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15篇(附翻译)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行断句。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
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
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
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不能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7、根据文章结构断句。
文言中有些文段,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写的。
如总分或分总结构,在论述类文章中,运用较多。
可以利用文段中的结构关系断句。
习题操练1.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1)1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断句答案: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翻译答案: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都把羊全丢了。
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
他们两个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题旨:一个在用功读书,一个在聚众赌博,二者好坏不同,但是同样疏忽了放羊的根本职责,所以造成的后果也就相同。
许多事情,尽管原因各异,但是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一样的。
2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隞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断句答案: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
暨春东作,自曝于日。
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隞室,绵纩狐貉。
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
以献吾君,将有重赏!”翻译答案:从前有个宋国的农夫,常常披着破麻烂絮,勉强熬过冬天。
等到春天就走到村东去干活,独自晒太阳。
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还有什么高楼大厦、丝絮毛皮。
回头向他妻子说:“背晒太阳的温暖,没有人知道的。
把它奉献给咱们的君王,将会得到重赏!”题旨: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力戒这种主观片面的局限性。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茅朝四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断句答案: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
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茅,朝四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答案:宋国有一个猴翁,(他)喜爱猕猴,所养的猕猴(多得)成了群,(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他的心意。
高考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1
高考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1
阅读下面几个文言小段,完成后面练习。
(一)教子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之:②适:③特:
2.翻译句子
顾反,为女杀彘。
答:
3.给“曾子曰”一段话断句(用/表示),并翻译。
断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
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幺道理?
高考如何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3
再现情境法。
此法适用于诗歌和写景抒情的散文。
好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背诵时,可在脑中回忆形象和意境,如有图片的提示,效果更好。
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会知道,但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断句及翻译】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解析】1. “学而”是一个固定搭配,表示“学习之后”,因此应断开为“学而/时习之”。
2. “不亦说乎?”中的“乎”是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应与前面的句子断开。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有朋自远方来”是主语和谓语,表示动作,后面的“不亦乐乎”是对这个动作的评价,因此应断开。
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人不知而不愠”是主语和谓语,表示状态,后面的“不亦君子乎”是对这个状态的肯定,因此应断开。
【练习题】以下文言文段落,请进行断句并翻译。
原文: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断句及翻译】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翻译: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所以有些祸患我是不回避的。
”。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的习题及答案关于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的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6分)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1.用“/”给划线部分断句(3分)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2.翻译下面文字(3分)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翻译:二、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3分)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注:①咻:喧哗打扰。
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3分)译文:2、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3分)译文:3、王谁与为不善?(2分)译文:4、用斜线(/)给画线的句子断句(5分)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10分)季布为河东守。
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①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专题练习答案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翻译枣和棘很相似。
枣一般独自生长树高且横枝较少而棘则丛生相互交织成林这是他们的区别。
再从字面上来看他们都是从朿字而来本意是芒刺。
朿独生则为枣朿相邻横生则为棘不认识这两物的看字就可看出。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知道了不解困惑之处才能使自己变的更强更聪明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书经说命篇说“教是学的一半。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翻译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翻译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礼仪等级不能维持则刑罚就不公平刑罚不公平则百姓都没有地方放手脚即不知该怎么办了。
一、原文: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请问我如何为君,能使吾国之民皆向善也?”孔子对曰:“君为政,其犹播乎地与?民有善,则赏之;有过,则匡之。
故为君者,其敬民也,如长风之敬草也。
”二、断句: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问我如何为君/能使吾国之民皆向善也/孔子对曰/君为政/其犹播乎地与/民有善/则赏之/有过/则匡之/故为君者/其敬民也/如长风之敬草也三、翻译:昔日,齐景公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
草上之风必定使草倾倒。
请问,我作为国君,如何才能使我国的人民都向善呢?”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家,就像在地里播种一样。
人民有好的行为,就奖励他们;有错误,就纠正他们。
所以作为国君,对待人民要如同长风对待草一样,要尊重他们。
”四、练习:1. 断句并翻译以下文言文句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翻译以下文言文段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故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五、答案:1. 断句及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断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改正。
”2. 翻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将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利的建议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仁义不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对我国家有利,大夫问如何对我家族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对自己有利。
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高三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日日练1.韩褒智逞豪强(韩)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
”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
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
(林)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
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
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
4.程敏政舞弊案弘治乙未科会试程学士敏政主考仆辈假通关节以要赂举人唐寅辈因而夤缘喻窃高第为言官华昶等所发逮赴诏狱。
孝皇亲御午门,会法司官鞠问,以东宫旧官从轻夺职。
5.汉武帝执法不私亲久之,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
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
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
”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
”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
6.尹赏捕盗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
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
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
7.唐临纵囚出为万泉丞。
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8.韦澳执法皇亲帝舅郑光庄墅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它日延英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寘以法。
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帝入白太后曰:“是不可犯。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一、诸葛亮认错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顒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之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家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变劳乎亮谢之及顒卒亮垂泣三日(司马光《资治通鉴》)二、勤训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媮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选自《战国策》三、韩信将兵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上:指刘邦。
四、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②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③王之动愈数而离王④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注释】①衣焦不申:申,通“伸”。
衣服皱巴巴的不平直。
②动:每每,常常;下文“举”与此同义。
③广地尊名:使地盘扩大,使威望抬高。
④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用。
五、黠鼠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tuó袋子)中空嘐嘐聱聱①声在橐中曰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有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六、不忘贫贱苦高祖既贵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帝至故宫见之有惭色近侍或进曰大舜躬耕历山伯禹亲事水土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德稼穑之艰难乎(选自《资治通鉴·宋纪》)七、牧童指瑕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②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参考答案一、1.①到②往、到③只,不过2.等我回来,给你杀猪。
3.断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二、1.断句: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三、1、①文雅②得到(正确的方法)③少2.子产管理政事,总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加以任用。
3.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四、1.①宴请②逃亡③回头④给吃2.如果中山国有了急难,你们一定要为它效死力。
3.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翻译: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
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五、1.①守卫②评定是非③向上,这里指抬高④俘虏2.断句:出与楚师战,败。
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翻译:(皇颉)出兵与楚国军队交战,打了败仗。
穿封戌抓住了皇颉,公子围和他争夺这个俘虏。
3.我是碰上王子才打了败仗的。
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阅读下面几个文言小段,完成后面练习。
(一)教子不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之:②适:③特:2.翻译句子顾反,为女杀彘。
答:3.给“曾子曰”一段话断句(用/表示),并翻译。
断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二)臧孙行猛政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1.断句并翻译。
断句: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2.翻译: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三)知人善任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①文:②获:③鲜:2.翻译句子: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3.断句并翻译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翻译: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四)宫之奇知虞将亡伐虢之役,师出于虞。
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①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昔者孔子游于匡,有乱政者欲害之。
孔子弟子子路请行,孔子曰:“不可。
夫乱政者,非吾所能抗也。
吾闻之,德不孤,必有邻。
吾德若不孤,必有人助我。
”于是,孔子止。
既止,匡人围之数重,绝其粮食。
孔子弟子有饥者,孔子曰:“勿忧,吾当为尔谋之。
”遂使子贡往说匡人,曰:“吾师孔子,仁人也,知人也。
匡人欲害之,吾师必无害人之意。
吾闻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吾师之德,必不害匡人。
”匡人闻之,解围而退。
孔子在匡,匡人以其礼待之。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人之事,斯为察。
”于是,孔子居匡三年。
孔子居匡,匡人以其礼待之。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人之事,斯为察。
”于是,孔子居匡三年。
孔子既去匡,反鲁。
鲁人皆喜,曰:“吾师得还,吾国之福也。
”孔子曰:“吾闻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有君子,如彼武夫何?”于是,孔子退而修《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有一位乱政的人想要加害于他。
孔子的弟子子路请求去对抗,孔子说:“不行。
那些乱政的人,不是我所能抵抗的。
我听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邻近的人帮助他。
我的德行如果不会孤单,一定有人帮助我。
”于是,孔子停下脚步。
停下之后,匡地的人将他围困了几重,断绝了他的粮食。
孔子的弟子中有人饥饿,孔子说:“不要担心,我将为你们想办法。
”于是派子贡去说服匡人,说:“我的老师孔子,是一位仁德之人,懂得人心。
匡地的人想要加害他,我的老师一定没有加害他人的意思。
我听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我的老师的德行,一定不会加害匡地的人。
”匡地的人听说了,解除了围困,退去。
孔子在匡地,匡地的人用礼节对待他。
孔子说:“礼的使用,和谐最为重要。
古代圣王的道路,以此为准。
小人做的事情,以此为准。
”于是,孔子在匡地居住了三年。
孔子离开匡地后,返回鲁国。
鲁国的人都非常高兴,说:“我们的老师回来了,这是我国的福气。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阅读下面几个文言小段,完成后面练习。
(一)教子不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①曾子之妻之市之:②妻适市来适:③特与婴儿戏耳特:2.翻译划线的句子顾反,为女杀彘。
答:3.给“曾子曰”一段话断句,并翻译。
翻译: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答:(二)臧孙行猛政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1.给第一处画线句子断句并加以翻译。
翻译:2.翻译画线的句子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答:(三)知人善任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词:①子太叔美秀而文文:②谋于野则获获:③是以鲜有败事鲜: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答:3.给第二处画线句子断句,并翻译全句。
翻译: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四)宫之奇知虞将亡伐虢之役,师出于虞。
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①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②而归图焉。
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
”以其孥③适西山。
三月,虞乃亡。
《国语·晋语二》注:①除暗:识破对手的诡计。
②衅:破绽,弱点。
③孥:妻子儿女。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词:①宫之奇谏而不听谏:②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图:③吾不去,惧及焉及:2.为第一处划线句断句,并翻译。
答:翻译:3.翻译第二处划线的句子: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答:4.宫之奇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答:(五)齐人说靖郭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 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①靖郭君将城薛城:②益一言,臣请烹益:③亡,更言之更:④乃辍城薛辍:2.翻译“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
”一句。
答:3.给第一处画线文字断句,并翻译。
翻译:4.请说一说这段文字的主旨。
答:(六)中山君飨士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
臣父且死,曰:‘ 中山有事,汝必死之。
'故来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①中山君飨都士飨:②中山君亡亡:③中山君顾谓二人顾:④君下壶餐饵之饵:2.翻译第一处划线的句子:中山有事,汝必死之答:3.为第二处画线部分断句并翻译。
答:翻译:4.中山君的感叹说明了什么?答:(七)上下其手二十六年,楚侵郑。
五月,至于城麇。
郑皇颉戍之。
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正于伯州犁。
伯州犁曰:“请问于囚。
”乃立囚。
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
”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
谁获子?”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1.解释文中加横线字词:①郑皇颉戍之戍:② 正于伯州犁正:③上其手,曰上:④谁获子获:2.为第一处画线部分断句并翻译。
翻译:3.翻译划线的句子:颉遇王子弱焉。
答:4.“上下其手”后来成为一个成语。
从文中内容判断,请说说这个成语的含义。
答:(八)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子产,名公孙侨,子产是他的字。
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
然明,郑国大夫,名蔑。
乡校:当时地方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1.解释文中加横线字词:①我闻忠善以损怨损:②吾不克救也克:③知吾子之信可事也信:④吾不信也信:2.为第一处画线部分断句并翻译。
翻译:3.翻译第二处划线的句子: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答:4.这则故事表现了子产的什么品质?答:(九)曾参杀人(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战国策·秦策二》1.解释文中的加横线字:(1)昔者曾子处费处:( 2)投杼逾墙而走走:2.为第一处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
翻译:3.“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一句的言外之意是:答:(十)襄子饮酒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西汉·刘向《新序·刺奢》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词:( 1)我诚邦士也诚:( 2)而殊不病病:( 3)君勉之勉:2.为文中画线句断句并翻译。
翻译: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答案:参考答案:1.①到②往、到③只,不过 2.等我回来,给你杀猪。
3.断句: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4.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应该作子女的表率。
(二)臧孙行猛政1.断句: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作郑国相的事吗?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人,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三)知人善任1、①文雅②得到(正确的方法)③少 2.子产管理政事,总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加以任用。
3.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
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
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4.这个故事说明如果知人善任,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办事就很少会遭到挫折和失败。
(四)宫之奇知虞将亡1、①劝告②图谋③累及 2.断句: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
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翻译:识破对方的诡计来(与其周旋)应付他们,叫作忠;坚持自身的人格来行事叫作信。
现在虞君把自己憎恶的事情施加在别人身上,就说明他没有识破晋国的诡计;因为贪图晋国的贿赂就允许他灭掉自己亲近的国家,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立身之道。
一个国家没有忠就不能生存,没有信就不能稳固。
3.(这种做法)已经拔除了自己的根本了,凭什么能长久(存在下去)呢?4.忠信是立国之本。
(五)齐人说靖郭君1.①修筑城墙②增加③再④停止 2.失去齐国,即使把薛地的城池修到天那么高,也还是没有用处。
3.断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翻译: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用网不能逮住它,用钩不能牵住它,一旦跳荡离开了海水,蚂蚁就可以称心如意的把它吃掉了。
现在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
您如果能长久的有齐国的保护,还要小小的薛城做什么呢?4.文章主旨是说只有保持国家的强大才能长治久安。
(六)中山君飨士1.①宴请②逃亡③回头④给吃 2.如果中山国有了急难,你们一定要为它效死力。
3.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翻译: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
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4.说明两点:一是怨恨不在大小,任何时候都不要做使人怨恨的事;二是要急人之难,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才是最可贵的。
(七)上下其手1.①守卫②评定是非③向上,这里指抬高④俘虏2.断句:出与楚师战,败。
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翻译:(皇颉)出兵与楚国军队交战,打了败仗。
穿封戌抓住了皇颉,公子围和他争夺这个俘虏。
3.我是碰上王子才打了败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