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20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第44卷第2期2021年2月Vol.44, No.2Feb.,2021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研究周玉刚1,朱晓东2(1.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1;2.自然资源部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1)摘要:基于已有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最新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结合收集到的国土、规划、经济、人口、交通等专题资料数据,开展对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掌握哈长城市群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 状况、产业结构、交通状况、城市群健康等信息,为城市群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城市群;空间格局;变化监测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67( 2021) 02-0101-06Study on the Monitoring of Spatial Pattern Change ofHarbin Changchun City GroupZHOU Yugang 1 , ZHU Xiaodong 2(1.Heilongjiang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 Harbin 150081, China ;2.Heilongjiang Geomatics Center of MNR , Harbin 15008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ults of the survey data of geographic national condition and the latest monitoring resultsof basic geographic national condi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llected data of land, planning, economy, population, transportation andother special data , carries out the monitoring of the spatial pattern change of Harbin Changchun City Group , masters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ffic status, urban group health and other information withinthe scope of Harbin Changchun City Group, provides data support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city group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landand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Key words : monitoring result of geographic national condition ; city group ; spatial pattern ; change monitoring哈京广通道纵轴北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区域 发展新空间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北方开放重要门户、老工业基地体 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绿色生态城市群等四大战略定位。
哈尔滨市城市环境设计调研报告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小组分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简介:本小组以“时间轴”的顺序对于兆麟公园、斯大林公园、群力体育公园进行调研分析。
兆麟公园:始建于1906年,公园的兴建经了四个发展时期,初建命名为“董事会公园”,后改为“特别市公园”,解放后更名为“道里公园”。
一九四六年三月九日,李兆麟将军安葬于此,后经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兆麟公园”。
哈尔滨兆麟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地带,周围大厦林立,与美丽的松花江隔道相望,公园占地面积8.4公顷,是哈尔滨人休闲度假的圣地,气势磅礴“冰灯游园会”更是吸引来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
一、交通流线分析兆麟公园主入口的交通引导功能较弱;城市公园入口是交通序列的第一要素,是交通系统的第一阶段,是游人由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过渡的开端,也是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的结尾,具有强烈的交通组织功能。
对于汽车时代的今天,兆麟公园的交通引导功能明显不足。
随著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美感和空间的进一步追求,兆麟公园的入口设计显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再次,因为城市公园是一个复杂的场所,他既要服务于公园,也要服务于城市,充当一个过渡的空间,兆麟公园与城市的过渡性较弱,不能使游人享受到由此及彼的一种放松感,容易造成游览过程中心理的突变。
兆麟公园的设计是延中轴进行的,主入口、桥梁、山体、纪念碑基本成一条直线,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思路,入口、山体、桥梁等构筑物、纪念碑共同组成了一组高低起伏的有机形式。
因此在这里主入口发挥的起引的作用。
主入口坐落在森林街,而不是其他街道,并不只是因为与后部纪念碑相呼应,还因为森林街可以东西向无限延伸,,而南北方向的两条街道却没有,从而满足了主入口的利用尺度,极大的增加了公园的交通流动性。
二、周边环境分析兆麟公园周边大致有四部分主要的区域、上方橙色的区域临近江边主要是商业区与住宅区的结合,左边蓝色的区域临近中央大街,有许多商业建筑以及饭店酒店,主要以商业区为主,右侧绿色区域以学校、住宅为主,还有许多的单位,主要以办公区和住宅区为主,下方的三个颜色区域以学校、政府机构为主,主要以办公区和商业区为主。
基于空间句法的商业街区空间研究作者:应卓加庞颖来源:《绿色科技》2020年第04期摘要: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以哈尔滨哈西商圈为例分析了其街区空间结构。
将哈西商圈的轴线图,导入Depthmap进行运算,结合拓朴学相关计算方法,通过分析该空间的整体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全局深度和选择度等拓扑数值,定量的探究空间的结构,了解整体街道空间和局部空间的联系,发现空间结构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策略,为空间日后的改造提供思路。
关键词:空间句法;商业街区;定量分析;集成度;可理解度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4-0143-031 引言商业街区作为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交场所,它良好的空间结构和优美的空间环境可以间接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达到促进沟通和交流的作用。
因此,如何使人们在空间中能快速的理解和感受空间,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背景在全球的目光聚集在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商业区已经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商业区中街区的空间构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占据重要位置。
如何宏观调控商业街区空间,满足人们对交通、安全等街道需求,这个问题是一直在被讨论和研究的。
目前商圈中的街道空间不再仅仅承担着交通和引流的作用,同时担负着人们社交、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使命。
人们已不再满足街道空间的基本功能,为了打造更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哈尔滨全面实施“135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
根据哈尔滨南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指出,着重打造哈西“高铁新城+总部经济”商圈,对哈西区域进行全面规划和建设,力求打造一个经济、文化和政治集一体的新城区,给人们带来崭新的居住和旅游体验。
2.2 研究对象哈西商圈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南岗区是哈尔滨的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来往密切、媒体传播迅速的重要功能区。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 THE STUDY ON THE SPACE FORM OF URBAN STREET IN HARBIN单丹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3月国内图书分类号:TU984国际图书分类号:711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硕士研究生:单丹导师:徐苏宁教授申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所在单位: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答辩日期:2008年3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Classified Index:TU984U.D.C.:711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THE STUDY ON THE SPACE FORM OF URBAN STREET IN HARBINDan Candidate: Shan Supervisor: Prof. Xu Suni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ffil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Date of Defence: March, 2008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摘要摘要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来说街道是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
城市街道在城市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街道是城市骨架,街道的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街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另一方面,街道也是反映城市生活的舞台。
哈尔滨的规划源于早期欧洲的规划思想,受当时规划影响,形成了很多尺度宜人、特征鲜明的街道空间,这些街道就像是一幅幅记录着哈尔滨历史的画卷,伴随着人们走了一百多年。
【摘要】自“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东北地区各城市正在完成由传统城镇化模式向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转变,但其城镇化质量亟须提高,基于此本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展开研究。
研究发现,在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下,东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其空间格局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时间演化特点则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
【关键词】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影响机制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稳步发展的新局面,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城镇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城镇化模式开始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以适时适速适度为基本发展原则,以按照区域实际情况为发展自然基础,以健康城镇化为发展落脚点,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保障下,按照我国具体的国情条件,使中国的城镇化变成了以质量效益型为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镇化。
东北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城镇化发展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一直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不集约、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问题。
在以往的相关内容研究中可以看出,对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内容方向的研究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存在着理论研究过于片面无法综合指导实践的情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胡双翼 张鹏 王颖作者简介:胡双翼(1997—),男,山东青岛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通讯作者:张鹏(1983—),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第三作者:王颖(1984—),女,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219况。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王雨飞倪鹏飞王光辉摘要:城市群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也必然带来城市群体系的调整和变化。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东中部人口集聚,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全面加深。
文章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重点聚焦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结构和演变规律,引用空间引力模型方法,以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别计算基于城市规模的城市吸引力指数,并经过叠加、归并处理,分析我国城市群体系发展演变方向。
上述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或城市群体系空间发展的结果是东中部群网化与西部、东北群带化并存;未来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群化发展态势将进一步突出,即在结构上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群化;引力模型F292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9)03-0047-007随着中国进入城市世纪,城市或城市群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时也重塑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人口向东中部集聚,而西部和东北部人口较为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的全面加深。
这种演化的动因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交通三个方面。
首先,历史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上人口迁移变化的过程共同铸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和城市群体系的空间形态。
其次,经济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核心,经济因素使城市群体系内东中一体化的程度更加深化,进而对于网络化和群带联系并存城市群体系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
最后,交通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关键,交通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对城市群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高速铁路的发展让中国迈入了速度时代,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改变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百题问答甜甜冷可儿3位粉丝1楼一、城镇体系规划1、哈尔滨市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是什么?答案:哈尔滨市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是行政区划的范围(8个区、11个县)。
2、城镇化水平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3年哈尔滨市域城镇化水平为48.1%。
预测哈尔滨市域城镇化水平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多少?答案:2010年城镇化水平是60%,2020年是70%。
3、哈尔滨市域的空间布局结构是指一主一次两个中心为极核,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其中的十字型交通干线是指什么?答案:滨洲—滨绥,京哈—哈绥铁路4、市域提出了“两干两环十辐射”的公路网建设,其中两干、二环、十射分别指什么?答案:同三线、绥满线,城市四环路、公路外环,十个出城公路。
5、本次规划在市区布局了四处重点风景区具体是指什么?答案:松花江沿岸、太阳岛风景名胜区、长岭湖风景名胜区、天恒山风景名胜区。
二、城市性质6、哈尔滨市城市性质是什么?答案: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三、城市规模7、哈尔滨市城市的人口及用地规模有多大?答案: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458.0平方公里。
四、总体布局8、概括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是什么,其具体含义是什么?答案: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
“北跃”——建设松花江以北,呼兰河两岸地区,建成以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商贸居住为主,以医药、新兴工业、绿色产业为辅的生态型园林新城区。
“西扩”——开发群力地区、哈西地区、续建迎宾路集中区,建成集居住、商贸、体育、高科技、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南延”——发展平房地区,建成国家机械制造业基地。
“东优”——整合现有以工业为主的东部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迁出重污染企业,净化、美化阿什河地区生态环境。
哈尔滨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地下空间是指位于岩石圈土壤和岩石中可被人开发利用的空间体积,是处于地表以下的深度,四周为岩土体所包围,岩土体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竖向开发深度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1地形地貌及成因(1)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分布①高平原:主要由粘土质垄状和泥砂质波状高平原组成。
粘土质垄状高平原由下荒山组粉质粘土构成,区内形成较多不对称宽谷,亦见有冲沟发育;泥砂质波状高平原沿粘土质垄状高平原前缘分布。
地表由于后期剥蚀,呈微波起伏。
由哈尔滨组黄土状粉土、粉质粘土组成。
②河谷平原:分布于松花江及其主要支谷之中,包括一级阶地,高、低漫滩。
岩性由粉质粘土、淤泥、砂及砂砾石构成。
一级阶地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
(2)地貌类型对地下空间适应性的影响地形地貌对城市的空间布局道路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是影响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最大的因素。
首先,地貌类型差异影响土体性质。
地貌类型差异与第四系沉积物物质成分、厚度等相关,高平原区0-50m以粉质粘土为主;一级阶地0-20m为粉质粘土,20m以下为砂土;漫滩区0-15m为砂土,15m以下可见砂岩或泥岩,从而导致不同区位土体性质存在差异;其次,地貌类型差异还对地下水埋深有一定影响。
哈尔滨市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不同地貌单元水位埋深差异很大,高平原区市区开采漏斗水位埋深40-45m;一级阶地水位埋深57m,阶地后缘9-13m;河漫滩2.5-5m,从而导致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
再次,河谷平原区往往也是隐伏断裂发育部位,可能影响地壳稳定性问题;另外,不同地貌单元也会影响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
2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1)区域稳定性问题分析区内所发育的活动断裂均为隐伏于前第四系地层以下的基底断裂,进入新生代以来具有继承性活动。
影响较大的构造断裂主要包括北西向阿什河断裂、蜚克图断裂、运粮河断裂、呼兰河断裂、拉林河断裂和北东向双城平房断裂、松花江断裂。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从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哈尔滨市的历史沿革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始于19世纪末的俄国租界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东清铁路的修建,哈尔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随后,建筑师们将欧洲的建筑风格带入到哈尔滨,诞生了许多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如松花江畔的哈尔滨火车站等。
2.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建国初期,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主要以满足基本居住和工作需求为主,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
许多典型的社会主义建筑如市区的“七一酒店”等相继建成。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逐渐注重人文关怀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新的建筑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中央大街的商业建筑等纷纷涌现,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魅力和创新。
3.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挑战尽管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带来了土地利用的问题,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空间。
其次,哈尔滨市的冷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独特要求,需要科学把握建筑结构、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平衡。
此外,城市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当代建筑融合的问题也需要得到更好的解决。
4. 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未来展望未来,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将继续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方式。
其次,建筑设计将更加关注人们的需求和舒适性,注重空间布局、设计细节和功能性。
最后,哈尔滨市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和历史优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结构历史研究(一)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1.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回顾哈尔滨城市形态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单形态变为复杂形态的过程,并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
即由多核点的聚落一多核连片发展叶按二个方向定向发展叶沿轴线发展(指状生长期)斗四周蔓延(蔓延期)一沿轴线发展(指状再生期)呻掌状结构。
2.城市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综观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历史,影响历史上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有如下几条:(1)自然地形与铁路布局哈尔滨的地形条件对哈尔滨市最初的城市形态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仍然具有影响作用。
松花江南岸地势由两部分构成,紧临松花江的低地高程是116、120米,高地的高程在130-160米,一条陡坎由西侧的顾乡延伸至太平。
三条支流,马家沟、何家沟及阿什河最终汇聚于松花汁。
这样的地理形态直接影响着城市用地的布局,同时影响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铁路最初的选线正是考虑到这一地形条件,沿陡坎的平坦地带布局,免受洪水的侵害。
地形条件及铁路布局决定厂哈尔滨的城市布局及城市形态一呈团状分布。
历史上“T”形的铁路线及陡坎将城市分割成三部分,即南岗、道里和道外。
而现在“日”字形的铁路与河流把哈尔滨市城区分割得更为严重。
(2)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哈尔滨是依据规划而建设起来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城巾。
规划对城市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的影nS,集中表现在由俄国人和日本人所编制的哈尔滨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上。
方格网模式足哈尔滨新市街(即南岗中心地区)的突出特征,与中国传统城市模划有较大区肚俄国人将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手法(如方格网、大尺度对角线形及林荫大道等)运用到哈尔滨新巾街的规划中来。
尽管,根据哈尔滨的地形条件等做了一定的修改,但哈尔滨方格网状的道路仍然折射出19世纪末的欧洲规划思想。
1934年由闩本人编制的“大哈尔滨都邑计飞C”,确立了哈尔滨作为当代大都巾的城市构架,对于今天的哈尔滨城市空间发展仍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采用绿带控制城市的蔓延;采用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中心城区周围设置卫星城;强调功能分区,并对居住区按等级进行规划布局;强调一个中心,以垂直于中央客运站的道路为铀,站北布置经济中心,南部为行政小心,集中了一批大商业和行政机构,形成新的城市核心等。
这些都体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大伦敦的规划模式基本卜是一致的。
其实质仍足西方扯市规划思想在哈尔滨的运用。
(3)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交通线路对哈尔滨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作用,使之呈现出沿主要交通道路向外延伸的轴向扩展特点。
并且这种空间发展趋势还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二五”期间同家在哈尔滨设立的十三个重点项目,以及以后的一些重点工程和军L企业辞,大致沿哈尔滨的主要交通十道布置,促成了三大动力区、学府区、哈西工业区、香坊区、太平区、平房区等形成,使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轴向发展特征。
随着哈尔滨辐射能力的增强以及对外社会经济联系程度的加深,城市空间发屉的轴向发展特征得到进一步加强。
目前,城市用地空间主要沿哈双南线、哈五公路、哈阿公路、哈同公路、哈成公路、机场路向周边地区延伸,形成丁“手指状”的空间发展格局。
这些轴线则与中心城区共同构成了“手掌状”的城市空间形态。
综合分析哈尔滨城市形态的演变,地形地势条件引导着城市空间的向外扩张,如向南、西南、东三个方向定向发展,地势较低的西部群力地区反松北地区受防洪、排涝等经济门槛制约,发展规模不大,整体城市形态是同心圆式发展,并具有明显沿主要对外交通轴线向外延伸的发展趋势。
(二)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1.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哈尔滨经过一目年的发展与演变,成为黑龙汇省省会,东北北部的中心城市,并已经拥有347万人㈠,占地为293平力’公里的现代化大都巾。
1.哈尔滨[仃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1)城区发展空间明a不足,急需拓展空间目前哈尔滨城区问积为293’F方公里,人均84.4平方米。
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北qk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相比,城市用地水平明显偏低。
从址市用地结构来看,各类用地布局与城巾性质存在较大偏差,无法满足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时城市发展空间的要求。
(2)旧械区发展问题在过去十年中,是哈尔滨城市发展屉快的—‘个时期,以大规模、快速的城巾更新为主要特征。
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巾建设集中在旧区改造,新区发展不够,造成扒b城市功能高度集中、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对历史街区破坏严重等问题。
(3)铁路与城巾之间的矛盾仍/·分严重铁路分割城市仍然是围绕哈尔滨市城市发展与有效运行的主要矛盾。
城市内部铁路沿线地区是哈尔滨市城市到;境最差、城市改造与开发力度最弱的地区,影响城市的功能与形象的推台。
(4)传统文化勺空间日渐消失传统文化与空间的日渐消失,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胡;,城市历史文脉出现断带,传统空间与现代城市多功能的扩张需求产生矛盾,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空间保护受到影响。
(5)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失衡在城市建设中,近期规划与城市建设基本同步,缺少前暗性和指导性;远期规划的目标不能逐步实施,用地无法控制,投入不能保讦,仙城市发展缺乏有系统的延续性。
(6)宏观总体与微观局部的冲突条块分割是城市建设中的又一突出问题。
从宏观区域看,城与城、城与乡、江南与江北之间缺乏整体的协调。
从城市内部看,各部门划地分离,独立建设。
这种本位卞义的城市建设观造成了城巾发展的许多不良现象。
(三)哈尔滨市未来发展对空间结构的要求哈尔滨已经发展成为…个拥有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这就使得哈尔滨需要一个新的串间结构来土持其经济、扑会的快速协调发展。
首光,未来的空间结构应当能与她的城市地位相一致;与未来的区域经济关系和产业联系相呼应;碉边城镇的发展相协调;与未来中心城市的辐别、吸引方向相一致,从而为哈尔滨城市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载体。
其次,未来的空间结构要适应现有城市功能的调牲、疏解和新功能的安排,使城市对未来的发展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婴为城市未来不可预见的增长冈袁保留空间资源:第三,未来的用地布局不再延续“摊大饼”的拓展方式,而应当通过决策意;占的引导.充分利用优良的自然条件,构筑个勺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型的城市结构,实现城市用地有序扩张,实现城市叮持续发展和最适宜居住的战略H标。
第四,未来的城市建设一定蟹亢分尊重历史,保护风貌,延续优秀传统,创造城市特色,,要注重协调新区律设和老城改善的关系。
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一)城市空间结构理性分析1.城市空间结构的胛念(1)与自然共生理念与自然共生,足叮持续发展的应用。
人类与白然界不可分割,将人类牛活的空间与自然界并存址惟一合理的发展途径。
<1)创造适宜环境理念丰间规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瑚所当然.建造符合人类需:蛰的、适宜的环境应足串间发展规划的重要仟籽,它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3)历史与文化延续理念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具有积淀和体现历史文化的特征。
城市的空间发展呵历史的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并产生城}仃空间的文化特色,、出此,在城巾空间结征/发展变化中应当注重优秀文化的棵扩。
(4)先进文化融人Ig念空间形态的文化特色除形成于历史发展的积累和积淀外.还有其更主动的一面,这就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外来先进文化与经验的融人,这是体现城市未来生命力的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动力,、2.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汹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是巾城市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有机体。
这些要索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城市系统与城市之间时刻都存在着物质、人口、信息、资本、技术的交流。
城市系统的平衡稳定是—。
抖动态的平衡稳定,它始终存在运动与交换:从表面上看,城市各组成物质要素实体和空间的形式、风格、布局等有形的表现有其规律,但从其实质的内涵而言,它正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建设环境条件下,人类各种活动和自然冈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是技术能力与功能要求在空间—亡的具体表现。
仅仅把空间结构定义为空间关系足片面的,这是——种增忙观的机械理解。
我们需要用发展的观念来考察城市空间的结构与过程:应该对社会过程和历史内涵所表现出的组成城市发展的各种田素做出完满的解释。
这就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建设环境的深层结构。
城市空间的发展,根据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规模、区位、次序和白组织方式上依据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条件,产/七不同的自I合形式,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城市空间形态。
将城市串间在地域』:的形态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个体及群体的结构和外部边缘的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部形态。
由于不同空间类型具有自己的区位,所以城市从整体上形成了空间结构形态规律,它是‘种动态结构,一种演替过程。
3.空间发展规律空间发展的过程和现象虽然非常复杂、多变,但它仍布隐藏的秩序和成长的规律,这些规律存在;1、4.于空间生长的规模大小、位置选择、发展时序以及发展方式之中,这些规律除了与经济社会的因素相关外,空间条件和由此产生的自身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域空间由于受到人为要素、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自然环境和矿藏、植被、水源等自然资源和已建成的城市、村庄、建筑等人工环境,以及文化、宗教、哲学观和价值观等精神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由于城市增长的空间过程主要在于中心区的郊区化、乡村城市化以及卫星城建设,空间扩展主要有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形式。
空间扩展因素又包括经济的、交通的、区位的、政策的、社会心珲的固素等,因此,城市空间演化也几有相应的规律。
(1)地域分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城市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牛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行也同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总是带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平衡性使经济产生集聚现象,从而体现出城市地域分异与职能演化规律。
这一规律在城市空间演变的表现为:城郊萌芽时期一郊区形成时期一农牧园艺区形成叫期一近远郊建设时期呻文教区、工业区萌芽时期叶城市分区、职能差异形成时期。
(2)中间渐进推移规律一般来说,城市的空间扩展总是由内向外,渐进扩散,最后是同心圆圈层式发展。
这一规律在城市空间演变的表现为:由内向外推进时期斗渐进扩散时期一同心圆圈层式发展时期(3)空间充填规律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推进非完全以同心圆圈层方式生长,有些大城市则表现为指状生长—充填—蔓延这样一个循环的多次重复过程。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最根本因素,交通、区位、政策和社会心理等城市外部影响因索也随着城市用地矛盾的激化而发挥积极的作用,于是新的城市结构产牛,墩终彻底打破原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系统的平衡,由原来的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和轴向发展形态,乃至最后形成带形城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