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他汀强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33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而随着年龄增长,A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相应增加。
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
然而,医生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以及长期治疗安全性存在担忧。
2010年,我国发布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我国血脂领域专家借鉴近年发布的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特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逐渐增加。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的TC、LDL-C和TG平均水平均低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二、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的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但目前缺乏转为80岁以上老年人设计的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的临床试验数据。
三、治疗目标共识建议,应用他汀前,充分权衡治疗获益风险比,根据个体特点确定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注:非HDL-C = TC-HDL-C i K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耳45 岁,女"岁)、吸烟、HDL-C < 1.04 Inlnot/L(40 mg∕dl)j BMI ⅛28 <g∕∏ιj、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四、药物的选择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为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血脂康胶囊的主要调脂成分为洛伐他汀及他汀类同系物,1.2 g的血脂康胶囊约含10 mg洛伐他汀。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用千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价值无可争议,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入减少CVD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益处已在大量研究及广泛人群中得到证实,是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血脂管理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药物。
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的不断扩大、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医学信息的可及性增加和大众媒体科普宣讲的普及,有关他汀类药物使用的顾虑有增加趋势,他汀不耐受诊断与处理的问题逐渐突出。
尽管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组织相继发布了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或共识,但他汀不耐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致使临床实践中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尚欠科学,他汀不耐受被高估的清况时有发生。
多项研究提示,我国人群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和血脂达标率明显低千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及临床医师对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欠规范有关。
为提高人们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提高我国人群血脂达标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特组成专家组,全面复习他汀不耐受的全球相关研究数据包括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和耐受渭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制定了《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基本定义、科学诊断标准及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提高我国ASCV D的防治水平。
1、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治疗率达标率低,这是我国CV D负担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数据显示,4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3%,其中3.4mmol/� LDL-C < 4.1 mmol/L者占18.4%,lDL-C � 4.1mmol/L者占8.1%但血脂异常患者中仅18.9%接受降脂治疗,.2%得到充分控制。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要点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并给给予早期干预,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其治疗意义与血糖控制相当。
一、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特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以混合型血脂紊乱多见,其特征性的血脂谱包括:空腹和餐后TG水平升高,高密度血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或轻度升高。
二、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时机及监测频率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同时均应检测其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对于血脂谱异常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若仅仅是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则建议6~8周后监测血脂水平,以决定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若给予调脂药物治疗,初始干预 4周后应监测血脂水平,若仍未达标,则调整治疗方案,再经 4 周后复查;对于血脂水平控制达标的糖尿病患者(LDL-C<2.6 mmol/L,HDL-C>1.25mmol/L,TG<1.7mmol/L), 建议每半年监测一次血脂谱。
三、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度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开始使用调脂药或干预的强度取决于其血脂的水平、所具有的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同时具有的危险因素的数目。
高危人群:⑴无心血管疾病(CVD),但年龄>40岁并有1 个以上CVD 危险因素者[高血压、吸烟、肥胖、微量白蛋白尿、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女性绝经期后等]。
⑵无CVD,年龄<40 岁,但 LDL-C≥2.6mmol/L或合并多个危险因素。
极高危人群: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病变患者,无论其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属于极高危人群。
四、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策略和目标1.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干预均应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为基础,并应该贯穿2型糖尿病治疗全过程。
2. 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 LDL-C: ⑴高危患者:首选他汀类调脂药,使 LDL-C 目标<2.6mmol/L; ⑵极高危患者: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立即选用他汀类调脂药,使LDL-C目标<2.07mmol/L。
ACS他汀治疗的时机与方案(全文)他汀类药物泛指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于1973年由第一三共制药有限公司首先研发问世,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汀在防治冠心病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奠定了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澳大利亚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Leon Simons 教授曾高度评价:“他汀之于心血管疾病的意义堪比青霉素之于感染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他汀治疗的使用剂量一直是热门讨论话题,以4S为代表5项里程碑意义的他汀试验中,所采取的均为中等强度剂量他汀(与辛伐他汀20-40 mg/d对等的剂量)。
随后,经典的TNT、PROVE-IT、IDEAL 和A to Z四项试验中使用了不同剂量的他汀。
TNT试验采用了阿托伐他汀的两个剂量(80mg/d与10mg/d);PROVE-IT试验采用了阿托伐他汀80mg/d和普伐他汀40mg/d二、ACS他汀强化治疗(一)强化概念的提和ACS他汀强化治疗方案根据2004年ATPIII更新的观点:所谓的他汀强化治疗是指高危患者LDL-C小于100mg/dl,达标治疗而言,其LDL-C小与70mg/dl也是合理的,或者说有更多获益谓之强化。
显然,他汀的强化治疗是指LDL-C目标值的强化。
目前,有关冠心病他汀治疗和血脂异常管理的新的欧美指南均提出: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源性的卒中和外周大动脉疾病为极高危,其LDL-C小于70mg/dl。
这就是强化降脂(胆固醇)。
而所谓的强化他汀是指大剂量他汀, 或剂量强化, 或LDL-C降低50%以上的他汀剂量。
中国《20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中对ACS的他汀强化治疗的定义是大剂量和(或)大幅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值的他汀治疗。
这一定义表明,ACS的他汀强化治疗包含他汀的剂量强化和LDL-C目标值的强化治疗。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4)要点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男性在65岁以前,TC、LDL-C和TG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以后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在增龄过程中HDL-C相对稳定;我国老年人的TC、LDL-C和TG水平低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二、老年人血脂异常的诊断建议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分类和合适的血脂水平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制定的标准(mmo l/L):合适范围:TC<5.18、LDL-C<3.37、HDL-C≥1.04、TG<1.70边缘升高:TC<5.18~6.19、LDL-C<3.37~4.13、TG<1.76~2.25升高:TC≥6.21、LDL-C≥4.14、HDL-C≥1.55、TG≥2.26降低:HDL-C<1.04诊断老年人血脂异常时应重视根据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危险分层,区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重视由全身性疾病和部分药物引起的继发性血脂异常。
极高危:急性冠状综合征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伴有糖尿病。
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的缺血性卒中/TIA也视为极高危。
高危: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T C>5.18 mmo l/L、LDL-C>3.37mmo l /L,②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数≥1,TC≥6.21mmo l/L、LDL-C>4.14mmo l/L。
中危: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数≥1,TC5.18~6.19mmo l/L、LDL-C3.37~4.13mmo l/L;②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数≥3,TC≥6.21mmo l/L、LDL-C≥4.14mmo l/L。
低危: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数≥3,TC5.18~6.19mmo l/L、LDL-C3.37~4.14mmo l/L;②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数<3,TC>5.18mmo l/L、LDL-C>3.37mmo l/L。
201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一、制定共识的必要性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他汀类药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ACS主要发生机制为易损斑块破裂或溃疡合并血栓形成和(或)血管痉挛,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急剧加重或急性闭塞。
ACS的罪犯病变通常由不稳定斑块导致狭窄,但狭窄可不严重,ACS患者除罪犯斑块外,常在同一冠状动脉的不同节段或不同的冠状动脉并存多个不稳定斑块,其导致患者急性期死亡和再发缺血事件风险升高。
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斑块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治疗的重要性。
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脂质异常管理指南继续肯定了他汀类药物在ACS患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在此类极高危患者中,更应积极地推荐早期启动他汀治疗。
2. 我国ACS患者的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中国ACS患者接受他汀治疗尤其是强化他汀治疗的比例普遍较低,在中国ACS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China,CPACS)研究中,ACS 患者出院时仅80%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1年后仍服用他汀的患者仅约60%。
即使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未能达到指南推荐的靶目标值。
指南或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之间尚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制定相关指南和共识,对普及他汀治疗ACS 患者,尤其进行强化治疗,从而改善ACS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他汀治疗的推荐1. 主要适应人群所有ACS患者,包括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择期PCI、药物治疗者。
2. 强化治疗的定义大剂量和(或)大幅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值的他汀治疗。
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亚裔证据龚艳君;霍勇【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2014年中国发表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再次强调采取强化他汀治疗、遏制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发趋势的重要性[1]。
与2013年发表的《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成人降低血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明确ASCVD无他汀禁忌患者需要高强度他汀治疗[每日剂量平均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50%]一致[2]。
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强调,在选择高强度他汀治疗时,需要考虑种族因素,如亚裔人群。
众所周知,他汀依赖的代谢酶及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亚裔人群与欧美人群相比存在对众多药物反应及安全性差异。
因此,对亚裔人群他汀研究数据的系统回顾,将会为临床医生提供亚裔人群他汀应用的重要参考。
本文对瑞舒伐他汀的相关亚裔数据进行综述。
【总页数】5页(P390-394)【作者】龚艳君;霍勇【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100034 北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研究 [J], 郭冬;林佩霞;李瑛瑛;迟玥;黄倩2.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调脂能力的研究 [J], 柯博熙;陆蓉3.瑞舒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分析 [J], 王跃华4.血脂康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调脂疗效的研究 [J], 张丽艳;陈瞳;张利方;薛竺雨;郭孝兹;丁巍;张雪娟5.美FDA批准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无心血管疾病临床证据成人以降低他们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J], 马培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