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平原林业发展的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94.76 KB
- 文档页数:1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4期林业科学摘要安徽省太和县为典型的平原地区农业大县,林业生产特点能代表平原地区的一般性。
本文对太和县及周边地区林业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经果林品种选定、外来树种与本地树种的选择、大树与古树的管理问题等方面,为未来林业生产建设提出调整或引导性意见,以期提高平原地区林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林业生产;经果林;外来树种;乡土树种;大乔木;保护利用;平原地区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4-0118-02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4.05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平原地区林业生产与林业资源保护对策李礼(太和县皮条孙镇林业站,安徽太和236600)1经果林品种选择要符合平原地区的市场供求当前,经果林生产过程中,面临一个技术性错误,即经营者片面从市场林果产品中寻找价格高、当前经济效益好的品种投资建园,以期获取较高收益。
但林业生产周期较长,一般果树种植3年才能有稳定收成,待产品上市时,价格却已大幅下降,果农生产积极性受挫。
鉴于此,平原地区的林果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平原地区的特色,建园时要选择能够在本地生产、品质能够基本保证、销路定位于本地就地销售的树种,如葡萄、桃、樱桃、杏、李子、柿子等。
一般不要选择山地树种,如核桃、猕猴桃、梨、板栗等。
2不宜大规模引入外来稀有树种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引进外来树种时,技术与经济问题基本解决,而这种障碍的解除却导致本地树种急剧减少,外来树种急剧增多。
引入外地树种最直接的好处是满足了本地人对新物种的认识,使绿化环境产生一种新鲜感[1]。
外来物种的引入,使当地人主观地把树种按人为标准(即价格水平)进行地位分级,外来树种直接被当作贵重品种。
当国家扶持资金较为丰厚,而营林地块不足时,会优先选择贵重的外来树种。
然而,外来树种一般生长适应性差、生长速度慢、对环境要求苛刻、移植与运输成本高[2]。
浅议平原地区造林更新与林业的发展作者:刘曙明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12期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越发严峻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平衡发展等问题尤为突出,甚至会演变为今后阻碍我国经济等方面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人们逐渐将林木环境的创建以及维护视为目前解决生态环境的主要方向之一。
平原地区是人类聚集、密集活动、发展的集中地带,因此,其环境的破环严重程度也越为广泛,所以,在对其环境的保护上应予以高度的重视,而在其实施的保护措施中,造林更新是最为突出的方式之一。
造林更新是通过实地的考察、了解平原地区,然后利用人工的方式以及树种的性质来创建林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森林的覆盖程度,改善环境的不良现象,提高人们的生活状态,提高经济的效益。
笔者浅析造林更新的主要措施以及发展的意义,力图为我国平原地区的造林业更新技术依据贡献微薄力量。
1 平原地区造林更新的主要措施1.1 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树种树木的成长质量不仅与树种本身的性质有关,同时与种植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想促使种植地区的树木茁长成长,就应该根据该地区的相关特征选择合理的树种。
在造林更新的环节中,合理选择树种是最为基础的部分,因为,树种的选择可以影响到种植的价值以及意义,而在其具体过程中应按照几点步骤进行:其一,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对种植地进行实际的考察,主要包括水文、土质、地形以及周围的经济、民风民情等。
其二是根据被选种植地区的气温以及风向等的变化情况,尽量选择针阔混交的林场,且在林场中种植的树种应为2种以上,以防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现象。
1.2 造林密度的合理控制造林更新不是简单地指将种植树木的数量扩大化,而是经过对实地的考察后进行严格、有规律的规划种植,因为种植的密度过大化极易影响土壤营养成分的缺失,从而使种植的初衷与现实背道而驰,降低林木的生长质量以及经济的效益。
因此,在其种植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种植木林的规划,合理地控制造林的密度,从而有效地促使树木之间有更好生长的空间,促使造林更新的目的达到理想化,进而反作用促进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活的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开创扶贫攻坚新路作者:季昆森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1期安徽省阜南县地处淮北平原,人口多、资源少,是沿淮的重灾区,是出了名的水窝子、灾窝子、穷窝子。
以往,人们对阜南县的扶贫工作感到非常难,但阜南县的干部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些新路子,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灾后恢复重建、扶贫攻坚、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007 年阜南县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
阜南县在脱贫攻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和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忘脱贫攻坚,逐步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经验。
坚持“四个更”的原则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这“四个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广大农村推行循环经济,要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摸得着的实惠,把循环经济做成产业,实现产业扶贫。
发展安全优质蔬菜产业促脱贫。
在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中,阜南县以王家坝、老观、曹集、公桥、段郢等乡镇为主,按照绿色安全有机种植方式,重点发展以早春马铃薯、辣椒、番茄、茄子、毛豆、洋葱、大葱、芹菜等蔬菜品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王家坝郎湾村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注册“郎湾”牌香葱,种植面积1500 亩以上,亩均纯收入5000 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增收在1500 元以上。
发展健康养殖,种养结合促脱贫。
采取“畜禽托养、土地托管、返租经营”等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使其成为职业农民或分包大户(家庭农场),形成“固定收益、经营收入”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60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按照“金融扶贫+ 贫困户”破解资金难题的模式,对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贴息信贷,支持100 多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业;实行“新型主体+ 贫困户+ 扶持资金折股量化”的组合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扶贫资金融资到新型主体,参与股权量化,带动120 户贫困户脱贫;采取专家、技术人员现场授课的方式,对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促进460户贫困户向种养大户、职业农民转变,增强脱贫致富本领。
2024年林业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尊敬的领导:本人在2024年期间担任林业工作,并以此总结如下:1.健全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在2024年,我所在单位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定期对森林资源进行巡查和监测,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森林资源的保护规划和政策,提高了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推动生态恢复和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林业工作者,我们积极参与生态恢复和森林城市建设工作。
我们对退耕还林、沙漠化治理、森林火灾防控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通过我们的努力,许多退耕还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城市的绿化率和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3.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利用:为了增加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在2024年加强了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利用工作。
我们加大了对树种优化和引种工作的投入,培养了一批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树种。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林木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效提高了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以上分析,明年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和改进工作: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继续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巡查和监测工作,健全数据管理系统。
并继续改进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深化生态恢复和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退耕还林、沙漠化治理、森林火灾防控等工作的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经验交流。
同时,继续加强对森林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3.优化森林资源培育和利用:继续加强对树种优化和引种工作的研究和推广,培养更多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质树种。
同时,积极开发和推广林木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总之,我将以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推动林业工作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阜阳市2010年林业工作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1.23•【字号】阜政发[2009]47号•【施行日期】2009.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阜阳市2010年林业工作意见的通知(阜政发〔2009〕4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现将《阜阳市2010年林业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阜阳市2010年林业工作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以及《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30号)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国土绿化步伐,切实做好2010年林业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生态与产业并重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市造林绿化整体水平,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打造绿色阜阳,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成片造林6万亩:其中临泉县1万亩,太和县1.2万亩,阜南县1.5万亩,颍上县1.2万亩,界首市0.5万亩,颍泉区0.2万亩,颍东区0.2万亩,颍州区0.2万亩。
(二)绿色长廊线路绿化160公里、林带建设200公里:其中临泉县线路绿化20公里、林带建设10公里,太和县线路绿化30公里、林带建设50公里,阜南县线路绿化20公里、林带建设10 公里,颍上县线路绿化30公里、林带建设50公里,界首市线路绿化15公里、林带建设35公里,颍泉区线路绿化15公里、林带建设20公里,颍东区线路绿化15公里、林带建设20公里,颍州区线路绿化 15公里、林带建设5公里。
(三)四旁植树1860万株:其中临泉县350万株,太和县325万株,阜南县325万株,颍上县325万株,界首市145万株,颍泉区130万株,颍东区130万株,颍州区130万株。
浅谈如何促进涡阳平原林业发展[摘要]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重效益。
但在平原地区,人们往往只注重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林业因其生长周期长,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对比较低,结果造成该地区的林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本文主要是对平原地区发展林业的作用、现阶段我县平原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论述,希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涡阳平原林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平原林业;现状;问题;措施平原林业是平原农区林木培育、保护和利用的生态建设和物质生产产业。
它的发展过程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它随着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兴衰。
我县林业建设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期,平原林业的发展道路曲折;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林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发展平原林业的意义实践告诉我们,平原地区发展林业可以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增加区域范围内木材供应量,美化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发展平原林业能够构筑良好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平原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对维护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平原地区生态林业建设,对于改善平原地区气候条件,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我县平原林业的发展现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各项林业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经济发展对林业宏观需求的拉动作用,平原林业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农田林网、农林间作、环村林、小片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等新的经营方式应运而生,逐渐形成规模。
2010年开展的二次资源调查表明:全县有林地面积38053.3km2、蓄积量236.268万m3。
全县林木绿化率19.6%,森林覆盖率17.38%。
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百佳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系列荣誉称号。
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作者:倪建胜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8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程度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已经成为近年来农民普遍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及大局稳定的根本性问题。
为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是阜南这样的传统农业县面临的最现实、最迫切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
阜南县位于淮河上中游接合部,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耕地146.8万亩,人口162.5万,其中农业人口150.1万,境内地势低洼,自然灾害频繁。
闻名遐迩的王家坝闸和蒙洼蓄洪库,自1957年筑坝建库以来,曾有12个年份15次开闸蓄洪。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频繁的自然灾害、脆弱的经济社会基础以及历史现实诸多矛盾与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阜南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以2005年为例,全县人均GDP仅2596元,相当于全市的74%、全省的30%、全国的18%;财政收入人均83元,仅相当于全市的29%、全省的8%、全国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1662元,比全市低423元、比全省低979元、比全国低1593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3:19.3:37.7。
是一个典型的以农耕文化为主导、以农业产业为主体、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县。
面对发展严重滞后的严峻形势,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科学审视和把握阜南县情,明确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为先导,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扎扎实实打牢基础的指导思想和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的发展思路,确立并大力实施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大开放的“三化一开放”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和解决长期困扰阜南的“如何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和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加快发展”的问题,着力破解“三农”难题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4,20(13)淮北平原林业建设优势、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涡阳县林业发展为例周杰(涡阳县林业局,安徽涡阳233600)摘要:文章介绍了淮北平原有利于多种森林植物生产、繁衍的过渡性气候和土壤类型多样的天然条件,阐述了淮北平原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淮北平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优势;现状;对策;淮北平原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122-03长期以来,淮北平原由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干扰和不合理的选择性经营管理,致使原生植被类型已几乎荡然无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由过去相对稳定、齐备型骤变为相对脆弱、单一型。
近20a来,随着国家绿色长廊、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等一系列造林工程项目的先后实施,特别是2012年来,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强力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工林植被生态系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的显著改善。
但从全区林业整体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与现代林业发展实际需求极不协调的地方,如树种类型单一、病虫害发生严重、林业综合效益不高等等。
为了使当地林业能健康、快速步入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现就该区域林业未来的发展作一些工作探讨,以期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1淮北平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优势1.1过渡性气候为多种森林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天然的环境淮北平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种过渡性气候使这里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以落叶栎类为主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至今在东北部萧县、宿县一带的低山丘陵仍可见到典型的地带性落叶林。
该区域植物区系成分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如最能代表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栎属树种的栓皮栎、麻栎、槲树等在此就有分布;还有石灰岩山地上指示植物榆科树种、侧柏、南京椴等。
黄连木、元宝槭、毛黄栌、毛梾、栾树、毛白杨、白蜡树等在华北可见的树种在本植被区均有分布。
节水抗旱稻“旱优73”在阜南县的表现与栽培技术
一、“旱优73”在阜南县的表现
阜南县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800-900毫米。
虽然该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大部分优质土壤都已被用于水稻种植,土地利用率较高,导致了水稻种植的不断增加和土地水肥资源的过度利用。
引进节水抗旱稻“旱优73”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在阜南县的种植实践中,“旱优73”展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特性。
它具有良好的抗旱能力,相比传统水稻,它对水分的需求量明显降低,可节水30%以上。
“旱优73”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对于一些贫瘠的土地也能够适应并生长良好。
它的产量也非常可观,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并不影响产量,实现了旱地稻高产。
“旱优73”还具有抗逆性强,对病虫害的侵害能力较强,对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在阜南县的农民中,种植“旱优73”稻种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也得益于其在当地的表现。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种植户都取得了丰收的成绩,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于“旱优73”的信任和喜爱程度。
二、栽培技术
1.土地选择: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种植,避免盐碱地和严重积水地。
2.田间管理:要做好早中稻间套播的准备工作,保证水稻的生长,适应气候变化,做好水田灌溉工作。
3.施肥:在肥力较低的土地上,可适量施入有机肥、磷肥和钾肥,保持土壤的肥力。
4.病虫害防治:定期对稻田进行病虫害观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扩散。
5.收获技巧:在成熟期,要选用较为合适的收割方式,避免过早或过晚收割,影响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