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3年高考物理 提分策略 专题01 选择题应对策略(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766.50 KB
- 文档页数:16
2013山东高考理综之物理考前方法与知识指导理综篇1. 合理时间分配。
理综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来划分时间,选择题在50分钟左右,非选择题在100分钟左右;就学科分配时间物化生大约为65:45:40.此作为建议,具体视学生的情况稍加修订。
2. 做题顺序。
选择题以顺序进行,其中选择题20题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建议先选一个选项;二卷可先做学生的优势学科;对于二卷中某一学科,选做题可提到该学科的必做部分最后一题前面。
3. 大胆取舍。
容易得分的地方,自己有把握的地方,做好,不失分;无把握,一点头绪没有的要坚决放弃,把时间有用在中档题上,向中低档题目要成绩。
物理篇一、 选择题7个1. 物理学史和方法:重点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奥斯特、安培、库伦 卡文迪许的贡献2. 万有引力与航天:2g GM R =公式的应用(g 与a 的求解);卫星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加速度的公式。
3. 物体的平衡:一般为连接体。
采用的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受力分析,受力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符;题目重点词语:静止、光滑、一起、缓慢、匀速等。
4. 运动的图像:看图像的斜率,得出物体的加速度,判断物体所做的运动,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力。
5. 交流电与变压器:正弦交变电流的最大值、有效值、瞬时值及其关系;周期与角速度的关系;原副线圈电压、电流功率的关系6. 电场:主要考察场强(矢量)、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物理量及其关系。
沿场强方向电势降低;离正电荷越近电势越高,离负电荷越近电势越低;qAB AB U W =;尤其注意等量同种电荷和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场强、电势的特点。
7. 电磁感应:一般为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安培力、功能关系、电流与时间的关系;解答可从动能定理及克服安培力做功等于全电路中转化的电能、电量公式q=R φ∆总此题若无把握可选一个选项。
二、 力学实验打点计时器类实验。
牛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
此类实验要会根据12n n s s v T -+=求速度;根据2x aT ∆=求加速度;此类实验也可换用光电门;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桶和沙的质量;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是系统机械能守恒。
山东省2013高考物理 提分策略 两大计算题的应对策略(教师版)一、知识点概述山东高考自07年新课标自主命题以来,考查题型基本趋于稳定,针对性较强。
其中山东理综的22、23题是物理的两大计算题,22题15分,23题18分。
这两题在89分的物理题中所占比重较大。
并且,这两题处在整个理综试卷的中间位置,如何解答好这两道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以2012年山东理综为例说一下这两题的出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二、真题示例 理综22题:考查重点: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主要考查直线、平抛、圆周三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和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两种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综合应用。
考查特点:(1)多物体、多过程——三种重要运动形式的组合、两大解题方法的应用;(2)探究性——设置不确定因素以考查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 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4) 侧重数字计算,难度提高。
1、【2012山东理综22】如图所示,一工件置于水平地面上,其AB 段为一半径 1.0R m =的光滑圆弧轨道,BC 段为一长度0.5L m =的粗糙水平轨道,二者相切与B 点,整个轨道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P 点为圆弧轨道上的一个确定点。
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其质量0.2m kg =,与BC 间的动摩擦因数10.4μ=。
工件质0.8M 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0.1μ=。
(取210/)g m s =(1)若工件固定,将物块由P 点无初速度释放,滑至C 点时恰好静止,求P 、C 两点间的高度差h 。
(2)若将一水平恒力F 作用于工件,使物体在P 点与工件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①求F 的大小②当速度时,使工件立刻停止运动(即不考虑减速的时间和位移),物块飞离圆弧轨道落至BC 段,求物块的落点与B 点间的距离。
审题指导:(1)BC 粗糙,摩擦力做负功,全过程动能定理。
由几何关系可得cos R hR θ-= 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有tan mg maθ=④对工件和物体整体有2()()F M m g M m aμ-+=+⑤联立②③④⑤式,代入数据得8.5NF =⑥②设物体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水平位移为1x ,物块落点与B 间的距离为 2x , 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212h gt =⑦ 1x vt= ⑧21sin x x R θ=-⑨联立②③⑦⑧⑨式,代入数据得20.4x m=⑩小试身手:1.(2013山东济宁二模)(16分)如图所示是一皮带传输装载机械示意图.井下挖掘工将矿物无初速放置于沿图示方向运行的传送带A 端,被传输到末端B 处,再沿一段圆形轨道到达轨道的最高点C 处,然后水平抛到货台上.已知半径为0.4m R =的圆形轨道与传送带在B 点相切,O 点为半圆的圆心,BO 、CO 分别为圆形轨道的半径,矿物m 可视为质点,传送带与水平面间的夹角037θ=,矿物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8μ=,传送带匀速运行的速度为08m/s v =,传送带AB 点间的长度为AB 45m s =.若矿物落点D 处离最高点C 点的水平距离为CD 2m s =,竖直距离为CD 1.25m h =,矿物质量50kg m =,0sin 370.6=,0cos370.8=,210m/s g =,不计空气阻力.求:(1)矿物到达B 点时的速度大小; (2)矿物到达C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3)矿物由B 点到达C 点的过程中,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解析:(1)假设矿物在AB 段始终处于加速状态,由动能定理可得2AB 1(cos sin )2B mg mg s mv μθθ-=3分代入数据得B 6m/s v = 1分由于B 0v v <,故假设成立,矿物B 处速度为6m/s .1分(2)设矿物对轨道C 处压力为F ,由平抛运动知识可得CD C s v t = 1分2CD 12h gt =1分 代入数据得矿物到达C 处时速度C 4m/sv =1分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c v F mg m R+= 2分代入数据得/1500NF = 1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所求压力/1500N F F == 1分(3)矿物由B 到C 过程,由动能定理得02211(1cos37)22f B C mgR W mv mv -++=- 3分 代入数据得140J f W =-即矿物由B 到达C 时克服阻力所做的功140J f W = 1分2.(2013山东青岛一模)(15分)如图所示,一粗糙斜面 AB 与圆心角为37°的光滑圆弧 BC相切,经过 C 点的切线方向水平.已知圆弧的半径为 R = 1.25 m ,斜面 AB 的长度为L = 1 m .质量为 m = 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在水平外力 F = 1 N 作用下,从斜面顶端 A 点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当到达 B 点时撤去外力,物块沿圆弧滑至 C 点抛出,若落地点 E 距离与 C C 点距离地面高度为 h = 0.8 m .(sin37°= 0.6,重力加速度 g 取10 m/s 2)求: (1)物块经 C 点时对圆弧面的压力; (2)物块滑至 B 点时的速度; (3)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参考解答:(1)物块从C 点到E 点做平抛运动由h =21gt 2,得 t = 0.4s 0x v t ==3m/s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 N — mg = m 2Cv RF N = 17.2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在C 点时对圆弧的压力为17.2N . (2)从B 点到C 点由动能定理,知mgR — mgR cos370 =221122C B mv mv - v B = 2 m/s (3)从A 点到B 点,由 v B 2= 2aL ,得a = 2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 sin370 + F cos370 —μ(mg cos370 —F sin370)= maμ=3724=0.65评分标准:(1)问6分,(2)问4分,(3)问5分.共15分. 理综23题考查重点:组合场或交变电场问题 考查特点:(1)多以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示波管、速度选择器等为背景,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加速偏转运动或周期性运动,体现运动的多样性;以字母运算为主,一般不与力学部分进行过多综合。
高考物理选择题做题策略与技巧高考物理中的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想要在高考物理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掌握一些有效的做题策略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审题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和要求。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和限制条件,例如“匀速”“静止”“光滑”“不计重力”等等。
这些关键词往往会对解题思路和方法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要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有些条件可能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需要通过对物理情景的分析和推理才能得出。
例如,在一个力学问题中,如果提到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那么就可以推断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
二、分析选项在审完题后,不要急于解题,而是要先对选项进行分析。
有些选项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是错误的,这样就可以先排除掉,缩小选择的范围。
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选项,要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和推理来判断其正确性。
可以采用“反证法”,假设该选项是正确的,然后看是否能推出与题目条件相矛盾的结论。
另外,要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些选项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有些选项可能是相互补充的,那么它们可能都是正确的。
三、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高考物理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因此,在解题时,要首先想到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公式。
例如,在解决力学问题时,要想到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在解决电学问题时,要想到欧姆定律、库仑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同时,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如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等效替代法、图像法等。
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要正确地画出物体的受力图,分析物体所受的各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运动过程分析对于解决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非常重要,要清楚地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找出其中的关键节点和物理量。
高中物理选择题提分攻略
高中物理选择题是高考物理的重要部分,要想在选择题中获得高分,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攻略。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在高中物理选择题中提分的攻略:
1.理解基础知识:物理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延伸。
因此,要想在选择题中
获得高分,必须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公式和定理,并能够灵活运用。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基础知识,并多做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
2.审题仔细:做选择题时,审题是非常关键的。
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的
要求和条件,明确解题思路。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需要多读几遍,仔细分析,找出关键信息和隐含条件。
3.排除法解题:排除法是一种有效的选择题解题方法。
通过分析选项中的错误或不合理的
部分,可以排除一些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缩小选择范围,提高正确率。
在运用排除法时,要注意观察选项中的一些细节和关键词,如单位、符号等。
4.注意计算的准确性:物理选择题中往往涉及到计算,因此计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平
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提高计算能力,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
在考试时,要仔细核对计算结果,避免因为计算错误而导致失分。
5.训练解题思维:做选择题时,解题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模拟试题来
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总结解题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解题方法。
总之,要想在高中物理选择题中获得高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审题技巧、排除法、计算方法和解题思维等方面。
通过不断练习和总结经验,相信你一定能够在物理选择题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山东省2013高考物理 提分策略 两大计算题的应对策略(学生版)一、知识点概述山东高考自07年新课标自主命题以来,考查题型基本趋于稳定,针对性较强。
其中山东理综的22、23题是物理的两大计算题,22题15分,23题18分。
这两题在89分的物理题中所占比重较大。
并且,这两题处在整个理综试卷的中间位置,如何解答好这两道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以2012年山东理综为例说一下这两题的出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二、真题示例 理综22题:考查重点: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主要考查直线、平抛、圆周三种重要的运动形式和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两种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综合应用。
考查特点:(1)多物体、多过程——三种重要运动形式的组合、两大解题方法的应用;(2)探究性——设置不确定因素以考查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 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4) 侧重数字计算,难度提高。
1、【2012山东理综22】如图所示,一工件置于水平地面上,其AB 段为一半径 1.0R m =的光滑圆弧轨道,BC 段为一长度0.5L m =的粗糙水平轨道,二者相切与B 点,整个轨道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P 点为圆弧轨道上的一个确定点。
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其质量0.2m kg =,与BC 间的动摩擦因数10.4μ=。
工件质0.8M kg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0.1μ=。
(取210/)g m s =(1)若工件固定,将物块由P 点无初速度释放,滑至C 点时恰好静止,求P 、C 两点间的高度差h 。
(2)若将一水平恒力F 作用于工件,使物体在P 点与工件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①求F 的大小②当速度时,使工件立刻停止运动(即不考虑减速的时间和位移),物块飞离圆弧轨道落至BC 段,求物块的落点与B 点间的距离。
由几何关系可得cos R hR θ-= 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有tan mg maθ=④对工件和物体整体有2()()F M m g M m aμ-+=+⑤联立②③④⑤式,代入数据得8.5NF =⑥②设物体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水平位移为1x ,物块落点与B 间的距离为 2x , 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212h gt =⑦ 1x vt= ⑧21sin x x R θ=-⑨联立②③⑦⑧⑨式,代入数据得20.4x m=⑩小试身手:1.(2013山东济宁二模)(16分)如图所示是一皮带传输装载机械示意图.井下挖掘工将矿物无初速放置于沿图示方向运行的传送带A 端,被传输到末端B 处,再沿一段圆形轨道到达轨道的最高点C 处,然后水平抛到货台上.已知半径为0.4m R =的圆形轨道与传送带在B 点相切,O 点为半圆的圆心,BO 、CO 分别为圆形轨道的半径,矿物m 可视为质点,传送带与水平面间的夹角037θ=,矿物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0.8μ=,传送带匀速运行的速度为08m/s v =,传送带AB 点间的长度为AB 45m s =.若矿物落点D 处离最高点C 点的水平距离为CD 2m s =,竖直距离为CD 1.25m h =,矿物质量50kg m =,0sin370.6=,0cos370.8=,210m/s g =,不计空气阻力.求:(1)矿物到达B 点时的速度大小; (2)矿物到达C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3)矿物由B 点到达C 点的过程中,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解析:(1)假设矿物在AB 段始终处于加速状态,由动能定理可得2AB 1(cos sin )2B mg mg s mv μθθ-=3分代入数据得B 6m/s v = 1分由于B 0v v <,故假设成立,矿物B 处速度为6m/s .1分(2)设矿物对轨道C 处压力为F ,由平抛运动知识可得ABEOC F 37°LhCD C s v t = 1分2CD 12h gt =1分 代入数据得矿物到达C 处时速度C 4m/sv =1分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c v F mg m R+= 2分代入数据得/1500NF = 1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所求压力/1500N F F == 1分(3)矿物由B 到C 过程,由动能定理得02211(1cos37)22f B C mgR W mv mv -++=- 3分代入数据得140J f W =-即矿物由B 到达C 时克服阻力所做的功140J f W = 1分2.(2013山东青岛一模)(15分)如图所示,一粗糙斜面 AB 与圆心角为37°的光滑圆弧 BC相切,经过 C 点的切线方向水平.已知圆弧的半径为 R = 1.25 m ,斜面 AB 的长度为L = 1 m .质量为 m = 1 kg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在水平外力 F = 1 N 作用下,从斜面顶端 A 点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当到达 B 点时撤去外力,物块沿圆弧滑至 C 点抛出,若落地点 E 距离与 C 点间的水平距离为 x = 1.2 m ,C 点距离地面高度为 h = 0.8 m .(sin37°= 0.6,cos37°= 0.8 ,重力加速度 g 取10 m/s 2)求: (1)物块经 C 点时对圆弧面的压力; (2)物块滑至 B 点时的速度; (3)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参考解答:(1)物块从C 点到E 点做平抛运动由h =21gt 2,得 t = 0.4s 0x v t ==3m/s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 N — mg = m 2Cv RF N = 17.2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物体在C 点时对圆弧的压力为17.2N . (2)从B 点到C 点由动能定理,知mgR — mgR cos370 = 221122C B mv mv -v B = 2 m/s (3)从A 点到B 点,由 v B 2= 2aL ,得a = 2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 sin370 + F cos370 —μ(mg cos370 —F sin370)= maμ=3724=0.65评分标准:(1)问6分,(2)问4分,(3)问5分.共15分. 理综23题考查重点:组合场或交变电场问题 考查特点:(1)多以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示波管、速度选择器等为背景,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加速偏转运动或周期性运动,体现运动的多样性;以字母运算为主,一般不与力学部分进行过多综合。
选择题在高考中属于保分题目,只有“选择题多拿分,高考才能得高分”,在平时的训练中,针对选择题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练准度:高考中遗憾的不是难题做不出来,而是简单题和中档题做错以及平时会做的题目没做对,平时训练一定要重视选择题的正答率。
二是练速度:提高选择题的答题速度,能为攻克后面的解答题赢得充足时间。
解答选择题时除了掌握直接判断和定量计算等常规方法外,还要学会一些非常规巧解妙招,针对题目特性“不择手段”,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一)十大技法破解选择题技法1直接判断法通过观察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推出结果,直接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
直接判断法适用于推理过程较简单的题目,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如考查物理学史和物理常识的试题等。
例1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做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A.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引力常量GB.第谷接受了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并根据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观察记录的数据,应用严密的数学运算和椭圆轨道假说,得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C.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D.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答案D解析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概念,但没能测出G的数值,G的数值是由卡文迪许通过实验得出的,故A错误。
开普勒接受了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并根据第谷对行星运动观察记录的数据,应用严密的数学运算和椭圆轨道假说,得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故B错误。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故C错误。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故D正确。
解析物理学史是考试内容之一,熟记牛顿、伽利略、卡文迪许、库仑、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的成就,直接作出判断。
技法2比较排除法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一一排除,最终留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高考物理选择题及实验题拿高分的技巧一、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
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2)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
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4)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①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②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
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③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④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⑤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⑥熟练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多个对象时,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
二、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
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
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2013年物理高考复习指导陇西一中王鑫高三级的同学们:下午好!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来了,今年的高考我们是主角,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与大家探讨一下有关物理复习的话题;如何做好复习:一、克服畏难心理,树立必胜信心。
谈到物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一个字“难”,难在哪儿?一是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学物理要思维能力强;其次是我们的眼睛有时欺骗了我们,我们看到的现象与我们物理学观点矛盾;再者其实难在大家的心里作用上,你认为难,就放弃了他,那物理真的就难学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不妨我们也先来看一个关于“跳蚤”的实验: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一样。
接下来再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
一次次被撞后,跳蚤害怕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防止再撞到玻璃盖。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的拿掉,跳蚤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
一周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
一样的道理,我们开始学习物理之前就有畏难的心里,不愿去挑战,那你还能学好物理吗? “人易我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怕难”,具有这种心理品质,那物理还难学吗?二、突出主干复习,注重知识重组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是力学和电磁学。
力学包括:①力与运动、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③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包括: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⑤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⑥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已经掌握了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
总的感觉知识是比较零散的,综合应用能力还不是很强。
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利用二轮复习资料把整个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点依据其内在了解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013年山东高考理科综合应试指导“得理综者,得高考。
”理科综合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起初学生在考理综的时候却不知如何下手,虽然忙忙碌碌150分钟,但最后成绩下来却很不理想。
理综成了大多数考生的心病。
那么怎样才能在考试中能取得比较好的分数呢?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特点:①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②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240分。
③题型: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简答题等题型。
④内容比例:物理、化学、生物3科的内容比例约为:37%、33%、30%。
⑤试题难度: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⑥组卷原则:试卷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⑦理综试卷特点::题型跨度大(物理,化学和生物合卷)、题量多、分值大、时间短。
二、理综答题策略:理综试卷到手后,考生不宜马上作答,应用5~10分钟时间(一般用发卷到正式答题铃响之前的时间)“通览”一遍所有试题,找出你比较“熟悉”的或“有印象”的试题,进而确定各科试题中,哪些题先答,哪些题后答的答题顺序。
(一)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科学安排答题顺序:1.时间安排:许多同学由于答题战略上的错误,最后题没答完,难题没答上,容易得分的题目没时间答。
因此,有关专家曾经提出“制定得分计划”的观点。
也有的专家认为“高考与其说是考能力,不如说是考时间。
”对于某些同学,甚至要敢于舍弃一部分题目。
要“动笔就有分,有效答题。
”因此提高答题效率,合理分配时间,确是理综考试成败的关键。
2.按顺序作题:①按学科的顺序答题比较好,因为理综是同一学科内的综合而三科的知识体系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答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按科目答题,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有连续性,从而提高做题的准确性,三科中先做自己认为的强势学科,再做弱势学科,最终目的拿足应该拿的分数。
2013届高三物理复习建议近三年来,我市高考成绩突出,北大清华录取稳定在30人以上,一本和本科的录取增长率在20%以上。
2010年全省课程实施检查验收评比,我市名列全省第一。
在17地市中,我市高考尤其尖子生培养处于上游水平。
这些是市局正确指导的结果,各区(市)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各位奋力拼搏的结果。
优异的成绩中凝聚着在座各位的汗水,浸透着各位的心血。
会议在****中南校召开,希望大家多看多问多交流。
***中领导办学很用心,老师们教学很尽心,他们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如,每天学生提交问题清单给老师,晚自习的辩论会,都有独特的作用。
尤其尖子生的培养,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2010年有3位同学获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国家一等奖,并有一人代表山东队参加全国决赛。
一、考纲依据山东省考纲,瞄向全国新课程卷考纲二、进度跟市里保持一致四次考试的时间要吻合。
第一学期期中,11月中旬。
第一学期期末,2013年1月底(2月9日是春节)。
第三次质量检测,3月20日左右。
第四次质量检测,5月初。
三、备课方式可以按主题单元进行。
四、复习策略1.夯实基础概念,规律,实验。
解释现象,解答习题,答题的规范和技巧。
典型、重点、难点问题及解答技巧。
实验原理、器材使用、实验操作。
读数技巧。
如,电流表的读数,0~0.6A量程的。
,请西耕说明。
看西耕的文章。
强调重要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
2.做好课堂评价。
江苏栟茶中学采用的办法是,就不会做的题目,对个别同学一遍一遍地讲,变式练,直到会了为止。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以学评教。
3.遵循复习原则全面、系统、扎实、灵活;巩固、完善、综合、提高;模拟、强化、回扣、调节。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今年高考的确切信息。
我们无论备考哪个卷,都要扎实做好一轮复习教学。
仍然先按山东卷的模式进行复习。
当然,也要做换全国卷的准备。
选题要有全国高考题的味道:(1)数学要求高,(2)思维强度大,(3)知识点分布无规律,可能一个知识点有多个题,(4)题目情境有的很新颖,有的很陈旧,而旧题翻新的还真不少。
山东省2013年高考物理提分策略专题01 选择题应对策略(学生版)一、题目统计二、考查特点命题点稳中有变,在内容上精选考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侧重于对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以模块内综合为主,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计算型选择题为主且只涉及简单的数学计算,四个选项大多从不同角度设问(以非矛盾选项为主),难度适中。
7道题中多选题的数量逐年递增,10年、11、12年多选与单选的比例均为6:1,也造成了试卷难度的整体提升。
三、方法指导在高考中,物理选择题所占的比重不小,总分89分(各省分值不同),选择题为35分,且大多为基础性的题目,以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主,数学运算要求较低,所以想要得高分,选择题上必须做到“又好又快”,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复习过程中既要讲方法,又要讲技巧。
四、分类讲解命题点1:物理学史、物理方法命题特点:选取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典型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这些学史中所包含的艰辛探索、研究方法、创造性思想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真题再现:【2012山东理综14】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C.牛顿最早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必然结果D.感应电流遵从楞次定律所描述的方向,这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必然结果对点训练:1.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牛顿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B.在18世纪已经发现的七个行星中,人们发现第七个行星——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总是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结果有很大的偏差,于是有人推测,在天王星轨道外还有一个行星,是它的存在引起了上述的偏差C.卡文迪许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引力常量D.第八个行星是牛顿运用自己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经大量计算而发现的,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2. 某同学通过以下步骤测出了从一定髙度落下的排球对地面的冲击力: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地面上,把排球在水里弄湿,然后让排球从规定的高度自由落下,并在白纸上留下球的水印。
再将印有水印的白纸铺在台秤上,将球放在纸上的水印中心,缓慢地向下压球,使排球与纸接触部分逐渐发生形变直至刚好遮住水印,记下此时台秤的示数,然后根据台秤的示数算出冲击力的最大值。
该同学所用的研究方法(或思想)是()A.等效替代 B.极限思想 C.比值定义 D.理想化模型3. 在物理学发展史中,许多科学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聪明的智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自然规律,形成了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B.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C.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D.把带电体看成点电荷运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物理学史统计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据学者考证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可能没做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条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三、电磁学:理科班(选修3-1):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9、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0、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2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三、电磁学: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27、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8、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命题点2:利用平衡条件分析受力或计算未知力考查特点:通常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受力分析的整体法与隔离法、摩擦力与弹力的特点等相结合,难度相对较低,考查方式更趋细致具体。
真题再现:【2012山东理综17】如图所示,两相同轻质硬杆1OO 、2OO 可绕其两端垂直纸面的水平轴O 、1O 、2O 转动,在O 点悬挂一重物M ,将两相同木块m 紧压在竖直挡板上,此时整个系统保持静止。
f F 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摩擦力的大小,N F 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正压力的大小。
若挡板间的距离稍许增大后,系统仍静止且1O 、2O 始终等高,则( )A .f F 变小B .f F 不变C .N F 变小D .N F 变大5.如图所示,左侧是倾角为60°的斜面、右侧是圆弧面的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圆弧面底端切线水平,一根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 1、m 2小球的轻绳跨过其顶点上的小滑轮。
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连结m 2小球的轻绳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不计一切摩擦,两小球可视为质点。
两小球的质量之比m 1∶m 2等于( )A .1∶1B .2∶3C .3∶2D .3∶46.如图所示,物体C 放在水平面上,物体B 放在C 上,小球A 和B 之间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相连。
若B 上的线竖直、两滑轮间的线水平,且不计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滑轮与线间的摩擦。
把A 拉到某位置(低于滑轮)由静止释放使A 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在A 摆动的过程中B 、C 始终不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所受摩擦力始终不可能为零,摩擦力方向时而沿斜面向上时而沿斜面向下B.B所受摩擦力有时有可能为零C.C一直受到水平面施加的向右的摩擦力D.C对地面的压力有时可以等于B、C重力之和真题再现:【2012山东理综16】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 图像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中,v tA.前3s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B.最后2s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C.前3s内与最后2s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D.第3s末至第5s末的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守恒对点训练:7.如图所示,物体的运动分三段,第1、2s为第I段,第3、4s为第II段,第5s为第III 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1s内与第5s内的速度方向相反B.第1s的加速度大于第5s的加速度C.第I段与第III段的平均速度相等D.第I段与第III段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都相同8.如图甲所示,物块的质量m=1kg,初速度v0=10m/s,在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作用下从O点沿粗糙的水平面向右运动,某时刻后恒力F突然反向,整个过程中物块速度的平方随位置坐标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g=10m/s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0-5s内物块做匀减速运动B.在t=1s时刻,恒力F反向C.恒力F大小为10ND.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39.两个物体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并排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用同向水平拉力F1、F2分别作用于物体A和B上,分别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两物体各自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下来.两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图线a、b所示.已知拉力F1、F2分别撤去后,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彼此平行(相关数据已在图中标出).由图中信息可以得出()A.若F1=F2,则m1小于m2B.若m1=m2,则力F1对物体A所做的功较多C.若m1=m2,则力F1对物体A做的功等于力F2对物体B做的功D.若m1=m2,则力F1的最大瞬时功率一定大于力F2的最大瞬时功率应对策略:1.v-t图象是重点。
明确斜率、面积、截距的物理意义。
2.跟牛顿第二定律密切联系,要关注牛顿定律动态分析的应用。
3.关注多物理量的分析。
命题点4: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命题特点:多以实际卫星为背景,通常涉及不同卫星或不同轨道之间的分析对比,四个选项分别从不同角度设问——速度、角速度、加速度、轨道半径、轨道平面、能量等,定性分析为主,难度降低,覆盖面扩大。
演变趋势:环绕模型——变轨模型;圆轨道——椭圆轨道;定量计算——定性判断真题再现:【2012山东理综15】15.2011年11月3日,“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了首次交会对接。
任务完成后“天宫一号”经变轨升到更高的轨道,等待与“神州九号”交会对接。
变轨前和变轨完成后“天宫一号”的运行轨道均可视为圆轨道,对应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 1、R 2,线速度大小分别为1v 、2v 。
则12v v 等于( ) A ..C . 2221R RD . 21R R对点训练:10.按照我国整个月球探测活动的计划,在第一步“绕月”工程圆满完成各项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后,将开展第二步“落月”工程,预计在2013年以前完成.假设月球半径为R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飞船沿距月球表面高度为3R 的圆形轨道Ⅰ运动,到达轨道的A 点.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到达轨道的近月点B 再次点火进入月球近月轨道Ⅲ绕月球做圆周运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B .飞船在A 点处点火时,动能减小C .飞船从A 到B 运行的过程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D11.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并于10月17日顺利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