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复习题是以全国农学、园艺、植保各专业土壤肥料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4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含答案)10套土壤肥料学试卷(一)(土壤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2.最小养分.环境中相对于作物需求而言最缺少的养分。
3.土壤孔隙性.简称孔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是土壤结构性的反应。
4.土壤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5.土壤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生物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二、填空(10分,每空0.5分)1. 土壤是由_固、_液、_气_三相组成的,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__50%______,包括_土壤矿物_和_有机质_。
2. 土壤矿物质来自_岩石___,其矿物组成按其成因可分为_原生矿物 __和__次生矿物______。
3. 土粒根据其大小和性质分为_砂粒 .粉砂粒 .粘粒________三级,其中__砂粒______、__粉砂粒______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组成。
4. 土壤胶体是按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___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体__.5. 土壤热量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能________,同一地区的不同土壤,土壤温度差异较大除了与土壤热量平衡有关外,还与土壤_热容量_______和_导热率_______等热特性有关。
三、选择(5分,每题1分)1. 土壤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是具有(c )A. 土壤矿物质B. 土壤有机质C. 土壤肥力D. 土壤胶体2. 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导热率与土壤容重的关系是(a )A. 成正比B. 成反比C. 无关D. 不确定3. 不同质地的土壤田间持水量不同,田间持水量最大的土壤是(c )A. 砂土B. 壤土C. 粘土D. 不能确定4. 土壤比重(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下列因素中的(b )A. 土壤质地B. 土壤矿物组成C. 土壤容重D. 孔隙状况5. 下列几种土壤中最不理想的一种是(b )A. 上为砂土(20cm),下为粘土(60cm)B. 粘质土壤(地下水位高)C. 粘质土壤(地下水位低)D. 壤土四、问答题(25分)1. 土壤水分含量有哪些表示方法, (5分)答:土壤水分含量是表征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又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湿度等。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肥料学是农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养分循环和养分供应等问题。
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土壤的形成、肥料的分类和作用、养分循环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总结。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三个阶段。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由于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等导致的物理破碎;化学风化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氧气等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根系的渗透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
这些过程共同作用,使得土壤中的颗粒结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得以形成。
三、肥料的分类和作用肥料是供给植物养分的物质,根据其来源和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有机肥料是指由动植物的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的肥料,如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无机肥料则是指由矿石、化学合成等途径获得的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铵等。
肥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
不同类型的肥料对植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在施肥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四、养分循环养分循环是指土壤中养分的来源、转化和归还的过程。
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它们通过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等过程在土壤中循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进而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而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
此外,养分还可以通过降雨和水流的冲刷作用进入土壤,形成养分的补充。
五、施肥技术施肥技术是指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类型和施肥方法的技术。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养分测试,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比例,从而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量。
同时,还需考虑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分配养分供应,避免养分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常见的施肥方法包括:撒施、条施、等;给果树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沟施肥等。
2、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和 o3、不同矿质养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差异很大,导致其再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钙是典型的元素(难移动或易移动),再利用程度较—(高或低)。
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必要性、、。
5^ 土壤中养分迁移的方式主要有截获、、°6、土壤孔隙类型中,砂土中孔隙较多,粘土中孔隙较多。
7、土壤导热性最好的措施为调节土壤中的含量;在相同含水状态下,砂土与粘土相比其昼夜温差__________ (大或小)。
8、农业土壤最理想土壤结构体为 ,中性土壤的pH值为°9、在我国北方地区,花岗岩母质形成的土壤酸碱度为,石灰岩母质形成的土壤酸碱度为 o10、土壤水分含量测定的经典标准方法是 , 土壤pH测定方法有—等。
11、根部对无机养分的吸收包括离子、两个过程。
12> 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的方式有截获、和 3种途径。
13、有机物质的C/N值为小于等于时,比较容易被分解。
14、土壤中钾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和速效性钾三种15、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和 o16、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有两个过程:和 O17、土壤孔隙据大小和水分的有效性,分为三级、和无效空隙。
D.锌5、 B.缓效钾C.速效钾18、 在土壤中存在三种类型的水分运动:、水汽移动。
19、 土面蒸发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水汽扩散阶段。
20、与 矛盾的统一是自然土壤形 成的基本规律。
二、选择题1、 石灰性土壤上发生缺磷现象时,采用哪种方法解决较好()A.增加磷肥用量 B.施用生理碱性肥料 C.施用中性肥料 D.配合施用有机肥料2、 下列哪组肥料的混合是最不合理的()。
A.硫铉一过磷酸钙B.硝酸铉一新鲜厩肥C.氯化钾一硝酸铉D.磷矿粉一硫酸钾3、 小麦后期追施氮肥往往可提高籽粒中粗蛋白质含量,籽粒品质() A.却不一定提高B,却不受影响 C.提高 D,反而降低4、 作物生长停滞,老叶呈现紫红色,此时植物可能缺乏()A.铁B.硼C.磷 作物苗期钾营养不足,主要是因为土壤中()含量少而引起的。
陇东学院2010年专升本考试农学、园艺专业课程专业课试题答案第一部分:植物生理学(100分)一、解释名词(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一般冬性禾谷类作物和某些二年生的植物以及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开花都需要经过春化作用。
2、水势:是指每偏摩尔体积的水的化学势差,即体系中水的化学势与处于等温等压条件下纯水的化学势之差,再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
3、糖酵解:在细胞质内发生的,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简称EMP。
4、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生理活性物质。
5、冻害与冷害: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的危害。
冷害是指冰点以上低温对植物的危害。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植物细胞内水分存在的状态有自由态和束缚态。
2、证明根压存在的证据有吐水和伤流。
3、缺氮的生理病症首先出现在老叶上,植物缺钙的生理病症首先表现在嫩叶上,4、植物成花诱导中,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叶片,感受低温的部位是茎叶的生长点。
5、植物生成ATP方式有两种作用,一是光合磷酸化,二是氧化磷酸化。
6、干旱通常可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类。
7、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要求,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8、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__水分_ 、_温度__ 和 _氧气_。
9、某种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500g,其蒸腾系数为500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0分)1、植物叶片的颜色常作为(C )肥是否充足的指标。
A.PB.SC.ND.K2、含羞草遇外界刺激,小叶合拢,这种现象是(B )运动。
A. 向性B. 感性C. 紧张性D. 偏上性3、植物形态学上端长芽,下端长根,这种现象称为(D )现象。
A.再生B.脱分化C.再分化D.极性4、下列中( B ) 方法可克服植物暂时萎蔫。
A.灌水B.遮荫C.施肥D.增加光照5、促进叶片衰老和脱落的激素是。
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3、碳氮比:有机物质中碳与氮物质的量的`比值,简称为碳氮比。
4、速效养分: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
5、目标产量: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一般以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6、营养诊断: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分为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
7、生物固氮: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8、生理碱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碱的肥料。
9、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0、枸溶性磷肥:能溶于2%的柠檬酸、中性柠檬酸铵或碱性柠檬酸溶液的磷肥称为弱酸溶性磷肥,也称枸溶性磷肥。
11、微量元素肥料:是指那些含有硼、锰、锌、铜、钼或铁等微量元素,并作为肥料来使用的物质,简称微肥。
12、有机肥料:由粪便、油饼、秸秆、泥炭、城市生活垃圾等各种有机物料加工而成的肥料,俗称农家肥料。
13、堆肥:把各种有机物料堆成一定大小的堆,经过约一个多月的发酵,即成为有机肥料,这种肥料称为堆肥。
14、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成复合肥料,多种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15、叶面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
包括无机营养型、腐殖酸型、生物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型、综合型等类型。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91)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
A.比较多的原生矿物B.比较多的次生矿物C.比较多的有机质D.比较多的石英2.向土壤加入很少量的稀碱水溶液,大多数土壤的pH值会(,)A.增大B.减小C.没有明显变化D.有很大变化3.良好的土壤结构一般意味着总孔隙度高,而旦()。
A.非活性孔隙比较多B.毛管孔隙比较多C.通气孔隙比较多D.各级孔隙比例合理分布4.旱作农业的关键是()。
A.加强灌溉B.减少灌溉C.合理利用地下水D.充分利用降雨5.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生物B.母质C.地形D.时间6.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oA.养分供给越多,根吸收的就越多B.具有选择性C.优先吸收小的物质D.吸收供给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物质7.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先高后低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8.一般来说,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主要是速效养分,主要来自于()。
A.溶解在土壤水中B.矿物态养分C.可分解的缓效养分D.有机物质9.如果前茬作物是油菜,后茬作物种小麦,应该()。
A.增加氮肥的施用B.增加磷肥的施用C.减少氮肥的施用D.减少磷肥的施用10.在石灰性土壤上铉态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
A.硝酸根的淋失B.铉的固定C.转化为有机形态的氮D.氨的挥发11.硫是一些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对作物品质影响大的是()oA.禾本科作物B.豆科作物C.十字花科作物D.蔷薇科植物12.玉米产生白化苗可能是因为缺乏()。
A.铁B.锌C.镒D.铜13.堆肥调整C/N,以使其分解速度快,腐殖质形成较多,一般是()。
A.80:1〜100:1B.40:1〜50:1C.25:1〜30:1D.15: 1 〜20:114.硝酸磷肥中的氮包括()。
A.铉态氮B.硝态氮C.酰胺态氮D.铉态氮和硝态氮15.施用硝酸磷肥效果比较差的作物是()。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专升本)《土壤肥料学》复习题(专升本)一、填空题1、D.I.Arnon和P.R.Stout 1939年提出了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必要性、、和。
2、养分向根表迁移的途径:、和扩散。
3、按照磷肥中磷的有效性或溶解度不同磷肥分为:、、难溶性。
4、尿素施入土壤后大部分在的作用下转化为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5、油菜的“花而不实”是由缺引起的;玉米的“白化苗”是由缺引起的。
6、土壤孔隙按大小和性质分为、、无效孔隙三种。
.7、农业土壤剖面层次一般分为、心土层、底土层四层。
8、土壤物理机械性有、、胀缩性等。
9、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的主要过程有、。
10、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有、。
11、D.I.Arnon和P.R.Stout 1939年提出了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和不可替代性。
12、硝态氮向根表迁移的主要方式是_____ _,磷、钾向根表迁移的主要方式是_ ___。
13、油菜的“花而不实”是由缺引起的;玉米的“白化苗”是由缺引起的。
14、草木灰呈碱性反应是由于含有和。
15、高等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包括种,其中C、H、O、N、P、K、Ca、Mg、S 为。
16、土壤肥力四因素为、、、。
17、农业土壤剖面层次一般分为、、、四层。
18、增加土壤有机质措施有、、施氮肥等。
19、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有、。
20、土壤质地主要测定方法有、吸管法等;测定土壤容重最主要仪器。
二、选择题1. 作物生长后期追施化学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中粗蛋白的含量,农产品的品质()。
A. 提高B. 降低C. 不一定提高D. 不受影响2. 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是因为()。
A. 作物对这三种元素的需求量最大B. 土壤中这三种元素的供应量最少C. 这三种元素的营养价值最大D. 这三种元素常常供不应求3. 增施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作物氯离子中毒症,其原因是增施磷肥可导致()。
A. 土壤中氯离子的含量减少B. 作物体内氯离子失活C. 微生物对氯离子的利用增加D. 进入作物体内的氯离子的量减少4. 所谓“最小养分”是指()的养分。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单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单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单选题1.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 )。
A.黏粒含量B.砂粒含量C.有机质含量D.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2.土壤中的活性酸一般( )。
A.大于交换酸B.小于交换酸C.与交换酸几乎相等D.视土壤而定3.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
A.比重大B.比重小C.容重大D.容重小4.一旦表层土壤形成干土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
A.仍然比较多B.比较少C.决定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D.决定于土壤质地5.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母质,主要是( )的结果。
A.物理风化作用B.化学风化作用C.生物风化作用D.各种风化作用的综合作用6.土壤分布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主要是由于( )。
.A.气候的变化B.母质分布的变化C.降雨的变化D.人为的影响7.必需营养元素是指( )。
A.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B.在作物体内所起作用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替代的营养元素C.能够使某些特有缺素症消失的一类营养元素D.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8.水稻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是( )。
A.苗期B.分蘖期C.返青期D.分蘖期和孕穗开花期9.养分归还原理建立的基础是( )。
A.作物养分吸收B.土壤养分贮量有限性C.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D.获得高产10.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铵的土壤,pH值会( )。
A.升高B.降低C.不会受到影响D.大幅度变化11.在旱作条件下导致硝态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硝酸根的淋失B.黏土矿物对铵的固定C.反硝化脱氮作用D.转化为其它形态的氮12.我国南方土壤常常施用石灰,其用量计算一般根据( )。
A.土壤pH值B.氢离子浓度C.铝离子浓度D.交换型酸度13.对作物体内氧化还原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包括( )。
A.铁、铜、锰B.锰、铜、硼C.铁、锌、钼D.铁、锰、锌14.泥炭质量的重要指标是( )。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库以及典型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2、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3、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4、普钙的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一钙会遇过磷酸钙所含的杂质硫酸铁、铝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更低的铁、铝磷酸盐。
5、化学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中的氧和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使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和过程。
分为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和溶解作用等。
6、腐殖化系数:有机物料中单位质量的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7、氮肥利用率: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占施入土壤氮素的百分率.8、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并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9、土壤粘土矿物:在风华过程或成土过程中重新形成的层状铝硅磷酸盐矿物和氧化物。
10、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1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分解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并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的.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除产生各种可供作物吸收的养分外,也为进一步合成腐殖质提高原料。
碳水化合物可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含氮化合物经水解和氧化,可产生氨并溶解于土壤溶液形成铵盐;氨或铵盐可经硝化作用成硝酸盐,铵盐和硝酸盐均可直接被作物吸收。
含磷有机物经水解生成磷酸,在土壤中形成磷酸盐,被作物吸收利用。
12、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状态下土壤(包括土壤空隙的体积)的干重,是土壤紧实度的一个指标.13、养分的被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14、氨化作用: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
15、微量营养元素:作物需要量很少,一般占作物干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
16、扩散:由于根系不断向根际吸收养分,因而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体养分浓度,从而形成养分浓度差,在浓度差的推动下,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