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学而优则仕”
- 格式:pdf
- 大小:443.57 KB
- 文档页数:6
对“学而优则仕”到“研而优则仕”的认识作者:拉巴次仁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2年第10期“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时代的号召,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政治诱惑,也是现在许多受教育者追逐的目标,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笔者在这里分析“学而优则仕”和“研而优则仕”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
一、简述“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变化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在这时主要是指学做人、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规范,“优”是指宽裕、充裕。
“而”是连词, “仕”做官为宦。
孔子时代,仕者多为贵族,“仕而优则学”为他们而设。
“学而优则仕”为平民而设,为未仕而学者设,此“学”即“内圣之学”。
儒家认为个人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干预政事。
“学而优则仕”,“学”者,“内圣之学”也;“仕”者,“外王之道”也。
“学而优则仕”者,内圣而外王也,“为政”而非“为为政”者也,由“为己”而及于“为人”者也,此亦儒家学说之大本,它在孔子时代只是代表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
它的内涵蕴含着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二、“研而优则仕”问题的出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生前的这一问曾引起广泛讨论。
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先生指出:“可惜的是,有太多年轻人科研很出色,不久就听说当上了官,而从此也就听不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了。
”由此可见,“学”与“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教育发展。
有学者对我国教师队伍结构做过研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从事教学的比例偏低,一方面影响我国高科技人才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从而导致创新动机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能接受到优质教育,要想在缺少创新性研究的学校环境里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是不现实的。
而且部分科技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学风道德下滑,诚信与社会责任缺失,也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谈谈对学而优则仕的理解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它以“学习以非凡的优秀为本,以优秀去仕事”为宗旨,即使普通的工作,也要追求卓越,把最好的自己带入其中,实现和谐发展,达到“学习有所得,得而行之”的目标。
首先,在学习上要追求卓越。
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用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汲取经验教训,把一切学习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收获。
只有每一步的努力,每一点的收获都用心学习,才能够以优秀的水平参加仕事,给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在仕事中要追求卓越。
学习养成良好的仕事作风,做到一丝不苟,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把学习所得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和竞争力,只有不断的改善和提高,才能向着优秀的目标不断前行。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和仕事要以务实为主,用良好的态度学习和仕事,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自己的追求,勇于面对挑战,勇于接受改变和进步,只有不断的进取,才能够较长时间坚持学习和仕事,以特别的方式朝着优秀的目标前进。
总之,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和仕事中都要追求卓越,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应用到仕事中,坚持进取,才能有所作为,给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只有不断学习,发挥自己的才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够实现“学习有所得,得而行之”
的理想。
学而优则仕的成语解释
【成语】:学而优则仕
【拼音】:xué ér yōu zé shì
【简拼】:xeyzs
【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示例】: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的愿望。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近义词】:学优而仕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读书做官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在郑国得病停留期间,他们在樊迟种的瓜蓬下谈论从政之事。
子夏主张君子应该去当官,学而优则仕,否则留着学问有什么用呢?孔子同意他的`观点,可是他们最终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认同而当上大官。
【顺接】:仕女班头仕途经济
【顺接】:解巾从仕悬车致仕学优则仕学优而仕阿权膴仕挂冠不仕
【逆接】:不媿下学不愧下学长材茂学虫鱼之学笃信好学笃实好学笃志好学断织劝学
【逆接】:学不沾洽学不躐等学业有成学书不成学书学剑学以致用学优则仕学优才赡。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商而优呢?
【学而优则仕】这个从古到今比较常见,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延续的传统。
比如:
1、古代推举制度:地方推举有才有志之士做官
2、古代科举制度: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官员
3、现代公务员国考制度: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前提就是学历,越高的学历越有优势。
【仕而优则商】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不如政府官员,所以古代比较少,多出现在近现代。
1、政转“国企”:政府行政干部与央企国企之间的人才交流是比较常见的。
2、政转“私企”:这个在之前比较少,但在21世纪头20年比较常见,比如碧桂园、格力等都曾挖脚政府政工干部。
3、下海经商:这个在改革开放年代案例比较多。
【商而优则?】这个需要扩大范围:
1、中国古代“捐官”、“买官”:优秀的商人在财力上为国家做“贡献”,这些捐官及买官多是一些没有实权的官衔。
2、资本主义公投制:比如美国总统。
3、国企领导转政府官员:这里的国企领导的身份与传统商人不太一样,所以有点牵强。
综合以上,商而优则仕及商而优则教在中国国情下比较少出现,暂时没有行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才资源的交流也是发展的引擎。
儒家文化背景下,自然科学属于歪门邪道,唯有“学而优则
仕”才是正道!你怎么看?
笔者认为,题主自己己经解答了问题啦。
答案正是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儒学之固守观念。
众所周知,儒学存世的积极意义是化民与施政。
化民为主,施政次之。
化民主旨是强调做人的人品人格修为,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将自己修练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人君子。
用今日的话讲就是成为一个有觉悟有本领的人。
在这一愿望的驱使下,儒学教育的倾向性更注重文化领域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自然科学应该属与独立学问,其兴衰不应该与儒学捆挷在一起对待才对。
既然此题涉及到儒学对自然科学产生的负面影响,以现在人的眼光去分析这种现象,结论是自然科学在儒学始创年代几乎无人在意,甚至可以说可能其处在孕育时期,最多尚在萌芽状态。
换言之,自然科学只能接受儒学影响而不可能与儒学比肩。
这就是说,儒学影响到自然科学的进步之说非常免强!再从另一角度分析这一言论,儒学认知与自然科学并不矛盾,自然科学根本不会伤害儒学,尽管儒学视自然科学为旁门佐道,难登大雅之堂,但自然科学是改造生产的实用文化,是提升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学不接纳自然科学真没道理可言!谢谢!个人观点!。
“学而优则仕”,古代文人学士为何钟情于仕,又是如何入仕的?“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儒家大师孔子的弟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意思是当官之余应该去学习,学习的好,则应该去当官。
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文人学士几乎皆以此为目标,悬梁刺股、勤奋读书,然后奔走求官、博取功名、治国平天下。
为何古代文人学士钟情于仕?他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入仕的?1.学而优则仕中国文化几千年,各种诸子百家从春秋时期就掀起了一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说文化浪潮,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能长久不衰,影响至今,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正统思想,影响大汉江山四百余年;隋唐以后开创的科举制,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宋朝之理学、明清之“经世致用”,无不说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的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首先将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谐音于“仕”,即士大夫,接下来是农民、手工业者,最后是商人。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官的人高高在上,位于普通众人仰慕的最高地位,而“重农抑商”的思想则将经商的商人放在了社会的最底层。
儒家思想还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这里将“修身”放在第一位,就是要读圣贤之书、修君子之道、遵仁礼思想、尽臣民之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以上指出了作为一个文人学士修身的首要重要性,也就是学习。
那么,学习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就是“治国平天下”。
学而优则仕,只有入仕为官了,才有谈论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否则,学的再多、说的再好,不能为民做一件实事、不能为国尽一份力量,也是一句空谈。
而古代除了入仕为官这条路,似乎再无其他路可以一展雄心抱负了。
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讲述的是一个人有了学问就去出仕为官。
为官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才华、学识,才有能力去管理国家大小事务,才能辅佐君王、安邦定国。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为社会国家培养有才能的人,本就是教育的初衷。
所以对于当时的社会,人经过学问熏陶,修身养性后应该物尽其用,可见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高瞻远瞩,心怀天下。
对于当今社会,这句话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它也有些局限性,人各有志,有学问的人可以从事仕农工商,从其他层面为社会做贡献,也可以淡泊名利。
学而优则仕观后感《学而优则仕》是一部根据现实社会中的职场现象和人际关系问题为题材的电视剧。
该剧深入剖析了“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引人深思。
通过观看这部剧集,我对人生的追求和职场处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部剧以年轻人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小明在职场中的奋斗历程。
小明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朴实而真诚。
他对于工作充满激情和热情,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职场精英。
在剧中,小明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职场困境。
他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他身边的同事们并不像他一样为工作投入全部心思。
他们仅仅将工作当做生计,缺乏激情和工作动力。
这让小明感到困惑和失望。
然而,小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能量激励了周围的同事,最终改变了整个团队的氛围。
此外,剧中也展现了小明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领导在职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职员的带领和教导至关重要。
小明在与领导相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处理焦虑情绪的方法。
他从领导身上学到了很多职场智慧,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
剧中的领导扮演者也非常出色,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出了不同领导风格的背后,皆有其相应的原因和目的,给观众提供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此外,剧中还通过主要角色之间的爱情线索,讨论了职场与家庭的平衡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职场与家庭之间的平衡成为了很多人的困扰。
剧中的女主角小芳在事业与家庭间面临很多矛盾和冲突,她曾因工作而忽略了家人的需要,最终意识到了事业并非唯一的追求,家庭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通过这一情节,剧中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平衡职业发展与家庭幸福?总的来说,我对《学而优则仕》剧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剧中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传递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和职场智慧。
观看这部剧集不仅能够了解职场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而且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作为观众,我们应当学习小明那种乐观向上、积极向前的精神,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更高的职业成就,并且在职场中恪守道义,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推动团队的发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仕的意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中的“仕”,其本义是指做官。
在古代社会的语境下,“仕”代表着进入仕途,参与国家治理、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事宜。
从衍生注释来看,“仕”这个概念与当时的社会阶层体系紧密相连。
在封建王朝,社会等级分明,“仕”处于较高的阶层地位。
只有具备一定才能、学识或者家族背景等条件的人,才有机会成为“仕”。
关于赏析,这一理念反映了古代对于学习和从政关系的一种认知模式。
一方面鼓励已经为官者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倡导学有所成者将自己的才华运用到政治治理当中,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运用片段1我那爱抬杠的朋友小明,总是对一些传统观念有独特见解。
有一次我们谈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刚说这里面的“仕”就是做官的意思,他就不屑地撇嘴。
我说你看啊,在古代,那么多人寒窗苦读为啥?不就是为了能“仕”嘛。
就像现在咱们努力读书,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一样。
要是在古代,那些有才华的人要是不把自己的本事用在“仕”上,岂不是像把宝贝藏在深山里?那些做了官的人要是不继续学习,就好比汽车没油了,跑不动啊。
你想啊,一个官员如果不学习新东西,怎么能更好地治理地方呢?他听了我的话,挠挠头,说好像有点道理。
运用片段2记得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我当时就想,这个“仕”还真是个很关键的概念呢。
下课后我和同桌聊天,我说这个“仕”啊,就像是一座桥梁。
同桌一脸疑惑,我就解释道,你想啊,对于古人来说,学习知识就像在河这边积攒材料,而“仕”就是用这些材料搭起来通向对岸的桥。
那些有学问的人通过“仕”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改变社会。
要是没有这个“仕”,满腹经纶也只能自己闷着。
就好比你有一身本领,却没个舞台展示。
那些已经做了“仕”的人呢,要是不继续学习,那就相当于桥上有了裂缝,早晚会塌掉的。
我这么一说,同桌恍然大悟,直夸我解释得好。
运用片段3在家庭聚会上,大家聊起了传统文化。
爷爷提到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的看法“学而优则仕”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进而进入官场或政界担任高级官员或担任重要职务。
这一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于“学而优则仕”的看法,人们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观点:1. 正面观点: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学而优则仕”可以让人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学习和取得优秀的成绩,人们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职业选择,以及更高的薪资待遇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进入官场或政界后,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负面观点: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学而优则仕”可能会使人们失去自我,成为官场或政界的“机器”。
通过学习和取得优秀的成绩,人们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兴趣和个性,成为官场或政界的“机器”,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此外,进入官场或政界后,人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权力斗争和利益争夺,导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
3. 中立观点:从中立的角度来看,“学而优则仕”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也不是一个好的反对选择。
既不应该完全否定它,也不应该完全肯定它。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兴趣和个性,以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只有在注重个人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学而优则仕”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学而优则仕”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以及个人的兴趣和个性,以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