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东莞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数量关系高频考点之工程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54.95 KB
- 文档页数:2
2016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工程问题介绍及题型分析为了各位考生更好的备战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华图教育根据历年考试经验与习题分析认为工程问题仍然是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常考的问题之一,华图教育撰文介绍工程问题的基础情况以及考查形式,希望各位考生可以举一反三、有所收获。
一、基础知识(一)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考考点:正反比的应用,(1)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2)当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3)当工作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
2016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工程问题介绍及题型分析(2)2016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工程问题介绍及题型分析(2)(1)当已知工作效率或工作时间的实际值,往往设工作总量为特值,就设工作总量为工作效率或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即可。
例:一项工程,甲一人做完需30天,甲、乙合作完成需18天,乙、丙合作完成需15天。
甲、乙、丙三人共同完成该工程需多少天?A.8天B.9天C.10天D.12天解析:设工作总量为30,18,15的最小公倍数=90,则甲的效率为3,甲、乙效率之和为5,乙、丙效率之和为6,从而易知,那么,甲、乙、丙合作的天数=90 (3+6)=10。
故选C。
(2)当已知工作效率的比例关系,就设工作效率为其最简比所代表的实际值。
例:甲乙丙三个工程队完成一项工作的效率比为2:3:4。
某项工程,乙先做了1/3后,余下交由甲与丙合作完成,3天后完成工作。
问完成此项工程共用了多少天?A:6B:7C:7D:9解析:设甲的效率为2,乙的效率为3,丙的效率为4,乙先做了1/3后,则甲丙合作完成剩余的2/3,所代表的实际量=(2+4)*3=18,则1/3所代表的实际量=9,则实际乙自己工作1/3所用时间=9/3=3天,则该工程总计3+3=6天完工。
故选A.2、比例法:正反比的应用。
例:对某工程队修水渠,原计划要18小时完成,改进工作效率后只需12小时就能完成,已知后来每小时比原计划每小时多修8米,问这段水渠共多少米?解析:先后时间之比=18:12=3:2,可得先后效率之比=2:3,则由题意可得1份=8米,2份就是16米,所以水渠共=16 18=288(米)。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比例法解工程问题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比例法解工程问题公务员考试中,工程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考题,考察频率也比拟高。
广阔考生在解工程问题的时候,几乎都能想到方程法和特值法,但是对于比例法,很多考生并不容易想到。
在这里教大家利用比例法解决工程问题。
一、工程问题中的正反比例当工作总量W一定时,效率P和时间t成反比例;当效率P一定时,时间t与工作总量W成正比例;当时间t一定时,效率P与工作总量W成正比例。
工程问题当中的正反比例法是指: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工作效率比可得到工作时间之比,再根据实际提早的天数或推延的天数采用比例法进展求解。
或者,工作时间之比可得到工作效率之比,在根据前后效率只差采用比例法进展求解。
例1:对某批零件进展加工,原方案要18小时完成,改良工作效率后只需12小时就能完成,后来每小时比原方案每小时多加工8个零件,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解析】288。
先后时间之比=18:12=3:2,可得先后效率之比=2:3,那么由题意可得1份=8个零件,2份就是16零件,所以零件总数=16×18=288(个)。
例2:某工程由小张、小王两人合作刚好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假如小张的工作效率进步20%,那么两人只需用规定时间的就可完成工程;假如小王的工作效率降低25%,那么两人就需延迟2.5小时完成工程。
问规定的时间是多少?A.20 hB.24 hC.26 hD.30 h【解析】答案:A。
“小张的工作效率进步20%”,可设特值为由5进步到6,“两人只需用规定时间的”,根据工作总量不变,效率与时间成反比,得出两人的效率之和由9进步到10,那么小王的效率为4。
“小王的工作效率降低25%”,就是由4降低到3,那么两人的效率之和由9降低到8,还是根据工作总量不变,效率与时间成反比,时间由8份变成9份,“延迟2.5小时”就是9-8=1份,由此推出规定时间8份是2.5×8=20(小时)。
1.甲、乙两辆卡车运输一批货物,其中甲车每次能运输35箱货物。
甲车先满载运输2次后,乙车加入并与甲车共同满载运输10次完成任务,此时乙车比甲车多运输10箱货物。
问如果乙车单独执行整个运输任务且每次都尽量装满,最后一次运多少箱货物?由题意可知,甲车前两次共运输箱货物,后乙车加入后,共同满载10次完成任务,此时乙车比甲车多运输10箱货物,因此可得,解得箱货物,该批货物总量为,,即全部由乙车运输,最后一次运33箱货物。
2.A、B、C三辆卡车一起运输1次,正好能运完一集装箱的某种货物。
现三辆卡车一起执行该种货物共40集装箱的运输任务,A运7次、B运5次、C运4次,正好运完5集装箱的量。
此时C车休息,而A、B车各运了21次,又完成了12集装箱的量。
问如果此后换为A、C 两车同时运输,至少还需要各运多少次才能运完剩余的该种货物?根据题意列方程:A+B+C=1……①,7A+5B+4C=5……②,21A+21B =12……③,由①和②可得,2A=C。
所以方程③可化为7A+7C+7B+14B =12。
所以得到。
再代入①得到。
所以。
3.甲、乙、丙三个工厂承接A和B两批完全相同的加工订单,如果甲厂和乙厂负责A订单而丙厂负责B订单,则丙厂要比甲厂和乙厂晚15天完成;如在上述条件下甲厂分配1/3的生产资源或者乙厂分配1/5的生产资源用于B订单的生产,则A、B两个订单同时完成。
问如果合并三个工厂的生产能力,第几天可以完成A订单的生产任务:根据条件,在甲分配的生产资源或乙分配的生产资源给丙后,用于两个订单的工作效率相同,可列式:;。
化简后得。
设甲的工作效率为3,乙的工作效率为5,则丙的工作效率为6。
设开始A、B两订单的完工时间分别为天、天,则根据A、B订单量相等,可列式:,解得。
则A的订单量为。
那么三厂合并合力加工A订单,需要:天,即第26天可以完成A订单。
4.甲、乙、丙三村共建一项水利工程,原计划三村派出的劳动力之比为8:5:7,因丙村劳动力紧张,经协调,丙村少出的劳动力由甲、乙两村分担,相应的工钱由丙村承担。
2016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技巧之基本工程问题工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一件事、制造某种产品、完成某项任务等等,都要涉及到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个量,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我们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是工程问题。
考试中所有的工程问题都离不开这个公式的运用,那针对我们公务员考试中的工程问题,我们怎么去运用这个公式呢?在公务员考试中工程问题主要有两种题型:基本工程问题和交叉合作问题。
本文主要讲解基本工程问题。
这类工程问题主要是与后面的交替合作问题相区别,也就是说除了交替合作的工程问题,其它的我们都归结为基本工程问题,基本工程问题很简单,考试中主要有两种方法需要大家去掌握。
1、比例法确定比例关系,把比例看成份数,份数做差对应实际量。
当题目中有某一量不变时,就要想到运用比例法。
根据这个式子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比例关系: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时间之比等于工作效率之比的反比例。
工作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之比等于工作效率之比。
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之比等于工作时间之比。
第一个比例关系考的最多,后面两个比例关系基本不考。
例1. 对某批零件进行加工,原计划要18小时完成,改进工作效率后只需要12小时就能完成,已知后来每小时比原计划每小时多加工8个零件,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中公分析】工作总量是一定的,前后效率有变化,那就要用比例法,原时间:改进效率后时间=18:12=3:2,则原效率:改进后效率=2:3,效率之差是1,对应的实际量是8,原效率就是,又原工作时间是18,总的零件数= 个。
2、特值法当某一个量具有任意性时我们可以设特值,在公务员考试中,设特值不再像小学时那样简单的设单位“1”了,更多是体现了一种技巧性,在工程问题中,有两种典型的情况需要我们灵活地设特值。
①工作效率有变化,把工作效率的比设为前后实际的工作效率。
例2. 建筑队计划150天建好大楼,按此计划工作30天后由于购买新型设备,工作效率提高了20%,此大楼可以提前多少天完工?②一项工程由不同的对象去完成有不同的时间,这时我们设工作总量为“时间们”的最小公倍数,这个特值方法主要是针对多者合作问题(就是一项工程由几个对象同时去做合作完成)。
行测数量关系难题和解析一、难题一:工程问题中的合作与交替工作1. 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
如果甲先做3天,然后甲乙合作2天,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完成,问乙还需要多少天?2. 解析我们先算出甲和乙的工作效率。
甲单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一天的工作效率就是1÷10 = 1/10;乙单独做15天完成,乙一天的工作效率就是1÷15 = 1/15。
甲先做3天,完成的工作量就是3×(1/10)=3/10。
甲乙合作2天,完成的工作量就是2×(1/10 + 1/15)。
1/10+1/15 = 3/30+2/30 = 5/30 = 1/6,那么合作2天完成的工作量就是2×(1/6)=1/3。
总共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那么剩下的工作量就是 1 - 3/10 - 1/3。
3/10 = 9/30,1/3 = 10/30,所以剩下的工作量是 1 - 9/30 - 10/30 = 11/30。
乙单独完成需要的时间就是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乙的工作效率,即(11/30)÷(1/15)=11/30×15 = 11/2 = 5.5天。
二、难题二:行程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1. 题目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两人相遇后继续前行,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乙到达A地后也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距离A地8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2. 解析设A、B两地的距离为x千米。
第一次相遇时,甲乙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就是A、B两地的距离,根据时间 = 路程÷速度,两人相遇所用时间为x÷(6 + 4)=x/10小时。
第二次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是3倍的A、B两地的距离,所用时间就是3x÷(6 + 4)=3x/10小时。
甲在第二次相遇时走过的路程是x + 8千米,甲的速度是6千米每小时,根据路程 = 速度×时间,可得到方程6×(3x/10)=x + 8。
工程问题也是数学运算的常考题型,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重点掌握工程问题涉及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对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工程问题主要考查二人合作型、多人合作型和水管问题。
其中,二人或者多人合作的工程问题考查的比较多,教育专家研究认为,这类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到二人或者多人的工作效率和。
下面,专家就针对工程问题题型进行全面讲解。
一、工程问题基本概念及关系式工程问题中涉及到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个量。
工作量:指工作的多少,可以是全部工作量,在没有指明具体数量时,工作总量可视为已知量。
一般来说,可设总量为“1”;部分工作量用分数表示。
工作时间:指完成工作的所需时间,常见的单位一般为小时、天。
这里需要注意“单位时间”这个概念。
当工作时间的单位是小时,那么单位时间为1小时;当工作时间的单位是天,那么单位时间为1天。
工作效率:指工作的快慢,也就是单位时间里所完成的工作量。
工作效率的单位一般是“工作量/天”或“工作量/小时”。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个量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解决基本的工程问题时,要明确所求,找出题目中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量中的已知量,再利用公式求出未知量。
二、工程问题常考题型(一)二人合作型例题:有甲、乙两项工程,张师傅单独完成甲工程需6天,单独完成乙工程需30天,李师傅单独完成甲工程需18天,单独完成乙工程需24天,若合作两项工程,最少需要的天数为:A.16天B.15天C.12天D.10天(二)多人合作型例题:甲、乙、丙三个工程队的效率比为6∶5∶4,现将A、B两项工作量相同的工程交给这三个工程队,甲队负责A工程,乙队负责B工程,丙队参与A工程若干天后转而参与B工程。
两项工程同时开工,耗时16天同时结束。
问丙队在A工程中参与施工多少天?A.6B.7C.8D.9解析:本题答案选A。
行测数量关系高频考点解析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数量关系一直是众多考生较为头疼的一个模块。
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高频考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练习,就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一下行测数量关系中的高频考点。
一、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行测数量关系中的常见题型,其核心公式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在解题时,我们往往会通过设“1”法来简化计算。
例如,当题目中给出了多个工作主体完成同一项工作的时间,我们可以将工作总量设为这些时间的最小公倍数,从而求出各个工作主体的工作效率。
另外,对于合作完工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各个工作主体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合作,那么工作时间相同,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如果是不同时开始或结束的合作,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例 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
若甲、乙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我们设工作总量为 30(10 和 15 的最小公倍数),则甲的工作效率为 3,乙的工作效率为 2。
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为 3 + 2 = 5,所以合作完成所需时间为 30÷5 = 6 天。
二、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也是行测中的重点,主要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和流水行船问题等。
相遇问题的公式为: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问题的公式为: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流水行船问题中,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例 2】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5 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 4 千米/小时,经过 3 小时两人相遇。
问 A、B 两地的距离是多少?根据相遇问题公式,两人的速度和为 5 + 4 = 9 千米/小时,相遇时间为 3 小时,所以 A、B 两地的距离为 9×3 = 27 千米。
行测数量关系公式汇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5.方阵:总人数=N 2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M +1)段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21212v v v v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必考点之工程问题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必考点之工程问题2016-08-24 10:51:50 公务员考试网文章来源:华图教育工程问题是数量关系中的必考题型,每年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都会出现1至2道题。
这部分内容难度虽不算太大,但是考生们的拿分率并不是很高,更多的原因是对于这部分基本的内容掌握不是很清楚,基本的公式利用度不高造成的。
下面华图教育专家就来介绍一下解答工程问题要用的基本公式和方法。
一、工程问题的基本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对于这个公式大家可能已经比较熟悉,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明白他们之间的正反比关系。
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工作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成正比这种正反比关系是解答工程问题时用得比较广泛的知识点,一般来讲我们把工作总量设成倍数的形式去解决会更好。
下面我们就各类工程问题题型来讲解如何应用正反比和特值。
二、工程问题题型介绍1、普通工程问题例题:建筑队计划150天建好大楼,按此效率工作30天后由于购买新型设备,工作效率提高20%,则大楼可以提前( )天完工。
A、20B、25C、30D、45【解析】效率原来和现在的比为5∶6时间原来和现在的比为6 ∶5所以原来是120现在是100,提前20天完成。
2、多者合作问题例题:一篇文章,现有甲、乙、丙三人,如果由甲乙两人合作翻译,需要10小时完成;如果由乙丙两人合作翻译,需要12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丙两人合作翻译4小时,剩下的再由乙单独翻译,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
则这篇文章如果全部由乙单独翻译,需要( )小时能够完成。
A.15B.18C.20D.25【解析】甲丙合作4小时+乙工作12小时=乙丙合作12小时,则甲丙合作4小时=丙工作12小时,即甲工作4小时=丙工作8小时,则甲、丙的效率比为2:1,即甲、乙的效率分别为2和1。
公务员⾏测:⼯程问题解题⽅法及例题详解 在⽇常⽣活中,做某⼀件事,制造某种产品,完成某项任务,完成某项⼯程等等,都要涉及到⼯作量、⼯作效率、⼯作时间这三个量,它们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作量=⼯作效率×时间 在数学中,探讨这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应⽤题,我们都叫做“⼯程问题” 举⼀个简单例⼦ ⼀件⼯作,甲做10天可完成,⼄做15天可完成.问两⼈合作⼏天可以完成? ⼀件⼯作看成1个整体,因此可以把⼯作量算作1.所谓⼯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作量,我们⽤的时间单位是“天”,1天就是⼀个单位,再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得到所需时间=⼯作量÷⼯作效率 =6(天) 两⼈合作需要6天 这是⼯程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这⼀讲介绍的许多例⼦都是从这⼀问题发展产⽣的 为了计算整数化(尽可能⽤整数进⾏计算),如第三讲例3和例8所⽤⽅法,把⼯作量多设份额.还是上题,10与15的最⼩公倍数是30.设全部⼯作量为30份.那么甲每天完成3份,⼄每天完成2份.两⼈合作所需天数是30÷(3+ 2)= 6(天) 数计算,就⽅便些∶2.或者说“⼯作量固定,⼯作效率与时间成反⽐例”.甲、⼄⼯作效率的⽐是15∶10=3∶2.当知道了两者⼯作效率之⽐,从⽐例⾓度考虑问题,也 需时间是 因此,在下⾯例题的讲述中,不完全采⽤通常教科书中“把⼯作量设为整体1”的做法,⽽偏重于“整数化”或“从⽐例⾓度出发”,也许会使我们的解题思路更灵活⼀些 ⼀、两个⼈的⼯程问题 标题上说的“两个⼈”,也可以是两个组、两个队等等的两个集体 例1 ⼀件⼯作,甲做9天可以完成,⼄做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先做了3天,余下的⼯作由⼄继续完成.⼄需要做⼏天可以完成全部⼯作? 答:⼄需要做4天可完成全部⼯作 解⼆:9与6的最⼩公倍数是18.设全部⼯作量是18份。
甲每天完成2份,⼄每天完成3份.⼄完成余下⼯作所需时间是(18- 2 × 3)÷ 3= 4(天) 解三:甲与⼄的⼯作效率之⽐是6∶ 9= 2∶ 3 甲做了3天,相当于⼄做了2天.⼄完成余下⼯作所需时间是6-2=4(天)例2 ⼀件⼯作,甲、⼄两⼈合作30天可以完成,共同做了6天后,甲离开了,由⼄继续做了40天才完成.如果这件⼯作由甲或⼄单独完成各需要多少天? 解:共做了6天后, 原来,甲做 24天,⼄做 24天, 现在,甲做0天,⼄做40=(24+16)天 这说明原来甲24天做的⼯作,可由⼄做16天来代替.因此甲的⼯作效率 如果⼄独做,所需时间是 如果甲独做,所需时间是 答:甲或⼄独做所需时间分别是75天和50天 例3 某⼯程先由甲独做63天,再由⼄单独做28天即可完成;如果由甲、⼄两⼈合作,需48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做42天,然后再由⼄来单独完成,那么⼄还需要做多少天? 解:先对⽐如下: 甲做63天,⼄做28天; 甲做48天,⼄做48天 就知道甲少做63-48=15(天),⼄要多做48-28=20(天),由此得出甲的 甲先单独做42天,⽐63天少做了63-42=21(天),相当于⼄要做 因此,⼄还要做28+28= 56 (天) 答:⼄还需要做 56天 例4 ⼀件⼯程,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队单独做30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作,其间甲队休息了2天,⼄队休息了8天(不存在两队同⼀天休息)问开始到完⼯共⽤了多少天时间? 解⼀:甲队单独做8天,⼄队单独做2天,共完成⼯作量 余下的⼯作量是两队共同合作的,需要的天数是 2+8+ 1= 11(天) 答:从开始到完⼯共⽤了11天 解⼆:设全部⼯作量为30份.甲每天完成3份,⼄每天完成1份.在甲队单独做8天,⼄队单独做2天之后,还需两队合作(30- 3 × 8- 1× 2)÷(3+1)= 1(天) 解三:甲队做1天相当于⼄队做3天 在甲队单独做 8天后,还余下(甲队) 10-8= 2(天)⼯作量.相当于⼄队要做2×3=6(天)⼄队单独做2天后,还余下(⼄队)6-2=4(天)⼯作量。
2016东莞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数量关系高频考点之工程问题
(一)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常考考点:正反比的应用,(1)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
(2)当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
(3)当工作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
(二)常用方法
1、特值法:
(1)如已知工作效率或工作时间的实际值,往往设工作总量为特值,就设工作总量为工作效率或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即可。
例:一项工程,甲一人做完需30天,甲、乙合作完成需18天,乙、丙合作完成需
15天。
甲、乙、丙三人共同完成该工程需多少天?
A.8天
B.9天
C.10天
D.12天
解析:设工作总量为30,18,15的最小公倍数=90,则甲的效率为3,甲、乙效率之和为5,乙、丙效率之和为6,从而易知,那么,甲、乙、丙合作的天数=90÷(3+6)=10,故选C。
(2) 如已知工作效率的比例关系,就设工作效率为其最简比所代表的实际值。
例:甲乙丙三个工程队完成一项工作的效率比为2:3:4。
某项工程,乙先做了1/3后,余下交由甲与丙合作完成,3天后完成工作。
问完成此项工程共用了多少天?
A:6 B:7 C:7 D:9
解析:设甲的效率为2,乙的效率为3,丙的效率为4,乙先做了1/3后,则甲丙合作完成剩余的2/3,所代表的实际量=(2+4)×3=18,则1/3所代表的实际量=9,则实际乙自己工作1/3所用时间=9/3=3天,则该工程总计3+3=6天完工,故选A。
2、比例法:正反比的应用
例:对某工程队修水渠,原计划要18小时完成,改进工作效率后只需12小时就能完成,已知后来每小时比原计划每小时多修8米,问这段水渠共多少米?
解析:先后时间之比=18:12=3:2,可得先后效率之比=2:3,则由题意可得1份=8米,2份就是16米,所以水渠共=16×18=288(米)。
(三)常见的考查形式
1、普通工程:是工程问题中比较基本简单的题型,一般不涉及多者合作的情形,利用公式及正反比即可求解。
例:建筑队计划150天建好大楼,按此效率工作30天后由于购买新型设备,工作效率提高20%,则大楼可以提前几天完工?
A.20
B.25
C.30
D.45
解析:工作效率提高20%,原效率与现在效率比为5:6,工作总量一定时,所用时间与效率成反比,即6:5。
剩下的工作原定150-30=120天完成,效率改变后只需要100天即可完成,因此节省20天,选A。
2 、多者合作
多者合作可能是两者合作或两者以上进行合作,关键点是合作时的总效率等于各部分效率之和。
例:一项工程如果交给甲乙两队共同施工,8天能完成;如果交给甲丙两队共同施工,10天能完成;如果交给甲丁两队共同施工,15天能完成;如果交给乙丙丁三队共同施工,6天就可以完成。
如果甲队独立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A.16
B.20
C.24
D.28
解析:设工作总量为120(8、10、15、6的最小公倍数),从而易知,甲乙效率和=15,甲丙效率和=12,甲丁效率和=8,乙丙丁效率和=20,故甲的效率=5,乙的效率=10,丙的效率=7,丁的效率=3,所以,甲队独立施工时需要的天数=120÷5=24(天),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