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唐代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基本意义与诗歌的基本结构;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芙蓉楼送辛渐》的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唐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文字意义;2.分析古诗的诗歌技巧;3.挖掘古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义和表达技巧;3.理解法: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义和形式;4.比较法: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诗歌特点;5.解读法:鼓励学生自主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歌内容,并简要说明这是一首唐代诗歌。
通过诗歌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开启学习。
2. 讲授通过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包括作者和创作时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解释诗歌中的句子和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分析启发学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古人的感情和思想。
通过讲解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技巧和特点。
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何意义? - 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怎样的? -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有何特点?4. 比较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诗歌样式和意境。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5. 解读鼓励学生自主解读诗歌。
以小组形式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教学评价1.启发式问题:出示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回答问题。
2.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意义的把握。
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7篇)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间深厚的情意。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变更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老师配乐讲解并描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奇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欢乐……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闻名诗人王昌龄,来观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挚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挚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留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留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留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新课标规定的必背优秀古诗词篇目之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被贬入吴地时,送别友人辛渐赴洛阳所创作的一首离别诗。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让学生知道这首古诗;
2. 学会朗读这首古诗以及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能够通过理解古诗,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法,用艺术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材料分析来学习诗歌。
然后,教师需要解析诗歌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心情和高尚的品格。
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蕴含的意义,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最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友情送别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辛渐的深情厚意。
1.1.2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感伤。
1.1.3 诗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1 诗人简介2.1.1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字少伯,号昌龄。
2.1.2 王昌龄以其边塞诗和送别诗而闻名,被誉为“诗家天子”。
2.1.3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3.1 诗歌主题3.1.1 诗歌主题是友情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伤和不舍。
3.1.2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和离别的无奈。
3.1.3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友情的重要性和离别的情感。
二、知识点讲解1.1 诗歌形式1.1.1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1.1.2 诗歌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加优美。
1.1.3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2.1 修辞手法2.1.1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2 比喻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具有情感。
2.1.3 学生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3.1 诗歌意象3.1.1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行舟等,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3.1.2 意象是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3.1.3 学生通过学习诗歌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1.1 诗歌朗读1.1.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注意语调和节奏。
1.1.2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1.1.3 教师可以适当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1 诗歌分析2.1.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手法。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领悟友谊、离别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文,解释重点词语。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了解背景(1)教师介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诗文的思想内涵。
4. 感悟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文的美好情感。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练习朗读,逐渐达到背诵的要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和离别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如《别董大》。
(2)学生分析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创意表达(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友谊和离别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优秀5篇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
(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
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2)播放动画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唐诗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能够分析和评价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2 诗歌内容解析1. 逐句解析《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 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的韵律和格律。
2. 探讨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入王昌龄和《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介绍。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芙蓉楼送辛渐》。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3 解析和分析1.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各组汇报并展开讨论。
3.4 创作练习1.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知识掌握1. 测试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唐诗基本格律和韵律的掌握。
4.2 能力运用1. 评估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分析能力。
4.3 情感态度1. 观察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1.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
5.2 多媒体资源1. 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有关唐诗的图片或插图。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老师给学生听一段送别方面的音乐后问: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并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
3、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时的伤感。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
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师总结:诗人为官期间被小人诽谤,这句话不仅仅表明作者的心迹,更是作者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了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背诵古诗
四、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诗。
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的品格。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