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2003年11月第7卷第6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N ov.2003V ol17N o16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王 伟 康(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校机关,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高诗富有深沉浑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岑诗饶有豪放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两人的生活基础、人生阅历、所处地域、性格、气质、创作心态诸方面进行比较,可探知形成高、岑诗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派;高岑;生活基础;阅历和地域;性格与气质;创作心态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3)06-0038-05 边塞诗至唐代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高适、岑参都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诗人,他们以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和生活,突破了魏晋以来借边塞以写景咏怀的范围,作品洋溢着盛唐气息,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其边塞诗作,从总的思想倾向看,抒发了盛唐诗人安边定远、追求国势强大的豪情壮志,诗中激荡着发扬国威、巩固边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并程度不等地真实、形象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边塞风光与民情习俗,多少揭露了爱国士卒同腐败将军的矛盾,反映了军中苦乐悬殊的生活,表现战争给汉族、少数民族人民造成的痛苦。
在中国文学史上,素以“高岑”并称于世,那种以为“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1](p.366)的观点是有偏颇的。
应当看到,高适、岑参是两位具有不同创作风格的边塞派诗人,在总体艺术成就方面,二人似双峰并峙,难分伯仲。
作为高、岑的知交,杜甫就曾说过:“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今人陈铁民先生指出:“在有出塞经历的诗人中,高适、岑参是公认的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不但写作的边塞诗数量最多,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上也有大的开拓和突破,他们取得这一成就的契机是:出塞的时间最长,边塞生活的体验最为丰富和充实。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唐代诗人的个性与写作风格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各具个性,写作风格各异。
本文将以几位代表性的唐代诗人为例,探讨他们的个性与写作风格。
首先,我们来看王之涣,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王之涣的个性坚毅果敢,他在边塞生活多年,亲身经历了战乱和边境的艰苦环境。
这种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英勇的将士形象,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迈气概,以及《边塞曲》中的“万里长城关山足,咫尺天涯海角心”的忧国情怀。
王之涣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接下来,我们来看杜牧,他是唐代的豪放派诗人。
杜牧的个性开放豁达,他善于把握生活的细节,以及人情世故。
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为主。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爱情、友情、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比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深情表达,以及《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细腻描绘。
杜牧的诗歌风格明快流畅,情感真挚,给人以愉悦和舒畅的感觉。
再来看杜甫,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杜甫的个性深沉坚韧,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和个人的挫折,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的诗作多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为主。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社会问题和政治风云的关注,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遥闻洞庭水,不及汉阳江”的对战争的批判,以及《登高》中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的对社会风气的讽刺。
杜甫的诗歌语言深沉凝练,思想深刻,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最后,我们来看白居易,他是唐代最富有幽默感的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个性风趣幽默,他善于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以及生动的描写方式,将日常琐事和社会现象转化为诗歌的艺术表达。
他的诗作多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观察为主。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研究作者:张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2期摘要:边塞诗展现出了绵延不绝的中华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描述,它的产生与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边塞诗是在特定人文社会和深厚历史土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两人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其诗歌内容也都是歌颂将士们不畏生死的精神,展现出了慷慨悲壮的格调,但他们作品的艺术风格又各具特色,独具匠心,他们以不俗的艺术才情为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故也必然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颗璀璨明珠。
關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高适与王昌龄、岑参和王焕之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诗歌具有“雄浑悲壮特点”,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具有空前开扩和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其诗歌题材涉及山水、赠答和述志等各方面内容,展现出了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精神,给人们营造出了盛唐诗人开朗胸襟的艺术感受。
将慷慨豪迈的语调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了边塞的奇伟壮丽之美。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两者都是边塞诗人,其作品风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笔者特对两人诗歌的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边塞诗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相同处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将边塞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展现出了将士们慷慨悲歌的雄壮风貌。
他们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出身,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在边疆上立功,感受到的边塞见闻具有相似性。
下文特对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相似之处进行介绍。
(一)都是描写军旅生活体验高适和岑参的诗之所以具有较强的饱满性,与作者的边塞军旅生活体验有直接关系,高适入幕河西三年,感受到了青海地区和边塞生活。
试论高岑边塞诗风格之异同作者:刘文娜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21期唐诗在中国诗史上流光溢彩、空前繁荣,盛唐之诗则是唐诗发展之顶峰,而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诗歌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在中国诗史上是前无古人。
1 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共性特征盛唐诗坛,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异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杰出诗歌流派。
1.1 都以盛唐时期的强烈爱国主义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为反映内容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唐朝是中国社会的顶峰,盛唐诗歌达到繁荣的高峰,这是自然的事。
在短短的五十余年的盛唐时期,涌现出了十几位大诗人,他们以各不相同的风格,推动了诗歌创作的高潮。
正如李白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古风》其一)这一代诗人怀着宏伟的理想与抱负,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表现盛唐时代种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和斗争。
高岑二人之诗正是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去观察和反映边塞的生活和斗争,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激动人心的变化,洋溢着爱国主义豪情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中写道:“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达了戌边将士们的爱国激情,为了保国守边,“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英勇杀敌,血战沙场,确实动人心魄!这种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在高岑的边塞诗中更是随处可见。
又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別》)”。
这些诗里有惊异、有赞美,但毫无畏惧和怯懦,处处表现了将士征服自然、藐视艰苦、勇往直前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1.2 二者艺术上都以七古见长,具有意境壮阔、风格豪健的特征高适边塞诗大约二十几首,绝大部分是古诗,尤以七言歌行为佳。
而岑参边塞诗也以七古见长,笔者认为诗体上这一特点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关,这是七古这种诗体,诗句的容量大,句数没有死规定,更便于抒写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也更容易创造出豪健的诗风和壮阔的意境。
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流派,它的创作背景是唐朝边塞戍卫的战争和生活,因此具有独特的主题和风格。
首先,唐代边塞诗的主题集中在战争和边塞生活,作者常以自身经历或目睹的场景为素材,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战士的赞扬和对边塞孤独寂寞的感受。
其次,唐代边塞诗的风格短小精悍,多采用律诗和绝句等严格的诗体,字数较少,但寓意深刻,富有象征意味。
此外,唐代边塞诗的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和力量感,常用壮丽的景象和激动人心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总之,唐代边塞诗作为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以及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贡献,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1 -。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目录1.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份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於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於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1.1边塞诗人群体风格的形成原因边塞诗产生很早,早在《诗经•采薇》和《诗经•出车》中就已见其雏形。
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开掘缓慢。
在唐以前,它一直处于积聚力量、不断酝酿的阶段,直至我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唐代,边塞诗才得以全面迅速地发展,并达到了空前的思想、艺术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中奠定了其坚固的地位。
边塞诗派在唐朝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思想原因。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汉文学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西部边陲是这派诗人情系魂萦的热土,它体现了充满阳刚之美的民族精神,志在四方的进取锐气,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的大无畏品格,升华为同西部热土血脉相连的难解情结,其作者世代相继,共同谱写了这部中华民族的宏大史诗和这曲繁弦重管的西部交响乐。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特别兴盛,可谓作家众多,名篇迭出,以致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诗歌流派,这在当时诗坛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1.1唐代政治经济背景唐王朝是在马上建立的,唐王朝的开国君臣大多是马上的英雄,李渊、李世民父子都是马上皇帝。
在唐建立之初,唐代社会在各地仍存在割据势力,李渊父子称帝后仍致力于中国的统一大业,镇压各股农民起义军和抵抗外族的侵犯。
唐王朝统治者极其重视边功,对边关将士予以重赏,对有功之官兵加官进爵。
由于统治者对军功的重视,促使唐朝文人的事业心高涨,尤其是盛唐,盛唐知识分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立功边塞。
唐朝边塞诗的特点
一、唐朝边塞诗的特点
1、风格豪放:唐朝边塞诗大胆、直率,更具有激情和气势。
它用一种强烈的神秘感着述了军人的信念。
它运用大胆的语言诠释出士兵的英雄情怀,称颂士兵的英勇情操,歌颂道路的艰难困苦、战斗的伟大英勇和爱国的志士们。
2、气势和旋律统一:唐朝边塞诗广泛运用旋律节奏,其韵律紧密,节奏明快,具有气势和张力。
流畅统一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令人心旷神怡,深受大众喜爱。
3、抒发贴近实际的感情:读者可以从唐朝边塞诗中感受到将军们真挚的爱国之情和为国家守卫边塞的豪情。
它不仅表达了边塞将士勇猛战胜金兵的雄心壮志,而且体现了士兵对战友的牺牲无私的感情和对家庭的牵挂之情。
4、对自然的拟人化:经常用生动的象征运用把实际的历史场景和景象拟人化,把边塞的荒凉、苍凉描绘得栩栩如生。
对自然界的描述也非常细腻具体,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状态。
5、多彩繁复:唐朝边塞诗尽量使景物显示出更多的色彩隐喻,更多的
情节折射,更多的事理比喻,有时还把历史故事和民间神话编入诗情中去,让景物显得多姿多彩,耐人寻味。
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摘要】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盛唐之冠。
岑参诗歌艺术地表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信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鲜明的异域风情,拓展了边塞诗的题材,开创了盛唐诗歌的新风格。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异域风情如果说边塞诗是盛唐塞上烽火催开的一丛艺苑奇葩,那么岑参的边塞诗则是其中的一枝独秀。
岑参以其对奇异塞上风光的描绘,在盛唐边塞诗坛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岑参的边塞诗创作较晚,当他登上盛唐诗坛的时候,边塞诗的创作已经相当繁荣:高适的雄浑、王昌龄的韵味……各种风格的鸿篇佳作如同群星争辉,岑参却能以独特的风格独辟一径。
他的边塞诗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盛唐诗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健康心态,他反复吟咏:“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又把从军与灭贼结合在一起:“早知逢乱世,少小谩读书。
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行军十二首》)。
岑参的边塞诗详尽真实地描写了军旅生活,写出了将士们的雄心壮志,也道出了他们的悲哀不平;既有对火热生活的歌颂,也有对恐怖遭遇的描写;既有积极进取的风发意气,也有悠悠不尽的乡思和自叹壮志难酬的感慨。
为读者提供了富有传奇探险色彩的新鲜内容及深沉的感慨。
如:“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
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
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
地上多骷髅,皆是古战场。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
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
”(《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又如著名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边塞题材诗歌得以充分发展的时期。
唐代边塞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背景描写而广为赞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背景描写。
一、风格特点1. 抒发壮志豪情唐代边塞诗歌常常包含了壮志豪情,表达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些诗作中常出现英雄主义情怀,热血沸腾的气氛,力图激励人们为国家荣光而奋斗。
2. 描绘严峻的环境条件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充满艰苦和险阻。
唐代边塞诗歌经常通过生动而准确的描述,展示了沙漠、大漠、高山等极端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战斗带来的困扰和考验。
3. 塑造英雄形象为了彰显边塞战士的英勇与智慧,唐代边塞诗歌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刻画,塑造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形象。
这些诗作中充满了对勇猛善战、机智过人的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和颂扬。
4. 抒发离乡别井之情感在边塞地区生活的人们往往要面对长期离家、别井而去的困境。
唐代边塞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离乡别井之情感,表达了对故土家庭、亲友思念和眷恋之情。
二、背景描写唐代边塞题材诗歌通过精彩细腻的背景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紧张而充满战火的场景中。
1. 自然景观描写唐代边塞诗歌经常以自然景观描写为背景,如沙漠广袤、河山阻隔等。
这些描写往往夸张而富有画面感,给人以沉浸感和震撼力。
2. 军事防御建筑描写边塞地区的军事防御建筑是边塞诗歌中常见的背景描写元素之一。
诗人们通过描绘城墙、箭楼、烽火台等设施,展示了当时边塞地区军事防御的严密程度和壮观场景。
3. 骑兵驰骋描写在唐代边塞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对骑兵驰骋的生动描写。
这些描述既传达了战士们英勇奔驰的决心和气概,又展示了他们与马相互依存的特殊关系。
4. 边境变幻与民情风俗描写唐代边塞诗歌还通过对边境地区变幻莫测的气候、民情风俗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期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总结起来,唐代边塞题材诗歌以其独特而精彩的风格特点和生动的背景描写,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的异同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空中,边塞诗人犹如一群耀眼的星辰,他们用自己的笔墨描绘着边疆的壮丽与战争的残酷,王昌龄、岑参和高适就是其中极为闪亮的几颗。
王昌龄,那可是号称“七绝圣手”的厉害人物。
他笔下的边塞诗,就像是一幅幅精致的工笔画。
你看他写“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哇,一下子就把咱们带到了那遥远的西北边疆。
那片土地上,天空中长长的云彩仿佛都带着哀愁,雪山在云的笼罩下显得阴森,而那座孤城就孤零零地伫立着,遥望着玉门关。
他的诗常常给人一种幽冷、孤寂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寒夜中站岗,心里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我就想啊,王昌龄是不是自己也像他诗中的战士一样,在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被边缘化的孤独呢?岑参呢,他的边塞诗则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他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的天呐,这想象力也太绝了。
把塞外的雪景比作春天盛开的梨花,谁能想得到啊!他的诗里充满了奇思妙想,那些奇异的边塞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在他笔下就像是一个个充满惊喜的宝藏。
岑参就像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探险家,在边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现着无尽的乐趣。
他不像王昌龄那么“苦哈哈”的,而是带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去看待边塞的一切。
高适又有所不同。
他的诗更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在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像“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从他的诗里能感受到那种对战争的深刻洞察。
他写的不仅仅是战争的场面,更多的是战争背后的东西,比如士兵们的命运、战争对社会的影响等。
如果说王昌龄是在孤独中抒发个人的小情绪,岑参是在新奇中展现边塞的魅力,那高适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俯瞰着整个边塞的战争局势。
我有个朋友特别迷王昌龄,他说王昌龄的诗能让他感觉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就像自己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
我就跟他说,你再看看岑参的诗呗,那多热闹,多有活力啊。
他白了我一眼说:“你懂啥,王昌龄的孤独才是真正的艺术。
”嘿,我这暴脾气,我就跟他辩论起来了。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和个性差异目录1.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份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於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於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1.1边塞诗人群体风格的形成原因边塞诗产生很早,早在《诗经•采薇》和《诗经•出车》中就已见其雏形。
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开掘缓慢。
在唐以前,它一直处于积聚力量、不断酝酿的阶段,直至我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唐代,边塞诗才得以全面迅速地发展,并达到了空前的思想、艺术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中奠定了其坚固的地位。
边塞诗派在唐朝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思想原因。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汉文学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西部边陲是这派诗人情系魂萦的热土,它体现了充满阳刚之美的民族精神,志在四方的进取锐气,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的大无畏品格,升华为同西部热土血脉相连的难解情结,其作者世代相继,共同谱写了这部中华民族的宏大史诗和这曲繁弦重管的西部交响乐。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特别兴盛,可谓作家众多,名篇迭出,以致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诗歌流派,这在当时诗坛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1.1唐代政治经济背景唐王朝是在马上建立的,唐王朝的开国君臣大多是马上的英雄,李渊、李世民父子都是马上皇帝。
在唐建立之初,唐代社会在各地仍存在割据势力,李渊父子称帝后仍致力于中国的统一大业,镇压各股农民起义军和抵抗外族的侵犯。
唐王朝统治者极其重视边功,对边关将士予以重赏,对有功之官兵加官进爵。
由于统治者对军功的重视,促使唐朝文人的事业心高涨,尤其是盛唐,盛唐知识分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立功边塞。
由于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唐朝士子热烈地、自觉地去追求那种慷慨激昂、富于传奇色彩的边塞军旅生活,不管在边塞能否立功,似乎不到边塞去过艰苦却充满浪漫色彩的戎旅生活、不去领略奇丽壮阔的大漠风光,就愧对人生似的。
向往边塞生活,追求边关立功成了唐代文人的一大追求。
再一个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推动。
李唐王朝在李渊、李世民等几代君主的领导下,唐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得到了充分了发展和改造。
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经济富足,国泰民安,封建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土地、赋税、兵役、刑法、职官、科举等各项制度有了相应的变化调整,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国际间的交往也进一步加强。
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整个唐朝社会呈现出一种强盛壮大、欣欣向荣的风貌。
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开放与活跃。
唐代统治者顺应社会生活发展、变革的趋势,在意识形态方面采取了具有远见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在不危及其统治地位的大前提下,他们对于社会各派思潮予以兼容并蓄,或大力扶持,或任其自由发展,或极力促进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一个思想相当解放和活跃的社会局面。
边塞诗派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在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崛壮成长。
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
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城市也日益繁华。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
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
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
1.1.2 独特的边塞风光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1.1.3 题材内容上的相似性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
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
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称之为边塞诗。
1.1.4 思想感情上的相似性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人生观积极而乐观。
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
固然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著马革裹屍、立功沙塞的雄心。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1.2 边塞诗人的群体风格对后世创作的影响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1.2.1 诗歌题材的扩大边塞诗派虽未提出明确的创作主张,但其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却是基本相同的。
盛唐边塞诗派,以其杰出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使辉煌的唐诗增添了无限壮丽的光彩。
它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颇大。
初唐边塞诗歌的贡献还在于开创了初唐体。
所谓“初唐体”,指的是流行于唐初的七言歌行。
此时,由于诗人们已经开始走出宫廷生活的小圈子,并越来越多地把民间生活、边塞风光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传统的五言诗渐渐不能胜任,一部分诗人便改用这种歌行体来表达感情。
七言歌行体始于曹丕《燕歌行》,经400余年的发展,到了初唐,终于大放异彩。
1.2.2 思想境界的开拓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六朝的诗歌、骈文,均以辞藻绚丽、对句工整为尚。
唐朝最初30年中的文学创作受其影响,风格卑下。
表现在诗歌方面,作品以“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宫体诗为主。
当时也有人意识到了宫体诗的特点,并从政教意义出发,在理论上反对它;但理论归理论,实际上他们自己也在写作吕体诗,其中宰相上官仪更是自创“上官体”,将轻浮俗浮艳的诗风推上了诗坛的统治地位。
虽然马周、李百药等人极力推崇自然纯朴的新诗风,但可惜的是,这些人的作品也没能跳出宫体诗的框框,格调不高,他们的呼吁自然得不到好的反应。
边塞诗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唐代初年疆域的相对不稳定而产生的,同时也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作了很好的前期准备。
边塞诗是万紫千红的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2 边塞诗人的个性差异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
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然,后者的作家人数众多,数量也多得多,而且出现过李白、杜甫及高适《燕歌行》之类的杰作,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前者的那类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
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2.1 边塞诗人个性差异的形成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盛唐边塞诗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流派,高适、岑参就是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时人并称“高岑”,他们既是其开拓者和继承者,又是当时诗坛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在推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体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功勋。
高适、岑参的诗作大多描写边境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边塞战争中个人的从军生活和思妇不幸的境遇,表达自己立功的愿望和不满现实的思想,但其思想内容的深度又有所差异。
下面,以高适、岑参的诗作为例,分析边塞诗人的个性差异。
2.1.1 诗人的身世背景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2.1.2 诗人从军边塞的目的诗人们都有渴望建功立业而又长期不遇的经历,因而感慨不遇,咏叹壮志难展,成为他们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形成其悲壮风格的另一种重要原因。
高适前期不得志,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比较广泛深入,加之自己的政治和文学主张以及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诗歌的思想性较强,闪发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后期仕宦渐渐得意起来,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他与社会的接触不够广泛深入了,加上佛教影响的增强,诗歌的思想性显著减弱,甚至连蜀中之乱、吐蕃入侵这样重大的社会事件,他在诗中也无所反映。
与此同时,诗歌的风格也变得悲凉起来,《人日寄杜二拾遗》便是例证。
岑参前期也不得意,与高适比,他跟自然接触较多,而接触社会不够广泛深入,诗歌描写自然的较多,反映现实的相当少,思想性不够强。
“安史之乱”以后,他的社会地位虽也上升了,但仕途不如高适得志,他做过虢州长史、嘉州刺史等地方官,最后罢官,滞留蜀中而死。
这时,他与社会现实接触比较广泛深入了,因而能由自身的不幸而想到人民的不幸。
加上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他诗中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显著地增强了;诗风也由出塞时期的雄放高昂变得悲壮慷慨起来。
他们都曾出塞。
高适是在失意的情况下初出蓟门,与战士、中下级军官接触较多,因而形成了他当时对唐玄宗的对外战争的一系列看法,提出了批评和揭露;岑参是作为高仙芝、封常清的幕僚出塞的,与上层接触较多,与下层接触较少.因而主要是站在主将的立场上来歌颂他们所进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