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秋菊打官司》中关于行政法的有关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321.65 KB
- 文档页数:3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著名案例,反映了国家制定法同秋菊讨的那个“说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法律统一性与地方性的博弈问题等。
同时,这个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
强调依法治国,就必须解释并回答这一问题。
标签:秋菊打官司;法律社会学;国家制定法;说法“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研究领域特别喜欢探讨的一个案例。
究其为何如此热衷于讨论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例,主要是因为隐藏在这个案例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我国法治的现状:秋菊讨的那个“说法”和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故事梗概大体是这样的。
秋菊的丈夫和村长吵架,骂了一句“断子绝孙”(村长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儿子)。
村长大怒,踢了秋菊丈夫“要命的地方”。
秋菊要村长认错,村长不肯,她就一级一级告状,讨她的“说法”。
后来秋菊难产,村长领了人冒着大风雪,走几十里山路把她抬到县医院,救了秋菊母子的命。
没想到,正当秋菊感恩不尽,等着村长来家吃给儿子做满月的酒席的时候,上级查出了秋菊丈夫被村长打的伤处(但不在下身),派了一辆警车把村长带走了,并对村长处以了十五天行政拘留(依据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第1项)。
面对这一结果,秋菊显得异常难堪:她讨的只是自认为符合逻辑的一个“说法”,并不要求政府抓人。
那么我们在此就要提出几个问题:秋菊讨的“说法”到底是什么?秋菊讨的“说法”为什么会与国家的制定法发生冲突?这个冲突的根源是什么?一、“说法”释疑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不得不谈谈法律意识。
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批评说,秋菊讨的“说法”是愚昧、落后的。
但是事实上,我们真的就能用“愚昧”、“落后”下一个简单的结论吗?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么很明显,秋菊讨的“说法”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法律意识。
因而,这个“说法”也就取决于社会存在。
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一、影片背景《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地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
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二、案情介绍案件发生在中国陕西凤翔县。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万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肯认错。
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前往乡里公安局上访。
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用调解处理矛盾并赔偿秋菊一家二百元结束此事。
村长口头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心里则认为不应该赔钱,将钱甩在空中。
秋菊觉得人格受到侮辱,没有捡钱,而是到县公安局去上访,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
秋菊还是不服,来到上级城市。
秋菊向市公安局长送礼,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
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
复议书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
万庆来从村长那里拿了钱,但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
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她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
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
秋菊不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
在秋菊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
三、角色介绍1.原告:秋菊,被害人万庆来之妻。
2.被告:王善堂,陕西凤翔县某村村长。
3.调解员:李公安,乡公安局民警。
四、法理分析1.调解制度的应用价值我国目前还处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这一法制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
秋菊打官司的法律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法律意识的觉醒--《秋菊打官司》的法律反思摘要:秋菊,一位普通的乡村妇女,为讨说法不辞艰辛依次到县里、市里申诉。
最终结果却与她的期望相反。
这一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艺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深思。
思考秋菊的法律意识,考究当代人的法律意识,涉及了法律意识薄弱的讨论以及普法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法律意识讨说法人情法律效率法治正文: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面。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因承包地的事与村长发生了争执,被村长一脚踢中了要害,导致卧伤在床无法劳动。
秋菊于是找村长要求道歉遭到拒绝。
在李公安调解下村长同意赔偿,但态度傲慢把钱丢到地上。
秋菊不服,依次上诉到县公安局和市公安局,无果,在严局长帮助下委托了律师走上司法程序。
年三十晚,秋菊难产,最终在村长帮助下才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本想就此不再计较,却在男婴满月的那天,警车到了村庄,将村长带走了。
追着警车,秋菊只剩一脸茫然。
我们不禁想问,谁错了秋菊的丈夫被村长踢了,心里一直想要个说法,这是她心里最质朴的渴求,她没错。
各公安局或者公安做的调解,是对村长面子的处处照顾,最终是对公家和私家双重利益的小心维护,反映的是“村长的面子”对中国行政体制运作和基层秩序维护的双重意义[1],也没错。
法律不近人情,公正判决,将伤人的村长依法拘留,也没错。
只是当这些都纠结在一起时,人情出现了,便出现了差错。
秋菊一路坚持讨要说法,即使大腹便便依然带上家里的辣子去卖,到县里、市里去上诉,似乎她已经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但是当她追着警车时的茫然便可知道,她对法律并不了解,更何谈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而即使在秋菊“讨要说法”的过程中,人情社会的影子依然十分浓烈。
首先,秋菊不理解案件的性质,也不清楚司法程序。
本来村长踢人了导致了轻伤,只是单纯的民事案件,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
秋菊打官司陈红体律师电影《秋菊打官司》,讲的是西北农村中的一个纠纷处置(而不是解决)。
为一些并不很紧要的事,一位农民张三(秋菊丈夫)同村长吵起来了,骂村长“断子绝孙”(村长的确只生了四个女儿)。
这种话在中国的社会背景(尤其在农村)下是非常伤人的。
愤怒的村长因此和张三打了起来,向张三的下身踢了几脚。
张三受了伤。
张三的妻子――秋菊为此非常愤怒。
她认为,村长可以踢她的丈夫,但不能往那个地方踢。
她要讨个“说法”,大致是要上级领导批评村长,村长认个错。
由于这种纠纷在中国农村并不少见,而且伤害也不重,因此乡间的司法助理员没有给予这位村长正式的处罚,而是试图调解一下。
这种调解不能令秋菊满意,于是她到了县城、省城讨“说法”。
经过种种努力,最后在一位律师的帮助下,上级派来了公安人员调查,发现该张三受到了轻微伤害(下身受到伤害),应当受到治安处罚。
村长被抓了起来,判处了15天行政拘留。
但是在秋菊被告知这一决定、村长被带走之际,秋菊说,怎么把人给抓了,我只是要个说法。
她跑到村外的公路边,看着远去的警车,满脸的迷惑不解:她不懂得为什么法律是这样运作的。
请从法理学的视角来分析该案。
一、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分析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义务则是设定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具体到本案,第一、张三的行为侵害了村长的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品德、才干、名声、信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在确认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同时,又以禁止性的法律规范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侮辱、诽谤是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两种主要方式,侮辱是指以语言、文字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秋菊打官司观后感1秋菊打官司是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一部法律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的法律故事。
主角为秋菊,一开始由于秋菊家要种辣子,所以要在承包地上建辣子楼。
然而村长由于上级所颁发的文件而不准他们家建造。
在发生口角后,村长王善堂踢中秋菊丈夫万庆来的下身,因而引发此法律事件。
第一次秋菊怀着身孕拿着医院证明去找村长说理,村长开始时忽略的,后来说了一句“踢就踢了,不然就让他踢回一脚”。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村长是一个法律意识淡薄的人,他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前封建社会那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观念,以为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补偿对庆来得伤害。
接着事情继续发展,秋菊的案件从村政府转移到乡政府。
在乡的公安局中发生一起法律事件,有一蓝衣男子上公安局报案,说有人打了他的家人,而他与他的家人为受害人。
然后秋菊的事件交由李公安办理,李公安在了解情况后去到乡上进行调解,调解结果由村长赔偿医药费,误工费200元。
但是由于村长的一些举动,调解失败。
在这里有两点,第一是秋菊在报案时与李公安的谈话中说村长在与庆来发生口角后,打他两下就行,但伤人要害就不对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秋菊的法律意识也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村长是不能伤害庆来的;第二点,秋菊一直想说理,但是一直没有讲清说什么理,说明主人公法律目的不明确,也说明当时的法律对人格权的保护还是较差的。
第三次,秋菊去到县公安局申诉,其实我觉得,秋菊既然会一级一级向上申请处理她的案件,说明她还是有一些法律意识的,但到了公安局时发现要写申诉书。
帮秋菊写申诉书的那个老人是一个有一些法律意识的人,但他对法律还是不懂的,因为他的申诉书的措辞还是很有问题。
最终县政府维持原判。
在接到判决后,村长以为要枪毙,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村长对于法律的了解是在太少,这件案件只是属于治安管理案件。
而后李公安也要求秋菊不能往上再告,说这种事已经到尽头了。
秋菊打官司法律影评《秋菊打官司》——所折射出的中国当时法律问题出于对法律知识的渴求,这学期有幸选了王德新老师的“法律经典影视评论与赏析〞这门课程。
在上课的日子里,伴随着电影和老师的点评,让我在法律知识方面收获很多,课下我也在图书馆借阅了有关法律的书籍增长知识。
看过《秋菊打官司》这场电影后,结合老师的点评和法律书籍,我觉得它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具体如下:该影片借由农村妇女秋菊为夫申诉层层上告村长王善堂踢其丈夫要害,并以此讨个说法为题材,生动刻画出了中国90年代我国行政法、实体法、程序法种种的得与失。
从全局审视秋菊三次上告的过程,表达了她乡民意识中“讨说法〞的情感冲动一步步转化为法律意识的启蒙。
具体看,第一次由乡里的李公安进行调节,而这种人为个体单一性的调节,使得结果并不如人意,因为人治的因素大过了法治。
我认为这是由于在正式法律和民间法律之间存在差异:后者偏重于过于情感化的人情根底,而这一点在影片中也被屡次提及,前者那么是立足于法理根底的理性。
因为这种区别,所以在首次的上告中,从实质上看李公安是抱着乡村调解纠纷的老派经验,但处理的结果并不理想。
村长被要求赔偿200元医药误工费,但村长拒绝抱歉。
村长拒绝抱歉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村长道了歉认了错,村长的威信就不存在了,日后国家交付的任务也就难以完成了。
由此他认为国家会站在他一边,因为国家还有求于他。
外表看,这符合行政法处理的根本原那么中的合法性,而双方不满意的争端即在于后一个合理性。
在适度性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更人性化的考虑处于相对弱势方的秋菊。
村长的这番言论也充分暴露出了其对法律的相对偏颇的认识是建立在个人高度情感根底上的,无视了国家公共机构中的上下级法律标准。
从秋菊在被调节过程中反复出现的言论:“他是村长,我能跟他计较啥。
〞可见秋菊还是保有上下意识,暴露了其人情心理主导的非理性法律意识。
联系两者揭露了他们作为乡民在法律意识的根底薄弱性。
第二次上告镇上,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上告中,秋菊接触了更为丰富的法理知识,为她的法律根底意识转型做了铺垫。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15篇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一):《秋菊打官司》是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于1992年拍摄。
此部电影拍摄手法算是简单朴素,故事也是稍有波澜,但是这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与村长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除夕之夜,秋菊难产。
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忙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
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
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
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作为初学法律的一名大学生,我也许不能很深刻的理解某些情节,也不能很好分析影片的好处,我只能就我所知,发出些浅薄的感想。
秋菊是西北农村的妇女,是将村长等村干部视为不可抗拒的力量,但是秋菊能够反抗,我想她是勇敢的,当时中国应当是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时期,这样影片的出现所引起的轰动,我便可理解,而更细致的看,秋菊状告村长不是因为村长踢了她的丈夫,而是踢中她丈夫的要害,说明有关权利的问题上,秋菊并不了解,这便提醒我们这些学习法律的人为全面实现、真正实现法治社会而努力。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二):《秋菊打官司》观后感最近看了《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它算是张艺谋的一部得意之作,看过整部影片,我也颇有些感慨,就借此机会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想法与看法,《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与追寻法制公理的矛盾。
这部影片讲述了秋菊的丈夫因为嘲笑村长媳妇只会生女孩子,结果遭到村长的拳打脚踢,被踢到了命根子。
故事开始了,秋菊(巩俐饰演)带着家人一齐给丈夫诊断,结果发现伤势严重。
秋菊回村后立刻找到村长要求道歉和赔偿。
“秋菊打官司”打官司这一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陕西某农村的一农妇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打伤后,为了“讨个说法”而层层向上级行政机关要求行政复议,并在最终行政复议讨不到令自己满意的说法后,通过行政诉讼,通过打官司,得到了和原行政决议不同的“法说”。
当我们看到秋菊带着迷茫和不解的眼神远远地眺望着带走村长的警车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的背景是行政诉讼法开始实施不久,具有明显的民告官色彩。
但与其说是其对行政诉讼法宣传有重要意义,还不如说是其在某全角度上反映出了中国行政法制建设所面临的情境。
情境指的是政治所发生的环境。
它由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结构、人口因素以及历史经历所构成。
(《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著,罗飞、胡永浩等译华夏出版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中封建社会占了绝大部分时期,因此长期历史经历给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积淀了一种官本位、权本位及等级思想。
中国缺少西方海洋文明那种平等、独立的契约精神,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进程远远比西方短,而且充满欺辱和斗争,所以虽然中国告别封建制度已经有了百来年,但封建的某些思想仍根深蒂固,在广大国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民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薄弱,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面临着一个极为不利的情境。
这一点,我们从“秋菊打官司”中也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秋菊在讨“个说法”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他是村长,他打两下,咱也没话说,可以他该往哪个地方踢呀,那可是个要命的地方……。
可见,在秋菊的眼中,村长(官)仍是要比民高一等,而不是平等的关系,之所以要讨个“说法”是因为村长打得太重了,而且事后没有道歉。
此外,电影的其他方面,也能够充分说明秋菊等人的法律等素质不高的国情,如秋菊丈夫说的话,对公务员的称谓等等。
因此,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努力改善中国的行政法制建设的情境,为中国行政法制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中国法治进程阻力报告——《秋菊打官司》观后感中国法治进程阻力报告——观《秋菊打官司》有感《秋菊打官司》——从一部电影走向一种符号。
一个穿着红袄的农村女人给予中国法治的思考:关于那个时代,关于法治环境。
——题记《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里面花了很多功夫表现中国传统社会的风貌。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秋菊的不断上诉,有时,我都觉得事已至此,差不多就可以了,可秋菊仍坚持不懈,一定要“讨个说法”。
影片中表现出的我国的地方治理状态着实令人深思。
首先,先谈谈秋菊打官司的缘由。
秋菊打官司的原因在于村长踢了他丈夫的“要命的地方”。
事情的起因是秋菊家种辣椒,要在地里建个晒辣椒的棚子。
当时中国政策禁止在地里修建房子。
村长于是以此为理由阻止他建棚子。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乡村是常见的。
由国家来管制村民的土地使用权,这使得地方官在执行时有了上下其手的机会。
而这是如何造成的呢?这完全是地方自治缺失的缘故。
在自治的情况下,地方的治理任务应完全由地方自己负责。
自治的地方用不着中央来规定土地的使用,如果这样,秋菊一案也就不会出现了。
秋菊第一次告到李公安那里时,处理的结果是村长赔偿200元医药误工费。
但村长拒绝道歉。
村长拒绝道歉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村长道了歉认了错,村长的威信就不存在了,日后国家交付的任务也就难以完成了。
由此他认为国家会站在他一边,因为国家还有求于他。
那么这该怎么看待呢?事实上,在地方自治的情况下,如果基层官员由地方民众选出,对地方民众负责而不是对中央负责,那村长也就用不着为自己权威的丧失而担心了。
其次,我们来谈谈这部影片所反映出的农村的法制建设问题。
这部影片反映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并不成熟,农民们乃至一些下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并不懂法。
我们看到虽然秋菊有上诉的请求,说明她知道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她还是不懂法的。
譬如在影片中,秋菊曾给公安局的同志说:“我上过中学。
”这就算农村妇女中拥有比较高的学历的人了,因此才会有“讨个说法”的觉醒。
秋菊打官司中行政诉讼法角度引言《秋菊打官司》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秋菊与官员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压迫和官员的腐败无能。
本文将从行政诉讼法的角度来分析《秋菊打官司》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行政诉讼法概述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争议而进行的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
行政诉讼法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治理的正常运作。
它规定了行政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条件,确保公民在与行政机关发生纠纷时能够依法维权。
《秋菊打官司》中涉及到的行政诉讼问题1. 行政机关滥用职权在《秋菊打官司》中,县长明明知道自己侵犯了秋菊的合法权益,却通过种种手段来阻挠她的诉讼,滥用职权。
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超越了法定权限,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 行政机关不作为在小说中,秋菊多次上访寻求正义,但县长却一直不予受理。
这体现了行政机关的不作为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违法履行职责,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其违法或者不作为。
3. 行政机关信息不透明《秋菊打官司》中县长故意隐瞒秋菊丈夫被判刑的事实,并威胁她不要再追究此事。
这体现了行政机关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公开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如果行政机关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 行政机关违法处罚小说中,县长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将秋菊无辜拘禁,并进行非法处罚。
这涉及到行政机关违法处罚的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其违法。
行政诉讼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是一般的行政诉讼程序: 1. 提起诉讼:当事人可以向被告所在地或者事发地的基层人民法院递交诉状。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的法制与传统文化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妇秋菊丈夫因与村长争执,被踢了下身,秋菊为要一个说法,将村长层层上告。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前,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热心相助,两家本就此冰释,然而,就在孩子满月酒当天,村长被公安局拘留了。
法律最终是给了秋菊一个说法,但秋菊是不解的、困惑的——“我就是要一个说法嘛,我就没让他抓人,他怎么把人抓走了呢?”作为一个法学的学生,看完这样一部片子让我不得不从法律的角度去观察这个问题,用法律的眼光去审视这样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
20世纪90年代,正式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初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法制进程严重倒退,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共和国的法制思想并没有的到完整的传播。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时,法律的普及情况,人们知道了法律可以解决问题却不知道如何真正的去运用法律,更加不懂的法律的规范性与强制性。
在当时那种背景下,秋菊的打官司的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法制上的进步,试想下,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里,人们的法律意识是极其淡薄的,法律知识更是极其匮乏,无疑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但这个开端却反映出了另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秋菊在上告村长的过程中,一直在重复这样一句话:“他是村长,踢了也就踢了,但不能往要命的地方踢”,有此可以看出秋菊不是为了我们的权利而去告村长仅仅只是为了“面子”而已,只是为了追求她所认为的“公理”。
根深蒂固的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本就没有法律所宣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更没有所谓的一等一的公平、正义与民主,他们认可现有的乡土村规:他是村长,他就可以打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畸形的法制观念,但却是时至今日依旧存在的一种法制观念,这就是我们的法制建设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调解的时候,提出以经济补偿的方式予以赔偿,而在秋菊看来钱不能给她所谓的公理,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不是图个钱,我就是要个说法”,她想要的还是面子为的只是让村长道歉。
第1篇引言:《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反映农村妇女维权历程的电影,讲述了女主角秋菊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勇敢地走上法庭打官司的故事。
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对法律适用、维权途径等问题的关注。
本文将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探讨秋菊打官司的法律依据和适用问题。
一、案件背景及法律适用1. 案件背景电影《秋菊打官司》讲述的是农村妇女秋菊,因丈夫王庆来在外与人通奸,导致夫妻关系破裂。
秋菊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王庆来不仅不认错,还百般抵赖,甚至威胁秋菊。
面对丈夫的无理取闹,秋菊坚定地走上了法庭。
2. 法律适用(1)婚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应当提出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应当判决离婚。
”本案中,秋菊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符合婚姻法的规定。
(2)民事诉讼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有明确的被告;(二)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三)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本案中,秋菊的诉讼请求明确,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3)证据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本案中,秋菊提供了王庆来通奸的证据,符合证据规则的要求。
二、法律适用中的争议1. 举证责任在离婚诉讼中,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
本案中,秋菊提供了王庆来通奸的证据,但在实际操作中,举证责任可能会成为争议焦点。
如王庆来否认通奸行为,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证据不足的困境。
2. 法律适用冲突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可能会出现法律适用冲突的情况。
如本案中,若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判决离婚,但王庆来提出离婚赔偿请求,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法律适用冲突的问题。
秋菊打官司陈红体律师电影《秋菊打官司》,讲的是西北农村中的一个纠纷处置(而不是解决)。
为一些并不很紧要的事,一位农民张三(秋菊丈夫)同村长吵起来了,骂村长“断子绝孙”(村长的确只生了四个女儿)。
这种话在中国的社会背景(尤其在农村)下是非常伤人的。
愤怒的村长因此和张三打了起来,向张三的下身踢了几脚。
张三受了伤。
张三的妻子――秋菊为此非常愤怒。
她认为,村长可以踢她的丈夫,但不能往那个地方踢。
她要讨个“说法”,大致是要上级领导批评村长,村长认个错。
由于这种纠纷在中国农村并不少见,而且伤害也不重,因此乡间的司法助理员没有给予这位村长正式的处罚,而是试图调解一下。
这种调解不能令秋菊满意,于是她到了县城、省城讨“说法”。
经过种种努力,最后在一位律师的帮助下,上级派来了公安人员调查,发现该张三受到了轻微伤害(下身受到伤害),应当受到治安处罚。
村长被抓了起来,判处了15天行政拘留。
但是在秋菊被告知这一决定、村长被带走之际,秋菊说,怎么把人给抓了,我只是要个说法。
她跑到村外的公路边,看着远去的警车,满脸的迷惑不解:她不懂得为什么法律是这样运作的。
请从法理学的视角来分析该案。
一、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分析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义务则是设定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具体到本案,第一、张三的行为侵害了村长的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的品德、才干、名声、信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在确认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同时,又以禁止性的法律规范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侮辱、诽谤是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两种主要方式,侮辱是指以语言、文字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秋菊打官司观后感本文简介:第一篇范文:秋菊打官司观后感影片中的故事发作在我国的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老公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作了争论,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愿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容许补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程。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秋菊打官司观后感本文内容:第一篇范文:秋菊打官司观后感影片中的故事发作在我国的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老公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作了争论,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愿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容许补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程。
这部电影反映的两个主题:一是我国正在走向法治,公民群众已开端越来越多地运用法令来维护自己的权力,二是描绘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弱者(怀孕的乡村妇女)对抗强壮乃至凶恶的势力(踢伤人死不抱歉的村长)的坚强意志和不出精力。
从影片中能够看出秋菊是很期望经过诉讼来取得正义的,而且在咱们看来她也的确取得了正义。
但实际上最终她能取得什么呢,或许这关于秋菊来说更是一场“人道主义灾祸”,她取得的大约也只能是一个极端尴尬的境地。
在乡村,人与人之间根本上都是天伦之乐、合作互爱的,这也是我国绝大部分乡村成百上千年来构成的良好品德传统。
比方秋菊老公与村长发作对立后,在秋菊生孩子时还得到了村长乡民们的协助。
而秋菊期望经过诉讼讨“说法”的做法,却把从前协助过她的村长送进了监狱,在乡民们乃至她的家人看来秋菊真实是太没有人道了。
而且笔者深信在乡村,像秋菊这号人物是永久也的不到人们的认同的,她肯定会遭到遭到乡民们的厌弃,而像秋菊这姿态带来的新的法令观念将使得乡村里边邻里互敬合作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峻的冲击,乃至是分裂。
信任阅历了这次沉痛的经验之后,秋菊往后或许再也不敢经过法令手段来维护本身的合法权益了,而面临这样的法治,还有几个人敢上诉呢?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或许又是我国的法治的前进的一个表现,可是试问一下,这究竟是不是秋菊期望得到的结果呢?或许这就是法令与传统的品德观念的抵触,这更是法治的无法。
法治的困惑——《秋菊打官司》影评狂人妄语2009-01-06 16:52:06 阅读1064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法治同样是国家权力渗透乡村治理的一种手段,在国家权力无法断定道德问题的情况下,在法治建立过程中如何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
秋菊,秋菊丈夫(庆来),村长(王善堂),村里人,秋菊家里人,影片表述一:秋菊家想在承包地上盖一晾晒辣椒的小楼,村长不批准,说是有文件不准盖楼,秋菊要求查看文件,但是村长拒不出示文件,导致村长和庆来吵架,庆来骂村长绝种,村长踢伤了庆来下身并造成了庆来左肋骨软组织挫伤。
村长拒不解决此事,秋菊决定找个说理的地方,于是去了公安局寻求帮助。
村长观点:让庆来踢还一脚。
(实际上根本就不愿意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秋菊观点:村长因为是村长,打两下也每什么,(即使秋菊也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不能朝人命根子地方打,所以决定找个说理的地方,于是去公安局寻求帮助。
秋菊家里人观点:村长是政府的人,政府的人就应该管这些事。
思考:1、解决方式的选择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不管是否关乎人身伤害的,村民的最先选择一定视先找到村长,作为成本最小的解决方式,村民做出的这种经济人选择无可厚非。
但是一旦侵权主体是代表政府的村长时,秋菊仍然是知道需要寻找的是另一个中立第三方,于是公安局成为了次优选择,但是此时,法院并不在秋菊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必须理解公安局在乡村(甚或是大城市)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作为国家暴力机关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在必要时候,公安局甚至承担了法院的一部分化解、调解当事人矛盾的职能,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肯定也是可以这样解决的。
然而理想状况或者说正当途径是通过法院解决此事,而且实际上对于村民来说对公安局的敬畏更甚于对法院的敬畏,对公安局的直观感受也更强烈于对法院的直观感受。
我们可以将这种选择简单理解为村民对公安局快速简便解决问题的依赖(法院组织机构毕竟不如公安局更加深入社会底层),也可以复杂解读为村民对国家暴力机关直接威慑力(法院的暴力色彩远低于公安局)的直观感受,从而相信国家暴力机关有能力解决此事,对于村民来说要对抗村长个人的力量是明显不够的,因此必需借助另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才能够获得公平的对话机会。
从《秋菊打官司》浅谈农村行政法规实践王宏祚(法学0907班学号20090721289)摘要:这部电影通过女主人公秋菊,围绕秋菊家因为建房问题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一些小小的纠纷,为了讨要公道,怀孕中的秋菊不顾身体的不便,付出很大努力,并最终得到一个妥善的说法,体现了秋菊作为一个农民朴素的法律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本电影中涉及到了很多关于行政法律方面的问题,包括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
关键词: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上访一、电影介绍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肯认错。
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前往乡里公安局上访。
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以调解矛盾并赔偿二百元结束。
村长口头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心里则认为不应该赔钱,将钱甩在空中。
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是踏上了漫漫的路途到县公安局去上访,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
秋菊还是不服,来到上级城市。
初来乍到因为不熟悉环境被当地三轮车夫所骗。
得到好心人建议后,来到一家价格低廉的旅店。
旅店老板是个好心人,见秋菊千里迢迢上访不易,又有孕在身,便告诉她市公安局长的地址。
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
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
复议书同往常一样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
男人从村长那里拿了钱,没想到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
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他了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
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
秋菊不服,决心向市中级法院上诉。
过年时,秋菊难产了,然而村里人都去相邻的王庄看戏了,庆来只好去求村长去请人回来抬秋菊去医院。
孩子顺利出生了,秋菊一家都感谢村长鼎力相助。
然而在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这让只想得到一句道歉的秋菊十分意外,便出门追赶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