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饮食文化地理
- 格式:docx
- 大小:20.13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地理中国传统饮食10个专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中国传统饮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文化。
下面是10个关于中国传统饮食的专题。
1. 中餐文化的发展历程:介绍中餐文化的起源,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
2.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禁忌:介绍中国传统饮食中的禁忌,如禁忌食品,饮食礼仪等。
3. 中国传统饮食的地域特色:介绍中国各地传统饮食的特色和风味。
4.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5. 中国名菜汇:介绍中国传统名菜及其历史故事和菜品由来。
6. 传统茶文化:介绍中国传统茶文化,包括十大名茶,茶具和茶道礼仪等。
7.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如汉堡、比萨等。
8. 饮食健康与营养:介绍中国传统饮食中的健康和营养美食,如绿豆汤、酸辣汤等。
9. 中国传统小吃特色:介绍中国传统小吃的特色和制作方法,如麻团、灌汤包等。
10. 历史名人与饮食文化:介绍中国历史名人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孔子、齐白石等。
以上10个专题都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非常丰富和有过深厚内涵的。
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的饮食文化对环境的适应,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对地理环境和饮食文化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一、饮食文化概述饮食是人们的第一要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药补不如食补”,等等。
居家七宝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都与饮食有关。
最初,饮食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生理需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人们的饮食技巧、饮食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而饮食文化的本质就是探讨在何种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和吃了如何等问题。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学者们从人地关系、历史地理学、饮食文化功能、饮食行为以及哲学等多种角度对饮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研究。
但关于饮食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标准,观点较多,众说不一。
概括来说,我们认为:饮食文化是某一个地区在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人们围绕饮食形成的饮食行为和规范的总和。
饮食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
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饮食材料来源、饮食材料加工、膳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的色香味形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食物保存储藏环境所反映的饮食团体和饮食方式等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英国人见面谈天气,美国人见面问“How are you?”,中国人见面则问“你吃了吗?”。
自古吃穿住用行,中国的吃始终是第一位的。
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且已经演变成一种无可替代的中国精神。
中华饮食经过五千年的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目前风味众多,流派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食材和菜品的种类丰富多样。
我国地域的广博性与气候的多样性为饮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原料和调料,进而形成了各地独具风味的菜系。
其次,中国的“吃文化”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第三讲饮食中的地理第一节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教学目标●了解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认识主要的粮食作物的生长习性◆重点和难点:分析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气候条件多种多样、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一、东方型饮食特征全球的饮食可分为东方型饮食和西方型饮食两大体系.其中东方型饮食以我国最为代表。
它的发展历史、饮食结构、饮食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民族风情等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型饮食有很大差异。
这是由我国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即吃面食或米食,并配以各种汤、粥作饮料.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烹、炒、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
这是西方型饮食所不能比的。
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又有各自的风味饮食及其独特吃法,更丰富了我国东方型饮食的内容.[五谷:黍、稷(粟)、稻、麦、菽;俗名分别为黄米、谷子(北方俗称小米)、水稻(俗称大米)、小麦(制作面粉主要用料)、豆类]二、地域差异1. 东部平原季风地区在我国东部平原季风地区,大概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是水田,适宜种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种植冬小麦或春小麦。
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人则以小麦面粉为主食。
在气候方面.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首先,气候对饮食文化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可以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因此长江流域地区的饮食文化中,米饭和茶文化非常重要。
而干旱地区则更适合培育小麦、玉米等作物,所以北方地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
气候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炎热的气候使人们喜好清淡的食物,而寒冷的气候则更偏向于高热量的食物。
地形也对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山区地形限制了粮食作物的种植,因此山区人民更依靠养殖业和采摘野果来满足食物需求。
山区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比如川菜的辣椒、花椒等调料在山区饮食中使用较少。
而平原地区由于土地肥沃,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人们更偏向于种植粮食作物,饮食文化中以米饭、面食为主,同时也有丰富的蔬菜水果供选择。
土壤肥力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肥沃的地区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丰富的农产品供应使人们在饮食中有更多的选择。
一些地区的土壤贫瘠,农产品供应有限,因此人们常常通过贸易的方式获取不同地区的食物。
这种交流促进了地区之间饮食文化的融合。
例如,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沿线地区有了对外贸易,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饮食风味。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水质对饮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决定了人们的饮水习惯和烹饪工艺。
例如,江河流域的水源主要来自河水,饮用水以及烹饪用水都是使用河水,因此饮食文化中更偏向于蒸、煮等烹饪方式。
而沿海地区的水源主要来自海水,人们更偏好用海鲜来丰富饮食,同时也会使用盐水来烹饪食物,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总之,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地理环境对食物选择、烹饪方式以及饮食习惯都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因气候、地形、土壤肥力、水资源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广泛地传承和发展,反过来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1、引言饮食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可一日缺少,因而饮食向来受到普遍的注意和重视。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生理的需要,而且长期历史开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今天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与以前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大有不同了,已经从讲求温饱,转向了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精工细作,讲究营养和保健。
而饮食文化的本质就是探讨在何种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和吃了如何等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食色,性也等关于美食的说法,汉语的许多词汇都与吃有关(如脍炙人口、味同嚼蜡、吃得开、吃香等),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可谓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目前许多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1.1饮食文化的根本概念1.2饮食文化的特点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属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
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化研究根本内容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将与人类饮食活动相关的诸事项称之为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有诸多特征,但学者们关于饮食文化特征的表述都各不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社会层次性、公共娱乐性、审美性、传承性、交流性等特征。
也有的学者认为饮食文化最主要的特性是民族性与涵摄性。
王焰安认为中国饮食的民俗特点一般来说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由饮食事项本身内在的属性所显示出来的;一是饮食事项在时间、空间及开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
总而言之,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对于中国的饮食,王学泰认为有它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从一些最外表现象中都可以看得见,往往是形而下的,停留器的层面东西,所以大家习见而不鲜。
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饮食不仅有主副食之分,而且主食高贵,副食低贱(不是指价格,而是指地位)。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是多变而复杂的,它受到了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农业发展以及地域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国地域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地理环境包括海洋、平原、高原、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
海洋环境提供了丰盛的海产品,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山脉和高原地区则提供了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为中国饮食文化提供了多样化的食材,丰富了菜肴的种类和口味。
其次,中国拥有多样的气候条件。
北方地区干燥寒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等为主,饮食以面食为主;南方地区湿润温暖,农作物以稻谷、大豆等为主,饮食以米食为主。
气候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作物类型和饮食习惯,北方人崇尚面食,而南方人则更偏爱米饭。
而在气候变化的不同季节,人们的饮食也会有所调整,如夏季偏好清凉食物,冬季则偏重温热的食物。
再者,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耕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注重农耕的气候规律,孜孜不倦地实践并总结了农历阴阳历、节气等农事规律。
这些农事规律对于农作物的选择、播种、收获以及储存都有具体的要求。
农业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如百姓食谱中常见的“早定三分”,指每餐约占饮食总量的三成,剩下的“留有七成”,留作储存之用,以保证温饱。
最后,中国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菜系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
民族文化也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元素,如蒙古族的烤全羊、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等。
这些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总体而言,中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是多样而丰富的。
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农业文明和地域特色等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地理环境对饮⾷⽂化的影响2019-06-03⼀、地中海饮⾷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个地区的饮⾷⽂化的形成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中海地区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候特征和物产种类等多⽅⾯的共同作⽤下形成了独具特⾊的饮⾷⽂化,即堪称“地球上最健康的饮⾷搭配”的“地中海式饮⾷”。
地中海式饮⾷是指以希腊、西班⽛、法国和意⼤利南部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南欧国家,在长期的⽣产⽣活过程中形成的以蔬菜⽠果、海鲜鱼类、五⾕杂粮、坚果⾖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风格。
随着地中海式饮⾷的发展和完善,现如今也将其定义为⼀种⾼纤维素、⾼维⽣素、低脂、低热量的膳⾷模式。
在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2014年度最佳饮⾷排⾏榜中,地中海式饮⾷在整体最佳饮⾷、最有利于⼼脏健康饮⾷和最佳糖尿病饮⾷等的排⾏中均名列前茅。
多项研究数据也表明,地中海沿岸地区居民罹患⼼⾎管疾病、糖尿病等现代病的⼏率远远低于其他欧美国家。
此外地中海式饮⾷也可以帮助减少⼼脏病发病率,降低发⽣中风和记忆⼒减退的风险并有效延长⼈类寿命。
⼆、地理环境对“地中海式饮⾷”的影响(⼀)作为地中海周围的陆地区域,地中海地区拥有世界上最为典型、分布⾯积最⼴的地中海⽓候在此种⽓候类型下该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中海农业。
⼩麦、⼤麦、燕麦等是该地区主要的粮⾷作物。
柑橘、柠檬、油橄榄、葡萄等是该地区⼴为种植的经济作物。
1.⼩麦是⼀种温带长⽇照植物,适应⽣长的范围较⼴,地中海地区也是主要的⼩麦产区。
当地以⾷⽤全麦⾯包和诸如⼩麦、⽟⽶及⼤麦等全⾕物⾷物为主。
全⾕物⾷物含有丰富的膳⾷纤维,有利于控制⾎糖和新陈代谢。
当地居民在⾷⽤时也会尽量简化加⼯烹饪过程以最⼤程度的保留全⾕物⾷物中的维⽣素和纤维。
2.夏季炎热⼲燥,冬季温暖湿润的⽓候特点虽然使得作物⽣长与⾬季不匹配,但是这有利于耐旱类蔬果在炎热的夏季充分积累糖分,在温暖的冬季不致冻坏⽽安全过冬。
此外地中海地区充⾜的⽔资源和完善的灌溉系统也保证了果树的灌溉⽤⽔。
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摘要潮汕饮食文化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它的形成离不开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
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赋予了潮汕饮食文化海鲜种类繁多、口味原汁原味、菜品制作精巧、小吃多种多样等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潮汕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分析了新的社会环境下潮汕饮食文化发展受非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对潮汕饮食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理环境潮汕地区饮食文化影响目录1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潮汕饮食文化概述 (1)2.1潮汕饮食文化历史 (1)2.2潮汕饮食文化特色 (2)2.2.1 以烹制海鲜见长 (2)2.2.2 崇尚清淡,原汁原味 (2)2.2.3 喜爱甜食 (2)2.2.4 制作精巧 (3)2.2.5 小吃众多 (3)2.2.6 注重食疗养生 (3)3 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4)3.1自然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4)3.1.1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烹饪方式的多样化 (4)3.1.2 气候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饮食习惯 (4)3.1.3 濒海和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饮食“海”味甚浓 (5)3.2人文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5)3.2.1 人多地少导致潮汕饮食种类的多样化 (5)3.2.2 宗教习俗对潮汕素食文化和粿文化的影响 (5)4 影响潮汕饮食文化的内部差异的地理因素 (6)4.1不同的地貌类型导致的内部差异 (6)4.2沿海与内陆导致的内部差异 (6)5 影响潮汕饮食文化发展的其它因素 (7)5.1外来文化的影响 (7)5.2传统观念的影响 (7)5.3旧的经营理念 (8)5.4较低的产业化程度 (8)6 潮汕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1 引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即“食”为人生生存、繁衍的基础。
1.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影响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还与当地的物产、文化历史等一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以植物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形成这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中国的饮食习惯:中国人民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以热食、熟食为主。
据说这是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饪技术的发达有关。
很早以前,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在南朝时的厨师烹饪技术就非常高超,非常令人惊叹。
中国人在饮食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就是聚食制。
这种方式的起源比较早,它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从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就可以知道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在古代,把筷子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
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
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
实际上,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63030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
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2.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影响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
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影响,还与当地的物产、文化历史等一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以植物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形成这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很早以前,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在南朝时的厨师烹饪技术就非常高超,非常令人惊叹。
中国人在饮食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就是聚食制。
这种方式的起源比较早,它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山西饮食文化运动地理知识解释300字
山西地处内陆高原山区,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有谓十年九旱。
山西除汾河两岸外,大都为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
早在周代,并州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
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
在这样的条件下﹐饮食故需取材于当地小麦、玉米、高粱、谷等杂粮。
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型﹐且食用方便。
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面食又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以杂粮为主。
2.粗粮细作﹐细粮精作∶如包皮面
3.面食结构独特∶面食无主副食区分﹐重数量轻质量。
4.品种丰富︰山西面食的品种﹐就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已经达到一千多种(郭起云2003 ) .蒸、炸、煮、煎、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
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饮食特点,但中国人的饮食却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理环境导致了人们不同的饮食口味。
关键词:东南西北饮食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四大饮食区域;八大菜系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地理条件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就诞生出不同的饮食文化。
1.饮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风俗习惯导致了长期以来,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主食结构上来说,我国南方气候较为湿热,盛产水稻,因此,南方人大多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类的食物为主食。
所以我国素来有“南米北面”这个说法。
中国人口味之杂想必世人皆知,但是虽杂却有一定规律可循。
人们常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
同时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人人都说南方菜甜,其实果真如此。
作为一个上海人,特别喜欢吃甜。
糖是上海菜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浓油赤酱”很好的形容了上海菜。
但是在南方菜中最甜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无锡菜。
无锡“炒糖糊”需要很多很多的糖,就连在包子里都会放糖。
但是这对于北方人来说根本没法吃。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蔬菜一年几茬。
南方人被“糖”包围,怎么可能不爱吃甜呢?而北方却难得“糖”,只能以“盐”来代替“糖”了。
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在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来说是罕见了,鲁迅先生说过“胶东的白菜运往北京,便用红头绳系了菜根,倒挂在
水果店头,美其名曰‘胶菜’”,就是指此。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但是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
所以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再举个例子来说,想必大家都知道四川人爱吃辣,也能吃辣。
据说在四川有一种辣椒,辣的完全不能吃,就用根绳子吊在灶头上,在烹饪时用辣椒在锅里涮涮,就变得非常辣了。
四川的“麻辣烫”更是一绝,如果没有辣,可能就没有四川那些名小吃了吧。
四川人会养成爱吃辣的习惯也是因为他们独特的地理环境。
四川的地形多为盆地,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
而盆地地形不利于空气的流通,潮湿的空气容易堆积在盆地中,不容易驱散出去,长久以来,盆地内的气候就会变得潮湿。
这种气候会让人难以排汗,变得烦闷。
时间久了,人们容易患风湿等等的疾病但是吃辣可以帮助人们所以,他们需要吃“辣”来驱走体内的寒气。
渐渐的,他们就养成了吃辣的习惯。
吃辣对当地人而言有益身体健康,可以驱寒祛湿,健脾养胃,但是可能对喜爱吃甜的南方人来说,在口味上却不那么“有益”了。
山西人可以说是中国最能吃“酸”的人了。
可是这些“西方人”能吃酸是为何呢?从地图上来看,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富含大量的钙质,所以他们的食物中钙含量也相应较高。
但是长期食用这些食物会导致钙在体内沉淀,从而形成结石。
这一带的人民经过长期实验,发现多吃酸的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
2.四大文化饮食区域
2.1 东北饮食文化区
东北饮食文化区是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在内的一个饮食文化历史区域。
在这个区域里,土壤肥沃,地面水源丰富,草原肥美,平原广阔。
在东北,冷冻食物种类十分多样。
冻肉、冻鱼、冻干粮、冻水果,尤其是冻豆腐更是一大特色。
大豆、饭豆、菜豆等豆类及小豆腐、干豆腐等豆制品和黄豆芽、绿豆芽的食用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2.2 京津饮食文化区
京津饮食文化区,是以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影响的周围地区。
自明代以来,除京津地区的糖食、瓜果、蔬菜、畜禽肉类、河海产品、五味调味等地产以供应消费者食用外,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食物更丰富了京津地区民众的饮食生活。
2.3中北饮食文化区
中北饮食文化区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文化类型。
在16~17世纪以前,这一文化区包括了当时长城以北,从东北直到大西北的牧业文化带。
牧区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
农区则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
牧民尤其喜爱砖茶,煮好之后稍微加些鲜奶,别有一番风味。
2.4西北饮食文化区
西北饮食文化区以新疆地区为主,以及陇、青、藏等省区邻近地带构成了西北饮食文化区。
小麦、稻是主要的粮食。
肉类主要是羊肉。
以葡萄、哈密瓜、西瓜等瓜果为代表品种的瓜果种植也是举世闻名的。
新疆北部除了维吾尔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之外,主要居住着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人民喜爱吃馕、羊油炸面团等等20多种富有特殊风味的食品。
他们平时吃的最多的是羊肉。
到了晚秋季节宰杀牲畜后开始熏制冬肉。
在过去他们基本不吃蔬菜,但是现在粮食、蔬菜也成了日常食物。
南疆居民,除汉族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其中维吾尔族的人数占绝对优势。
维吾尔族人民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
他们喜欢喝奶茶,佐以馕。
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葱和大米制成的具有民族风味的“帕罗”,是节日或待客不可缺少的珍贵食品。
还有的特点就是以手抓饭,故有“抓饭”之名。
3.八大菜系
在中国,不同口味不同地域的才已经基本被划分为八大菜系,分别是:广东菜系、四川菜系、湖南菜系、山东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福建菜系、安徽菜系。
这些不同的饮食文化,是我国经过数千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也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百度百科:八大菜系。