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1k
- 格式:pdf
- 大小:293.38 KB
- 文档页数:12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 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 措施 传颂 尸体 习俗 疏远诬陷 爱戴 粽子 屋檐 辅佐 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由来(第1课时)教案语文S版五篇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由来(第1课时)教案语文S版端午节的由来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先讲了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然后说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诗人屈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接着具体写了端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诗人,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
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在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
最后写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学习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设计理念:本篇课文中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所熟知的,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而有的内容则是学生不太清楚的,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读书、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1、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 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 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生字。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 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 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30 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1.课文《端午节的由来》的阅读;
2.语言点讲解:词语、句式、段落;
3.小组竞赛:端午节知识问答。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气氛。
2.阅读课文
1.让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标注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课文讲解:让学生明确每个段落的表达意义、主题思想和作者用词的特点。
3.语言点讲解
1.生词:鲜艳、树干、污水、倡导、重视、香气;
2.重点句式: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