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2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491.54 KB
- 文档页数:8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点剖析主标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副标题:解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利于学生备战高考关键词: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考点剖析根据《考试大纲》在命题时,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很少出现的综合题,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正确表述事物和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如2015年全国1卷第10〜11题,本组试题以一幅坐标图,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复习备考主要抓住以下知识点:1.熟练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解析地貌形成原理与过程(1 )主要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外力作用与地貌判读技巧(1 )河流凹岸、凸岸的判读技巧①怎样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⑵ 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河流的凹岸和凸岸区分不清,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2)外力地貌的应用技巧①风向的判定迎风坡缓,背风坡陡000...............000 :::::::000...............戈壁沙漠黄土(2)河流流向判定。
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①______向②______迁移。
③______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2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④__________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⑤______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风、流水、⑥______、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⑦________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⑧______和⑨______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⑩______、⑪______的过程1.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1)岩浆岩:由岩浆⑫__________或侵入地壳之中,⑬__________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在⑭__________作用下而成.(3)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⑮__________而成。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自主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1)能量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和等作用.(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分为板块,板块处于不断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交界带活动比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2、类型(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
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地貌: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 ,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合作探究】探究一:1、在陆洋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2、在陆陆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3、在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探究二:读教材相关内容及P39图2—-14与2——15,试对下列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板书:一、地质作用:)(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及时检测: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