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感觉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2.神经》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2、能够开展模拟活动,认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1、能够对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做出简单的解释。
●科学知识1、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索神经传递信号的秘密充满兴趣。
2、乐意探究反应速度的差异和解释其原因。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层次2: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不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层次3: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探究能力:层次1: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不能进行解释。
层次2: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层次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能够开展模拟活动,认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材料:人体神经图纸、相关图书、视频资料、水杯、暗袋、漫画、大头针橡皮教学步骤:教学反思: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3.感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体感知环境》测试卷一、选择题1.关于耳朵和听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动物和人,其听觉的形成都是相同的B.动物和人,其耳朵都是用来听声音的C.有些动物的耳朵比人的耳朵灵敏得多二、判断题2.人的视觉是眼球反光形成的。
( )3.用一只眼看物体和用两只眼看物体效果不一样。
( )4.狗、猫视觉的形成和人类的非常相似。
( )5.红眼病容易传染,要注意隔离。
( )6.耳郭具有收集声波的功能。
( )7.常掏耳朵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 )8.人在听巨大的声音时,要张开嘴巴。
( )9.我们夜晚学习时最好用护眼灯。
( )三、简答题10.人的眼睛对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
请列举3例说明。
11.怎样保护人的视力?列举4条以上措施。
12.平时你或周围的人有哪些危害耳朵健康的行为?13.怎样预防近视?列举4条以上措施。
14.怎样保护人的听力器官?列举4条以上措施。
四、实验题15.人耳中的鼓膜有什么作用?根据模拟实验的过程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1.C【详解】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等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动物和人,听觉的形成过程不一定相同,有些动物的耳朵不是用来听声音的。
有些动物的耳朵比人的耳朵灵敏得多。
2.×【详解】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等,会在视网膜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3.√【详解】用一只眼看物体和用两只眼看物体效果不一样。
两只眼睛观察的时候视角要开阔,清晰度提高,而且可以判断物体的位置距离,一只眼是不能确定距离的。
4.×【详解】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等,会在视网膜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狗、猫视觉的形成和人类不同。
5.√【详解】“红眼病”传染性很强,患者不要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等,避免交叉感染。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16课《大地的震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地的震动》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与地震”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课从感受和体验地震时的感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抗震避险的措施,并根据学校的应急预案进行逃生演练。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感受地震”,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和体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地震时的现象、体验地震时的感觉;活动2“抗震避险”,指导学生在地震发生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有些地区的学生可能亲身经历过地震,有些学生则通过手机、电视等途径,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学生对地震不是一无所知。
此外,学校也会开展地震知识宣传、地震避险演习等教育活动,学生有一定的防灾减灾知识。
但学生大都没有亲历过地震,对地震知识的了解不够系统和全面,需要进行引导。
三、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活动,描述地震时的感觉。
2.了解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3.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能设计出合理的地震逃生路线。
4.培养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5.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震的危害,知道抗震避险的常识。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描述地震时的感觉。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纸板、铅笔、房子模型、小车模型、木板(60厘米×150厘米)、小铁棒、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情境:四个主题人物在电影院门口,打算去看4D电影《地震》。
问题:你经历过地震吗?地震时有什么感觉?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二)活动探究1. 活动1 感受地震讲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地震。
地震是目前人类社会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一旦发生强烈的地震,就可能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8.人的感知与反应【教学目标】1.知道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能帮助人体感知外界的变化。
2.能观察并描述人体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利用哪些感觉器官感知,并作出哪些反应。
3.能列举保护眼、耳、鼻、舌、皮肤5种感觉器官的方法。
4.对探究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感兴趣,并乐于体验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教学重点】1.能观察并描述人体在不同环境刺激下,利用哪些感觉器官感知,并作出哪些反应。
2.能列举保护眼、耳、鼻、舌、皮肤5种感觉器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和体会认识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反应,知道感觉器官有什么作用,保护感觉器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每个人都想拥有健康的生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我们拥有健康生活的”法宝”之一。
篮球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
玩篮球时,需要做出哪些快速反应?预测:总之,打球时,我们需要密切注意球和其他人的运动,随时准备作出适当的反应。
像打篮球一样,人的身体,当觉察到环境改变了或接收到某些信号的时候,就会发生相应的行为或变化。
这里,环境改变了或接收到某些信号就是刺激;发生相应的行为或变化就是反应。
2、雷雨天,电闪雷鸣时我们会有什么反应?播放声频。
电闪——刺眼,迅速闭眼或捂住眼睛雷声——刺耳,迅速捂住耳朵,惊叫3、哪些器官能帮助我们感知天气的变化?眼睛——看到闪电、雨水耳朵——听到雷声、雨声皮肤——感受到雨水鼻子——闻到潮湿空气的味道4、思考: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体是怎样感知环境刺激并作出反应的呢?二、讲授新课一、科学实践:认识人体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反应(一)谈经验1、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说说下图中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人体会作出哪些反应?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图中人体作出的反应,说说受到了怎样不同环境的刺激?3、得出结论当我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会感受外界的刺激,人体便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二)亲体验◆体验1:感受强光刺激反应1、当我们在暗室里,突然打开遮光窗帘,我们会有什么反应?预测:●从暗处到亮处,眼睛睁不开,难受。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感觉课题:感觉教材: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感觉是人体的基本能力,有五种基本感觉。
2. 学习感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帮助人们观察世界,获得信息。
3. 掌握运用感官器官来感受事物、刺激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感觉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感觉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
2. 感官器官图示。
3.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大家好!我们每天与周围的事物接触时,会有什么感觉呢?”引导学生谈论,了解学生对感觉的基本认识。
步骤二:感觉的概念(10分钟)1. 要求学生先听音乐,然后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在听音乐过程中的感觉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明确感觉的概念,解释感觉是人体在接触、观察、接受刺激时的反应。
步骤三:感觉的种类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介绍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并给出相应的图示。
2. 分别介绍每种感觉的作用,如视觉帮助我们观察和辨认事物,听觉帮助我们听到声音和语言,嗅觉帮助我们闻到味道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感觉对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步骤四:感官器官的作用(15分钟)1. 准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感受。
2. 让学生依次用感官器官感受实物或图片,多方位地感知事物。
3. 引导学生总结感官器官的作用,如眼睛可以看见世界,耳朵可以听见声音等。
步骤五:感觉和生活的关系(10分钟)1. 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不同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用视觉辨认路标、用嗅觉闻出食品的味道等。
2. 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复习感觉的种类和作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人体的保护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感觉,了解感觉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感觉与生活的关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知识点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如:多运动;晒太阳、烤火等从外界物质吸收热量;吃点热的东西等。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只是衣服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够(保温)。
3、将冷水袋放入热水中,一开始是水袋是沉的,过一段时间后冷水被加热了慢慢浮起来了。
4、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冷水和热水:如果轻重相同,(热水)的体积大。
如果体积相同,(冷水)重。
5、常温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
7、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8、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气体的体积变化程度比液体要大很多。
9、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10、(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气体)的热胀冷缩最明显,(固体)的热胀冷缩最不明显。
1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3、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3)热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15、(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稳定下经由过程(加减水改动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氛围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动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动)。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感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 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
2.能区分和描述不同感官的刺激的特征。
3.能够观察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各种刺激。
4.了解感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感官。
教学内容感官的概念老师介绍人类的五种感官: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官体验,引导学生们感受自己的感官。
感官的特点感觉是我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得的信息。
感官刺激的特点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气味等。
老师将许多不同的物品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描述、区分物品的不同感官刺激特点。
感觉的重要性老师介绍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听觉能使人们听到音乐和声音,视觉能看见周围的环境。
家长的味道会让孩子感受到温馨,而气味会引起人们的各种情绪和反应等等。
教师通过模拟家庭环境,让学生们讨论在家中如何利用感官,特别是如何鉴别新鲜食品和变质食品。
感官的应用学生们分组进行探究,选择一个产生某种感觉的物品,如失明人使用的盲杖,味觉蕴含的食物化学分子等,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资料收集,相互讨论,了解实际应用的感官,为以后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采取启发教学法、问题提出法、实验活动法和归纳总结法,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进行感官的学习。
教学评估教师将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如:“你知道为什么眼睛要保持清洁吗?”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活动,学生们能够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感受自己的感官、区分和描述不同感官的刺激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感官等知识。
同时,本节课中还重点强调感觉在生活中的应用、感觉的重要性等方面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官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打好生活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全)第一单元心和脑第一课我们的脑1.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2.我们的大脑包括: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视觉中枢等。
3.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个部分。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
第二课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共同组成的。
5.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身体各部分。
6.发令枪响后,运动员的耳朵接收到声音刺激,听神经将信号传给脑,脑判断出是起跑信号,将指令通过神经传给肌肉,运动员便开始奔跑。
7.如何测测我们的反应速度:(1)手指与尺子的零刻度线持平,准备捏住尺子。
(2)记录尺子掉下时捏住的刻度,这个距离可以说明接尺子的同学的反应速度。
第三课保护脑8.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我们在学习、运动等活动中都要用到脑。
9.人体是怎样对脑进行保护的?(1)颅骨与脑组织之间有膜,这些膜可以降低撞击的力度,具有保护和支持脑组织的作用。
(2)打哈欠是人脑增加血氧含量的一种短暂的自我保护方式。
打哈欠的时候,人的肺部扩张,心脏交换血量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就会增加,从而缓解疲劳。
10.我们如何保护脑?(1)充足睡眠。
在睡眠状态中,脑的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保护脑、恢复脑力。
(2)使脑各部分休息。
一天内交替学习不同的课程,进行不同的活动,可以使脑的各部分轮流得到休息。
(3)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大脑疲劳。
(4)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酗酒会损伤大脑,让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5)骑车要戴头盔。
第四课心脏和血管11.我们的身体像一架精密的仪器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心脏像发动机,血管像纵横交错的管线。
它们的结构分别是怎样的?12.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心率是不一样的。
人在情绪激动、从事体力劳动、参加体育运动时,心率会明显加快。
若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也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变化。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3节《感觉》教学设计
崔鑫
教材分析
《感觉》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第三课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大脑》、《神经》之后,通过《感觉》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大脑功能的了解。
作为复杂的大脑机制,目前我们人类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人体中有些器官负责接收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称为感觉器官。
一般所指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和皮肤(触觉)。
眼睛是视觉器官,使我们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事物。
耳朵是听觉器官,具有收听声音以及平衡身体的功能;鼻子是嗅觉器官,对于各种气味的刺激很敏感。
舌头是味觉器官,可以接受甜、酸、苦、咸等不同味道的刺激。
皮肤是触觉器官,是接受温度、压力、疼痛等的感受器。
通过眼、耳、鼻、舌、皮肤可以将外界信息传向大脑,从而使人产生各种感觉。
这些感觉器官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再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肌肉,使之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盲五年级学生。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经学习了《大脑》、《神经》,通过《感觉》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大脑功能的了解。
3、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互帮互助(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差的学生,低视力学生帮助全盲学生)的对
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成果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的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舌头、耳朵、皮肤),各种感觉
器官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2、知道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能用语言正确描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的形成过程。
3、会用感觉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感觉器官的重要性。
2、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感觉器官,理解人体的各种感觉和神经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实例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感觉产生的机理。
教学准备:
1、PPT课件,音频
2、若干只杯子、各种液体(凉水、热水、酒精、醋等)、各种固体(白糖、食盐、红糖、咖啡等)、身边的物品(花椒、芹菜、香菜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巩固。
1、师:我们玩反动作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2、学生玩游戏
坐下→伸出左手→举起右手→伸出右手→举起左手→起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快些,也可反复进行。
)
3、师:谁知道,我们刚才做的反动作游戏与我们本章学习的第一节的大脑有什么相似
之处。
4、师:刚才做游戏时,除了大脑参与,还有我们之前学的什么也参与了活动?
5、请同学们运用大脑和神经的有关知识,把刚才的游戏过程完整表述出来。
6、小结。
PPT出示。
(接受信号—传入神经—大脑—脊髓—传出神经—肢体来完成动作)
大脑中的脑神经和脊髓中的脊神经合称为中枢神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
1、谈话交流,中午,你走进食堂,你是怎样知道我们中午吃什么的?
2、学生回答。
(可做适当的提示,明盲兼顾)
3、总结:同学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都用上了。
它们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4、这些器官可以直接产生感觉吗?感觉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一起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感觉。
5、板书:第三节感觉
三、利用材料,在分辨物质活动中体验、描述探究感觉产生过程。
(1)视觉
1师:老师不小心把几瓶可以食用的物质的标签弄丢了。
现在请同学们帮助我进行辨别。
2、出示四种固体(白糖、食盐、红糖、咖啡),先让低视力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现象。
3、同学们描述的现象是通过人体的什么器官知道的?
4、师小结:利用课件讲解视觉原理。
眼睛是接受光线的器官,光线进入眼睛后,神经将光的信息传送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意义,人就产生了(板书)视觉。
5、谁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视觉产生的过程。
6、在视觉的作用下,我们知道了四种固体的颜色。
白色的可能是白糖、食盐、味精等
等,咖啡色可能是红糖,咖啡等。
(2)味觉
1、现在只依靠眼睛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分辨这四种可食用物质究竟是什么?
2、现在请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想出办法的同学请举手。
老师提供食物,然后用你们的办法进行分辨。
(低视力同学帮助完成)
3、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4、问:你们借助了人体的什么器官完成了探究活动?
5、师小结:舌头是接受味道的器官,食物进入口腔,神经将味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人便产生了酸、甜、苦、辣等味觉。
(板书)味觉
(3)嗅觉
1、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区分了四种可食用的固体。
现在,再帮助老师分辨两种熟悉的液体。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想出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3、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味觉产生的过程。
4、师小结:在分辨液体的过程中,同学们用了鼻子,那么鼻子是如何区别不同的液体呢?(板书)嗅觉
5、问:同学们有没有喝过中药,请大家说说喝中药时的感受。
6、通过交流“喝中药”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
7、学生回答。
8、师:味觉和嗅觉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的。
(4)听觉
1、谈话:我们已经应用了耳朵、鼻子、舌头区分物质。
再我们的生活中,还用到什么感觉器官?
2、学生回答。
3、下面老师播放一段教学音像,帮助同学们了解耳朵的结构,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板书)听觉
4、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听觉的产生。
5、师小结。
耳朵是接受声音的器官,声音进入耳朵,神经将声音信息传递到大脑,人就产生了听觉。
(5) 触觉
1、师:请同学们伸出一只手放在桌面,闭上眼睛。
2、老师分别用冰棒和温水放在学生的手背。
3、师问:“有什么感觉”
4、学生回答。
5、师,同铅笔头扎学生的胳膊,问其感觉?
6、冷、热、疼等这些直觉是怎么产生的?
7、师,小结皮肤接触物质,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8、播放音频。
【听觉、嗅觉、触觉并用的鲨鱼】
9、让学生说一说听了音频的收获。
四、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1、师谈话:运用感觉器官认识事物时,有没有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讨论。
2、学生讨论,回答。
3、耳、鼻、舌、眼、皮肤病等器官接受信号,通过分布在这些器官上的神经把各种感觉信号传递给大脑和神经,即我们说的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再将信息反馈给传出神经传出,送到肌肉等处,指挥身体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边讲边写:
(板书)接受信号--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作出反应。
4、用手碰到仙人掌的过程用上述原理进行解释。
学是为了用,下面就进入我们的实践大比拼活动。
五、实践大比拼活动。
1、师:在两个盒子中有几种物体,请各小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特长,协作完成任务,比一比,赛一赛哪组最厉害。
2、学生活动。
3、区分完成后,由各种代表告诉大家,你们利用了什么方式,用了人体什么器官进行区分。
4、小结。
这些感觉器官中谁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