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采区1234地质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xxx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一、工作面概况:1、工作面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1)xxx采煤工作面的位置四采区xxx工作面位于四采区-129~-116m标高段,东部为F9断层,西部为井8断层,南部为-126集中运输巷,北部为待采区。
2)xxx采煤工作面的范围回风顺槽开口位置在-135集中运输巷,向北东延伸280米。
运输顺槽开口位置在-126集中运输巷,向北东延伸250米。
拉开切眼与回风顺槽贯通,长度为85米。
3)xxx采煤工作面的面积xxx采煤工作面的可采面积为19808㎡。
工作面开切眼标高为-115m,最低标高为-141m,伏采。
4)与地表的关系该工作面下顺槽位于主井筒门口东280米,上顺槽位于主井筒门口东368米,地表是丘陵地型,地面标高在+303.5~320m之间,为旱田耕地。
由《四采区设计》工作面回采情况计算,回采该工作面不会造成地表出现裂隙、沉陷情况。
地面周围无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不会对地面造成影响。
二、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的概况,实见或预测落差大于2/3采高断层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情况1、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的概况:运输顺槽掘送时在开口位置往北117米、132米,见两条错下正断层,第一条断层走向60°,倾向330°,倾角85°,落差1.8米。
第二条断层走向60°,倾向330°,倾角57°,落差1.6米。
开切眼在运输顺槽开口前3米见一条正断层,错上,走向46°,倾向316°,倾角44°,落差2.1米。
2、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该条断层由于在运输顺槽没有见到,且断层落差在2.1米左右,预计回采60~90米,此断层就会歼灭。
三、实见点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和煤体结构情况,及其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1、实见点煤层顶板岩性、厚度运输顺槽见煤点顶板岩性是灰色砂质页岩,厚度在13米左右。
045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采区为K24、K25、K26、K27煤层联合布置采区, 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 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 北以8号勘探线向南170米为界, 紧靠043采区; 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米为界; 上界分别以+310米( 一煤矿下界) 、282米( 二马门煤矿下界) 标高为界; 下以±0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 倾向投影( 平面图) 长620米, 倾向为970~1250, 一般为1100, 倾角200~350, 一般260。
面积875640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 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 为一单斜构造, 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四层, 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045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043采区, 该采区只开采K24、K25煤层。
从当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043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煤层在043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 中下分层夹矸在0.85米~2.6米之间, 平均1.91米, 其下分层煤厚为0.25~0.52米, 平均0.42米。
K24煤层在043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 上下分层夹矸在2米以上, 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0.50米~0.64米, 平均0.57米, 倾向1020, 倾角230。
K25煤层煤厚0.38米~0.59米, 平均0..45米, 倾向1010, 倾角240。
从当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煤层在0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043采区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简单, 该采区巷道涌水的来源主要是Ⅲ、Ⅳ号含水层的细~中粒砂岩和骡子正沟河沟的渗透水以及清河乡一煤矿的小窑水, 对043采区均有一定的影响。
1.3. 区内地质勘探情况区内共有4条控制勘探线, 即5号、6号、7号、8号勘探线, 共有控制钻孔14个, 钻孔有2#、65#、89#、3#、4#、5#、66#、6#、1#、1-2#、CK1#、补1#、7#、67#, 全部为见煤钻孔, 煤系地层为T3xj。
XX煤矿采区上组煤地质说明书1概况1.1 目的1.2 本地质说明书编制依据(1).《矿井地质规程》(试行) (1984)(2).《煤矿防治水规定》 (2009)(3).《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 (1983)(4).《煤矿安全规程》 (2011)1.3 编制本报告的资料来源(1).(2)1.4 编制本说明书的任务(1).系统整理采区地质资料,编制主要地质图件、附表,使之适应和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
(2).进一步研究地质构造、含煤地层和煤质变化规律,研究矿井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为解决采掘工作中出现的地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3).预计采区涌水量,明确矿井防治水的整体思路。
1.5 采区位置、范围、位置及地表情况1.5.1位置与地表1.5.2本说明书表述范围采区上组煤2、4煤,上下限为-220米到-530米。
1.5.3周边矿井的开采情况。
2 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工作2.1.以往地质工作本区共进行三次地质勘探工作:2.1.1找煤阶段2.1.2普查、详查阶段2.1.3生产补充勘探阶段表1 小港煤矿各阶段地质勘探工程量一览表2.2 生产时期的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采区自生产以来,为进一步查明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矿井开拓设计、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工程师们补做了较多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采掘生产的进行,及时开展了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编录、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
加强了矿井储量管理及动态分析。
现将矿井生产阶段所开展的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工作情况分述如下。
通过矿井地质编录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第一手现场资料,从而给矿井采掘设计和正常生产以正确的指导,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按《矿井地质规程》要求,对煤系地层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及编录。
凡是穿层巷道均进行了逐层观测,对采掘工程中煤层的零星揭露点及煤巷作了系统的观测、编录。
2、采区地质说明书2.1文字说明部分2.1.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及已有勘探钻及地震物探情况。
2.1.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2.1.3地质构造区的煤岩产状变化,构造特征,分布范围和对照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及它们对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2.1.4煤层及顶底板: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叙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
2.1.5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2.1.6储量。
2.1.7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2.2附图2.2.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比例尺为1:2000。
2.2.2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0。
3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3.1文字说明部分3.1.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3.1.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的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结构、煤层顶板的岩性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3.1.3无线电坑的预测报告。
3.1.4储量。
3.1.5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3.1.6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问题的有关建议。
3.2附图3.2.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探煤厚的等什线图,比例尺为1:2000。
3.2.2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1000。
3.2.3包括煤层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
4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4.1文字说明部分4.1.1工作面的范围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4.1.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
4.1.3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4.1.4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提出具体要求,并测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水量。
关于首采区及首采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的说明公司井下开拓共布置四个采区,首采区(一采区),根据矿井设计布置在井田东北部。
采区布置在向斜北翼,采区煤层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赋存深度由标高574-674米,煤层平均坡度7°,最大坡度局部达24°,采区走向北南、倾向东西,采区走向长600~800米,倾向长700米,采区面积490000m2,煤层平均厚度6.19米,保有地质储量有409万吨。
地质构造情况如下:一、在掘进过程中,一采区胶带上山中部揭露一长轴130米、短轴约85米的无炭柱,由于受此无炭柱的影响,周边煤层松软,顶板破碎。
一采区东部15104工作面煤层倾角加大,煤层松软,最大坡度达24°。
这些都给掘进、顶板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二、根据已掘进的首采工作面15101共揭露无炭柱5个,直径从30~64米,挠曲一个,断层四条,15104共揭露无碳柱3个,直径从25~130米,可以确定影响首采区开采的主要地质构造为无碳柱和挠曲。
1、受无炭柱牵引影响煤层松软、顶板破碎,回采过程中需放炮通过,特别是给顶板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
2、受挠曲影响,煤层倾角加大,工作面坡度加大、顶板破碎,严重影响工作面的布置和推进。
三、首采工作面15101走向长863米,倾向长150米,面积129450m2,煤层平均厚度5.7米,保有地质储量103万吨,实际可采储量66万吨。
1、掘进过程中,先后揭露无炭柱5个,正断层4条,工作面中部存在较大挠曲构造,特别是工作面从3月份开始试采,至今工作面中部遇一落层约2米的逆断层,此断层沿工作面走向顺延从工作面机尾一直向工作面机头延伸,影响工作面范围达100多米,受此走向断层影响,煤层松软,片帮严重,顶板极难管理。
2、至7月底工作面前部进入(X—05)无炭柱范围,更给顶板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3、15#煤层底板为泥岩,厚约2米,性脆,破碎,且遇水易膨胀,造成工作面刮板机易钻底。
4、15#煤层直接顶为黑色泥岩,厚约3米,性脆,破碎,易于跨落,这些都给回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致使工作面推进困难。
第三节采区通风系统一、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的确定根据南采区采、掘工程设计的接替安排,南采区开采初期布置一个3#煤层采煤工作面、两个4#煤层掘进工作面(一亚区段)和一个岩石巷道掘进工作面(二亚区段),此时期,采区绝对瓦斯涌出量较小,通风路线也较短,相应的采区通风阻力较小,故拟定该时期为通风容易时期。
开采至延深下部时,由于布置一个12#煤层采面与14#煤层采面配采,同时,布置两个12#煤层掘进工作面和一个岩石巷道掘进工作面.此时期,采区绝对瓦斯涌出量较大,通风路线也较长,相应的采区通风阻力较大,故拟定该时期为通风困难时期.二、采区总风量的计算(一)通风容易时期的风量计算:1、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即Q=4×N×K (式2—1)=4×250×1.2=1200m3/min式中:Q—采区总风量 ,m3/minN—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人(此处取250人)4—每人每分钟供风标准,m3/min.人K—采区通风系数,包括采区内部漏风和通风不均匀等因素,取1。
22、按采煤、掘进、硐室及其它巷道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进行计算,即: Q=(∑Q采+∑Q掘+∑Q硐+∑Q其它) ×K m3/min(式2—2)式中:∑Q采—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m3/min;∑Q掘—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m3/min;∑Q硐—硐室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 ,m3/min;∑Q其它—采区除了采煤、掘进和硐室地点外的其它井巷需要进行通风的风量总和,m3/min;K—采区通风系数,包括采区内部漏风和通风不均匀等因素,取1。
2;(1)∑Q采的计算∑Q采= Q采i+Q采备i(式2-3)式中:∑Q采i—第i个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m3/min;Q采备i-第i个备用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m3/min。
因北三、南采区采煤工作面可以进行调配,故不进行备用工作面的风量配备.Q采i= 100×q采i×K采通i m3/min(式2—4)式中: Q采i—南采区第i个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m3/min;q采i—第i个采煤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此时期,3#煤层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计在8m3/min左右,考虑到抽放的因素,风排只解决7.5m3/min的瓦斯;K采i—第i个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匀的备用系统,取1.6;则:Q采= 100×7.5×1.6=1200 m3/min由于容易时期,仅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故:∑Q采= Q采1=1200 m3/min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执行说明的规定,采煤工作面实际风量计算须按瓦斯涌出量、爆破后有害气体产生量、工作面温度和风速及人数等因素分别计算,并取其最大值。
采区地质说明书第一章采区概况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第二节、自然地理与井上下对照关系1、地形地貌1264.9m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全区大部被黄土覆盖,区内地势总体是东部高,西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东部梁峁,标高为1229.2m,最低处在井田西北部小板兔川深沟,标高1007.4m,区内最大高差为221.8m,一般标高在1040~1150m左右(见地形地质图)。
2、地表水系区内主要水系为小板兔川,由东北流向西北,横贯整合区北部,年平均流量为3.52m3/S。
其次有南沟、正沟等较大支沟,从南向北纵贯整合区中部,注入小板兔川。
这些沟川的流量严格受降水所控制,夏秋季雨季流量较大,冬春季枯水期流量甚微或断流.3、气象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
常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较大。
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 (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 (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0mm,多年平均风速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多风向西北,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
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4、地震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
第一节采区概况及范围1、采区位臵:古汉山矿二一采区位于矿井东翼下部,-450m水平东翼运输大巷以下,西邻工业广场保安煤柱;2、采区范围:二一采区西以工业广场保安煤柱线为界,上部边界为-450m水平东翼运输大巷,东部边界为团相断层和第30勘探线,下至二1煤层底板-1000m等高线(矿井边界),平均走向长1800m,倾斜宽平均1480m,面积约266万m2。
表1 二一采区范围拐点坐标3、四邻关系:二一采区上部为一一、一三采区,采区边界线为-450m水平东翼运输大巷,其中一一采区为生产采区,一三采区为准备采区;二一采区东部为二三采区,采区边界线为32勘探线和团相断层,二三采区为未开拓区;西为工业广场保安煤柱。
4、井上下对照关系:矿井工业广场位于该采区西部,工业广场保安煤柱线为二一采区西边界线,辉县市团相村位于采区东北部,其村庄保安煤柱几乎占压整个采区,团相村养殖场位于采区西北部,二一采区的回采对团相村及养殖场将有较大影响;此外中州铝厂2号公路横贯全区,其它为乡间公路。
地面耕地属地多为辉县市吴村镇管辖。
5、钻孔情况:采区范围内及附近钻孔共有16个,钻孔具体参数见表2 表2 二一采区钻孔一览表第二节相邻采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古汉山矿目前共开拓5个采区,一一、一二、一四采区为生产采区,一三、一六采区为准备采区。
一一采区位于二一采区上部,已回采数年,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已基本查明。
二一采区与一一采区地层及构造情况比较类似,水文地质情况因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不同差别可能会较大,有待在二一采区开拓过程中进一步了解。
下面仅介绍一一采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一、地层一一采区生产揭露的地层与地质勘探时报告提交所述的地层一致,自老至新有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第四系及新近系,所回采的二1煤层位于二迭系山西组下部,煤层结构简单,厚度稳定,平均厚度5m,未见薄煤带及无煤带,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泥岩及砂质泥岩。
二、构造1、断层规模小,方向性明显到目前为止,采掘揭露的断层除一条落差为3m外,其余落差均小于3m。
南采区1234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南采区1234工作面自2006年7月16日开采以来,地质条件一直趋于正常,工作面煤厚达 1.8—2.0m,切眼内煤层底板坡度向十四顺槽方向倾斜-8°,且煤层赋存稳定,给安全高效生产创造了有利的先天条件。
工作面现已推进至距东南副巷730m处,为了能够对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有一个提前的预知性,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开采计划,现根据十三、十四顺槽在掘进过程中所揭露的地层,对该回采工作面的地质情况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断层
1、十三顺槽内距副巷188米处遇一正断层,断层编号ND131,走向40°,倾向130°,断层面倾角26°,落差约2m。
巷道内靠工作面一帮过断层长23m,另一帮过断层长17m,煤层正常后煤厚达1.6m,伪顶0.7m,该断煤层底板呈双向倾斜状态,即向里倾斜-7°,向右帮倾斜-13°,最大倾斜段达-10°、-15°。
2、十三顺槽距副巷552m处遇第二断层,断层编号ND132,断裂带煤岩混杂,地压较大,顶板破碎,该断层与六联络巷相邻,联络巷闭墙口又有1211#采空水涌出,造
成该巷道断面小,行人困难。
巷道内过断层长23m,掘进时巷道坡度-6°,遇断层前煤厚1.5m,伪顶厚0.2m。
3、十四顺槽距副巷370m处遇小型逆断层,断层编号ND141,断层走向55°,断层面倾角18°,断层两盘几乎在同一水平。
靠工作面帮断层长10m,另一帮煤层没有间断,但煤层明显变薄,断层处低凹且有积水,遇断层前煤层底板坡度为-8°。
二、向斜构造与煤层变薄区
1、十三顺槽距副巷310m处有一向斜构造,该距离处亦为向斜轴部,因地层在挤压形成向斜构造过程中地应力较大,使该区煤层严重变薄,且无伪顶,煤层最高处达1.5m,最低处仅0.5m,平均煤厚1.0m,该区长达70余米。
煤层正常后厚度达到1.75m,伪顶0.4m,煤层底板坡度为-3°—- -4°。
在距副巷610m处又有一小型向斜,造成六联络巷(十二、十三顺槽间)口的采空水流至该处形成积水,但该构造段煤层赋存情况几乎没有变化。
2、十四顺槽距副巷150m处进入煤层变薄区,最高处煤厚1.6m,最低处煤厚仅1.45m,平均煤厚1.5m,该区长达80余米,煤层底板坡度-8°。
断层、向斜及煤层变薄区的分布情况见附图。
由上述地质情况表征,该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在推
进至断层带附近时尽量采用绕过断层法;推进至向斜构造带时,地应力将会随着距轴部的接近而增大,轴部带压力最大;在过薄煤层区时应提前考虑购臵适合高度的单体支柱;在推进至底板双向倾斜段时,应严格按照迎山角度的要求来加设支柱,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安全生产。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南采区2210#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南采区2210#工作面于2006年8月10日开采,初期走向长394m,倾向长185m,现已推进至距运输大巷372m 处。
初采以来工作面靠六顺槽侧顶板一直较破碎,六顺槽切眼往外约100m段巷道顶帮压力大,致使巷道断面缩小。
工作面平均煤厚2m,从七顺槽往六顺槽方向呈下山趋势。
现结合西六、七顺槽在掘进过程中揭露的地质情况,对该回采工作面的地质情况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断层
西七顺槽距运输大巷263m处遇一正断层,断层编号NX71,走向230°,倾向320°,落差约3.7m。
靠工作面帮过断层长24m,另一帮过断层长7m,煤层正常后煤厚达
1.85m,伪顶厚0.4m。
二、向斜构造
西七顺槽距运输大巷130m处遇一向斜,轴部煤层正常,煤厚达1.8m,地应力不大,两翼煤层底板坡度平均为4°,距运输大巷200m处又有一向斜构造赋存,轴部煤厚
1.5m,翼部煤厚1.9m,两翼煤层坡度4°。
西六顺槽距运输大巷150m处出现向斜构造,轴部积水较多,两翼坡度为6°—12°,煤厚2m,伪顶0.4m,
三、岩溶陷落柱
工作面已推进至距运输大巷372m处,切眼内距六顺槽30m处有无炭柱露出,现已暴露的长度达29m,从无炭柱的塌落情况来看,其在顺槽方向的径大最少在30m以外,且仍有延展趋势。
各构造的分布情况具体见附图。
由上述各地质构造的分析情况来看,目前影响较大的就是工作面现在所遇的无炭柱,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采掘措施。
六顺槽距运输大巷280m处往里段地应力较大,该段回采时首先要加强工作面支护质量,其次要加长超前支护的距离。
两顺槽所遇向斜构造规模较小,也未影响煤层的稳定性,地应力不大。
根据无炭柱的形成规律来看,在推进至向斜翼部时可能会又有岩溶陷落柱的影响,应提前作好采掘计划的调整或应变措施。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