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69 KB
- 文档页数:7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平和、幽默、睿智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情趣,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又能品味到文学的韵味。
《雅舍小品》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梁实秋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
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事物的描绘,都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比如在《下棋》一文中,他对棋手们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棋局之中,感受到那种紧张与兴奋。
又如在《理发》中,他对理发店里的种种情景和理发师的技艺与态度的描述,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对生活中的这一平常之事有了新的认识。
梁实秋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平实质朴中蕴含着幽默诙谐。
他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
同时,他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搞笑,而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的调侃和对人性的洞察。
这种幽默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轻松愉快,同时也能引发深深的思考。
例如在《孩子》一文中,他写道:“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孩子在家庭中备受宠爱的现象,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教育和亲子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艺术手法上,《雅舍小品》也有着诸多值得称道之处。
梁实秋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在《中年》一文中,他将中年与青年和老年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年人的特点和心境,让读者对中年这一人生阶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他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形象。
在《送行》中,对送行场景中人们的表情、动作和话语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送行时那种尴尬而又无奈的氛围。
读完《雅舍小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梁实秋精彩的文字,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态度。
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都变得充满趣味和意义。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 写的散文 。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 集的代序言。
以下是小编带来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 帮助。
梁实秋佳作《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磷磷,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 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 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 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文学的长河中,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部作品以其平和、幽默、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情趣,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智慧。
《雅舍小品》的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百态、社会万象。
梁实秋先生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平凡的生活场景描绘得生动有趣。
比如在《雅舍》一文中,他对自己居住的简陋房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雅舍”的“陋”并没有让他感到沮丧,反而在其中寻找到了一份别样的乐趣。
他写“雅舍”的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的心态,着实令人钦佩。
梁实秋先生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他的文字简洁明快,不拖沓不累赘。
他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在《下棋》中,他写道:“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
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
”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描述,将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同时,他的文字也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在《中年》里,他说:“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
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这段话让人深思,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悄然流逝,以及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读《雅舍小品》,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哪怕是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馨与快乐。
同时,梁实秋先生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梁实秋《雅舍》的艺术特色鉴赏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
梁实秋早年在清华大学就读,之后留学美国,从他的散文中,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散文中不但具有东方文化中“万物皆空”包容、恬淡宁静的思想,还结合了西方文化中洒脱、诙谐的写作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称梁实秋的作品风格在散文界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在抗战时期,他的散文《雅舍小品》以优雅、闲适的风格而轰动中国文坛。
《雅舍小品》的首篇《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
抗战时期,梁实秋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雅舍”其实就是当时他与吴景超夫妇在重庆郊外北购置的一栋平房,作者把这个陋室喻为“雅舍”虽然带有些许自嘲的意味,却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雅舍》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当时居住在仅能“遮风避雨”的狭小空间中,却能够处之泰然、自得其乐的情趣。
“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从《雅舍》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几分凄凉、几分忧愁和寂寞完全被他享受人生、自我慰藉的态度所代替了。
《雅舍》的艺术和语言特色非常值得鉴赏,文章的处处都显现出作者对生活自然随缘的人生态度。
括起来,散文具有两大艺术特色:第一,雅俗合一的言语流露出自然情感。
散文中除了运用精致、文雅的书面语还掺入贴近生活的口语。
其中“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便是运用了古代文言的句型;而邻人的“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则是作者运用了日常生活中伤“大雅”的声音,用口语的方式呈现,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二,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增加文章的趣味。
对于寒舍中老鼠时不时的`来袭和蚊子的猖,作者却运用诙谐的语言轻描淡写:“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作者虽然遇到蚊虫的骚扰,却没有叫苦连天,而是运用感性的语言,诙谐幽默中带有对事物的亲近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散文《雅舍》赏析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现在《雅舍》已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鲁迅先生痛批梁实秋的杂文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
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
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1940年写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
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
那么,这“舍”到底“雅”在何处?作者于“雅舍”的描写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本文的语言风格又有何特色?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就像在喧嚣的街头转角走进了一条宁静的小巷,别有一番滋味。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初读时只觉得平实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叙事。
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生活智慧和幽默风趣。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中,梁先生把他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活灵活现。
他并没有因为居住环境的简陋而抱怨,反倒是用一种诙谐的语气来描述。
那漏雨的屋顶,“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 这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早就愁眉苦脸了,但梁先生却能打趣地说“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 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真让人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
还有《下棋》这一篇,把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 ” 瞧瞧,这把观棋人的那种纠结和无奈写得多生动啊!仿佛那些下棋的人和观棋的人就在眼前,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
再说说《理发》这一篇。
理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了,可梁先生就能把这平常之事写出别样的趣味。
“ 你如果去理发,而挨到的是一个哑巴理发师,那才是人生最尴尬的局面。
他一点也听不见你说什么,你也无法听见他的解释。
他愈是比划,你愈是糊涂。
最后只有任他摆布,凭他怎么去乱剃。
” 读到这里,我不禁笑出声来,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种无法沟通的无奈和尴尬真的是难以言表。
读《雅舍小品》,就像是在听一位老友在跟你唠家常,他不紧不慢地说着生活中的琐事,却能让你在这些琐事中品出人生的滋味。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说起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可真是一本让人读了就放不下的书。
最初拿到这本书,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
可没想到,刚读了几篇,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没有刻意的卖弄文采,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跟你唠家常,平平淡淡却又妙趣横生。
就拿《雅舍》这一篇来说吧。
他写这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
你瞧,这形容得多贴切!仿佛我都能看到那风呼呼地往屋里灌,雨哗哗地往下漏的场景。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地方,梁实秋先生却能苦中作乐,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他说“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读到这儿,我都不禁感叹,这哪里是在写陋室啊,分明是在描绘一幅绝美的月夜图!还有《下棋》这一篇,那描写简直绝了。
他写一个观棋的人,比下棋的人还着急,“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这一段把观棋人的那种纠结、急切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看大人下棋的情景,可不就是这样嘛!再说说《理发》。
他写自己去理发,对理发师的各种“吐槽”,真是太有意思了。
“有些理发师喜欢把人的头扭来扭去,以迁就他的刀剪,使人觉得自己像个木偶。
更可恶的是,有些理发师在你头上乱抓一气,好像要从你的头发里抓出什么宝贝来。
”这简直就是把我们在理发店的那种无奈和尴尬都写出来了。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就不得不说他那独具韵味的《雅舍小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雅舍小品》所涵盖的主题丰富多样,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到人生哲理的思考,从社会现象的洞察到文化传统的追溯,梁实秋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深意。
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得饶有趣味。
比如在《雅舍》一文中,他对自己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这“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有简陋的桌椅床铺,还有老鼠蚊子光顾。
然而,梁实秋先生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他写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寻找美好的心态,让人不禁心生敬佩。
在《下棋》中,他将下棋者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下棋者的痴迷与执着,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在《谦让》一文中,他对那种虚伪的谦让之风进行了抨击:“譬如在会场中,一席的坐次,若让别人占去,自己心中总是不安,总想设法夺回,即使夺回之后,还要惴惴然的怕那人心中不平。
又如在公共汽车中,自己占了一个座位,看见一位老人上车,心中总是不安,想让座又不好意思,不让座又觉得不安。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可真是让我如同在平淡生活中尝到了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
起初,我只是偶然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不太起眼的书。
本以为它会像那些枯燥的文学典籍一般,让我昏昏欲睡。
然而,当我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世界。
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先生用他那细腻且诙谐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他写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琐碎日常中寻找乐趣和诗意的态度。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里,他把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妙趣横生。
那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每逢大雨,屋里就会“如米氏章法,诚惶诚恐”。
这要是搁在旁人身上,估计得天天抱怨。
可梁实秋先生呢?他却能调侃着说:“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瞧瞧,这心态多豁达!他还写那“聚蚊成雷”的夏夜,自己“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说《下棋》。
这一篇把下棋人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那叫一个绝!有慢性子的,有急性子的,还有观棋支招儿的。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这简直把观棋人的纠结和下棋人的脾气写活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人在棋盘前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听到他们或懊恼或得意的叫嚷声。
还有《理发》这一篇,读着读着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写自己去理发,对理发师的种种“挑剔”和无奈,“有些女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理发上,有些男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等候女人理发上。
”这话说得太实在啦!想想那些在理发店漫长等待的时光,可不就是这样嘛。
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雅舍 的赏析,供参考! 梁实秋《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 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 只要住得稍久, 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 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 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 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 着的, 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 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 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 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 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别处蚊子 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 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 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 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 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 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 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 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 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 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 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 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 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 我亦不复他求。
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
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 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
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
中国 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 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 最忌排偶。
“雅舍” 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
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 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
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 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刘克庄词:“客 里似家家似寄。
”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 “雅舍”即似我家。
其实似家似寄, 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①,以 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注:①该文选自作者《雅舍小品》一书(香港碧辉图书公司出版)的首篇,
故称。
【赏析一】: 梁实秋(1903~1987),名治华,字实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县。
一生著 作甚丰,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 40 年的时间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40 卷。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 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
文章写于 1938 年,当时 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
明明是陋室,却偏 偏称“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 “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 薄”、“可怜”等词语 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
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 可见其文 风之幽默。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 为 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
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 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
由此,作者得出 为友之道, “好友不嫌路远, 路远乃见情谊”。
其二, “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 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 下坡。
这样的句子 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 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 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
其 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 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 出来,破我岑寂”。
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却以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它的许 多可人之处,听话听声,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 争的生活态度。
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扰,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 扰”、 “猖獗”等词语, 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 对生活、 对战争的不满, 却没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 所有的语句仍然是对“月夜”、 “细雨”的欣赏, 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其五,尽管条件简 朴, 但“一事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文中以戏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的 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需要张贴电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对物质 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文章语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词句,也是信笔而至,娓娓道 来,明白流畅,雅俗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