测和计算的数据展绘碎部点的方法,并绘制成图。
二、实验仪器和工具:电子经纬仪一台,罗盘仪一架,水准尺一把,花杆一根,记录板一块,粉笔若干根,计算器一个,量角器一把,图纸一张。
三、实验组织、方法、步骤和要求:1、五人一组,在试验场地内选出A、B两点,用粉笔做好标志,用罗盘仪测出A、B直线的方位角;绘图员在测站附近安置图版,用比例尺和量角器将A、B直线绘于图纸中央,作为控制点。
(用1:500的比例尺)2、按一人观测,一人记录和计算,一人立水准尺,一人立花杆,一人绘图进行分工并且互相轮换,每次至少要测出九点三个地物特征点,三点即便为地物中的一部分。
3、经纬仪观测步骤:○1安置仪器:观测员按照对中整平步骤安置电子于测站点(控制点)A上,量取仪器高i(读取到厘米),记录员将i记录于碎步测量记录手簿中。
(假定控制点A的高程为HA=100m)○2定向:一人在控制点B立一花杆,观测员用经纬仪照准部照准控制点B作为后视方向,然后制定发展水平旋钮,置发展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
○3立尺:立尺人分别将水准尺立在待测地物、地貌特征点(即碎部点)上,如图1中的1、2、3、4点。
A图1 经纬仪测绘原理○4观测:观测员照准水准尺,制动水平与翻转方向的旋转旋钮,读取水平读盘读数β、水准尺上、中、下三丝读数M、V、N和竖盘读数α,记录员将各数据依次记录于碎步测量记录手簿中。
(注意:角度读数读取到秒,上、中、下丝读数读取到毫米)○5计算:用视距测量的公式计算结果D=klcos2αh=1/2klsin2α+i-v将计算出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填于记录表中,平计算出高程。
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工程测量学,研究工程建设在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各项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
工程测量的任务包括建立测量控制网;提供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地形图、断面图和其他有关资料;工程施工放样,施工测量,竣工测量;工程运行管理期间的沉陷、位移、变形等安全监测工作。
一、基础知识测量工作中,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坐标和高程来表示(确定)的。
表示地面点平面位置的常用坐标有地理坐标、平面直角坐标,小范围内也可用极坐标;高程是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也称海拔。
目前,我国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1985年决定采用新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我国的高程起算面,称为“1985年黄海高程系"。
之前,我国曾以天津大沽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距离、水平角及高程是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三个基本几何要素,则距离测(丈)量、水平角测量及高程测量是测量的基本工作.结合工作实际,本着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原则,现重点学习距离丈量、普通水准测量(高程、视距、断面测量).二、距离丈量地面点的平面位置是该点投影到水平面上的位置,因此,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是指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距离丈量一般是丈量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如果测得的是倾斜距离,就要进行折算。
(一)距离丈量常用工具距离丈量常用的工具有钢尺、皮尺、绳尺、花杆、测钎等.丈量精度要求高时,一般使用钢尺;精度要求低时,可用皮尺或绳尺;花杆主要是用来标志位置、标定方向;测钎用来标志位置或记数已测过的整尺次数. (二)平坦地面一般精度的距离丈量丈量平坦地面上两点(应设有明显的标志)之间的水平距离,由两人各持尺子的一端,从一点量向另一点,当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一个尺段时,后面的人(后尺手)对准起始刻度、并指挥前面的人(前尺手)调整丈量方向与两点连线一致,目估调整使尺子水平并拉紧,然后标示出尺子终点位置,依次逐尺段进行测量、标记、记录和计算,最终求得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当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足一个尺段时,可直接拉紧、调平,并分别读取起止点读数,然后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或一端对准起始刻度、另一端直接测读水平距离数。
1. 已知H A=,H B=,求h AB和h BA分析:h AB指B点相对于A点高差,即B点比A点高多少(用减法),h BA亦然。
解:h AB=H B-H A=2. 设A点高程为,当后视读数为,前视读数为时,问高差是多少,待测点B的高程是多少试绘图示意。
分析: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B点高程可用仪高法或高差法,高差已求,故用后者。
解:h AB=3. 已知H A=,a=,前视B1,B2,B3各点的读数分别为:b1=,b2=,b3=,试用仪高法计算出B1,B2,B3点高程。
分析:仪高法先求视线高程,再按分别减去各前视读数,求得高程。
解:i=H A+a=+=H B1=i-b1=5. 闭合水准路线计算。
22+BM A570总和f h=57mm<f h容=±12=±90mm6. 水准测量成果整理点号距离(km)实测高差(m)高差改正数(m)改正后高差(m)高程(m)A123A50∑f h=50mm<f h容=±40=±89mm7. 完成表格并写出计算过程。
测点距离(km)实测高差(m)改正数(mm)改正后高差(m)高程(m)BM0ABCDBM0Σ0 f h=20mm<f h容=±40=±99mm8. 一支水准路线AB。
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为,往、返测站平均值为15站。
往测高差为,返测高差为+,试求B点的高程。
解:高差闭合差:高差容许闭合:;改正后高差:B 点高程:9. 完成表格并写出计算过程。
测点距离(km)实测高差(m)改正数(mm)改正后高差(m)高程(m)BM7130-3 A200-4 B490-10 C370-7 D410-8BM8Σ1600-32测站目标竖盘位置水平度盘读数°′″半测回角°′″一测回角°′″O A左90 01 0689 59 4889 59 57 B180 00 54A右270 00 5490 00 06B0 01 00测站竖盘位置目标水平度盘读数°′″半测回角值°′″一测回平均值°′″各测回平均值°′″13. 完成下表中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