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探索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历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初期发展1. 古代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关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对自然现象有着深刻的敬畏和尊重,古代文明往往将自然事物与神灵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与神圣化的观念。
2. 自然观念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的兴起,使人们更加依赖自然的循环,开始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古代农耕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初步萌芽。
二、哲学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1. 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儒家先贤们提倡的“顺天应人”、“以天为大”等思想,影响着古代社会对自然的认知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 道家对自然的尊重道家对自然的理解源于“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倡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三、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形成1. 工业革命与环境问题的崛起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后果。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平衡的概念。
2. 生态学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学的兴起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自然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一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发展的前提,注重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共生。
3. 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自然保护运动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人开始呼吁回归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保护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当代意义与未来展望1.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当代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这一战略的提出,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入了国家治理的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 “万物有灵”的自然观[答案要点] 这种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渗透着灵魂的、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有机体中生长出来的。
由于这种自然观把一切自然事物产生的原因都归为某种带有灵魂的有机体,因而它又被称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2. 外部自然[答案要点] 所谓外部自然,是指在人之外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
3. 自然的人化[答案要点]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去利用和改造各种自然物质,使自然界按照人的尺度和目的发生变化,使自然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
4. 人化自然[答案要点] 所谓人化自然,就是已经同人类发生联系、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同程度的改造、这样那样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那部分自然。
5. 天然自然[答案要点]无论是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还是人类产生以后仍处于人类活动范围以外的自然界,都属于尚未纳入到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之中的那部分自然界,我们将其统称为“自在自然”或“天然自然”。
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答案要点] 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当代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态势,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态问题已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个别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它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故被人们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7. 生态伦理学[答案要点] 生态伦理学致力于改变人类以往的错误观念,努力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强调人类只能在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有节制的物质能量交换,要求人们自觉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8. 绿色科技运动[答案要点] 绿色科技运动则致力于开发一种可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自然探索心得自然探索心得篇1标题:自然探索之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每一次的自然探索都是一次独特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置身于自然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更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和启发。
这次自然探索之旅,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
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支配与被支配,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我们依赖于自然提供的资源生存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尊重并保护自然,使自然环境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改善。
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自然探索的过程中,我见证了生态失衡带来的影响。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生物都处于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其他生物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生态平衡。
三、珍惜和尊重自然在自然探索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珍惜和尊重自然。
我意识到,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当尊重并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同时,我也明白了垃圾分类和环保的重要性,每一次的环保行动都是对自然的一份尊重和保护。
这次自然探索之旅,让我收获颇丰。
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珍惜和尊重自然。
我相信,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探索心得篇2探索自然的旅程是充满未知和惊奇的,它让人们不断发现新的景色,也让我们对生命和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自然探索的一些心得:1.____尊重生命____: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生命形态,从最小的昆虫到最大的动物,甚至是植物。
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并欣赏他们的存在。
2.____保持开放的心态____:自然探索不仅仅是寻找新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寻找新的理解和体验。
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想法,是探索自然的必要条件。
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过程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早期。
在古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多数是原始和依赖的。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依靠自然界提供的资源来生存。
因此,人们尊重自然界、依赖自然界。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规律和奥秘,开始探索自然界的秘密,并且将自然界的规律运用到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社会中。
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自然科学,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成分,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自然环境和开发自然资源。
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忽视了自然界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利益至上的思想使得人们无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需要,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的发生。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了以环保为基础的新的观念。
在当代,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逐步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许多国家和组织更是提出了环保、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等政策和行动,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此外,人们也开始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总之,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依赖和尊重到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以及形成现代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随着现代工业、科技和生活方式的改进,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仍将继续变化,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人类需要的发展。
人与自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与生态保护引言自然界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我们身处在一个复杂而神奇的生态系统中,其中有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过度,给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并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自然界的多样性自然界的多样性是人类无尽的探索源泉。
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各自独特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方式。
例如,沙漠中的螃蟹可以依靠雨滴一年中仅有的几次降雨生存下来;北极的企鹅经过长距离的迁徙才能在严寒的环境中繁衍后代。
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令人惊叹的生命形式。
自然界中的相互依存自然界中的物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一种生物的存在和繁衍离不开其他生物的帮助,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例如,蜜蜂通过授粉促进了植物的繁殖,而植物提供了蜜蜂所需的花蜜和花粉。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了稳定和平衡,维持着自然界的生命循环。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种具有理性的生物,人类在自然界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我们有能力改变自然环境,但也承担着保护自然界的责任。
然而,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过度开发、过度捕捞和过度消耗资源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灭绝。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维护生态保护是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基石,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各种生物才能和谐发展,人类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保护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滥用,许多自然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索一、引言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思考和建议。
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1.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我们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倡导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行为,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大冲击。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2.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也需要平衡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采用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方式,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在开发矿产资源时,要注重环境保护与修复,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三、生态农业的推广应用1. 有机农业的兴起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以自然肥料和生物防治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推广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2. 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通过生态技术手段,合理利用农田、水源等资源,实现农业生态化、循环化、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推广应用可以降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保护野生动植物多样性1. 保护濒危物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并积极参与相关的保护行动,例如禁止盗猎和非法贸易等活动。
2. 修复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是保护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等方式,可以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条件。
同时,减少土地开发和破坏,确保野生动植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五、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1. 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
人类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和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但是,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度消耗和破坏已经导致了许多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枯竭等等。
为了保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这一目标也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下面将介绍三点应该探索和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一、探索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资源随着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这些资源的储量也越来越少。
因此,探索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些资源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性。
而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我们应该明智利用和开发水、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并防止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资源的基础,对于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和维持人类生存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变得越来越普遍。
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土地、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还需要关注保护那些受到威胁的物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计划。
例如,组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促进物种数量的恢复。
三、减少碳排放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多。
这些气体会妨碍地球的热量释放并造成气候变化。
因此,减少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质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通过减少机动车行驶里程、推广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等方法来减少碳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总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的生活和发展离不开它们。
人类应该认识到保护和使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地球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共生之道: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探索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繁荣和物质进步,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我们正逐渐认识到,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绿色发展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
绿色发展,顾名思义,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它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首先,绿色发展鼓励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我们应该明白,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独善其身。
我们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绿色发展促进了人类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不可持续的开采和消耗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绿色发展倡导人类通过创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只有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下,人类才能持续地获得生活所需,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另外,绿色发展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支持,而自然也需要人类的保护。
这种相互依存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在绿色发展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生态系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绿色发展也是一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
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绿色发展通过减少排放和提倡低碳生活,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同时,绿色发展也提倡了可持续农业和城市发展,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实现人类对能源的依赖转变,从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总之,绿色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路径。
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我们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观演变历程对人的启示自然观演变历程对人的启示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界就有着浓厚的兴趣。
无论是追寻自然规律,还是探索自然之美,都让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中,深刻地领悟到了自然界的奥秘和辽阔。
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理解也愈加深入。
而这样的自然观演变历程,也为人类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带来了无限的启示。
一、古代人对自然的探索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往往是建立在朴素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
在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畏惧。
比如,中国古代一直视雷电为神的降临,而在古希腊,人们则会将其归结为宙斯的行为。
这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感性认知,与现代科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自然科学的诞生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现代自然科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读懂自然,观测自然,清晰地表达自然的规律,这是现代科学的核心。
人类通过寻找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来更加精确地认知自然,从而解析自然界的奥秘。
比如,伽利略时期的观测与测量,开辟了物理学的先河,而过去那些无法理解的“神秘”现象,现在也可以得到观察与解释。
三、生态保护意识的崛起自然观演变历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则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环境的不断恶化,许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逐渐浮现出来,这使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除了重视环保,还要关注如何平衡和保护自然系统。
仅仅依靠人类技术的发展来解决问题,很难将环境恢复到过去的自然状态。
因此,实现生态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然观演变历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人类应该保持谦卑,尊重自然,不断探索和揭示自然的规律和奥秘。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努力来适应自然环境和规律,同时也要善待自然和生态系统。
无论是古代观念还是现代思想,我们都需要一种综合而广阔的视野来认识自然,更高效地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人类经过自然观演变历程,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也在不断增强。
随着我们的认知和行动变得更加精确,我们同样也需要更好地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的总和,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观的发展过程,并探讨其中的重要里程碑和影响因素。
1. 原始自然观:原始人类的自然观主要基于直接的感知和经验。
他们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原始自然观的特点是简单和直观,主要集中在生存和繁衍的需求上。
2. 神秘主义自然观: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神秘主义自然观逐渐出现。
人们开始将自然界的现象与超自然力量联系起来,相信自然界受到神灵或神秘力量的支配。
这种观念在宗教和神话传说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3. 古代哲学自然观:古代哲学家开始提出关于自然的理性思考和观点。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界的四元素理论,认为自然界由土、火、水和空气组成。
这种自然观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本质和结构的探索。
4. 科学自然观的兴起:科学自然观的发展是现代自然观的重要里程碑。
科学方法的兴起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实证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从而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机制。
科学自然观的核心是基于观察、实验和理论的客观分析。
5. 环境主义自然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利用引起了环境意识的觉醒。
环境主义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6. 系统自然观:近年来,系统自然观逐渐兴起。
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
系统自然观的核心是综合和整体性的思维,将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然观的发展是人类认知的历史进程,受到科学、文化、宗教、哲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自然观反映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解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思维的不断深化,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我们应该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人类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探索历程
1课时
1 人类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最初认识
生态平衡指的是一定的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和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比如,在自然情况下,某一地区的棉蚜由于受到瓢虫、草蛉等天敌的控制,它的种群数量维持在低度水平,不致引起棉花的减产。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里,曾经用“生存斗争”来概括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它们跟无机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达尔文依据观察到的事实,认为在一个区域里猫的多少,通过田鼠、土蜂等环节可以决定三叶草长得是不是繁盛。
事实上,自然界的各种关系远不是这样简单,用达尔文的活来说,“在战争之中,更有战争,此起彼伏,胜负迭见”。
然而,最后各方面的努力常常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虽然细微的变动完全能使一种生物压倒另一种生物,可是自然界的面貌却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一致。
这是因为对于每一个物种来说,在不同的生命时期、不同的季节或者年份,大致总有不同的因素在作用着;其中常有某一种或者几种的作用力量最大,但是总要凭全部作用的汇合来决定那个物种的平均数,甚至决定它的生存。
达尔文说:“当我们在河岸上看到生长茂密的植物或灌木,以为它们的种类和个数比例的决定是由于所谓偶然机会,但是这个看法是多么荒谬!每个人都听说过,当美洲的一片森林被砍伐以后,会有一片极不相同的植物群出现。
在美国南部古代印第安的废墟上,我们可以推想,以前地面上的树木一定曾经全部清除过,可是现在所生长的植物却和周围的原始森林,显示了同样美丽的多样性和同样比例的树种。
”这就是说,一个生态系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相对均衡、稳定的。
因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甚至整个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着的。
达尔文的这种概括对于认识有机界的人口规律,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正象恩格斯说的:“自然界中的有机体也有自己的人口规律,不过这种规律还完全没有被研究过,而证实这种规律,一定会对物种进化的理论有决定性的意义。
是谁在这方面给了决定性的推动
呢?不是别人,正是达尔文。
”
2 生态学的提出
继达尔文之后,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在1869年,首次把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叫生态学。
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但斯雷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这一概念把生物群落和它所在的无机环境,看成是一个完全的自然实体;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种成分的数量关系和状态保持稳定,趋向相对平衡。
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持和修复重建的能力。
20世纪四十年代初,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面积五十公顷的湖泊作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最后用确切的数据说明生物量随食物链的顺序,是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不同营养级转移,并且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
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十)。
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必然存在的这种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如果把这种关系表示在图上,用横坐标表示生物量,在纵坐标上把食物链中各级消费者的数量依次逐级标出,那么整个图形就象个金字塔,叫做群落中的数量金字塔。
现在,生态学家一般都用生态系统来表示某一有机体和物理环境,某一有机体和生物环境,以及生物环境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种关系也可以说构成了一个生态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X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是人类本身。
如果X是人类本身的话,那么物理因素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就要包括所有的环境科学,包括人类生理学和地理学;生物因素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就要包括农业、林业和传染病害;而在有机体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把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包括在里面。
的确,生态学在过去几十年的转变是很剧烈的。
现在生态学家不仅引用了一套新技术,包括标记元素、地质化学、遥感、自动侦察、计算机模拟和化学分析的大量运用等,而且还从其它学科领域引进稳定态、反馈和能量等概念,用来研究生态学的问题。
生态学近年来进展是很快的,它将在消除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环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用。
3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在人类出现之前,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除了光、热、雨等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外,没有人为因素影响。
但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人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环境也是生态系统的环境。
但是,人类活
动的因素不同于其它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对自然界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能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印记。
当然,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随着人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自然界对人的反作用也日益暴露出来。
早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他举出历史上的事例来说明这种情况: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
但是,他们想不到这些地方现在变成了不毛之地,因为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光了山南坡茂密的森林,他们却没有想到,这样一来,他们将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更没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枯竭,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来。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带给人们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空气、水域、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并且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一定的危害。
环境污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从用煤开始的。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煤的消耗量的增加是很惊人的。
近年来,由于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不仅煤烟污染事件不断发生,而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迅速增加,按体积计算,从原来的万分之二十八增加到现在的万分之三十二。
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的结果,可导致全世界的气候异常,这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后果将是非常严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不仅污染物的种类扩大了,除机械粉尘、汞、铅、氢化物和煤烟外,又增加了放射性污染;而且污染物的数量也增加了,单是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年就要排放大量废气、污水和固体废渣。
因此,严重污染事件屡见不鲜。
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和实地考察,写成著名的《寂静的春天》一书。
她在书中用丰富而翔实的资料说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以后,使得自然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些地方已经从繁荣的春天变成了寂静的春天。
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再次证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
的变化有重大影响。
4 环境科学的出现
近二三十年以来,经过各国科学家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大量排放或者不适当的使用化肥、农药而引起的环境污染,跟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活在生物圈里的几百万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周围环境之
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同生命有关的物质,象碳、氢、氧、氮、硫、磷等都在不断的循环更新。
这样,污染物就可以在循环中得到净化,也就是说,自然界本身有自净的作用。
但是,当地球上的物质循环系统的自净作用遭到破坏时,就会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产生环境污染。
这种破坏有时是自然因素如火山、地震、气候异常等造成的;有时是人为因素如盲目的砍伐森林、大量排放工业“三废”等造成的。
据研究,污染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转移的。
按照林德曼的理论,食物链有点象金字塔。
它的最下层是绿色植物,依次是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类处在金字塔的最顶端。
如果工业“三废”或其它有害物质排入一个生态系统,比如说一条河流,在通常情况下,污染物质的含量并不很高,大多用百万分之几来计算的,还不至引起生物死亡。
但是,这些污染物质经过食物链的富集,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在生物体里积聚起来。
通过食物链迅速富集下去,到达人体里的时候,就会增长到许多倍。
可见,人类在工农业生产活动中所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或者农药等,一旦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原来的物质循环规律,甚至危及人类自身,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
果。
由于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消除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当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现的环境科学,就是专门研究人类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现在,环境科学的有关部门——生物学、地学和化学等,都把环境问题列为研究的重点。
因此,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中,除了继续向微观方向发展外,也不断向宏观方向探索,研究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调控和它的发展规律,用来揭示生物有机体在整个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中所起的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