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国庆十周年,首部陇剧晋京献礼
- 格式:pdf
- 大小:478.65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首部红色主题秀——红秀《延安延安》由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文投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神采演出艺术公司联合出品的中国首部红色主题秀—红秀《延安延安》,作为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献礼巨制,于2016年7月在枣园广场·东方红大剧院首演,作为延安首部以“秀”的类型出现的演出,它以史诗般恢弘的场景和突破性的剧场格局展现了为理想与使命投身革命的年轻人们的火热青春。
红秀《延安延安》将目光锁定在那个年代所有心怀激情和理想的青年们身上。
革命军人欧阳坚的清醒坚定,知识青年白雁鸣的浪漫情怀,延安男娃栓柱的从懵懂到成长,每一个曾拥有青春、心怀梦想的人,都能从这些青年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红秀《延安延安》梳理着一代人的青春、理想和使命记忆,让曾经的青年激荡豪情,让今天的青年理解父辈。
红秀《延安延安》主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就是它和别的红色旅游景区不同,它有丰富的观看性和体验性。
并首创了虚+实的360°全覆盖式立体表演空间,机械美学与戏剧舞蹈的表演模式。
红秀《延安延安》每天两场演出,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再现当年的革命热情。
1936年,斯诺辗转来到延安,记录了红军当时在延安的生活见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出版,迅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席卷起红色风暴,吸引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投奔延安。
上海姑娘白雁鸣带着浪漫的革命情怀奔赴延安,与长征中幸存下来的革命军人欧阳坚相遇,二人共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大鲁艺,在火热的生活中深深相爱。
因战争失去全家的陕北男娃栓柱,唯一的信念就是生存下去,他在革命的队伍中重新找到归属,将欧阳坚和白雁鸣视作兄姐,三人亲如一家。
然而,日军并没有放过延安这片热土,一次飞机轰炸中,白雁鸣和欧阳坚为救助陕北老乡,牺牲在炮火之中。
再度失去亲人的栓柱从悲痛中站起,继承二人遗志东渡黄河北上抗日,掀起革命的滚滚浪潮……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红秀《延安延安》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综合效果,把爬雪山、过草地、战争三位一体战术演绎得活灵活现。
经典秦腔剧情介绍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
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
朝中奸臣王强与兵部尚书李绶(李彦荣之父)不和,诬告李彦荣投敌,朝廷遂将李绶下入天牢,李家被满门抄封,家人被赶出京城。
李绶次子彦贵危难之中向居住在苏州的岳父黄璋求援,黄璋却冷目相向,悔婚退亲。
彦贵在无奈之中,靠沿街卖水度日,侍奉老母。
一日,彦贵卖水被未婚妻黄桂英之丫环芸香看见,芸香引其与桂英相会,并约好夜晚在花园赠金。
岂料三人举动被家人王良发现,王将此事密告黄璋,黄璋命王良杀死芸香,栽赃于彦贵,预知彦贵于死地。
苏州知府受贿,将彦贵判处死刑,秋后待决。
李家连遭危难之事被贩马义士艾谦知晓,艾谦乘火焰驹日夜兼程,入番报信。
彦荣领兵归劫杀场,救出彦贵,合家团圆。
此剧流传久远,版本甚多,现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华》、《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
1958年此剧被长影拍成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后,影响更大。
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
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
真宗听信谗言,将李妃囚禁冷宫。
刘妃又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与太监陈琳商定救太子之策,逢刘妃、郭槐查宫,多亏寇珠机智,巧送太子出宫,交八贤王抚养。
十二年后,太子游园在冷宫与母相见,刘妃心疑,杀人灭口,逼死寇珠,又火焚冷宫,幸有陈琳报信,李妃逃生,流落民间,收一义子,相依为命,苦度终日。
八年后,包拯放粮途遇李妃,迎驾回朝,冤情昭雪,母子相认。
本剧除演出本戏外,《抱妆盒》、《拷寇》常作折戏演出,任哲中、张新华以演此剧闻名。
3、《三滴血》剧情介绍:秦腔传统剧,范紫东创作。
山西人周仁瑞在陕西经商,妻一胎产二子,不幸产后身亡。
中国样板戏相融的陇剧艺术
在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中,陇剧艺术独具特色,备受瞩目。
近年来,陇剧艺术在中国样板戏的熏陶下,得以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陇剧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中国样板戏中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多彩的陇剧画卷。
陇剧艺术起源于我国甘肃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陇剧不断演变、创新,吸收了各地戏曲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体系。
在中国样板戏的运动中,陇剧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样板戏对陇剧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陇剧的融合与发展。
在样板戏的熏陶下,陇剧艺术在剧本创作、表演艺术、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突破。
剧本创作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强调时代精神;表演艺术追求真实、细腻,注重表现人物性格。
同时,陇剧艺术充分吸收了样板戏的精华,将音乐、舞美等舞台元素与陇剧表演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今,陇剧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大课题。
一方面,我们要传承和保护传统的陇剧艺术,让后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勇于创新,让陇剧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热爱陇剧艺术,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陇剧艺术在中国样板戏的融合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彰显了陇剧艺术的独特地位,也为我国戏曲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 文 化 ┃“送”“种”相融传薪火同舞共唱颂盛世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启动2022年“送戏下乡”演出活动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区艺术创作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巩固宁夏传统戏曲艺术在基层乡村的发展基础,根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安排部署,3月9日,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在固原市彭阳县启动了2022年“送戏下乡”首场演出。
演出开始前,举行了“基层戏曲孵化培训教育帮扶基地·彭阳站”挂牌仪式,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与彭阳县秦声演艺有限公司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秦声演艺有限公司获赠灯光、幕布及乐器等演艺设备。
之后,在现场近千名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精彩的演出拉开帷幕,新创情景剧《这就是民心》,展示了宁夏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历程。
秦腔折子戏《二进宫》《血泪仇》《寿州救驾》等经典唱段,被侯艳、韦小兵等优秀秦腔表演艺术家演绎得精彩传神,戏迷们大呼过瘾。
台上与台下频频互动、演员和观众一唱一和,把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
演出过程中,秦腔剧院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现场┃ 聚 焦 ┃┃ 文 化 ┃情况,同时在线人数一度达到2万多人。
据悉,2022年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送戏下乡”惠民文艺演出活动将分别在宁夏中宁县、沙坡头区、海原县等县区的41个乡、镇及校园举办,有秦腔、眉户、道情等多种戏曲形式。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狠抓惠民演出质量,夯实“送”的基础,与当地戏曲院团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培育“种”的土壤。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挂牌的优秀基层院团,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多年来潜心抓创作、全力出精品,创排的“宁夏秦腔三部曲”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
在诸多荣誉面前,剧院党支部一班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让优秀戏曲作品从剧场走向广场、从城市走向农村,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活动背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特举办国庆节瓦岗寨活动。
瓦岗寨作为历史名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本次活动,旨在让游客深入了解瓦岗寨的历史文化,感受节日的浓厚氛围。
二、活动主题“国庆佳节,共筑中国梦——走进瓦岗寨,感受历史韵味”三、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日至10月7日四、活动地点瓦岗寨景区五、活动对象全国游客、当地居民、学生等六、活动内容1. 开幕式时间:10月1日上午9:00地点:瓦岗寨广场内容:升国旗、唱国歌、领导致辞、文艺表演等。
2. 瓦岗寨历史文化讲座时间:10月2日地点:瓦岗寨博物馆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瓦岗寨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让观众深入了解瓦岗寨的历史。
3. 瓦岗寨民俗表演时间:10月3日地点:瓦岗寨广场内容:组织当地民间艺人进行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民间戏曲等,展示瓦岗寨独特的民俗文化。
4. 瓦岗寨历史知识竞赛时间:10月4日地点:瓦岗寨景区内容:组织游客参与历史知识竞赛,设置奖励,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趣味性。
5. 瓦岗寨美食节时间:10月5日地点:瓦岗寨美食广场内容:邀请当地特色美食商家入驻,举办美食节,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瓦岗寨美食。
6. 瓦岗寨摄影大赛时间:10月6日地点:瓦岗寨景区内容:组织游客参与摄影大赛,以“国庆佳节,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记录瓦岗寨的美景和节日氛围。
7. 闭幕式时间:10月7日下午5:00地点:瓦岗寨广场内容:总结活动成果,颁发奖项,举行文艺表演,欢送游客。
七、活动宣传1. 制作活动海报、宣传册,在景区、社区、学校等地张贴、发放。
2. 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
3. 与当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合作,报道活动盛况。
八、活动保障1. 安全保障:成立安全保障小组,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活动期间游客的人身安全。
2. 物资保障:提前筹备活动所需的物资,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人员保障:组织志愿者、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集体军式戏剧晋京演出作者:暂无来源:《黑龙江画报》 2009年第10期1989年春天,为解决各省、市戏剧舞台过于沉寂,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精品佳作较少等与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大业不相称的现状,时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的杨运泰领命于国家文化部和中国剧协,经与各地、市商量,从正在排练和演出的新剧目中选出八台,进行进一步加工磨砺,然后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前来审查。
令龙江人惊喜的是八台大戏全部被选中,并于1990年4月同时集团式地晋京演出。
这八台大戏是:龙江剧《荒唐宝玉》,京剧《赵王与无容》和《江祭》等三出折子戏,评剧《半月沟》和《身外有个世界》,话剧《野草》、《天鹅湖畔》和《淘金大船》。
这些戏除在北京的重要剧场演出外,《荒唐宝玉》和《半月沟》还应邀进中南海献演。
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组织的集团军式戏剧晋京演出活动,规模大、声势大、影响大。
时在中央工作和曾在东北地区与黑龙江工作过的领导同志李瑞环、宋任穷、尉建行、李德生、陈锡联、杨易辰、韩光、曹志、强晓初、李力安等和北京的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以及广大观众数万人前来观看,有些兄弟省市还派人前去观摩。
李瑞环同志看完《荒唐宝玉》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研讨会上写下了“龙江戏剧誉中华”的题词,《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黑龙江省文艺界出人出戏,八台新戏晋京演出获好评》的报道。
《光明日报》则在头版头题位置以《艺术舞台的黑龙江现象》为题褒扬了黑龙江戏剧创作的繁荣景象。
戏剧评论家马也则以精炼的文字全面评述了八台戏演出的盛况:“八台大戏,色彩斑斓,生猛挺进,容大声宏,响遏行云——唱生活、唱生命、唱军垦、唱创业、唱历史、唱现实、唱五花山、唱淘金梦、唱文化的重负、唱改革的欢欣,热的血、烈的酒、酸的泪、浓的情——艺术地再现了黑龙江人民的生活和建设,思考和创造,感情和追求,风格和文化。
”从此,北京的戏剧专家将黑龙江省称为“戏剧大省”。
泉州南音歌曲去秦邦泉州南音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建省泉州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
它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动人心弦的歌词,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泉州南音歌曲《去秦邦》更是备受瞩目,被誉为泉州南音的瑰宝之一。
《去秦邦》是泉州南音中的一首戏曲歌曲,其歌词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
该曲以江苏扬州梅花山为背景,讲述了楚国公子项羽因爱琴人刘秀琴之事而离开故土,前往秦国寻找真爱的故事。
歌曲通过动人的旋律和动情的歌词,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浪漫而感人的爱情世界。
泉州南音歌曲《去秦邦》融合了南音的独特风格和古代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充满了南音的柔美和细腻,又展现了戏曲的丰富多样。
歌曲中,旋律流畅婉转,让人们很快被吸引并沉浸其中。
歌词动情地描绘了主人公离开家园、追求真爱的情感历程,使人们能够深情地感受到故事中的爱情和离别的苦楚。
泉州南音歌曲《去秦邦》的演唱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演绎经验。
演唱者需要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情感的把握,将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观众。
他们通过声音的起伏和情感的转变,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
在演唱中,演唱者还需要结合舞蹈和表演,展现南音戏曲的独特魅力。
他们通过舞蹈动作的优美和表情的丰富,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歌曲中的故事情节。
由于泉州南音多以独唱形式呈现,演唱者更需要全情投入,以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和故事。
泉州南音歌曲《去秦邦》是泉州地区流传最广的南音曲目之一。
这首歌曲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既展现了泉州南音的特色,也展现了泉州人民文化的独特魅力。
泉州南音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首歌曲将泉州的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为后人所颂扬和欣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泉州南音歌曲《去秦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今,一些青年艺术家开始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和舞台效果来演绎该曲,使之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种创新不仅为泉州南音注入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到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ARTS2009年9月9日星期三
责编黄建强编辑王文元B07新闻热线
96555
兰州故事
国庆十周年,首部陇剧晋京献礼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1958年初,甘肃省秦剧团团长慕崇科在
计划迎接国庆十周年的演出计划时,要石兴亚、
李迟等写一部大戏。
编剧们写到第二稿时,时任
甘肃省文化局局长的王彪倡议用陇东道情演
出,并作为建国十周年大庆的一份独特献礼而
加以精雕细琢。
这部戏后来被命名为《枫洛池》,
成为陇剧的开山之作。
1959年7月,《枫洛池》在舞台上亮相。
8
月中旬,作为国庆十周年庆典献礼剧目,晋京汇
报演出。
人们没想到这部来自西北甘肃的戏,竟
然一炮走红。
在北京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除参加
献礼演出以外,还为全国政协、国家部委、中央
党校等机关团体演出了22次专场,一时间好
评如潮。
《枫洛池》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浓郁的陇
东地方特色,以及典雅的表演风格享誉京华。
剧
组也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
见。
梅兰芳、杜近芳、红线女等艺术大师称赞这
部戏为戏曲百花园中的新葩。
周恩来总理说:
“听了你们演奏的道情,我就像又回到了陕北,
又见到了陕甘宁边区的人民。
”
《枫洛池》剧组返回兰州的庆功会上,甘肃
省委隆重宣布命名由《枫洛池》奠基的舞台艺术
新样式为陇剧,并决定组建甘肃省戏曲剧院陇
剧团(后更名为甘肃省陇剧团)。
在北京期间,《枫洛池》被专门安排在国务
院礼堂演出。
周恩来总理请全团演职人员吃饺
子,习仲勋副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剧组,他们还
参加了国庆招待会,国庆那天,他们被安排在人
民大会堂北门观看阅兵……
9月8日,今年67岁的李竹君给我们回忆
了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后《枫洛池》剧组在北
京的点点滴滴。
初次进京
1959年8月中旬,准备停当的《枫洛池》剧组
70多人,乘坐火车进京。
这是《枫洛池》剧组首次
进京。
17岁的李竹君在剧里演一个普通角色,这
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
我们是8月中旬出发的,天气有些热。
省文
化局的领导到火车站送行,带队的人是省秦剧团
团长慕崇科,出发时比较低调。
虽然大家对这部
戏信心很大,但毕竟是首次到北京演出,而且是
国庆献礼演出,全团上下的压力都非常大。
我听说,在我们进京前,邓宝珊省长还专门
给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写了一
封信,后来我们在北京的许多活动,都是习
仲勋副总理安排的。
我们坐了36个小时的
火车后,才到了北京,刚到北京先住在东四
旅馆,后来又搬到了大李纱帽胡同。
在北京
的一个多月里演出安排得非常紧张,基本上
每天晚上都有演出,共演出了22场,给政协委
员、给各个部委及大专院校、给驻京部队演出。
我们还受邀在梅兰芳的剧场——
—北京吉祥剧
院演出。
我们这些来自西北兰州的文艺工作者,
让首都人民感受到了西北黄土高原音乐的独
特魅力。
(下转B08版)
讲
述
人
:
李
竹
君
甘
肃
省
陇
剧
团
导
演
现
已
退
休
周
恩
来
总
理
接
见
并
和
︽
枫
洛
池
︾
剧
组
演
员
合
影
翻
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